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关半塘一半是水塘至今仍然名副其实

西关半塘一半是水塘至今仍然名副其实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现在,“半塘”(泮塘)仍然是西关一个地名;“半塘”二字,也是对西关地势一个十分贴切的形容。西关荔湾及泮塘地区大片禾田、池塘、河涌,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才填为陆地的。因此,谓西关“半塘”,至今天仍然名副其实。曾昭璇有关西关地区珠江河岸线的演变的研究,也提醒我们不能把西关地区蓬勃发展的历史推至太早。
半塘西关_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 人文空间的新视野

一、半塘西关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谓:“广州郊西,自浮丘以至西场,自龙津桥以至蚬涌,周回廿余里,多是池塘,故其地名曰‘半塘’。”(3)直到现在,“半塘”(泮塘)仍然是西关一个地名(更准确的说法应是“水名”);“半塘”二字,也是对西关地势一个十分贴切的形容。据曾昭璇研究,西关平原处于河湾冲积之地,随着沙泥淤积日多,长年以来,平地不断向西向南推进;这块通过占积珠江河滩而成的新立坦地平原,地势较低,每逢大雨即淹水,部分街区低处标高更在珠江高潮面之下,潮涨便淹入内街。西关荔湾及泮塘地区大片禾田、池塘、河涌,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才填为陆地的。因此,谓西关“半塘”(一半是水塘),至今天仍然名副其实。

曾昭璇有关西关地区珠江河岸线的演变的研究,也提醒我们不能把西关地区蓬勃发展的历史推至太早。根据淤泥层和蚬壳层的深度、考古发现,文献和地图考察,曾昭璇认为西关地区珠江河岸大致经历了如下变迁:(1)六朝:西关沼泽地区开始成陆较多,“西来初地”即为公元526年的码头区;(2)隋:已见“杨仁里”地名,“杨仁里”位于“西来初地”以南,可见河岸线又进一步南移;(3)唐:三角市(花田)已达十八甫南江岸;(4)宋:江边以南海西庙为界,位于今文昌路;(4)明:十八甫大观河、下西关一带已大部分成陆,十六甫是明代街道,江岸当在此街之南;(5)清:据《广州城坊志》,清初时,宜民市是安插在泮塘、西村等地的“无业疍民”的贸易集场地。“番禺疍户约万人,遂择柳波涌以及泮塘、西村,准其结寮栖止。此辈网耕罟耨,不晓耕作,惟日售其篙橹以糊口。”可见仍到处是水面,但又有局部的陆地可作集市。据曾昭璇的推敲,西关河岸边界在1647年位于回澜桥附近,至1777年左右南移至荳栏南,1846年则再南移至二马路北侧,到1856年,靖远街更南伸近长堤。(4)从1900年出版的《粤东省城图》可见,原来十三行外的渡头、埠头和税馆所在,至20世纪初已向外延展成一条条的直街,与在1861年填筑完成的沙面北岸成直角,形成一个十分平整的景观。(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