首页 百科知识 吴氏元质教育

吴氏元质教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重教办学东阳吴氏自宋以降,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犹盛,族、村、家族办蒙馆、私塾、书堂、学校,较为普遍。徐南夫有《安田义塾记》,载于《金华府志》及《东阳县志》中。遂为之书,元质名文炳,吴氏元质盖其字,而余则徐畸南夫。大孺人吴崇福创建高塘书院事迹,载入《东阳县志》。由此可知,位处垕吴氏宗族境内的如意轩,与鹿山书院相依为邻,如意轩和鹿山书院因其名不扬,竟未入载《东阳县志》。
重教办学_东阳吴氏文化

第三章 重教办学

东阳吴氏自宋以降,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犹盛,族、村(或数村联办)、家族办蒙馆、私塾、书堂、学校,较为普遍。全市各宗吴氏和诸多房派以设置“贤田制”和种种优惠措施,鼓励裔孙读书上进。另外,有的吴氏宗贤胸怀大义,以自筹资金、捐助土地等方式,相继创办义塾、书院、学校,以教乡党子弟和四方俊彦。至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渐开新风,遂将蒙馆、私塾、书堂,相继改为初级小学或乡(镇)办高级小学,入学人数相应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村办小学较为普及,一些较大的村曾创办初级中学,为国家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依据《东阳县志》和东阳诸族派《吴氏宗谱》载,东阳吴姓人曾创办过一所“安田义塾”,高塘、鹿山、如意轩三所书院及吴良、南马、广益、复夏小学四所名校

一、安田义塾

安田义塾,在邑南四十里57都安田(即安恬,现属南马镇),地曰香溪。由灵岳吴氏宗族6世祖文炳(1134—1197),字元质,号观麓。于宋淳熙辛丑(1181)创办,以教宗姻子弟。礼四方名士,以职教事,一时耆英多往来,延兰溪徐南夫主师席。徐南夫有《安田义塾记》,载于《金华府志》及《东阳县志》中。

附:安田义塾记

东阳县治以南四十里而远有家塾焉。所谓安田义学云者,其邑人之所称而元质之所建,其地于元质所居之东可百步云。予尝辱游于元质,而得其为人之详也。元质以书抵于香溪,且属使予以记其学,为甚勤。至于是岁之辛丑。而学之建也,则淳熙甲午,盖八年于今矣(宋淳熙元年甲午,为公元1174年)。予以谢以非其人不可,至三四复之,则以譬元质曰:爱之所至而力有所及,如元质之有所为教学其子者善矣,而未为之也,其事可书而不用也。今将纪夫营筑之劳费,而用材鸠工百役,所须历时几何、为钱若干,虽累万计不论可也,尚将审其面势,而堂筵斋讲为屋凡几楹,而燕休有亭,宾射有圃,疏涤有池,而楼以藏书,庾以储粟,列于左右前后,而莳果毓蔬,大抵日用所需而具焉。而诸峰闯于大门为其秀,而松篁参错环其三面,其幽靓闲敞以宏丽,乃群居聚首游藏修息为宜,则虽郡以十数,邑以百数,所谓家塾者莫尚焉,则往来而行视者为能见之。若乃宾客至止而湮醴以为乐,其击鲜刺肥以事煎烹而至者辄留,其穷乏者往往饮食以为养,虽累年而无倦也。则宾朋游从类能言之,凡此虽不有记焉可也?所谓不胜书者也。虽然,有一此,元质朝饭蔬,抵暮才一肉,其自奉为薄也。由其积于秒忽之微以饶其资,其为生甚艰也。而独于客为厚,于教子无所啬,是则可书者而未为至也。爱与力之所及焉,容可为也,夫惟念虑所及,使凡群聚游处以食焉。而肄业于此者,以其勤惰通塞为之喜戚,无问其为谁者某氏,要以修之于此而效之于彼,以能有所植立以极德性之所致。盖虽爱与力所不及焉,犹如此者然为至,则夫劳费之所计,与夫往来朋从之所不能悉知,而余得之为详者是以为记。于盛塾而使凡学者益以自励可乎!则学惟?遂为之书,元质名文炳,吴氏元质盖其

