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楚国桓玄暂代晋

建楚国桓玄暂代晋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晋孝武帝在位时,会稽王司马道子把持朝政,自认为坐稳了交椅,为所欲为。前大将军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正好住在南郡,与江陵相隔不远。桓玄家世代坐镇荆州,在荆襄一带很有名望,殷仲堪便竭力拉拢桓玄。殷仲堪拿着王恭的来信与桓玄商量,桓玄正愁天下不乱,竭力主张殷仲堪同意王恭的意见,起兵讨伐王国宝。

晋孝武帝在位时,会稽王司马道子把持朝政,自认为坐稳了交椅,为所欲为。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公开地卖官鬻爵。他所宠爱的人犯了法,连皇帝都不能制裁。有个演戏出身的人叫赵牙,给司马道子送了许多金银珠宝,还买了个轰动京城的名妓送给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便任命赵牙为魏郡太守。赵牙得到司马道子的信任后,又为司马道子建造了一座宅邸,宅中还建了一个大花园,园中有假山、池沼,林木葱茏,花费工钱以亿万计。孝武帝听说司马道子建造邸宅花了这么多的钱,心里不高兴,想去看看到底造成什么样子。乘司马道子不备时,孝武帝来到了司马道子正在兴建的东宅工地上。司马道子听说皇帝来了,只好硬着头皮陪皇帝到处走走看看。孝武帝看完后也不好发火,只是委婉地说:“府内建造假山,可以登高远眺,有助游兴。可是如果花费工钱太多恐怕也不符合节俭建国的宗旨吧?只怕臣民们会有议论的。”司马道子表面上连连称是,可是皇帝走后,他仍然照干不误。钱塘巡捕茹千秋只是个小官吏,可他贪财纳贿达数万之多,因他很得司马道子的信任,被任为咨议参军,儿子被任为安乐令,犯法后也没人敢动他半根毫毛。

孝武帝见司马道子公然地在朝廷中培植亲信,贪财枉法,自己却不能有效地对司马道子进行控制,长期下去后,自己这个皇帝还有什么威信?孝武帝想:要撤去司马道子职务的话,司马道子的亲信们在朝中造起反来,会直接威胁到皇家的政权,调离也无法调离。最后,想到一个办法:在外藩树立重臣对朝廷进行遥控。孝武帝将出身世家大族的中书令王恭、黄门侍郎殷仲堪加官晋爵,任王恭为平北将军,都督青、兖、幽、并、冀等五州军事,领青、充二州刺史,坐镇京口。任殷仲堪为振威将军,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领荆州刺史,坐镇江陵。尚书右仆射王旬见孝武帝想依靠王恭和殷仲堪来牵制司马道子,觉得很是不妥,向孝武帝建议道:“王恭与殷仲堪二人很有学问,但都是气量狭窄之人。在天下太平时,他们还可以独当一面地做官,万一天下动乱的话,这两个人都不足以当大任,甚至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请陛下慎重用人!”孝武帝执政多年来,认为自己在识人方面还是较准的,对王旬的劝阻不予理睬。

殷仲堪到江陵后,知道孝武帝让自己任外藩要职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司马道子,便想干一番事业,以不辜负皇帝的厚望。殷仲堪认为,要想在江陵站住脚,第一步要将当地的名门望族的后代用起来,利用他们的威信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为自己服务。前大将军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正好住在南郡,与江陵相隔不远。桓玄家世代坐镇荆州,在荆襄一带很有名望,殷仲堪便竭力拉拢桓玄。

