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中国朝鲜族是跨境民族,来到我国东北边陲,开发边疆,保卫和建设边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最年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它的成长过程充满艰难曲折,它曾经历过封建王朝的残酷压榨和剥削,遭受过丧权辱国的痛苦和民族歧视,享受过与兄弟民族同仇敌忾,沉重打击敌人的痛快,也体验过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祖国的喜悦。他们的艰难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移民,逐步形成朝鲜民族集聚区(1860~1910年)。
当时,朝鲜正值连年重灾,政府腐败暴政,百姓生灵涂炭。更是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蹂躏和生活所迫,过着国内最底层的生活。他们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但是,当时的斗争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阶段,逐步觉醒,联合抗战(1910~1931.9.18)。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爱国志士和义兵以及广大爱国群众,纷纷起来组织反日武装队伍,进行武装斗争。洪范图和金左镇领导的“凤梧洞战斗”和“青山里大捷”就是好例,他们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也教育和发动了群众。后来,这些武装斗争受到严重挫折,逐步转向以建立巩固的反日基地为中心的“自治运动”,武装斗争逐步走向议会道路。几乎同时,流亡到山海关以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家们,4月份在上海建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以上海、南京、广州为中心,积极展开反日民族独立运动。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民族独立运动内部开始分化,出现3个派别,一个是共产主义派,一个是民族主义派,还有一个是无政府主义派。民族独立运动受到几次挫折后,“临时政府”的活动逐渐走向停滞状态。民族主义派把南满的“参议部”,“议政部”和北满的“新民部”三部合并联合组织,但没有坚持住,又被分裂解散了[12]。
第三阶段,全面抗战到最后胜利(1931.9~1945.8)
东北三省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义兵运动”和“独立运动”逐渐趋于低潮。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东方传来了马克思主义。1928年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原则,解散朝鲜共产党,大量朝鲜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东北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武汉被日军攻陷后,由于朝鲜民族革命党、朝鲜青年前卫同盟、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朝鲜无政府主义者联盟组织的朝鲜义勇队又闹分裂,朝鲜民族革命党退至桂林,朝鲜青年前卫同盟分散在洛阳、陕北等地。来到陕北延安的朝鲜青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华北、华中前线的朝鲜青年组织了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后来又接受了来自重庆、洛阳方面的朝鲜革命团体青年,于1941年7月组织了朝鲜义勇军。这样,共同的命运、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敌人、共同的目标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数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
一、大革命时期
1911年,朝鲜人申柽(申圭植)(1879~1922年)来到上海,他通过办《民生报》,结识了宋教仁、陈其美、黄兴等中国同盟会的中坚人物,受他们的影响,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1912年,申柽创办“同济社”,广泛联系朝鲜志士,并通过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陈果夫等人的影响,把大量的朝鲜族青年介绍给保定军官学校、湖北讲武堂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军事学校学习现代军事知识。1916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骑兵科的朝鲜族人有裴达武、金鼎、金世俊(又名金子烈)、崔震等。他们是早期在中国军校学习的人。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爆发后,被日本人通缉的志士们聚集到上海,建立了韩国临时政府。申柽成为临时政府法务总长、外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他积极联系孙中山。