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找同伴法是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比较求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找同伴法是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比较求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找同伴法这是训练学生学会比较、求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顾名思义,“找同伴法”,就是寻找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比较它们的特征,并试图发现其间的联系。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这一方法的运用重在求“同”,即找出同样事物间的相似性。三四年级小学生观察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在众多的事物中找到相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注意事物的不同之处,知道它们的差异。

找同伴法

这是训练学生学会比较、求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顾名思义,“找同伴法”,就是寻找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比较它们的特征,并试图发现其间的联系。这一方法十分灵活,在实际运用中可深可浅、可长可短,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概括能力。

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这一方法的运用重在求“同”,即找出同样事物间的相似性。比如,学生对蚂蚁发生兴趣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蚂蚁的形状,了解它的身体结构,另外,找出与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昆虫。一般学生可以想出蚊子、苍蝇、蜘蛛、蜻蜓、蝉等等。再通过细致的观察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比如:圆圆的头部、胸部和长长的腹部;头上都有两只触角、两只大复眼;胸部长出成对的细长的脚、薄薄的翅膀;腹部的横纹、尾部的小刺等等。随着观察的深入,通过实物和放大的图片,这时学生会注意到昆虫之间有许多相同点,观察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三四年级小学生观察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在众多的事物中找到相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注意事物的不同之处,知道它们的差异。还以昆虫做例子,除了归纳相同的地方以外,还要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某些看起来相似的树叶,其实也有很多的不同,有的与树的种类有关,有的与生长的环境有关。

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由求“同”转为求“异”,是人的观察力的一次飞跃。因为,找“异”的过程就是锻炼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也是早期发明创造、科学实验的萌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