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整体结构与结论体系,是近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王致中《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土地租佃制度》一文,详细地考察了近代西北地区各地的土地租佃制度。
中国近代史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甘肃省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出版专著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四五百篇,不少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下面从专著和论文两个方面,举要加以介绍。

一、学术论著

刘熊祥《中国近代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考察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阐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了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该书史论结合,自成体系,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教科书。

丁焕章编著《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是一部学术性的地方史专著。该书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地反映了甘肃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面貌,揭示了甘肃近代社会历史演变中的各种特点,对人们认识和研究甘肃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吴廷桢、赵颂尧《坎坷的历程——近代学习西方八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该书概括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八十年的四个不同阶段和特点,评述了不同阶级、阶层代表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不同态度及其历史作用,阐明了学习西方过程中的几次大论争的史实和实质,同时还提示了启人思考的基本经验教训。全书视角新颖,叙述简明,资料富瞻,是一部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专著。

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上、下册,三秦出版社,1992年),该书是目前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论述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史的专著,其下册部分具体阐述了1840—1949年西北地区社会秩序发展的基本事实、特征和问题,内容包括近代西北人口变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工商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等。

此外,甘肃学者研究近代史的论著还有:杜经国、何玉畴等《沙俄侵略西部边疆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8年),杜经国《左宗棠与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杜经国、邹廷霞《中国近现代史简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关连吉《中国近代史教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王劲《邓宝珊》(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张灏《中国近代开发西北文论选》(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西北近代工业》(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吴万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张海声主编的《中国近百年经济史辞典》(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刘熊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魏永理、李宗植编著的《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二、学术论文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长期的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刘熊祥《〈矛盾论〉对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指导意义》(《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0年第3期)、《〈实践论〉对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指导意义》(《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两篇文章,剖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断限、分期及基本矛盾。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整体结构与结论体系,是近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上以胡绳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两个过程”的著名论断提出“三次革命高潮”作为基本线索。80年代初,李时岳首先撰文对“三次革命高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此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甘肃学者也积极加入讨论的行列。丁焕章《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刍议》(《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一文认为,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趋势和途径,一种是由原来的封建社会逐步走上半封建半殖民地以至完全殖民地的途径;另一种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不断争取走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化的途径。这两种途径,就是贯穿近代中国社会一切历史过程的最基本线索。张海声《“三次革命高潮”说能不能成立?》(《社会科学》(甘肃)1990年第4期)一文,针对史学界以三次革命高潮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个阶段的分期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在性质上截然不同,把三次不同性质的高潮相提并论,这就混淆了它们各自性质上、意义上的特殊性。歪曲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连吉先后发表《对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与基本线索的再认识》(《理论学习》1987年4期)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的新进展》(《历史教学》1988年第1期)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近代经济研究。张寿彭《试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的产生和特点》(《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探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商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过渡性的特点。王致中《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土地租佃制度》(《社会科学》(甘肃)1991年第4期)一文,详细地考察了近代西北地区各地的土地租佃制度。蒋致洁《清代光绪年间兰州机器织呢局述评》(《兰州学刊》1984年第4期)一文,对兰州机器织呢局这个官办民用企业的创办背景、经营过程、失败原因、性质、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研究近代经济史的重要论文还有:王劲《甘肃近代工业的开拓者——赖长》(《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王致中、魏丽英《甘肃历史上的黄金开发与现实对策的若干建议》(《兰州学刊》1986年第4期),赵颂尧《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滞缓原因剖析》(《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11期)、吴万善《近代时期甘宁青对外贸易评议》(《科学·经济·社会》1990第3期)、魏丽英《近代西北人口波动的若干主要原因》(《社会科学》(甘肃)1990年第6期)、丁孝智的《近代兰州地区的茶叶贸易》(《社会科学》(甘肃)1990年第5期)。

太平天国研究。甘肃学者对太平天国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丁焕章《也谈杨秀清的功过》(《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一文,就杨秀清研究中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观点提出异议。刘熊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认为,太平天国在性质上属于农民政权的结论。关连吉、赵艳林《天朝田亩制度废除私有制吗?》(《齐鲁学刊》1982年第6期)一文,探讨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能与公有制相提并论。此外,甘肃学者太平天国研究中还有吴廷桢《关于天京反革命屠杀的几个问题》(《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杜经国《洪秀全向西方寻找的是什么?》(《学术月刊》1979年第8期)、张海声《洪仁img35资政新编述略》(《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刘次涵《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对策及其后果》(《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左宗棠研究。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西北地区14年的活动,对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而甘肃学者十分重视左宗棠的研究。1978年以来,发表有关左宗棠的论文三十余篇,主要有:杜经国《试论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光明日报》1978年12月19日)、余尧《左宗棠与机器织呢局》(《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1期)、张海声《左宗棠与兰州制造局》(《兰州学刊》1984年第5期)、魏丽英《左宗棠与甘肃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社会科学》(甘肃)1984年第4期)、朱允兴《从兰州织呢局的创建看左宗棠的洋务思想》(《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吴万善《左宗棠与甘肃的经济开发》(《科学·经济·社会》1985年第4期)、何玉畴《试论左宗棠与洋务运动》(载《洋务运动史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年)、丁焕章《论左宗棠在甘肃的政绩》(《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关连吉《左宗棠与陕甘回民起义》(《社会科学》(甘肃)1987年第1期)、蒋致洁《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役军饷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何玉畴、邓辉《试论左宗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的剿抚政策》(《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等,这些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对左宗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受到较好的评价。

