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征与走向

特征与走向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0年中,中日关系各重要组成要素显现出并不完全同步的演化方向。未来中日关系走向,主要取决于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两国各自发展前景、战略选择及互动调适的合力结果。关键词:中日关系 战后70年演变轨迹 重要特征 发展趋向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看战后70年的中日关系,会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结论。中日关系不仅涉及双方各自利益,而且对地区及国际局势也有重要影响。

吴怀中[1]

内容提要战后70年中日关系的位序,从大历史尤其是文明史的角度看,总体处于“非常态”但后期开始向“常态”转换过渡的阶段。从70年的小时段来看,则是从不正常状态向正常关系的演变过程。70年关系演进的五个具体逻辑阶段是:起于不正常的出发点、谋求走向关系正常化、进入利好条件下的“蜜月期”、经历调整转型的过渡期、迈入战略格局相对成型的“新常态”。70年中,中日关系各重要组成要素显现出并不完全同步的演化方向。以邦交正常化为节点,后半期更具现实意义的关系发展特征表现在:战略关系变质、经贸往来热温、“政经分离”固化、军事因素凸显、国际竞争加剧、国民感情恶化、干预变量纷乱等。未来中日关系走向,主要取决于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两国各自发展前景、战略选择及互动调适的合力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 战后70年演变轨迹 重要特征 发展趋向

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看战后70年的中日关系,会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结论。[2]从70年的小时段来看,以邦交正常化为无可争议的最重要历史节点,中日关系是从不正常状态到基本正常状态的一个演进过程。问题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复杂原因,除了经贸与人员往来以外,包括战略、政治、安全以及国民感情等领域在内的中日关系,在正常化后的总体正常中却屡显“不太正常”状态。然而,若从中日关系两千年的大历史周期看,这一现象作为一种正常逻辑的产物,却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相对于历史长河中“中强日弱”的历史常态,战后大部分时间的中日关系,其实与战前50年同理,总体上属于“西力东渐”、日本学用“西力”后形成领先的一段“非常态”时期。这就导致在中日强弱态势逆转、向历史常态集中回归的21世纪头十多年里,也就是在常态与非常态的两个历史板块的战略错肩期[3],中日关系集中爆发了种种磕碰与摩擦。虽然充当中日关系“压舱石”作用的经贸关系基本面仍属健康,但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中新老问题交织并存,使得局面日益错综复杂。经过冷战后20余年的摸索与调适,以双方的经济总量对比逆转、重大政策方针敲定为标志,到2013年前后为止,中日在战略与全局层面上对对方的评估、定位、核心对策,应已基本确定和成型。当然,战术、局部和边际领域的竞争与摩擦,仍会时有发生、不时激烈。这种大稳小乱、竞合并存的态势,在中国相对显强的中日关系态势再次出现重大格局变动之前,将持续一段时期。中日关系不仅涉及双方各自利益,而且对地区及国际局势也有重要影响。这种局面下,再加上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中日皆处于关键战略转型期,两国关系是好是坏、何去何从,正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