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还编有不定期刊物《思想教育探索》,止1992年出版3期。李希编《高等学校教学论》。甘肃省教育志编委会编《甘肃省志·教育志》。邓品珊、韩嘉穗编《甘肃高等学校校史简编》。陆润林、苗高生编《江隆基教育思想研究》。
高等教育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三节 高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甘肃高等院校数量很少,师资水平较低,谈不上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使高等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网络的逐步形成,大大推动了甘肃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

一、甘肃高等教育学研究阵地

甘肃高教学会于1984年9月在兰州成立。在省高教学会的推动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甘肃工业大学、兰州商学院等校院先后建立了高教研究室(会),并先后编印了以下4种刊物:《教学与研究》(兰州大学高教研究室编,1982年创刊,截至1992年共出38期,计703篇论文);《高等教育研究》(兰州铁道学院编,1983年创刊,已出26期,计论文545篇);《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大学高教研究室编,1989年3月创刊,截至1990年底共出18期,计发表论文254篇);《高师教育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编,1991年创刊,截至1992年已出3期,计发表论文57篇)。

此外,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还编有不定期刊物《思想教育探索》,止1992年出版3期。国家教委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所创办了《西北教育管理研究》(季刊),1990年创刊。

在中国高教学会和省高教学会的积极影响下,甘肃省按高等教育业务性质,先后成立了省高教管理、后勤管理、公共外语、师范教育、实验室管理、高等数学、基本建设、学报编辑、成人高教、中等专业教育等10多个研究会,这样从有组织地按高等学校业务性质开展高教研究工作,促使甘肃高教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甘肃高等教育学研究专著

刘众语、陈淀编《江降基教育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6年兰州大学出版社重印)。该书共选辑江隆基的文章和讲话的一部分,计24篇。这本论文选对于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的革命传统,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不断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辛安亭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本书共收集辛安亭自1946年至1982年间发表29篇文章,其中有关高等教育方面论文占9篇,大部都是他在甘肃工作时期写的,值得高教工作者认真学习。

甘肃教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甘肃教育年鉴》(1949—1983)、《甘肃教育年鉴》(1984—1986)(二书先后于1986年和1989年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甘肃教育大事记》(1949—1983)、《甘肃教育文件选编》(1949—1983)(上、下两册,选辑了1948—1983年底全省有关教育方面的重要方针、政策、命令、决定、指示等文件181篇,以发文时间先后有序进行编排。其中有关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共20篇)、《甘肃教育人名录》(1949—1983)(共收入638人,其中高等院校283人,从人物词条资料的收集和词条释文的撰写,经过省教育厅和有关学校的多次讨论修订而成)。上列后三本书,前二种均于1986年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最后一种于1987年出版。这套资料编委会主编邓品珊、副主编陆润林、康尔硅、韩家穗、王力生。

王明汉、衡均编《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这本校史较系统地记述了该校5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教学和科研等项工作的经验教训,是甘肃高校出版的第一本校史。

刘众语等编《纪念江隆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这是从1986年9月兰州大学举办的江隆基教育思想讨论会上收到的纪念文章和回忆录中选出的60余篇文章,汇编而成。它反映了江隆基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大部属高等教育方面的内容。

陆润林编《兰州大学校史》(1909—1989)(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该书如实地反映了兰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李希编《高等学校教学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本书是一本专门讨论高等学校教学论的著作。

李之钦编《李之钦论教育》(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本书收集李之钦自1939年以来的37篇文章。其中有7篇是讲陕甘宁边区教育情况的,有20篇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教育、党政领导和高等学校领导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经验总结,其中关于办好师范教育的内容占较大比重。

甘肃省教育志编委会编《甘肃省志·教育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志。内容包括甘肃高等教育的情况,经过多次修改而成,是一本教育方面综合性的参考书,内容充实而较准确。

王正宇编《西北高校图书馆年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本书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建设方面的资料,提供大量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的检查线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邓品珊、韩嘉穗编《甘肃高等学校校史简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本书记述了甘肃16所普通高等学校及甘肃教育学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着重叙述各院校在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是甘肃高教战线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陆润林、苗高生编《江隆基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之一)(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全书系统地研究了江隆基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在领导西北教育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时期的丰富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甘肃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

甘肃高等教育学研究成果为数很多,仅高等教育学会建立以来的几次学术交流会上交流的论文约300余篇,加上甘肃省内高校刊物上的有关论文以及少量在甘肃省省外高教研究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共计约2000余篇。