字,而余则徐畸南夫。

宋淳熙八年辛丑(1181)十二月十有一日

(录自清道光《东阳县志》卷十·政治志六·学校)

二、高塘书院

高塘书院,由长衢郭湜(任长兴知县)之妻吴崇福创办。吴崇福(1163—1246),世家温州永嘉,朝请郎江东路运官良骥之季女,封大孺人。博闻强记,知礼义,识大体,善笔札、书画。成婚时,婆婆叶氏已卒,遂摄理家政,经营耕稼,莳花艺蔬,井井有条。宋绍熙年间(1190—1195。《东阳市志》载,为宋绍兴年间,是时崇福尚未出生),以早年由婆婆叶氏所建的高塘庵改创高塘书院,延诸葛公于能、钱公文子主师席,各方儒生纷至,游学者接踵于门,年登录入册者五百余人,皆供给米盐。其后,费且不资,自出奁中物禆助无靳色。人尤难之。钱公文子得宰长沙,尚授业不忍去。孺人尊礼儒生始终如一,其誉日隆。宋嘉泰甲子(1204),崇福丈夫郭湜去世,诸子未立,诸女未适,门户几不壳立,孺人螽夜治生事,而委诸子于学,不以丝粟外务累其志,尝求师于钱公,钱公得宰长沙,又属之叶公味道,孺人待之犹钱公也。又辟巍楼,匾曰“东阁”,宣献楼公钥大书之,庋书满屋,夜译逮旦。

大孺人吴崇福创建高塘书院事迹,载入《东阳县志》。

(录自清道光《东阳县志》和《长衢郭氏宗谱》)

三、鹿山书院

宋绍定元年戊子(1228),暨阳吴氏家族17世祖,讳德彰,又名炜,字诚卿,号鹿山居士(1203—1290),自暨阳县峡岺赴东阳县石洞书院寻访朱子《大学章句》遗稿,道经东阳石潭,俞翁有德叟见其昂然道貎,遂留馆于鹿山书院任主师席。次岁,以女妻之,招为东床,并界田、地、山、塘百十余亩,就舍家于书院中,自号鹿山居士。自此,原由俞有德创办的鹿山书院转由吴德彰续办,以教四方俊彦,凡受学于鹿山书院者,皆为时之名流。德彰公长子名端,字正夫,自鹿山徙居徽州歙县37都时,题诗于书院,壁上曰:“柔弧蓬矢射四方,父母生我以此期。茍俗闻道任所之,曷计南北与东西”。金先生称壁间诗曰“大丈夫立志当如此”。德彰公次子名肃,字敬夫,登宋宝祐元年癸丑(1253年)进士,终礼部侍郎。德彰公以次子贵,诰赠通议大夫。德彰公卒,鹿山书院遂废。至明嘉靖初(1522—1566),垕img454吴氏宗族湖岑派七房祖仁游公,念始祖德彰公曾为鹿山书院主师席,遂在书院故址构筑养贤之所。鹿山书院故址位于石潭村东北角馒头山,即今吴姓聚居村双牌村门前。

(湖岑村银火、云潮供稿,茂清撰稿)

四、如意轩书院

清《道光东阳县志》载:如意轩,在邑东三十五里九都鹭峰山麓法兴寺旁。又载:法兴院,宛然有如意轩。宋乔文惠(1156年—1241年,又名行简,字寿朋,吴宁孔山人,官至左丞相)曾读书于此。相传如意轩实际是一座书院,垕img455吴氏宗族吴品珩等诸多俊彦亦曾读书如意轩中。由此可知,位处垕img456吴氏宗族境内的如意轩,与鹿山书院相依为邻,如意轩和鹿山书院因其名不扬,竟未入载《东阳县志》。