孙中山领导的护国军政府承认了韩国临时政府,于1921年11月3日正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22年申柽因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内部分裂感到极大失望,辞去国务总理职务。此时由于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的革命也经历着极大的危机。申柽在如此严重的打击和极端的失望之余,病倒了,拒绝一切治疗和进食,于1922年8月5日在上海逝世,葬于上海万国公墓。朝鲜“三一”运动以后,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形式,主要体现在韩国临时政府和在中国东北的诸多朝鲜族武装队伍身上。朝鲜亡国后,许多爱国志士纷纷卖掉家产,来到东北朝鲜人集聚地兴办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抗日。1920年秋,在东北的各路反日游击武装共同发动青山里战斗,包围消灭近千名日军。与此相反,上海临时政府的主张很不统一,许多人幻想强国的“委任统治”“外交救国”,甚至有些人还主张与日本妥协,并且临时政府内部派系很多,互不相让。
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政权。共产主义思想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播。
大革命时期,孙中山积极倡导“联俄联共”的主张,广东迅速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这时大批朝鲜青年来到广东,“朝鲜义烈团”的团员姜世宇、金星淑(金奎光)、张志乐(金山)、李英俊、崔圆、徐义骏、李活(李陆肆)等和朝鲜知识青年马骏、金东洲、金元植等到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朝鲜义烈团”团长金元风带领团员考上了黄埔军官学校。如今在黄埔同学总名册可以找到众多的朝鲜教官和学员。第三期:李彬、车廷信(又名金志一)、张圣哲、李逸泰;第四期:姜平国、柳元郁、朴孝三、朴健雄、崔林(金元风)、杨俭、田义昌、李愚悫、权晙、李集中、王子良、尹义进、崔泳泽、金钟、李钟元、卢一龙、李箕焕、吴世振、全洪默、白红、劳世芳、朴益济、文善在、卢建等二十四人;第五期:金浩元、安维才、张兴、张翼。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苏联军校毕业的朝鲜人姜燮武任炮兵训练教官,上海临时政府派来的金铁男担任第三教导团少校副团长,孙斗焕任校长办公室副官,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朝鲜人李启东任副官,李剑云(又名李哲浩)任助教。第四期,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杨林任技术助教,苏联顾问团的朝鲜人杨达夫(又叫梁道夫)任炮兵教官,三期毕业生李彬任政治大队区队长。第五期,杨林担任中校教官,还有吴成仑、蔡元凯、崔秋海(崔镛健)、安应根、吴明、李逸泰等朝鲜教职人员。
黄埔军校第五期入学的朝鲜青年有100多人,由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都没有正常毕业,只有金浩元等4人毕业,在名册上留有其名。
黄埔军校的朝鲜教官和学员,大部参加了平定“刘、杨”叛乱的斗争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建立功勋。特别是中校教官杨林和少校区队长崔镛健还担任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的军官。杨林担任独立团第三营营长,崔镛健担任全部由朝鲜学员编成的特务连连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把枪口对准了共产党,致使国共分裂,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终告失败。在革命最紧要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展了艰苦的武装斗争。
国民革命军中的200多名朝鲜族官兵参加了南昌起义。叶挺部队里的吉林省龙井籍的朴仁和黑龙江省宁安的金铁钢等英勇作战,占领南昌贡院的水观音厅,黑龙江省宁安的方月星还参加了敢死队,占领了顽固的敌据点天主教堂。贺龙部队里的姜锡弼、金来俊、洪范基等朝鲜族官兵参加了攻占鼓楼和敌指挥部的激烈战斗。金元风领导的朝鲜义烈团的许多团员也跟着贺龙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以后,叶挺等许多共产党人来到广州,准备广州起义。无数朝鲜青年也参加了这次起义,其中中山大学的朝鲜学生在起义中都担任了中层领导。
1927年12月11日清晨,起义总指挥叶挺亲自带领黄埔教导团袭击沙河镇和燕塘两地的驻军。教导团第二营五连的150名官兵全部都是朝鲜族人,由朴英(朴根星)担任连长,他们消灭30多名敌军后,又迫使600多名敌兵投降,迅速结束沙河镇战斗。中山大学的金山(张志乐)与黄埔军校炮兵教官梁道夫,带领一部起义军攻向燕塘的敌炮兵阵地。苏联顾问团成员之一,又是黄埔炮兵教官的梁道夫,在张发奎的部队里威望很高。来到燕塘的他,通过金山的翻译,使敌炮兵阵地的2000多人投降。
起义开始后,黄埔军校的崔镛健领导的特务营第二连朝鲜族官兵也开始行动。他们在东北郊区击退地主武装后,来到沙河镇与教导团二营五连的朝鲜族官兵一起驻守在沙河镇。12月13日,敌人反扑的时候,他们英勇守卫着阵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由于没能及时得到撤退命令,教导团二营五连150多名战士,在连长朴英的指挥下血战到底,全部壮烈牺牲。广州中朝人民血谊亭的纪念碑上,至今镶刻着他们的英雄事迹。
苏联军校毕业的另一名朝鲜族教官李镛带领工人武装,参加了攻占敌公安局的战斗。他指挥部队,在机枪掩护下,成功爆破敌装甲车,胜利攻占了公安局,俘虏1000多名敌人。