桓玄的父亲桓温主持朝政的时候,曾经动过取代皇帝的念头,朝野人士对桓温的心思也很清楚,只是因为桓温早去世了几年,没能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总算落了个善终。桓温死后,桓玄继承了家族爵位,但因为有父亲过去专权的事实,孝武帝对桓玄一直是控制使用,桓玄到了23岁时才任了个太子洗马。桓玄从小就聪明伶俐,抱负很大,可是到二十多岁时才当了个太子洗马,是个有名无实的闲职,怀才不遇,想去找司马道子走走后门,让司马道子在朝廷上给予推荐。正巧司马道子在家中大宴宾客,喝得晕乎乎的,接到桓玄的名帖后,便让桓玄进见,桓玄见到司马道子,拜伏地上。司马道子见他在地上跪着,也不叫他起来,故意对自己身边的人说:“桓温晚年的时候,自认为功高才大,想自己当皇帝,只是因为死得早了,才保全了一个忠臣的名声,你们都知道吗?”司马道子的话,吓得桓玄伏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出了一身的冷汗。后来,司马道子也只让桓玄在末席上坐了一会,桓玄告辞回去后,心里恨透了司马道子,从此便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对司马道子进行报复。桓玄明白,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必须在朝廷中取得高位,于是削尖脑袋想往朝廷中钻。所以当殷仲堪来到江陵时,桓玄主动去见殷仲堪,常与殷仲堪在一起高谈阔论,殷仲堪见桓玄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文采斐然,对桓玄不但信任而且佩服得五体投地。

孝武帝在对司马道子进行分权控制的时候,又错用了一个无勇无谋的大臣——王国宝。王国宝弟兄三人在朝中都是显官,长兄王恺为右卫将军,次兄王愉为骠骑司马、进位辅国将军。王国宝见孝武帝不喜欢司马道子,便竭力迎合孝武帝,孝武帝竟然将他引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司马道子知道后愤愤不平。有一次,两人在皇宫中碰面,司马道子对王国宝大加斥责,骂王国宝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骂到气愤处,竟然将腰间的宝剑拔了出来,对着王国宝乱晃,吓得王国宝逃命一般地避开了司马道子。孝武帝听说后,对王国宝更加信任,认为王国宝果然与司马道子不和,加封王国宝为领军将军。

不久,孝武帝又将王国宝提升为左仆射,兼后将军丹阳尹。司马道子知道王国宝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便将东宫太子的守卫兵士的管领权也交给了王国宝。王国宝不但掌握了朝政,还有了兵权,见司马道子都对他忍让三分,一时间得意忘形,觉得在朝廷中已经没有谁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可是在外藩还有个殷仲堪和王恭在与自己分权对垒,便想削弱殷仲堪和王恭二人的兵权。王国宝是个没有多少主意的人,想削夺殷仲堪和王恭二人的兵权却又不敢自己拿主意,将这件事与司马道子商量。司马道子也知道殷仲堪和王恭二人被外放为军事大臣是孝武帝控制自己的方式之一。可他也不喜欢王国宝,心想正好利用王国宝与殷仲堪和王恭二人之间的矛盾将他们各个击破。便口头上答应王国宝向皇帝献计去削夺殷仲堪和王恭的兵权,却又总是不见实际行动。时间一长,王国宝要除去殷仲堪和王恭的消息便从京城传到了地方。王恭坐镇京口,最先得到消息,写信给殷仲堪,要与殷仲堪同时起兵讨伐王国宝。殷仲堪拿着王恭的来信与桓玄商量,桓玄正愁天下不乱,竭力主张殷仲堪同意王恭的意见,起兵讨伐王国宝。桓玄说:“王国宝以一个无能的儒生而入主朝政,他最怕的就是像您这样的重臣。偏偏您又手握兵权,驻军长江上游,对他的安全构成威胁。他成天在皇帝的身边活动,如果有朝一日,他说动了皇帝,用不着给您定罪,只是把您从荆州调回京城,您想您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对付?”这正是殷仲堪所担心的事情,他马上关心地问:“请将军教我。”桓玄说:“当前最好的办法是:王恭嫉恶如仇,而且坐镇京口,离京城较近,你们二人东西并举,以清君侧为名,发兵进京,逼朝廷除去王国宝。我家祖辈居住荆州,只要我振臂一呼,当地英雄豪杰便会与我一起随您东下!”殷仲堪被桓玄说动了心思,决定起兵东进。