洋务运动研究。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85年8月,由兰州大学历史系和《历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在兰州联合主办了第三次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对洋务运动的内容、性质、作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而推动了我省学者对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深入。刘熊祥《论甲午战争前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前途与经济效益》(《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认为,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军用工业和70年代创办的民用工业虽然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清朝封建主义的束缚,大多成效不著,很难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关于在洋务运动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之间,在思想上有无师承关系的问题,侯玉臣认为,洋务派是林、龚、魏的继承者而不是背叛者,由于共同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改革派无论在“师夷”的目的,还是“师夷”的具体主张都基本相同(《也谈洋务派与林、龚、魏》,《社会科学》(甘肃)1982年第4期)。叶林生探讨了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维新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既有肯定,又有批判和否定(《试论戊戌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河北学刊》1984年第6期)。蒋致洁《简论洋务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陋铭理论家》1990年第2期)一文认为,从中国近代思想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洋务思想应当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之间的中介环节。洋务思想既是对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的继承,又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先河,在这二者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义和团研究。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80年代初,随着史学界对农民运动和农民战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义和团运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和《论义和团运动的反帝作用》(《社会科学》(甘肃)1983年第3期)等文,在肯定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的前提下,分析了其局限性。

甲午战争研究。近年来,我省学者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也取得不少进展。吴廷桢、何玉畴的《试论甲午战争中和战争的性质》(《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认为,主战派帝党与主和派后党的矛盾争斗,尽管仍具有统治阶级内部宫廷斗争的色彩,但其性质则是要不要反抗侵略、要不要维护国家和民族主权的斗争。赵颂尧《论甲午战争中的“以夷制夷”》(《理论学习》1984年第6期)、丁焕章《评丁日昌筹办海疆防务的思想主张》(《社会科学》(甘肃)1987年第3期)、吴万善《甲午战争期间的“铁汉”御史安维峻》)(《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等文,从不同角度对甲午战争史进行了探索。

辛亥革命研究。辛亥革命是甘肃近代史学者又一重要的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何玉畴就已经开始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其代表作《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兰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首开甘肃学者研究辛亥革命史之风。80年代初,刘熊祥系统地考察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与工农业发展的状况(《辛亥革命前后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甘肃省历史学会1982年论文集》)。何玉畴自1980年以来开始重视辛亥革命时期各地收回路权运动的研究,先后发表《立宪派与和粤汉铁路权的收回自办斗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6月出版)、《清末津镇路权的收回和自办运动》(《历史教学》1985年第5期),尤其是他的《清朝末年河南人民向英商福公司收回矿权的斗争》(《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一文,深入探讨了河南人民收回英商福公司的过程、败因和作用。该文发表后,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王劲《大论战结束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认为,1905—190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大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在国内造成了明确的舆论导向,呼唤了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高潮,结束了封建帝制在华夏大地上的统治。此外,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还有:王劲《试论孙中山主观社会主义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赵颂尧《平均地权与土地问题》(《理论学习》1986年第3期)和《甘肃“护法运动”述评》(《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朱允兴《试析廖仲恺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些反思》(《兰州学刊》1988年第5期)、李建国《湖北革命党人内争与黎元洪的统治》(《甘肃历史学会1988年论文集),《历史教学与研究》、《论辛亥革命后期革命党人内争及其影响》(《西北五省师范高等院校学术论文集》1988年)。

西北回民起义研究。19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关于西北回民起义的性质,何玉畴、吴廷桢在《论清代同治年间甘肃回民起义的性质》(《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陕甘回民起义并不是一次以回、汉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共同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农民革命,而是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为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民族斗争。吴万善《清朝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性质的再探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也认为,回民起义的性质应属于反抗清朝的反动统治、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斗争。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我省学者研究西北回民起义和重要成果还有:关连吉《关于马化龙之死的历史真相》(《民族研究》1984年第5期)、丁焕章《关于甘肃回民起义的缘由和属性探讨》(《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关连吉、赵艳林《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研究概述》(《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

近代爱国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这个重要线索。甘肃学者一直重视近代帝国主义斗争史的研究,发表过数十篇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比较突出的成果有:丁焕章《友好睦邻还是疯狂侵略——驳齐赫文斯基〈中国近代史〉为老沙皇侵华罪行辩护的谬论》(《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吴廷桢《沙俄武装侵占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历史真相》(《历史研究》1977年第6期)和《试论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王致中、魏丽英1983年10月至1984年5月在《甘肃日报》上开辟的《甘肃近代爱国斗争史》专栏、吴万善《近代甘肃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赵艳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帝国主义在甘宁青的侵略活动》(《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和《甘宁青人民反洋教斗争及其特点》(《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关连吉《试论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等,这些文章,不仅详细地介绍了近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具体史实,而且论述了近代甘肃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特点,对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