(一)高等学校任务问题的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对高等学校任务的讨论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当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与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后,江隆基于1962年所写《试论高等学校工作的经验》(《江隆基教育论文选》)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又红又专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专门人才。辛安亭在《浅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辛安亭论教育》)中提出:教育可以为四化建设输送各种专门人才和有知识、有觉悟、有体力的劳动大军。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四化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先导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78年,邓小平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后,高等学校开展了多元化任务的讨论,1985年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的根本方针。陆润林在《只有主动面向社会实际,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高教学会,北京市高教学会、清华大学合编《高等学校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1988年,此文获中国高教学会1988年高教科研成果奖)中提出,只有面向社会实际,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积极组织学校科技力量参与实用技术开发,以便尽快将实验结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李秉德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报》1985年第3期)中提出,高校除了培养专业人才以外,还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后。1984年召开的甘肃省高教学会年会上,吕方在《“三个面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中指出,三个面向是一个整体,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指导思想。要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制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未来学的研究。胡德海在《“三个面向”是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中认为,“三个面向”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和根本方向表述得全面而深刻,应作为我国宏观的教育方针予以确认下来。陆润林在《加强科技开发工作是完善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运行机制的关键》(1991年成都举行的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中认为,高等学校的改革实践,打破了以教学与科研为高等学校职能的传统观念,把为社会服务列为高等学校的第三种职能。高校应该设有分管全校社会服务的副校长,其职能管理部门可叫科技开发部或科技服务处。

根据甘肃高校发展实际情况及关于高等学校任务问题的讨论,大多数高教研究工作者认为应该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和开展为社会服务三项任务。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讨论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多次的变化。“一五”期间的提法是:培养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比如,江隆基1959年向兰州大学师生做《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江隆基教育论文选》)的报告时说,我们所培养的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又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李希、杨峻等编《高等学校教学论》,略)中提出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实际工作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健全的体魄。“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讨论得到更广泛地开展。比如,李秉德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对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四有”人才的培养,对于各级各类人才规格新而高的要求,是根据20世纪末以至21世纪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而提出来的。由甘肃省教委通过对毕业生调查、质量评价及对结果的分析后,由姚培珍、刘玉泉执笔的《甘肃省师范专科教育的战略思考》(《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提出师范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对甘肃来讲,主要是培养扎根农村的合格的初中教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高等学校也在逐步改变其不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传统培养目标,各级领导部门和教育研究工作者不断探讨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比如,国家教委从1987年开始,先后召开大小五次研讨会,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于1990年7月在兰州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后发出的国家教委《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理科本科专业“一个培养目标,两种基本业务规格”的意见(《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王松山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化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说:高等理科教育应该由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人才为主转变为主要培养实际应用学科和技术开发方面的人才上来。综合院校的理科本科毕业生要服务于地方,面向基层。杨峻、张天俊等写的《提高认识,勇于实践——兰州大学理科教育改革思考与实践》(《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中说:单一培养目标下的理科毕业生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主战场转到经济建设之后,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型”理科人才是今后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基础型”、“应用型”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而分工,而不是层次、水平高低之分。

(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江隆基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几个原则问题》(《甘肃日报》1959年6月22日,后收入《江隆基教育论文选》)一文中提出,加强马列主义的教育,并使马列主义在各种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发挥统帅作用和灵魂作用。为此,必须首先加强政治课的教学;其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与党团的日常政治思想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发挥马列主义对专业教育的思想指导作用。江隆基在《谈谈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民日报》1962年1月6日,后收入《江隆基教育论文选》)一文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不断地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国家交给的培养人才的任务而共同奋斗。思想政治工作和别的工作一样,应该从多数人的思想实际出发,照顾到少数人的觉悟水平,口号和要求应该提得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过与不及都是不对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必须不断地改进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刘雄翔在《按照“三个面向”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交甘肃省高教学会1984年年会论文)一文中提出,要切实提高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严以律己,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学生中党、团、班、乃至宿舍的作用;积极开设政治方面的选修课或各种讲座;认真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王明昭在《关于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什么的调查研究》(提交甘肃省高教学会1984年年会论文)一文中:分析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影响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生中缺乏新旧社会的对比观念;在实行开放政策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的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各科教学,建立一支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加强党对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领导。张菊生在《新型爱国主义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提交甘肃省高等教学会1984年年会论文)中认为,爱国主义分为三个台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属于第一台阶的是少数,属于第二个台阶的大学生是大多数。属于第三个台阶的大学生也是少数。丁传松、沈昌元的《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高师教育研究》1992年)一文中说:党委和校长不仅要求全校政工人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应发动广大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赖教师去做学生思想工作。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着。校园文化的讨论甘肃也有不少论述,如任莲香、王安平在《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高师教育研究》,1992年体育专号)一文中说:体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体育是智力竞争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而且是其他一切竞争的基础,是重要的竞争驱动手段之一。因此,体育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甘肃高教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教师,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更新了认识,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必须改变过去那些简单化、教条式的做法,采取民主的、疏导的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方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变“以领导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我教育;变教师只管业务教学为“教书育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转变等等。

