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教师感言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我读过好多写母亲的文章,这是其中最美的一篇。一遍遍用心去读,我发现有两对矛盾深深地感动着我:母亲的“轻”和担子的“重”;我的“第一次抱”和母亲的“无数次抱”。

一、《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

执教者:倪静川

(一)教学实录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在背景音乐中,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学生听着听着,眼泪就从脸颊滑落下来。)

2.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1)抓住“轻轻的”—“重担”进行教学

师: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呀?在母亲身上,有一对非常矛盾的特点一定拨动了你的心,到文中找一找。

生:母亲轻轻的,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但是她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是啊,轻轻的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义。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啊!但是挑着这生活重担“翻山越岭”的是怎样瘦小的一位母亲呀!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当我们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的时候,我相信这一刻你的心一定被深深地刺痛了!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许多孩子的眼睛里已闪动着泪花)

(2)聚焦“第一次”,想象“无数次”

师:当我第一次抱母亲时,母亲为什么流泪了?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详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倪老师觉得,也许母亲在回忆,“我”小时候她曾无数次这样地抱着“我”入睡。孩子们,你记得小时候妈妈是怎样抱着你的吗?

3.联系实际,升华疏导学生情感

师:(板书“第一次”和“无数次”)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却抱过我们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掌声)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课后延伸,强化学生感恩意识

师: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很想做一件事——拥抱一下我亲爱的妈妈。孩子们,你又想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亲亲妈妈!

生:我想和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

生:我想和妈妈说一声,对不起,我以后要听您的话,不惹您生气了。

生:……

师:孩子们,此刻最想做的事一定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回家就去告诉妈妈,我爱她,亲亲她,抱抱她,为她泡杯茶……

(二)教师感言

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我读过好多写母亲的文章,这是其中最美的一篇。

对于亿万人来说,真的如此抱母亲的孩子恐怕寥寥无几。我想这篇文章给予大家的震撼力也正在于此。

读这篇课文之前,我也思考过课题。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这种“抱”我一时竟找不到什么词来表达,课文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怎么学这课呢?一遍遍用心去读,我发现有两对矛盾深深地感动着我:母亲的“轻”和担子的“重”;我的“第一次抱”和母亲的“无数次抱”。这不正是天下所有母亲和孩子的真实写照吗?

怎么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孩子们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呢?我和学生,都是“妈妈的孩子”,最能打动我的,一定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对,就从这两对矛盾入手,聚焦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果然,母亲的“轻”和担子的“重”、我的“第一次抱”和母亲的“无数次抱”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所有的孩子……

仅仅让孩子们感动就够了吗?不,文而化之,导之以行!

读是最好的体验。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读”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一次次读着,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请学生也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明白了一切。

“情动而辞发”是最好的内化。读了之后,让孩子们有感而发,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对感动最好的内化。然后,引导他们用行动把感动延续!

《第一次抱母亲》,让我和孩子们都长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