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畲族三月三祭祖图片

畲族三月三祭祖图片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在长期的杂居互动中,畲族的社会组织深受周围汉族,特别是客家人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有浓厚的宗族与血缘意识,有很强的社会伦理观念。过去,畲族的祠堂和房组织具有很大的势力,它是维系畲族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畲族传统的祠堂和“房”等民间社会组织与汉族地区一样,作为封建残余被限制。禁山会是畲族为保护山林而自发成立的民间性社会组织。
传统社会组织_中国畲族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

在长期的杂居互动中,畲族的社会组织深受周围汉族,特别是客家人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有浓厚的宗族与血缘意识,有很强的社会伦理观念。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影响下,祠堂(宗族)和“房”构成了畲族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一、祠堂

祠堂也叫宗祠,它的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特定的建筑,是供奉、祭祀共同祖先和具有共同祖先的人群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因常用祖先留下的老房子作为这种特殊的场所,因此许多地方祠堂也叫“老屋”;二是指特定的人群,即由具有共同祖先的同聚落父系血亲所构成的宗族群体。作为祠堂建筑的和作为有共同祖先的人群所组成的宗族,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由于共有的祠堂是宗族最显著的标志,因此在畲族社会中,一般用祠堂指代宗族,同一宗族的人也就是同一祠堂的人。

畲族的祠堂传统上设有族长一人,由辈分最高、年纪较大、办事公正、有一定威信的老人担任。族长按习惯作法主持或负责处理族内和族外的各种社会纠纷,负责管理族内公共事务,如收缴族租,掌管族账,执行族规,给晚辈分排辈分,主持修谱事宜和祭祖活动等。自清末以来,由于畲族居住分散,族长无法兼顾各村人的事务,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因此,又出现了地方性的“自然领袖”,这些“自然领袖”虽无明确的职责,但一般都是有能力、有威望、办事公正、能服众的人。本族内部的事务,有一部分已由“自然领袖”代理了,如举凡和外族打官司、内部发生纠纷、兄弟分家等都请“自然领袖”来评理或调解。无形中族长和“自然领袖”有了分工,如非涉及整个祠堂利益的事情,一般都交由“自然领袖”处理,但族长及族中长辈,仍颇受族人尊敬。

img29

南岭畲族村钟姓崇德堂下的二房“老屋”

祠堂拥有宗族公产,如田地、山林等,其经营收入主要供祭祀之用。但在举村、举族办学的地方,也多有划出部分族产收入,用以延请塾师和族中子弟考学。有些宗族甚至还专门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学有所成的族中子弟。

在畲族地区,各姓宗族都有一担堪称畲族神器的竹箱。一个竹箱里放置的是香炉、红布袋(内放木制神像头)等,另一个则放置祖图画像(也叫“长联”)。轮到哪家祭祖,就挑竹箱到其家,供祭祖之用。祭祖时堂上挂起祖图,供人观赏,祖先香炉则有木板垫衬,置于祖图前,以受香火。

祖杖是畲族的宗族象征。每个祠堂都有一支“祖杖”,亦称“盘瓠杖”“龙头”。此杖用树根一支雕琢而成,长约60厘米,首端雕有似龙头的盘瓠头像。“祖杖”通身涂以朱漆,杖首饰以金箔,上系若干代表该族人丁的红色布条,布条数视该族人丁多少而定,一根布条代表一个丁口,在举行成丁仪式时系上。“祖杖”平时由各支宗房长珍藏,在举行祭祖活动时,将它放置在香炉右侧,供人祭拜。每逢宗房中发生重大事件,族长也要出示“祖杖”,向后辈儿孙进行教诲,并处理争端。

族谱是畲族祠堂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也是畲族民间“敬宗收族”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畲族民间各宗族都非常重视对族谱的修订,多由族长亲自主持。族谱的内容包括盘瓠传说、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各地族谱大同小异。