殷仲堪也是个狡猾多智的人,他怕一人担负起兵造反的罪名,便派人给王恭送去了一封信,约王恭先起兵,自己随后就来。王恭得信后,先向朝廷上了一封表章,表章中说:“后将军王国宝当权朝廷,不能为国分忧,却专权横行,阻塞言路,陷害忠良。现在我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同时起兵,旨在驱逐王国宝,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这份表章一到京城,京城上下顿时炸开了锅,司马道子叫来王国宝,怪他不该得罪了王恭和殷仲堪。王国宝急得不知所措,最后只好向皇帝上书表示辞职。孝武帝终于认识到了王国宝的无能,对王国宝也不表示挽留。王国宝见朝廷要将自己作为牺牲品,心里后悔,觉得自己辞去了职务反而不能保护自己;便又伪托皇帝的名义,下了一份假诏书,恢复自己的官职。司马道子也怕殷仲堪和王恭真的打到京城来,正好王国宝假传诏书,便奏明孝武帝,以诈传诏命的罪名将王国宝逮捕起来,第二天便赐以死罪。

孝武帝将已经杀了王国宝的消息派人转告了殷仲堪和王恭,请他们退兵,殷、王二人见目的已经达到,分别退兵。

自从清除王国宝之后,王恭和殷仲堪分别镇守长江两端,时刻对司马道子构成威胁。司马道子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怕殷、王二人一旦再以什么名义向朝廷举兵的话,自己就会像王国宝一样再次成为牺牲品。他也想出了一个分权的计策,司马道子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配给重兵,让司马元显镇守京城。重用司马元显,这是司马道子加强内部控制的第一手。对外,他也采取了一手,先是对王恭进行分权,派司马王愉任江州刺史,都督江、豫等四州的军事,原来的豫州刺史庾楷是王恭保举的,他不愿意被分权,一面向朝廷上书说:“江州是内地,与豫州不相连,不应该将豫州与江州划归一人统管。”同时,庾楷又写信给王恭,信中说:“司马道子将自己的兄弟司马尚之、司马休之都任为心腹大臣,又将王愉任为江州刺史,还要由王愉都督豫州军事,这是司马道子削弱各外藩军事重臣的措施。王愉与王国宝是弟兄,他一旦掌握了江州、豫州的军权,肯定要与司马道子联合起来,对王国宝被杀的事情进行报复。将军不早点采取措施,恐怕很快就要被司马道子控制了。”王恭最怕的就是这种情况,立即写信给殷仲堪,殷仲堪当然要与桓玄商量此事。在此之前,桓玄怕司马道子忌恨自己,上书求任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早就想把他与殷仲堪分开,此时孝武帝已死,呆皇帝司马德宗继任,司马道子掌握了朝廷内的所有权力,立即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同意桓玄任广州刺史,并要求桓玄立即到任。桓玄接到任命后,又不愿意马上就走,正好此时王恭的书信来到,殷仲堪与桓玄商量能不能起兵自卫的事情。桓玄正愁没理由留下来,乘机怂恿殷仲堪起兵。殷仲堪给王恭回了一封信,推王恭为盟主,约好共同起兵。

殷仲堪与王恭再次起兵,司马道子大为愁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的儿子司马元显却愤然说道:“前次您没有将王恭及时诛灭,才有今天王恭的又一次造反。如果再姑息养奸,今后还能有朝廷存在么?父亲您不必烦恼,有我呢!”司马道子见儿子如此英勇,稍微放了点心。不久,殷仲堪与王恭起兵的消息传到了建康,殷仲堪令杨佺期领五千水兵为先锋,桓玄领兵为后应,殷仲堪自领大兵随后进发。庾楷又出兵牛渚,向建康逼进。很快又传来桓玄攻破横江的消息,京城建康更加震动。司马元显受命为征讨都督,出守石头城,见对方来势凶猛,想出了一条反间之计——

