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参母子心相连

曾参母子心相连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曾参母子心相连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曾参母子心相连曾参比孔子小46岁,活了69岁。曾参和母亲心意相通,他忽然感到心头隐隐作痛,心乱如麻,马上意识到家中必定有事,母亲一定是急着召唤他回家!曾参按照母亲的吩咐,做了丰盛的饭菜,热情地以礼相待。不过,也不是无稽之谈,曾母爱儿,曾参孝母,母子天性,“心有灵犀一点通”嘛!曾参正是做到了这两点,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顺。

曾参母子心相连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曾参母子心相连

曾参比孔子小46岁,活了69岁。他是孔子的学生当中的“孝子冠军”,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他对父母的孝顺有口皆碑。他不仅在生活上精心照料老人,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使老人有健康硬朗的身体,而且在精神上与老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天长日久,他与父母之间自然地产生一种默契,即使不通言语,也能做到心意相通。

有一天,曾参去山林里打柴,家中突然来了一位客人。曾母不方便出面招待,但是曾参却又迟迟不归,这可急坏了曾母,情急之下,她老人家便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参和母亲心意相通,他忽然感到心头隐隐作痛,心乱如麻,马上意识到家中必定有事,母亲一定是急着召唤他回家!于是,他便背着柴,快步下山,回到家中。曾母看到曾参回来,便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不便出面招待,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按照母亲的吩咐,做了丰盛的饭菜,热情地以礼相待。饭后,他又送走了客人,按照母亲的叮嘱,还把剩余的食物,送给左右邻居享用。

曾母啮指,曾参痛心,这事看来有点儿荒谬。不过,也不是无稽之谈,曾母爱儿,曾参孝母,母子天性,“心有灵犀一点通”嘛!

父母在世时,曾参是一个小吏,全家勉强糊口。父母死后,他随孔子到过许多地方,一度在越国做了大官,位尊禄厚。

晚年,他回顾自己的经历,感慨地说:“当初,我为小吏,所挣俸禄不过一二斗米,非常高兴,欣欣自喜。为什么?因为那点米能使我恪尽孝道,供奉双亲。现在父母故去,我南游到越国,当了大官,但我并不满意,经常北望故里,潸然泪下。为什么?因为双亲不在了,再多的俸禄父母也享受不到。”

▶妙语点睛

孝顺是:孝是慈,慈爱;顺是顺应大道。曾参正是做到了这两点,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顺。曾参的品行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他一生的言行,大多载于《大戴礼记》一书中。由于曾参孝行卓著,著述颇丰,所以封建统治阶级尊他为“宗圣”。

▶警世良言

吾日三省吾身。 ——曾参《论语·学而》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