宗族最重要的活动是每年的祭祖活动,传统上一般在冬至和清明各祭祀一次,有的则在端午节或中秋节进行。畲族祭祖活动的仪式相对简单,由主持祭祀的族长宣布,然后鸣放鞭炮,悬挂祖图,向祖宗三叩头。祭毕,上了族谱的人在祠堂里聚餐。席位的安排是:老辈上辈坐首席,男人坐上位,妇女坐下位。没上族谱的人不得聚餐。餐后每人可分到两块约有四两重的猪肉

二、“房”

“房”也叫“宗房”“房头”,是祠堂的下设组织,仍按血缘的亲疏组成。一般来说,宗族始祖有几个儿子,便可以拆分为几房。因此,“房”实际上就是宗族之下同一支脉的男系血亲的聚合。同一支脉的人为一房,称为“共房”“介寮”(即一家人的意思),同房的人一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同一血缘关系亲属居住的自然村。根据各房始祖在兄弟中的排行,这些“房”又以“大房”“二房”“三房”等相称。为了彰示这种血亲关系,有的“房”在族谱之下,还修有房谱。

祠堂的组织基本上是不变动的,房是可以变动的,为了分别近亲,老房内亦可分有新房,新房包括若干代无定例,视人数繁衍多寡而定。当人丁发展到比较多时,为方便辨别血缘亲疏,由血缘关系较近的人另组新房。

当某一姓人从当地迁出到新的地方居住后,如人口繁衍不多,或在新地方居住的年代不长,一般是不另立祠堂的,仍然作为一个“房”的组织迁出,与原迁出地的祠堂保持联系,无论祭祖还是修房谱,都得到原迁出地的祠堂办理。如果迁出后人丁兴旺,支派繁衍,在新地方居住的年代又很久远,则可以从原迁出地的祠堂中分出一支谱牒来,另立宗谱,另建祠堂。以后这一支的人就不必再向原迁出地的祠堂祭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疏远了。但一些人丁兴旺的房,在不脱离宗族祠堂的同时,也设有房的“老屋”,作为祭祀同“房”祖先神灵的场所。

过去,畲族的祠堂和房组织具有很大的势力,它是维系畲族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开始,由于推行保甲制度,使畲族内部祠堂组织的族长制度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畲族传统的祠堂和“房”等民间社会组织与汉族地区一样,作为封建残余被限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族“祠堂”和房族势力更受到沉重打击,一些祠堂老屋被充公,许多宗族的族谱、家谱被付之一炬,畲民族人之间的祠堂关系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一定反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成为整个国家的中心。宗族联谊不仅有利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回乡投资,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宗族活动重新获得政府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末以来,畲族的祠堂又重新活跃起来,成为民族和宗族进行联谊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力量。

三、禁山会与路会

在畲族聚居的地区,除血缘性的宗族组织外,还有专门性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禁山会和路会。

禁山会是畲族为保护山林而自发成立的民间性社会组织。畲族居住地区油茶山比较多,对油茶的管理上普遍建立此会。每年油茶采摘前,即开会研究确定,并规定油茶采摘时间,不许提前,一般要在霜降前3天,禁止私自采摘。每户派人轮流看山,每天早晚都站在山坡高处瞭望看护。同时,禁山会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违反禁约的处理办法等。

路会是畲族以修路为宗旨的一种民间社会组织。浙南一带的路会一般由各村崇尚慈善事业的人自行组织,合资置少量不动产。路会的参会会员(俗称“会脚”,内有石工、泥工)聚会必须自带修路工具,供给伙食,不发工钱。如逢大面积塌方则集中力量数天修路,直到竣工。闽西山区畲族的路会则比较松散,当发现出村进寨的道路毁坏或被茅草阻塞时,村中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的老人便会出面组织,全村居民大都会群起响应,自带锄头、刀具,铲除路边的茅草,清理崩落路面的乱石、泥土和杂物,填好毁坏的路面,使道路重新畅通,方便村民出行。活动时间多为农闲时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