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曾咏史诗:倾曾咏史散楚声

胡曾咏史诗:倾曾咏史散楚声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曾咏史胡曾(839—?此时已32岁的胡曾喜出望外,立即从长安起程去成都。胡曾入成都后,被辟为掌书记。胡曾在文学上以咏史诗名世。《新唐书·艺文志》辑录胡曾的著作有《安定集》10卷、《咏史诗》3卷。胡曾咏史诗的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讽刺暴君奸臣上,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胡曾是“真正的民间诗人”。胡曾咏史诗涉及120多位历史名人,大凡重要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多荟萃其中,内容广泛。
胡曾咏史_乡土湖南

胡曾咏史

胡曾(839—?),邵西竹山湾(今邵阳县长阳铺镇)秋田村人,自号秋田。他少负才名,诗文为乡里所称许,应进士试落第。曾赋闲客居长安,所作《寒食都门作》记述自己在京华的憔悴失意:“二年寒食住京华,寓目春风万万家。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谁念都门两行泪,故园寥落在长沙。”公元871年,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招其入官。此时已32岁的胡曾喜出望外,立即从长安起程去成都。途中作《剑门寄路相公启》,有“方嗟碌碌之生,忽忝戋戋之幸”,“既蒙蜀顾,敢望秦留”等诗句,借以表达心中的喜悦。胡曾入成都后,被辟为掌书记。路岩死后,他又在高骈幕府担任同一职务。当时南诏国势力强盛,屡次侵犯西南边境,并木夹传书,提出割让土地,扬言要“饮马锦江”。胡曾奉命回书,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将唐王朝喻为众星相拱的“北斗”和百川趋汇的“东海”,“四方八表,莫不辐辏”。信出,大兵随发,南诏首领畏惧,即送子入朝为质乞和,并承诺不敢再犯。公元881年,僖宗任高骈为京城四面都统、检校太尉。高骈不听令,谋反,被罢职。不久,胡曾离开高骈幕府。关于胡曾的死,说法不一,一说“终老于家”,[1]一说“终于幕府”。邵阳民间传说,胡曾受高骈叛逆罪株连被杀,后朝廷认为是误杀忠良,为之昭雪,但找不到人头,皇帝赐以金头,朝礼葬之。

胡曾在文学上以咏史诗名世。《新唐书·艺文志》辑录胡曾的著作有《安定集》10卷、《咏史诗》3卷。[2]其诗作凭借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咏叹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文官武将的穷达荣辱、忠臣义士的品德气节、黎民百姓的苦难辛酸,抒发自己感时纷乱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曾作《自序》:“夫诗者,盖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非徒尚绮丽瑰琦而已。故言之者无罪,读之者足以自戒。”可见其作咏史诗的本旨是托古讽今,意存劝诫。

胡曾咏史诗的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讽刺暴君奸臣上,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胡曾是“真正的民间诗人”。如其《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辛辣讽刺了秦始皇滥用民力修筑长城的愚蠢行为。再如《昆明池》:“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尖锐批评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阿房宫》亦表达了这种思想:“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胡曾对残害忠良的奸臣深恶痛绝,如《杀子谷》:“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写秦代扶苏蒙冤的故事,而曰“至今”,使作品的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胡曾咏史诗涉及120多位历史名人,大凡重要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多荟萃其中,内容广泛。他忠于史实,立论公允,不虚美,不隐恶。如对刘邦治国用人唯贤表示赞赏,对其诛杀功臣大加谴责的《云梦》:“汉祖听谗不可防,伪游韩信果罹殃。十年辛苦平天下,何事生擒入帝乡?”对项羽这位才能出众的失败英雄则表示同情,如《乌江》:“争帝国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此外,胡曾咏史诗语言浅显通俗,风格质朴平易,如《青门》:“汉皇提剑灭咸秦,亡国诸侯尽是臣。唯有东陵守高节,青门甘作种瓜人。”胡曾诗因其通俗性和故事性强,流传很广,从唐至明清曾为训蒙读物,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等多有引用,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独特贡献。[3]

【注释】

[1]邓显鹤.宝庆府志卷一一六·本传.

[2]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342.

[3]廖承良,毛炳文,陈书良.湖南文学史·古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5-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