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面积图案适合什么刺绣方法

大面积图案适合什么刺绣方法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料记载,“吾屯”居民多为土族。因此,热贡艺术熔铸了土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是土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造型艺术_中国土族

第二节 民间造型艺术

土族人民长期与汉、藏等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在吸收汉、藏等民族造型艺术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种类多样、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造型艺术。其中热贡艺术尤为典型和突出。热贡艺术,又称“吾屯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其形成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语称“热贡”)的“吾屯”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吾屯”居民多为土族。历史上,吾屯土族积极参与热贡艺术的创造,为热贡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说,原先吾屯土族人擅长泥塑,年都乎土族人擅长绘画,郭玛日、尕沙日土族人擅长木刻。因此,热贡艺术熔铸了土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是土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贡艺术既包括彩绘、雕塑、图案、堆绣、酥油花等宗教性装饰文化艺术,也包括石刻、木雕砖雕等建筑装饰工艺性文化艺术。其中,以唐卡、堆绣、泥塑艺术尤为精妙。

一、唐卡

唐卡指布面彩绘的卷轴画,是热贡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因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国唐”和“止唐”两种。“国唐”是丝绢制成的唐卡,根据不同材料和制作工艺,分为“绣像”“丝面”“丝贴”“手贴”“版印”等多种。“止唐”是使用颜料绘制成的绘画唐卡,根据所用颜料和背景的不同,分为“彩唐”“金唐”“朱红唐”“黑唐”“版印止唐”等。

img48

刺绣唐卡

唐卡绘制工艺复杂而考究。制作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画布,将其绷在特制的木架上,再用一种动物胶和滑石粉调和成的糊状物涂抹底部,抹匀后用石头或蚌片将糊状物刮平磨亮,待其完全干燥后,方可作画。作画时,画师用木炭条起稿,描绘出图像的轮廓,一般是从中央图像开始,然后逐渐绘制四周佛像和景物,最后着色。使用的颜料有金、银、朱砂、石黄、石绿、石青等矿物颜料,也有一些植物汁颜料。颜料内需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鲜明艳丽,经久不退。唐卡绘制完成后,还要裱制装潢,在画面的四边缝裱各色丝绢,背面也用棉布、丝绢、锦缎等裱衬。之后,用圆木棒将唐卡的底部卷好将其撑住,两端套上金银或青铜制的盖套,便成了一幅完整的唐卡。

唐卡主要反映宗教内容,其题材多为佛、佛传及佛经故事。还有一些反映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等教义的宗教画。在吾屯地区,年都乎寺的《释迦牟尼十二生唐卡》十分有名,据说此画是明清时的一位喇嘛画师用了3年时间绘制而成的,画面虽仅有90厘米,却十分精致,造型端庄,技巧娴熟,装裱精细,被称为“神工之作”,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img49

绘制唐卡

二、堆绣

堆绣,藏语称“格直卜”,是热贡艺术的重要品种之一。吾屯的堆绣是从民间刺绣发展而来的,但用料和刺绣完全不同,其做法是将各色绫缎剪成花样,堆贴于底布上拼贴成画面。制作巨幅堆绣时,先要作出总体设计,在白纸上画要绣的图案,然后把各部位图样剪下来,选好相应花色的锦缎再照样剪下来,分组粘贴、熨烫、缝合,再将各部彩缎贴片组合在一块白布上而成。吾屯艺人多用这种工艺制作堆绣唐卡及殿堂装饰挂幔。在制作堆绣唐卡时,因人物头部和面部较小,很难逐渐堆贴,所以艺人们往往改用绘制法,即面部和头部用彩笔描画,其他部分用堆绣,从而将堆绣与绘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堆绣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吾屯艺人的一大独创,在我国民族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img50

制作堆绣

三、泥塑

泥塑佛像是热贡雕塑艺术的重要品类之一。古代,由于金属缺乏,寺院或民间佛堂佛龛中的佛像以泥塑为主。泥塑佛像分为有骨架和无骨架两种,佛像较小不用骨架,直接塑在一块方形木板上,塑像为空心,从四周往上垒塑,边上泥边抹,塑至脖根为止,待佛身干到一定程度再安上头像。佛像较大较重的必须用骨架,在固定位置上用木桩支撑塑像重心或持重部位,再用木棍或钢筋加固四肢,在其上用绳子扎一层麦草,大体造出像坯子,然后进行泥塑。泥塑佛像无论大小,手都是单独塑成安装上去的,这是因为佛和菩萨都有不同的手印(不同的手势形状),必须按要求塑得准确无误。

img51

吾屯下庄寺的泥塑制作

吾屯的塑造艺术成熟于17~19世纪初,这个时期的塑像造型完美生动,神韵举止惟妙惟肖,服饰褶纹既简洁流畅,又富于质感。历史上,原吾屯下寺、年都乎寺等均塑有弥勒佛像,高达数米,活灵活现,是吾屯泥塑艺术品中的佳作。现今,吾屯各寺又重新塑立了弥勒佛巨像,塑造精致,色彩富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表现出了吾屯艺人们高超的泥塑技艺。