12月12日,在广州公安局附近广场上,举行了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朝鲜族人梁道夫、金山、金奎光(金星淑)参加了大会,金奎光还被选为政府十六名委员之一,担任肃反委员会委员,金山也在工人武装部就任。
12日,敌人开始疯狂反扑,战斗在岭南、长堤、沙面等地激烈进行。黄埔第三期毕业的朝鲜族教官李彬与梁道夫一起在沙面架起大炮,击伤4艘支援军阀的帝国主义军舰。声势浩大的广州起义,在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双重打击下,最后失败。参加广州起义的朝鲜族革命家们作出了许多牺牲,活下来的纷纷转移,开展地下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从城市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并在农村组建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并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坚固的革命根据地。许多朝鲜族共产主义者也来到苏区,参加土地革命,其中杨林和武亭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杨林(1898~1936年),原名金勋,字志远。革命生涯中有使用杨洲平、杨宁、毕士梯等别名。朝鲜“三·一运动”以后,他逃离日本警察的追捕,来到中国东北,在通化新兴武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了东北各路朝鲜族反日部队共同组织的青山里战斗,一举消灭1000多名日军。之后,杨林通过上海临时政府的介绍,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毕业后又到黄埔当教官。这时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几次东征战斗,成为叶挺独立团第三营营长。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派他到苏联军校深造,回国后又在东满特委工作。1932年秋,周恩来召他到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政府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在瑞金他先后担任江西军区会昌、寻乌、安远军分区司令员,红23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一军团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动员武装部参谋长等职。还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他任中央红军大学军事总教官。
武亭(1905~1952年),原名金武亭。身怀大志、仇视日本侵略者的武亭,积极参加爱国青年运动,曾三次被日警追捕。1924年,他亡命中国,辗转北平来到保定,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1925年,武亭在张家口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他参加北伐和上海工人暴动。1930年6月,上海党组织派武亭到苏区,他经滕代远的介绍参加了彭德怀的红五军。武亭高超的炮兵技术,很快得到彭德怀的赏识,从排长、连长到营长,升职很快,并在红军中以“红军炮兵专家”著称。后来,他担任苏区红军特科学校第二任校长。
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杨林担任中央直属红色干部团参谋长,武亭担任中央直属第一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1936年杨林在红军东渡黄河的时候,带领先遣队胜利渡河,后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广州起义失败后,金奎光在上海开始谋求朝鲜各党派大团结工作。金山到北平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领导学生运动,并开展地下工作。在天津,李铁夫担任河北省党委宣传部长。
二、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以外)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全面抗战正式开始。守卫卢沟桥的国民政府部队中有不少早期毕业于各类军校的朝鲜族人,他们与中国军民一起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战斗。
1924年,在北平进行反日运动的金子烈(1897~1961年),经李大钊的介绍到冯玉祥将军的国民军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北伐和中原大战,担任张自忠将军手下一八〇师参谋长。他从卢沟桥抗战开始,经历了台儿庄、徐州战役,还有枣阳、南瓜店战斗。张自忠将军牺牲后,他离开部队。西北军中还有一名朝鲜族军官姜锡勋(1896~?),他担任二十九军一一三旅少校副官。1937年,他在廊坊带领二二八团和机枪连与日军激战,消灭许多敌人。后来,他还参加了临沂、沙子岭等战斗,为保证台儿庄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全面抗战和国共两党形成的抗日统一战线,激励中国境内朝鲜族各个党派的团结。1937年11月,朝鲜共产主义者和倾向于共产主义的左翼党派在南京结成朝鲜民族前线联盟,1938年10月10日,在武汉保卫战炮声中中国关内朝鲜族第一支武装队伍——“朝鲜义勇队”正式成立。“朝鲜义勇队”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受朝鲜义勇队指导委员会的领导。指导委员会由4名中国官员和代表朝鲜民族革命党的金元风、代表朝鲜民族解放同盟的金奎光、代表朝鲜青年前卫同盟的金学武、代表无政府主义的柳子明组成。义勇队成立时队员有120名,金元风担任总队长,下面分两个区队,第一区队队长朴孝三、政治指导员王通;第二区队队长李益星、政治指导员金学武。翌年队伍扩大一倍,再设第三区队,队长韩志成。朝鲜义勇队成立以后,立即投入到保卫武汉的战争中,他们主要开展宣传、救助、支援、情报等工作。武汉沦陷后,他们大部分散到各个战区,展开收集、破译日军情报、审问俘虏、积极宣传等工作。