(四)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的研究

高等学校的教学理论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甘肃广大教师对各科教材和教法发表过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也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取得显著成绩和成果。

江隆基1959年在甘肃省先进生产者经验交流座谈会上所作《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措施和经验》(《光明日报》,1959年12月17日,后收入《江隆基教育论文选》)的报告中说: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初步经验是:修订和制订教学计划时贯彻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教育的原则;修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力求充实和革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提高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江隆基1959年在兰州大学师生大会所作《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江隆基教育论文选》略)的报告中论:不能把教学质量只限制在业务教学的狭小圈子里,它既包括智育,也包括德育和体育,还应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去理解。一是努力做好政治与业务、教学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际、教师与学生的结合。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辛安亭1980年所写《改进教学,更有效地培养人才》(《辛安亭论教育》略)一文中,关于基础课问题写道:任何分细的学科都与最基本、最普遍的基础理论有一定联系,掌握了基本理论的普遍规律,对研究分细的专业学科有方便之处。实践也充分证明,基础理论掌握好了,适应性强,学习和工作才有后劲。写到选修课时他说:这里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学生个人的要求,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教材问题他说: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首先,一定要保持其科学性,还应求新,就是吸取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其次,教材要‘精’,就是教材内容不应贪多求全,应求‘少而精’。再次,教材还要‘清’,就是求新,教材应该写得清楚明白。这样写出的教材,才便于阅读,便于理解,便于记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李之钦在《回顾我在甘肃师大工作的主要经验》(《李之钦论教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一文中,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五项措施是:一是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二是重视基础课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五是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陈宜吉在《教与学双边关系浅论》(《江苏高教》199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教学活动的重点必须从‘教’转移到‘学’,特别是实际能力的培养。‘主导’的关键在于‘导’,要求教师在引导、鼓励、启发中不要越俎代庖。教师要贯彻好四个原则:爱护性原则;感染力原则;阶段性原则;自我培养原则。在1984年甘肃省高教学会年会上,景时春在《学习‘三个面向’指示,改革和发展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师范教育应该具有师范性,即高尚的理想品德,渊博的学识才能,严格的专业训练。因此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必须扩大师范院校的专业任务,广开师资培训渠道;改造课程结构,充实课程内容,加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陈北亨在《对于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几点体会》一文中,提出需要改革的一些环节是:1.改革学校的人事制度。2.院系专业设置:建立林学院;增设农业工程系,并逐步开展成农业工程学院;专业要互通有无;设立农业经济等人文科学专业。3.加强基础课教育,增加选修课。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改造外语教学。6.增加农业教育投资。南国农在《新的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出,建立媒传大学系统,使之与普通高等学校系统同步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1991年李希、杨峻等编写出版的《高等学校教学论》一书,对高校的教学任务和地位、教学改革、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教学原则、专业与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成绩考核与评定、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做了较系统的论述,是甘肃在高等学校教学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