五、吴良小学

吴良小学,在六石街道吴良村东南隅。吴良吴氏“先祖崇儒,后世重教”,古训云“有田不种仓廪虚,有书不教子孙愚”。于是,宋末创有鹿山书院,明初设乐善词园,龙井家塾,其后有私塾、家塾,亦称“蒙馆”。启蒙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六言杂事》;进而《论语》、《古文观止》,由浅入深,专攻文学。古时,礼法森严,受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家庭经济影响,教育格局是“富者读书,贫者谋生”,妇女“缠脚”,被剥夺读书求学权利,生源狭窄。辛亥革命后,“废科举、兴学校”,吴良在八房厅后壁设“书堂”。民国十六年(1927),吴良国民学校迁入吴大宗祠,推行“多学科,白话文”,为全县最早的21所公立小学之一。民国十九年(1930),吴良映白先生倡议筹建“吴良中心国民学校”,民心所向,全村合力。首期,先建东西并列二贯,木质楼屋各6间,跨联朝南正屋3间,南校园、北操场,东侧厨,西旁厕。又二年,先生于操场原址,营建礼堂及教室7间;继而复建东西厢各2间与前舍衔接,全校共计楼屋29间,围墙四筑,规模扩大,设施完善,操场设校园外。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校舍落成开学,造福桑梓,惠及四方,映白善德之举,光彩照人,开创教育历史新篇章,众口皆碑。自此,校誉四扬,方圆十里,学子慕名云集,师生共计450余人,校歌高唱。吴文岐(又名世廉),作校歌歌词曰:

笠山高,淞水长。乡村办学校,教育好儿郎。萃湖水漾千秋泽,梅里风和一瓣香。

1967年,吴良小学设初中班,更名吴良中小学。1984年11月,吴良村筹建吴良中小学校新校舍,历时四年告竣,耗资300万元(其中民众捐资4万余元,吴良村投资60余万元),占地面积1977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0平方米,占地面积1447平方米,绿化面积5470平方米,设施齐全,1990年迁入新校址。2005年9月,列为“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III标准化学校”。人才辈出,誉满一方。

(据《垕img457吴良吴氏宗谱序》和吴良村吴新强供稿辑录)

六、南马实验小学

南马实验小学,在南江之畔,南马至前宅之间。其前身为南马吴氏的一座私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重教兴学之风的推动下,南马私塾几经易址,扩容,规模渐宏,风采日新。2003年春,由邵钦祥、吴惠胜、吴兴华诸贤达倡议,易址重建。建校土地56000平方米由南马、前宅二村慷慨捐助;建校资金联办村捐助210万元,邵钦祥、金洪驹、马学铭、吴惠胜、何松伟和南马村党员干部捐助150万元,前宅村捐助90万元,余皆由国家投资。于2004年4月6日奠基,次年1月告竣,共耗资1500万元,计有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绿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古典而现代,恢宏而雍容,南马、前宅、南山、长畈四座小学,相继迁入新校——南马实验小学。现有班级22个,学生987人,教职员工43名,师资雄厚。2008年3

月升格为浙江省示范小学。

(南马实验小学校长包天飞供稿)

七、广益小学

img458

系南岑吴氏创办。1905年,吴允让(号雪香,又号一公)自就读的金华府学堂返乡,改私塾为学堂,与吴嘉芝(考名景星)等在南岑吴氏义房小宗祠天官第(原剧院后半部分)创办广益初等小学堂,自任校长。天官第之名,源于南岑义房吴希纯(1398—1454)曾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为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材,吴允让于1910年8月辑著《东阳乡土历史》、《东阳乡土地理》共6册,印行300部。其后该校发展为两等小学堂,初等4年,高等3年,略等于后来的初小和高小。辛亥革命后,学堂一律改名学校,吴允让参与筹设县立小学,1913年,又自愿将广益小学校址改办官立学校,更名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吴宁一校前身),并任校长。广益小学则迁至泮东徐氏宗祠(原吴宁幼儿园旧址,现黉门广场之东南隅)。上世纪30年代初,迁至小西门南岑吴氏贞房小宗祠(长生路7号原商业局所在)继续办学,吴允让幼子吴望仁任广益小学校长,有学生200余人。1950年2月,广益小学、新潮小学、南湖小学三校合并,即为吴宁二校。

(吴立梅供稿)