国民党迁都重庆的时候,“朝鲜义勇队”队部与韩国临时政府领导的各个朝鲜党派,也一起经过广西桂林,迁往重庆。
抗日战争时期,金九领导的韩国临时政府得到国民党的支持。1932年4月29日,金九领导的爱国团成员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投掷炸弹,炸死日本派遣队司令白川义则大将、上海日本居留民团长河端贞次,并炸伤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驻上海公使重光葵等。国民党开始暗地里帮助韩国临时政府,经过一段避难生活后,金九重新组织各个党派,继续维持韩国临时政府,并组织朝鲜青年到国民党军官学校学习和训练。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援,在重庆綦江的一所小学校里朝鲜各党派开了统一会议。代表左派思想的朝鲜民族革命党、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朝鲜革命者联盟、朝鲜青年前卫同盟与代表民族主义的韩国国民党、韩国独立党、朝鲜革命党等7党代表聚在一起,展开激烈的争论,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在蒋介石一再敦促下,代表前一派的领袖金元风和后一派的领袖金九,于1939年5月发表共同宣言,主张合作和团结。国民党政府也批准朝鲜革命家们进驻重庆,并重新组建光复军。
1941年1月1日,朝鲜义勇队副总队长兼第一支队队长朴孝三、政治指导员尹世胄,带领一支队和三支队队员,离开重庆,奔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他们得到周恩来和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顺利地脱离韩国临时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投奔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
朝鲜义勇队到达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以后,组建朝鲜青年联合会,并创建朝鲜青年革命学校。1942年7月14日,在河北省涉县中原村召开朝鲜青年联合会第二次大会。在会上成立了华北朝鲜独立同盟,并把朝鲜义勇队改称朝鲜义勇军。从此,朝鲜青年联合会成为朝鲜独立同盟的党,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成为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金枓奉、武亭、崔昌益、朴孝三、金学武、蔡国藩等成为独立同盟本部执行委员,金枓奉担任执委主任。武亭担任朝鲜义勇军司令,朴孝三担任华北支队队长,当时队伍发展到200多人。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给予日伪军沉重的打击。不甘失败的敌人于1942年5月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围剿,敌人的先遣队化装成老百姓,直接攻到八路军前线总部驻地辽县。情况非常危急,总部参谋长左权迅速安排彭德怀和1000多名后勤人员撤退,并亲自带领警卫部队和朝鲜义勇军共同阻击敌人。朝鲜义勇军的朴孝三队长领导近100多名队员奋勇战斗,数次击退敌人进攻。他们边打边撤,到十字岭附近的时候,战斗更加激烈。敌人的飞机疯狂地轰炸和扫射,八路军参谋长左权被炸壮烈牺牲。总部机关安全撤退以后,警卫部队和朝鲜义勇军也开始分散撤退。撤退中朝鲜义勇军的陈光华和尹世胄也壮烈牺牲。陈光华和尹世胄烈士安葬在涉县离左权将军墓不远的山坡上。
1942年11月11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在重庆的讲话稿,其中提到了对朝鲜革命志士们的评价,大致内容如下:
记得在学生时代,和在黄埔时代以及革命军队中,都曾和韩国的同志们同过事。韩国人民的勇敢牺牲精神是大家目睹的事实。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流过血在中国的大地上。抗战以后,朝鲜义勇队(现已改属韩国光复军)在各战线、各战场上与日寇作战,流血流汗。在北方平原上,牺牲了很多壮士。这些壮士都出身于光荣的黄埔军校。朝鲜志士们的热血洒遍在中国的大地上。[13]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一直是全国爱国志士和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朝鲜族热血青年也纷纷来到了延安,其中也包括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郑律成的大哥郑孝龙和二哥郑仁济,为了躲避日警的追查,很早就来到中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哥郑孝龙不幸被捕牺牲在日本监狱中,二哥郑仁济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北伐中壮烈牺牲。三哥郑义恩也是朝鲜义烈团的成员。