王恭在出兵之前,司马刘牢之劝王恭不要作乱,王恭不听,刘牢之也只有消极地随着王恭起兵。王恭见刘牢之态度不积极,对刘牢之的态度也就很淡然。刘牢之是在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的将军,现在随着王恭出兵等于是造反,心里很是惆怅。忽然有人来报:“庐江太守高素求见。”刘牢之起身将高素迎进。高素一落坐就说:“将军您是北府兵的首领,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朝廷没能给您应有的待遇,这是不公平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说,那是孝武帝赏罚不明的原因,现在是司马道子父子主持朝政,会稽王说:只要您离开王恭,投向朝廷,会稽王保您功成后封侯拜将。”一席话说得刘牢之心里大动,当即表示:“我本来就反对王恭起兵,可是王恭不听。既然会稽王还觉得我刘牢之有用,我愿意做一个国家的忠臣。只是还不能马上与王恭公开决裂,只能相机行事。”高素走后,刘牢之与儿子刘敬宣商量,一有机会就下手。

刘牢之父子已经商量妥当了袭击王恭的计划,可王恭却还蒙在鼓里,下令让刘牢之做先锋紧急进兵建康。刘牢之在向建康进兵的途中,突然袭击,杀掉了王恭派与自己同行的大将颜延,又让刘敬宣与高雅之紧急回兵进攻王恭。刘敬宣突然回兵,王恭冷不防自己人回来打自己,一下子乱了神;单人匹马回到京口,京口却已被高雅之占住,王恭只好落荒而逃,被桓玄捉住送入建康。朝廷再不容情,迅速将王恭斩首示众。朝廷下令任刘牢之为辅国将军,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军事,镇守京口。

王恭已破,桓玄与杨佺期却领兵到达石头城下。杨佺期在石头城下耀武扬威,使得朝廷很感头痛。司马道子也想出了一个反间计:要对殷仲堪手下的兵将再进行一次分化。司马道子派人给桓玄送去了一封诏书,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任命杨佺期代雍州刺史,都督雍、梁、秦三州军事。桓玄与杨佺期得到这些任命后,虽然没有表现得欣喜若狂,却也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便将殷仲堪催促进兵的命令放在一边。司马道子又给殷仲堪一道任命,将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

殷仲堪接到朝廷的任命大为恼火,一面命令桓玄赶快进兵,一面又亲自带兵从芜湖来到石头城。殷仲堪对军士们说:“你们要立即给我进兵,如果胆敢违背我,我回到江陵,将你们的家属全部杀光!”士兵们人人害怕,桓玄和杨佺期也不敢马上与殷仲堪分手。殷仲堪又努力笼络桓玄和杨佺期,三人再次表示要死生与共,指天为誓,联名向朝廷上书,提出三大条件:一是为王恭平反,二是请朝廷诛杀刘牢之,三是申述殷仲堪等人无罪,应该恢复殷仲堪的官职。这封表章上奏后,朝廷没有办法,只好再下诏书,恢复殷仲堪的旧职,殷仲堪、桓玄、杨佺期三人虽然没达到清除司马道子的目的,但也没有多大损失,便各自领兵回到原地。

