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司马迁承父遗愿

司马迁承父遗愿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承父遗愿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在这期间,他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准备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土”史书。妙语点睛司马迁为继承父亲遗愿,竭尽心力写出了史实巨作《史记》一书,足以说明他对父亲的敬爱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他对父亲的孝顺,在后世久久流传。

司马迁承父遗愿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司马迁承父遗愿

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在这期间,他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准备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土”史书。但是由于年老多病,体力不支,一直未能完成这一任务。他对一向勤奋读书、刻苦努力,有远大志向的儿子司马迁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能继承父辈们的光荣事业,成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年少的时候,司马谈就鼓励他去做一次全国性的大游历,借以增长见识,收集史料。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到沅、湘流域(今属湖南省)去考察同历史故事有关的九嶷山,以后又到现今的山东、河南等地走了一大圈,全面地接触了广大人民,广泛地了解了现实生活,初步熟悉了全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获得了历史典籍上所没有的大量的珍贵史料,为他以后创作《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到了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为了夸耀汉朝的力量,皇帝的威风,同时祈求上天的庇佑,保佑他长命百岁,平安富贵,决定到靠海的泰山去祭祀天地,举行封禅大典。汉武帝离开长安远行时,随行的队伍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十八万骑兵组成的仪仗队,铁骑滚滚绵延一千多里,司马谈一直跟随在汉武帝的左右,他望着这巨龙般的队伍,想到自己已是残烛之年,竟然还能参加如此庞大的盛典,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岂知司马谈年老体弱,承受不了旅途颠簸,刚到洛阳,就患病卧床不起,难以继续随队伍前行了。但是他身为太史,有责任和义务记录国家的大事,现在却因病不能亲自去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记录整件事,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苦。

此时,刚从西南出使回京的司马迁,听说父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马不停蹄地赶到洛阳。此时的司马谈已经微弱不堪,奄奄一息,,他望着满脸愁容的儿子,瘦弱无色的脸上挤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他颤抖着伸出干瘦的手,紧紧地握住了司马迁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嘱咐儿子说:“我辈的先祖在周朝就当太史,最早在虞舜、夏朝时还管过天官的事,后来就衰落了。你现在又为太史,就可继承祖先的事业了。我死之后,你当了太史,一定要牢记,把我未能完成的论著继续下去。自从孔子死后,四百多年来,由于各地诸侯兼并,国家战乱连连,以至于到如今也没有写出一部象样的史书。现在汉朝统一天下,君主明智、国家安定、臣子忠效、百姓富足,我作为太史,未能尽职尽责记录此时此事,真担心天下的史籍文化从我这里断绝了,我心里感到万分惶恐和不安,你可一定要牢记我的话,把当今史实完整的记录下去。”

父亲病危时的话,让司马迁痛由心生,司马迁满眼伤心,流着泪回答:“儿子不才,虽不聪明,但牢记在心,一定把我们祖辈的史实如实记录下来,请您老放心!”

司马谈听到儿子这样说,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同时也为自己不能亲自记录着一切感到遗憾,他无力地捏了捏司马迁的手,哭道:“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而我不能随行参加,是命呀!是命呀!”说完就含恨而终了。

父亲的离世,使司马迁痛不欲生,父亲生前的嘱咐,又使司马迁感到自己背上的压力异常沉重。他暗暗下定决心,要继承父亲的遗愿,为他的祖辈们、他的国家写出一部空前的史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授命为太史,公元前104年,正式动笔写他的不朽巨著《史记》。

父亲的遗愿成了他写作《史记》的强大动力,即使在忍受宫刑,痛不欲生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父亲的遗言。终于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他花了毕生精力的杰作——在我国历史上放射出灿烂光辉的《史记》。

▶妙语点睛

司马迁为继承父亲遗愿,竭尽心力写出了史实巨作《史记》一书,足以说明他对父亲的敬爱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他对父亲的孝顺,在后世久久流传。

▶警世良言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