深受哥哥们影响的郑律成,1933年来到中国南京,在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参加进步的五月文艺社,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并热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在上海和南京,他还认识了朝鲜革命家金奎光、金山、朴健雄等人。全面抗战爆发后,郑律成于1937年来到延安。在延安他边学习、边创作,先后创作出《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等名曲。其中《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后来被指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4年末,延安的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总部曾考虑集中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的力量,与日寇进行最后的斗争。抗战胜利后,要建设美好的朝鲜,需要大量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太行山方面近200名学员在朴孝三的引领下最先来到延安,与延安的朝鲜青年学员一起,开始组建朝鲜革命军政学校。跟着从各个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的朝鲜青年和苏联留学归来的朱德海、朱春吉、方虎山,还有崔昌益、郑律成、李维民等独立同盟陕甘宁分盟会员,齐聚朝鲜革命军政学校,以军政学校为中心,把力量重新集聚到一块。
1945年2月5日,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成立大会在延安罗家坪村隆重举行,朱德、徐特立等参加。金枓奉担任校长,朴一禹任副校长,学校学员280多名。
这时各地朝鲜革命力量,都以独立同盟分盟和军政学校分校的名义在不断发展。八路军第一任炮兵团长武亭领导的太行山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发展到293名,独立同盟山东分盟李明领导的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山东分校学员也达到200名。冀东方面,晋察冀分盟李大成领导的朝鲜义勇军有100多名;新四军方面,华北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王信虎(金雄)领导的朝鲜义勇军100多名。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第六号作战命令,命令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和朴一禹率领所属部队,跟着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出兵东北消灭日伪军,并组织东北的朝鲜人民完成解放朝鲜的任务。
按照命令,冀东朱然带领100多名朝鲜义勇军,与八路军冀热辽部队最先出发,9月到达沈阳。沿途他们接受朝鲜青年参加队伍,到沈阳时已经达到400多人。他们与韩青在沈阳组织的朝鲜义勇军独立支队,合编为1000多人规模的朝鲜义勇军先遣纵队。随后,延安和太行山的朝鲜义勇军主力到达沈阳,1945年11月召开朝鲜义勇军军人大会,讨论了今后的作战方针,并整编部队。按照朝鲜独立同盟的决议,金枓奉、武亭、崔昌益、韩斌等少数干部直接入朝,其他人带领朝鲜义勇军继续在中国东北工作。为了保护和发动东北的广大朝鲜民众,朝鲜义勇军分成3个支队分赴南满和东满、北满。金雄和方虎山领导的第一支队2000人,留在南满;朴一禹和李益星领导的第五支队近千人,奔赴东北朝鲜人集聚最多的东满(以延边为中心的吉林省东部)。还有朱德海等19名干部奔赴北满,准备与那里金泽明建立的朝鲜独立大队会合,成立第三支队。
同时与苏军一起进入东北的八十八旅的部分朝鲜人,没有回朝鲜而是先到东北开展工作[14]。其中姜信泰到延边,在苏军的帮助下组建延边警备司令部,组织朝鲜人为主的警备部队,金光侠到牡丹江组建起高丽警察队。
积极准备内战,欲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的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他原以为能够顺利从苏军手里接过东北大权,但共产党已经抢先一步在东北开始扎根。蒋介石急忙让爱将杜聿明指挥国民党精锐部队,进攻东北。林彪统帅的八路军、新四军,到东北以后兵力比较分散,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武器装备也较差,只能艰难地与敌人周旋。
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离开沈阳后撤往通化,其间他们在保护朝鲜人的同时,也积极扩军,组成近万人的大部队,比较完整地建立了民族工作、民族教育、民主政府的组织体系。镇压通化日军残余的叛乱以后,这支部队改称为李红光支队,还把素质比较好的战士,整连整连地输送到南满东北民主联军主力第三纵队。
朱德海等到达哈尔滨以后,在附近的蜚克图组建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他们在北满广大农村保护朝鲜居民的同时,配合八路军三五九旅攻占木兰、方正、延寿、尚志等县城,并把许多优秀的朝鲜青年输送到三五九旅。
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到达延边以后,与东北抗联干部组织的部队合编为东满军区警备第一旅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一边建立民主政府、进行剿匪,一边进行土地改革,把延边建设成最可靠的后方根据地之一。第五支队途经吉林到东满的时候,留下一批干部,领导抗联组织的吉林保安总队的朝鲜大队,新组建了朝鲜义勇军第七支队。以朴勋一为队长的第七支队在华甸县还组建了军政学校。
