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俗文化的互相润滑融合

民俗文化的互相润滑融合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民俗文化的互相润滑融合客家人常说“入山随曲,入乡随俗”,“出门认路,入乡问俗”。究其原因,与广西客家人和土著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彼此认同的习俗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婚嫁、年节礼俗、信仰崇拜等方面。这表明,各民族虽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但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劳动在一起,思想文化的交流,各种习俗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共享和谐。
民俗文化的互相润滑融合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二)民俗文化的互相润滑融合

客家人常说“入山随曲,入乡随俗”,“出门认路,入乡问俗”。参与他族习俗是尊重原住居民的重要方式,作为外来人的客家族群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漂亮。他们延用当地人的特色饮食,参与他们的节庆活动,如祭盘王、抢花炮、歌节等。其中一些习俗后来成为客家民俗的有机部分,如丧葬习俗中的二次葬(北方汉人最忌“挖祖坟”)和买水浴尸习俗等。究其原因,与广西客家人和土著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彼此认同的习俗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其主要表现在婚嫁、年节礼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关于婚俗,广西客家人与土著民族彼此通婚、认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相互润滑磨合。虽然广西客家人在婚嫁习俗上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有些方面明显受了少数民族影响。广西客家著名研究学者钟文典在《广西客家》中说,在融安、来宾等地的客家人,结婚迎亲时有新郎向新娘“示威”的风习,这是民族间的影响形成的。这种“示威”的习俗是一种典型的“男权主义”的体现,也说明女性在家族的地位是低下的。据钟文典教授考证,这并非客家人所有,是受少数民族的影响。[6]

年节礼俗方面,广西客家人都过着与其他民族相同的许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些重大节日,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联络族人与友人的感情,而在开宴前族长会带领后辈拜祭祖先,祈求祖先保平安。广西客家还过其他一些节日,如“三月三”的对歌节,男女青年通过对山歌抒发恋情;“六月六”晒红绿,这一天把所有衣物、书籍都拿出来晾晒,传说这一天晒太阳可以有效防止虫蛀;“七月半”鬼节,设宴接太公太婆回家;还有“春分节”、“冬至节”等。节日中少不了耍狮、舞龙、踩高跷、踩船灯等节目。

壮、瑶、苗、仫佬等族有“歌圩”、“歌堂”、“走坡”等唱山歌的习俗,在桂东客家人居住较集中的贺州市八步区,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浮山庙炮期),五月十九日的歌圩,是贺州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的节日。届时,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纷纷来到浮山,浮山歌圩唱的山歌形式有本地人山歌、客家山歌、壮歌、瑶歌等。这表明,各民族虽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但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劳动在一起,思想文化的交流,各种习俗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共享和谐。

广西客家社会还善于利用当地信仰崇拜习俗,积极改善与当地人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的四月社习俗。该镇的原住民是壮族,在客家人未迁来之前,当地壮族有四月做社敬虫王,祈求社王和虫王驱虫杀虫保丰收的习俗,从四月初三到十二,各村屯依次做社敬虫王。每至其日,做社的村民热情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吃社”。即使与主人根本不认识,只要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主人同样热情接待。客家人迁入之后迎合这一习俗,一方面积极前往当地村屯“吃社”,借以沟通感情;另一方面亦自己做社,并主动延请当地居民来吃社,甚至强行将过往的当地人拉入席中,共同分享美味与欢乐。客家社会认为,“吃”能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因此,他们较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很快就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