此外,高校教师们在理、工、农、医、法、商、教育等方面各科教学改革方面,发表了大量论文和思考,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重要组成内容,但因篇数所限,不便罗列。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讨论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高等学校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甘肃高教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讨。比如在1986年甘肃省高教管理学术研讨会上,汪彦山在《对改革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的一些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校长的职权,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主要在经费开支和人事制度上要彻底改革,学校的经费开支权限也应适当放宽,上面规定得太死,限制太多,不利于学校因事制宜。李映州在《试论大学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设想》一文中,分析了大学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其主要弊端后,提出逐步建立科学的大学行政管理的三个系统,并提出实行定编定员、职务工资同岗位结合的责任制。刘雄翔在《适应新形势需要,改进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中,除强调提高对搞好思想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外,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下党政结合、分工负责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甘肃农大高教研究室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初探》一文中提出:1.实行校长负责制。2.增强系的活动:实行系主任负责制;撤销教研组;实行聘任制;3.采用封闭管理原理;4.实行科学管理,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胡之德在《合作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认为,加强横向联系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加强横向联系的前提是,必须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的过死,管理过多的弊病,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并认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就其层次内容和途径方式讲,大致可以划分为学校与学校、科研机构、国外的学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校内的专业联合等五个方面。王云普在《关于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中,提出了加速我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建议:1.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鼓励业务上的竞争。4.加强边缘学科建设,建立科研的横向联系。石良、卢铨书、王定隆在《浅析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考核的方法与标准》中,从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考核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考核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十项指标。拟订出评价分析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等级标准与考核办法。还提出要改变‘无法可依’,‘以人治教’的局面,要尽快解决教育经济立法的问题。任天德在《使用计算机管理学生成绩的探讨》中,对兰州铁道学院从1984年开始对全院在校学生历年学习成绩使用微机管理,收到较好效果的基础上,认为建立高校教务管理及其它管理工作使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六)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1988年11月成立了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并创办了《甘肃省高教发展战略研究》这份杂志,其中有关高教发展战略研究方面的论文有96篇之多,是80年代末全国唯一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刊物,是甘肃高教研究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并在全国高教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贾志杰为该杂志所写《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代发刊词)(《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第1期)中指出:从甘肃的实际出发,研究高等教育和经济、科技、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摸索出具有甘肃特色的,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在这份创刊号上,胡之德在《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战略研究》(同上)中指出:做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使高等教育的全局部署和谋划尽可能建立在科学、理性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十分必要的,并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建议。陶君廉在《关于我省当前高教改革的基本思路》(《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2年第4期)中:除提出高教改革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外,还提出:高等教育现存弊端的症结是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问题,认为我省高教改革的重点有宏观领导管理、学校内部管理、科技开发和办好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校办产业和教学教育改革四个方面。李秉德、杨爱程等在《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论高等师范课程的改革》(《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第1期)中,分析了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改革高师课程的建议:1.打好基础,开拓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适应能力。2.适应中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职业技术及其他新科目的教师。3.适应农村中学规模小的特点,培养能胜任双科或多科的教师。4.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和基本训练。王肃元、曹建华在《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走向》(《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第1期)上,认为世界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走向是:1.发展的重点从追求数量转到提高质量。2.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加密切。3.高等教育将向终生教育体系过渡。4.高等教育将向多样化发展。5.政府的宏观管理和高校的自主办学将向更为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6.高等教育将向国际化发展。丛春雨在《中医高等教育应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中,认为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1.实行“双向选择”,完善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2.招生制度的改革同分配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3.应改变经费的拨付办法,逐步建立某些收费制度。4.促进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籍管理和服务方向的改革。尚进在《展望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1年第4期)中提出:1.高等学校教育与科研一体化。2.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同步化。3.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紧密化。4.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5.高等教育观念现代化。6.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创建学习化社会。7.高等教育横向协作国际化。王肃元、崔波在《浅论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2年第2期)中指出: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不同于单项改革,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并提出一些设想: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保持学科的先进性、前沿性。2.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3.学会用经济手段管理学校:改革教育经费使用分配办法;改革工资结构和分配办法;制定有偿社会服务创收的分配办法;建立重奖制度;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校办产业。邵东瑞在《商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1年第4期)中,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高等教育体系的六条内涵标准。并认为要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就要紧紧抓住四个问题:一是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课程的设置和研究;三是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四是教学条件的保证。此外,还要坚持‘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方针。李恒滨、苏致兴在《高等学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构想》(《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高校进入主战场的思考是: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大胆改革,切实推进高校为经济服务。2.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集中力量办好科技型企业。3.重视和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4.走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的办学道路。5.调整政策,组建队伍,引入竞争机制,集中优势攻关。

(七)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实验室的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高等院校一直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1986年成立了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后,甘肃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是甘肃高教研究工作者的又一明显特点。

蔡辛生在《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1990年第3期)中,总结了三年来的主要工作:第一,开展实验室评估,促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1987年开始经过一年时间对全省13所高校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第二,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及专题研究。第三,培训实验室技术和管理干部,评选实验室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第四,加强横向联系,促进院校间的协作。李辑文在《论建立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第3期)中,认为不改变小而全的管理体制就不可能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改革小而全的管理体制就不可能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效益。因此,凡是具备条件的高校,都应当积极倡导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系管为主”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新格局,这是促进现阶段实验室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步骤。1989年12月甘肃省教委在甘肃工业大学召开的表彰先进集体的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兰州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在《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为建立教学、科研基地而奋斗》一文中提出: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时要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实验室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围绕国家或省上的攻关任务为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李发伸在《深化改革,把实验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中,回顾了兰州大学实验室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对今后实验室工作的几点意见:(1)“八五”期间实验室建设的目标。(2)加强管理,增进效益,提高水平。(3)增加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4)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

(八)比较高等教育学的探讨

甘肃高教研究工作者介绍国外高等教育情况的文章也逐渐增加。如李秉德的《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趋势》(1984年甘肃省高教学会学术年会上的论文)、李定仁的《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形式——关于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问题》(《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第4期)、胡之德的《加拿大合作教育情况简介》(《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1年第1期)、李爱民编译的《日本关于大学国际化的观点》(《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89年第1期)等文。这方面的研究对甘肃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甘肃高校在有些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有着积极地意义。

除上述八个方面的探讨外,在高等师范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校基建、高校后勤管理、大学外语教学、高等教学等方面研究,甘肃高教研究工作者也曾发表不少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