殷仲堪回到荆州后,想想桓玄与自己到底不是一条心,杨佺期曾向自己建议除掉桓玄,当时没同意,机会失去了,很是后悔。便与杨佺期多次联络,谋袭桓玄,桓玄也知道殷仲堪、杨佺期二人在打自己的主意,于是屯兵夏口以防殷仲堪顺江东下。桓玄还向朝廷上书说:殷仲堪与杨佺期自从退兵后天天想谋反,一旦有机会,还要进兵建康。请朝廷给我特权,让我在殷仲堪的身边对他进行控制。司马道子正想让他们三人互相仇视,好分而制之,便答应桓玄的要求,将桓玄加封为荆州刺史,都督荆州四郡的军事。又让桓玄的哥哥桓伟代替杨佺期的哥哥杨广为南蛮校尉,杨佺期弟兄大为震怒,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兴兵赶走桓伟。正好此时后秦主姚兴进兵洛阳,河南太守辛靖被俘,洛阳告急。杨佺期想出了一条声东击西的计策,以援助洛阳为名,在境内部署兵马,做好了偷袭桓玄的准备。杨佺期又怕自己的兵力不足,写信给殷仲堪,要求殷仲堪同时起兵。殷仲堪又怕杨佺期得势后不好控制,只是口头答应起兵,却无动作。桓玄也以援助洛阳为名,调集各路兵马,准备先攻殷仲堪。后击杨佺期。正好朝廷任命梁州刺史郭全赴任经过夏口,桓玄将郭全留住,对外冒称朝廷派郭全助己支援洛阳,让郭全为先锋,领兵前进,暗中通知自己的哥哥桓伟,约他作为内应。殷仲堪知道了桓玄的计划后,将桓玄的哥哥桓伟抓住,通知杨佺期和自己同时起兵进攻桓玄。两军在江口相遇,一场恶战,桓玄军大胜,杨佺期被桓玄的部将冯该捉住杀死。殷仲堪仓惶出逃,在冠军城被桓玄大军追及,殷仲堪与侄儿殷道护双双被杀。至此,桓玄掌握了长江一线的军事大权。司马道子见无力控制桓玄,只得改用笼络的办法,任命桓玄为荆州刺史,都督荆州等七州的军事。桓玄见自己所领的七州中没有江州,便又上表要领江州,朝廷只得再下令将江州军事划归桓玄统领。

桓玄手握军权,坐镇荆州,野心越来越大。想到自己父亲桓温在世时曾经想取代司马氏而没能达到目的,觉得父亲的遗愿应该由自己来完成。于是,便在长江上游训练兵士,积蓄粮草,伺机进攻建康。主意没有打定,却有消息说:“朝廷任命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节制十八郡兵马,以刘牢之为先锋,正准备向荆州进兵。”桓玄正想找借口对建康进兵,送上门来的机会如何不用?他一面假模假样地向朝廷上书历数司马元显的罪名,一面领兵大举东下。刘牢之虽为先锋,但他对司马元显历来不服,想让司马元显和桓玄二虎相斗,自己好取渔人之利,在进兵途中故意牵延不进。桓玄也知道刘牢之的态度,令刘牢之的族舅去劝说刘牢之归顺自己,答应他事成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刘牢之认为桓玄进了自己的圈套,回信答应桓玄,反过来领兵回头向建康进兵。

司马元显正要出发,忽然有人来报。桓玄大军已到新亭。司马元显只好放弃了进兵计划,退回城中自守。很快,桓玄领兵进了建康,司马元显被捉到桓玄军中。桓玄进了皇城,参拜过皇帝司马德宗后,便下了一系列的诏书,先将自己封为丞相,总掌朝廷一切军政大事,自录尚书事。任哥哥桓伟为荆州刺史,桓谦为尚书左仆射,桓修为徐、兖二州的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桓氏一门弟兄数人把持了朝政大权。朝中大臣们如今也都是桓玄的死党,都劝桓玄废掉呆皇帝司马德宗,自己当皇帝。桓玄还觉得太快了点,授意部下们一步步来,等时机完全成熟了再说。侍中殷仲文看透了桓玄的心思,便代皇帝起草了一封诏书,封桓玄为楚王,丞相以下的官属都由楚王任命。

桓玄任楚王后,离当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了。为了早日登上皇帝的宝座,桓玄想出了许多点子,先是有人传说钱塘临平湖湖水忽开,江州又有甘露降临,这些都是因为相国治国有方的缘故。当即有诏书从内宫传出,加桓玄冠冕为十二道,桓玄的王妃可称王后,世子可称太子,桓玄除了名称不叫皇帝外,已经与皇帝没有差别了。

紧接着散骑常侍卞范之又逼皇帝交出玉玺大印,送给楚王,呆皇帝从此移到永安宫去住,将太庙神主迁到琅琊,将何皇后赶出皇宫。桓玄得到玉玺大印后,命令在九井山筑起受禅台,接受了大臣们的朝拜,正式改国号为楚。从此,在东晋国政权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楚国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