东北的朝鲜人部队,全部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的序列以后,由于朝鲜方面的需要,许多朝鲜高级干部,先后都返回朝鲜。朝鲜独立同盟,也改编为民主同盟。东北境内广大朝鲜民众,拥护中国共产党,分到土地,开始自觉地成为中国籍的朝鲜族。据资料统计,1947年东北境内朝鲜族人口为110万。
朝鲜族人口占80%以上的东满延边,共产党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建党组织以来,由于抗联和反日组织一直在东满活动,所以共产党始终活在广大朝鲜民众的心目中。日本投降后,党组织迅速恢复起来,据1947年的统计,延边2057名党员总数中就有1120名为朝鲜族党员,占半数以上。1948年,延边3175名党员中朝鲜族党员数达到2579名,占80%。所以,朝鲜族军民迅速成为刚刚步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最坚实可靠的力量,延边等朝鲜族集聚区,也成为共产党最可靠的后方之一。
1946年,以美式装备武装的国民党军步步逼近,4月份在四平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激战。为了配合我军四平战斗,北满和东满的各部队,趁苏军撤军时机一举攻占了哈尔滨和长春。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策反了国民党哈尔滨占领军内部的朝鲜人部队起义,又组织了一批朝鲜工人暴动,里应外合,配合民主联军迅速解放哈尔滨。与此同时,争夺长春的拉锯战也激烈进行着,以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主力编成的东满朝鲜团,编入贺庆积的东南纵队与曹里怀的东北纵队、杨国夫的西南纵队合力进攻长春。朝鲜团血战长春,团长朴落权、副团长高生镐先后牺牲,但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最终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了伪满中央银行敌总指挥部,取得长春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民主联军主力血战四平1个多月后,撤离四平,又撤出长春、吉林,退到松花江以北的北满和东满,中共吉林省委和政府也迁到延吉。朝鲜族人口占80%的延边,成为了东满政治、经济、军事指挥中心。
四保临江时期,南满的李红光支队改编为独立四师,配合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三纵、四纵艰苦作战。他们保护政府机构和群众,拔除敌人据点,分散敌人兵力,成功击退敌人,并于1947年3月在三纵八师二十二团的帮助下解放辉南县城。此次战斗中,朝鲜族烈士赵星斗以身爆破敌人碉堡,成为独立四师第一个舍生忘死的爆破英雄。
为了保卫东满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朝鲜族官兵为主的东满独立第一师、东满独立三团和独立六团,以及朝鲜义勇军第七支队改编的七十二团,在吉林、长春周围展开艰苦的游击战和持久战,始终牵制着国民党六十军主力,为东北民主联军大规模反击作出了贡献。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开展大规模的反击战,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广大朝鲜族人民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同时,纷纷把子女送到部队参军。据统计,解放战争期间有63000多名朝鲜族青壮年参军,等于每17名朝鲜族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参军。其中延边5个县就有34855人参军,占延边参军总数的85%。
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当中,朝鲜族官兵最多的第十纵队正式编成。北满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大量输送的朝鲜族官兵,编入十纵二十八师;舒兰、永吉、榆树、蛟河等地朝鲜族保安队编入十纵二十九师;朝鲜族官兵占一半的东满独立师,编成十纵三〇师。
1948年初,大部分朝鲜族官兵组成的东满独立三团、六团和七十一团,在九台合编为独立六师;1948年4月,吉南七十三团1700名朝鲜族官兵和松江军区第八团、牡丹江军区第十四团的2200名朝鲜族官兵,合编为独立十一师。
东北国共两党的军队在辽西大决战中,独立六师和独立十一师与其他几个独立师一起,激战吉林、长春地区,并围困长春,最终解放了长春。第十纵队激战黑山、大虎山,成功阻击廖耀湘兵团,为保障辽西大歼灭战,作出不朽的功绩。其中十纵二十八师的朝鲜族班长崔成杰,断然斩断被敌人炮火击伤的左腿,顽强地与敌人拼杀到最后一刻,被称为“阶级钢骨”,今天他的事迹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一直在沈阳周边牵制敌人的独立第四师朝鲜族官兵,迅速南下进攻沈阳,为解放沈阳作出了贡献。
东北解放后,独立十一师担任守备长春的任务,独立四师卫戍沈阳,独立六师编入第六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六师,入关作战。
东北解放后,四野几万朝鲜族官兵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重庆、解放海南岛等许多著名战役。为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许多牺牲,建立了不朽功绩。
朝鲜族青年踊跃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