八、复夏小学

img459

复夏小学,在县南20里西坞村南里许,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吴复夏而创办。

吴复夏(1913—1938),谱名昌训,高城(里厅)吴氏宗族西坞村人。1931年入金华高中部读书时,沈阳变起,迨一二八沪战爆发,遂投笔从戎,先后入中央航校、军校军官班学习。1937年7月毕业后,派为空军第10队,旋调第2队小尉本级队员。先为侦察机驾驶员,后为轰炸手,先后驾机参与晋南、台北、芜湖、上海、杭州等轰杀敌寇,屡建奇功。1938年3月16日上午,与射击手虞伟民(东阳渔晚村人)、驾驶员王景常(江苏人)同机,与友机一起从南昌机场起飞,奉命轰炸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一举炸毁敌机14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胜利返航途经富阳、新登上空时,突遭敌机阻击,空战中坐机右油箱中弹起火,王景常跳伞脱险,飞机坠地焚毁,复夏、伟民壮烈牺牲。烈士灵柩自新登运至南昌,再从南昌迎榇归里举哀丧葬时,空军部队以烈士殉国赐颁恤金万元,葬费300元。继而总裁蒋中正,国家主席林森,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等又有赠词、慰问信见赐,监察院居正院长为之墓碑题字,曰:吴复夏烈士之墓。

烈士丧事甫毕,慈母陈太夫人,欲将烈士褒恤之资造福于民,令子女复唐、复虞、钟音、仙女在烈士墓旁创建烈士纪念厅一座、复夏小学一所,并将家产中复夏烈应得田地六十余亩作为办学基金。复夏烈士之墓、复夏烈士纪念厅、复夏小学三大工程于1939底竣工。其规模、式样堪称时之一流。1941年日寇流窜东阳时,东阳中学先迁至华店。当年下半年因校被毁,遂复迁西坞复夏小学。复夏小学至今犹存,其校舍、操场又有扩建。

(大桥村吴荣斌、吴时福供稿)

九、白坦小学

白坦小学,在巍山镇白坦村。初时曰白坦私塾,至清乾隆年间,后骆宏谠公创学于宅东,额曰“鸣阳”。馆前植双桂,因称“双桂书屋”。清光绪戊戌(1898)维新废科举,兴学堂之际,白坦吴氏裔孙恺法、翼法、月波诸人牵头在白坦三公祠(俗称“新祠堂”)创办白坦小学,一年后迁入白坦崇福寺(俗称“上佛堂”),为东阳创建最早的小学之一。清光绪丙午(1906)由县命名为“东乡公立白坦两等小学堂”。至1968年附设三个初中班,更名为“白坦中小学”。1972年迁入白坦村西新校舍;1976年—1979年又在校内增设高中部、至2003年撤销初中,复名为“白坦小学”。自迁入新校舍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址不断拓宽,校舍逐步增多,设施日益完善,最盛时全校设18个班,学生800余人,教职员工30人。

白坦小学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教学质量。民国期间会考,成绩均列全县前茅。其后,学生成名者众多。王村光村王惕吾,初为白坦小学学生,后曾入白坦小学任教,1948年去台湾后成为世界报业巨人,任《联合报董事长。白坦吴氏裔孙吴味经,为中国著名棉花专家,1947年曾捐资建设白坦小学。民国时期中国著名音乐家吴梦非,中国水利专家、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吴又新,上海著名医学专家吴式枢,美国籍医学博士吴德鸿,长春理工大学吴士科,职业与工业物理资深专家吴惟恺,上海全国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吴美枢,著名建筑学家吴德基等,均曾就读白坦小学。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后毕业于白坦小学、现已为高级人才者有50余人。

白坦小学,曾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学生吴瑜良等20多人曾在全县(市)体育、文艺、书法、作文比赛中名列第一名,获一等奖。白坦小学为国家培养人才之多,名列前茅。

(据《白坦吴氏宗谱》资料辑录)

东阳吴氏各族、派和吴姓人聚居村重教办学事迹丰富,因限于篇幅,难以全部编入,敬请谅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