四、刺绣

土族刺绣以其鲜明的特点被誉为西部高原乃至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土族刺绣品做工精细,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寓意深厚,充分体现了土族妇女的艺术才能,同时也反映了她们的生活理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土族刺绣运用的布料有丝绸、自制手纺棉粗布、斜纹布、条绒布、绒毛布等,颜色大都以黑、红、蓝三色为主,以便衬托色彩绚丽的线绣图案,运用的线有丝线、棉线、铜丝线和金银捻线等。土族刺绣中常用的绣法有平绣、盘绣、锁绣、切针绣、剪贴绣等,各种绣法风格迥异,姿采生动。平绣是最常用、最主要的绣法,它是先将设计好的图案用硬纸剪成“花样子”,固定在绣布上依样绣出,特点是针脚细密,线条紧凑,多用来绣枕顶、围肚、针扎等,多见于花草鸟兽等精细小巧之作。锁绣用的是平针绣法,主要用于绣件的边缘加固,既有锁连的作用,又有花边装饰作用,其图案有锯齿形、网状锯齿形、“品”字形等。切针绣是每绣一针间隔一针,每针的长度根据物件需要确定,但始终要保持同等距离,绣出的效果就像一条虚线,一般在较细的叶脉、花瓣上作装饰,还有在图案边缘的装饰和绣件的连接固定上也用此法。剪贴绣是将有颜色的布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绣布上,用扣针紧锁边缘,佛像、佛幢多用此绣法。

img52

土族刺绣

土族的刺绣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多用在腰带、衣领、鞋面、烟袋、筒袖、针扎等衣物和装饰品上。如在长腰带和裤带头上、烟包、衣领上,一般绣有一种四方连续图案,叫“富贵不断头”,极具民族风格,非常华丽。此外,土族刺绣也用于佛像、幢幡等的制作上,如互助佑宁寺珍藏的“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大型绣像是土族妇女精心绣制而成的珍品。

五、盘绣

盘绣是互助地区土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是土族刺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盘绣技法不同于其他民族刺绣艺术中的盘花技法和用缝纫机工业化生产的盘花,在用料、色彩搭配、针法、图案构思等方面有一些独特的讲究和做法。盘绣一般采用黑色纯棉布做底料,以利衬托。面料选好后,根据需要剪裁,然后用糨糊裱糊成3至5层,面料的裱糊层用新旧棉布均可,要求布纹较粗,便于穿针引线。盘绣的布料不能用单层面料。盘绣是丝线绣,选用的丝线要上等,颜色为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色彩的搭配可根据所绣饰物而定,但一般来说七色俱全,配色谐调,鲜艳夺目。

img53

土族盘绣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用一根绣花针,两根色彩相同的丝线,其中的一根线作盘线,另一根作缝线。盘绣时直接用双手操作,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线丝挂在右胸衣服上,作缝线的丝线穿在针眼上。走针时,把盘线盘在针上,当针抽上来后,用左手大拇指压住线,用右手针缝压。就这样上针盘,下针缝,按图案线路,一针二线,使2毫米大小的圈圈均匀排列在缝线上,像无数串葡萄展现在布料上。盘绣虽然费工费料,但其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褪色,不松线,是刺绣品中的珍品。

img54

土族盘绣

盘绣的图案和花样有几十种,如有法轮、八宝、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盘绣对图案纹样有严格要求,其绣品中虽有单一图案的,但多数是将几种图案同时用于一块盘绣品上。如此一来,所完成的绣品内容丰富,色彩鲜明,给人以很强的层次感和色彩感。盘绣过去主要用来装饰服装,重点装饰衣领、袖口和下边、前胸、腰、腹、胯、脚等部位。现在,土族盘绣艺术的适用范围已从服饰扩展到对房屋用具的装饰,如门帘、窗帘、盘绣壁挂、沙发背布、大型佛像等。

六、建筑和雕刻

土族的建筑多为传统造型。土族地区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如互助的佑宁寺、钟鼓楼、五峰寺等,都是土、藏、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许多殿宇、经堂、僧舍的佑宁寺,吸收了藏、汉建筑的特点和甘肃“河州砖雕”的艺术成就,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土族地区寺院的木工、油漆、石刻等,多出自于土族工匠之手。这些土族工匠做工精细,技艺娴熟,有较高名望,特别是民和赵木川的木匠,在青海较有名气,他们曾远赴西藏、甘肃,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地修建寺院。此外,土族的传统民居“日麻”“囊托”多是土木结构的庭院式建筑,融房屋和庭院为一体,布局合理,美观结实,既是土族人民日常起居的生活空间,也是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反映着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

img55

民和土族民居木雕

img56

佑宁寺砖雕

土族的雕刻艺术多种多样,主要有木雕、石刻、砖雕等。土族群众在住宅、寺院的门楣、栋梁、椽、柱头上雕刻着各种花草树木与飞禽走兽,常见的花草树木有牡丹、莲花、梅花、菊花、兰花、竹子、箭兰等,动物有龙、凤凰、鹿、蝙蝠、喜鹊等,这些花草树木与飞禽走兽互相搭配,形成了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砖雕多见于庙宇寺院建筑的屋脊花边、飞檐兽吻、墙壁浮雕等,花样有龙、狮子、花卉、吉祥八宝、敬长图、鹿鹤同春等。石刻主要有阴刻,在石板上和墙壁上雕刻上佛像和猛虎雄狮,也有一些碑铭雕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