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蕃古道与吐蕃古道的区别

唐蕃古道与吐蕃古道的区别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蕃古道开辟后,汉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此后,历朝历代藏汉民族间无论是商贾贸易还是政治文化交流,均将唐蕃古道作为首选通道。唐蕃古道开通后,古代中印与中尼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吉隆在西藏古史记载中为“芒域·贡塘”的中心区域,藏文旧称宗嘎镇为“答仓·宗喀”。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6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藏区古道_中国藏族

第一节 藏区古道

一、唐蕃古道

吐蕃时期,西藏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为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方便,将东征掠地的战争之路开拓为唐蕃和亲的友谊之路,即现在人们所称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东起长安,经鄯州(青海乐都县)、鄯城(青海西宁市)、莫离驿(青海共和县)、那禄驿,过柏海,至众龙驿,过牦牛河(通天河)藤桥,向西过唐古拉山,再经那曲到拉萨,总里程6240里。亦有人认为该道自西安向西,经宝鸡、天水、文县、松潘、金川、丹巴、乾宁、甘孜、邓柯、玉树、那曲至拉萨。但据公路部门综合调查的结果,认为唐蕃古道主干道系由西安西行越陇山,经甘肃的天水、陇西、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附近渡黄河,转入青海省境内,再经民和、乐都、西宁、日月山、倒淌河、恰不恰(共和)、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玛多,翻越巴颜喀拉山口至青水河,渡通天河,沿当地人们通称的“通藏大道”过当曲,自唐古拉山口至聂荣县,经黑河(那曲)、当雄,直抵拉萨。

唐蕃古道开辟后,汉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据《全唐书》记载,仅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的200余年,藏汉民族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使臣相互往来就多达142次。此后,历朝历代藏汉民族间无论是商贾贸易还是政治文化交流,均将唐蕃古道作为首选通道。由于吐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逐渐连为一体,成为唐朝通往印度的新通道。唐蕃古道开通后,古代中印与中尼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载录唐时僧人途经吐蕃与尼婆罗者多达53人,这种空前绝后的繁荣无疑与文成公主进藏有密切关系。

二、蕃尼古道

img106

冬日的川藏线

蕃尼古道也称南丝绸之路的吐蕃道。从逻娑经南木林、拉孜、定日,沿彭曲河过吉隆,入尼婆罗和天竺。由于尼泊尔(古称尼婆罗)墀尊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联姻,在639年,蕃尼之间开通了正式的官方通道。据《西藏王统记》等藏文史料记载,尼婆罗墀尊公主进藏,松赞干布派人到“芒域”迎请,而尼婆罗臣民也送墀尊公主至“芒域”。吉隆在西藏古史记载中为“芒域·贡塘”的中心区域,藏文旧称宗嘎镇为“答仓·宗喀”。答仓·宗喀之北面的贡塘拉山(即今马拉山),历来为吐蕃南界的重要关口。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印度莲花生大师最初入藏,便是经由此处。藏文史籍《世界广说》记载莲花生收服十二丹玛女神,让她们守着此山,不让印度外道进入,也是指的这座山口。

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连接起来,不仅沟通了中印,而且也是通往阿拉伯国家的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蕃尼道是当时中国与印度、尼泊尔、阿拉伯国家乃至地中海周边国家通商和传播文化的交通要道之一。

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条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6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入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四、吐蕃—于阗道

“吐蕃—于阗道”,即经象雄去于阗,是西藏西部地区沟通与中亚西域的前哨。古代于阗与吐蕃之间的文化联系,正是通过这条古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吐蕃早期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也是开通得最早、利用程度最高、与西藏西部关系最为密切的路线

作为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于阗对于吐蕃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青史》记载,赤德朱登王时代,“修建了扎玛正桑等一些寺庙,又从黎域(于阗)迎请来很多和尚”,以传播佛法。赤松德赞时期,吐蕃佛教兴盛,译经之风大起,“一些精通翻译的人,将印度、汉地和于阗等地区的佛教,凡是能得到者,大部分译到吐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