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朝大臣王竑的故事

明朝大臣王竑的故事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竑站在爱国将领于谦等人一边,严惩朝中奸党,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国家转危为安。王竑知道后,立即上书,揭露王珉的秽行,王珉被朝廷削职戍边。王竑见广运仓的粮食也仅够三个月用,便上书先自劾专擅之罪,然后请求让在押犯人纳粮赎罪。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并派侍郎邹干携带救灾款奔赴灾区,听凭王竑使用。王竑的仁政,获得了广大人民的称颂。

救济灾民

王竑 救济灾民

王竑(1413—1488),明朝大臣。字公度,号休庵,致仕后改戅庵,谥庄毅,河州(今甘肃临夏)人。正统四年进士。

王竑(hong),明代甘肃河州人,生于明永乐十年(1413年),他自幼聪明好学,能言善辩,性格刚直,行事果断。26岁时,王竑考中进士,七年后拜户科给事中。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发生,宦官王振挟英宗出征,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大军所俘。王竑站在爱国将领于谦等人一边,严惩朝中奸党,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国家转危为安。

景泰二年(1451年)冬,王竑受朝廷之命巡抚江淮地区,不久又兼理两淮盐课。在此期间,他广施惠政,整肃吏制,赈济灾民,政绩卓著。

王竑始终恪守“民本”思想,他常到民间走访,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严禁下官侵害百姓的利益。

景泰三年(1452年)秋,监察御史王珉前来视察河务,他经常微服出行,闯入平民家中奸淫妇女,搞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王珉还依仗权势,欺压漕运粮官,索受贿赂。一些漕运粮官怕丢掉乌纱帽,大肆贪污公款,搜刮民财,来贿赂王珉。王竑知道后,立即上书,揭露王珉的秽行,王珉被朝廷削职戍边。

这年正月,黄淮流域天气奇冷,大量农作物被冻死。夏秋之际又连降大雨,洪水泛滥,农田被淹,民房被毁。第二年春天,又发生水灾。百姓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王竑一面上书陈述灾情,一面不等皇帝下诏便开仓赈饥。可是仓中贮粮有限,许多灾民仍得不到赈济。这时仅剩徐州广运仓还有余粮,但这是专供京城官民食用的,没有皇帝的命令谁都不能动用。朝廷每年都派宦官和户部官共同典守。灾情严重,王竑来不及请示皇帝,想要打开广运仓赈饥,典守宦官不敢答应。王竑据理力争,他说:“民是国家之本,本固国家才能安宁。现在民穷如此,我担心会给朝廷留下祸患,因此才急欲开仓放粮,你们若不答应我,如果发生变乱,我首先要杀掉你们,来谢众怒。然后我再向朝廷请罪。”典守宦官不敢再加阻拦,王竑于是打开广运仓,放粮救济灾民。王竑见广运仓的粮食也仅够三个月用,便上书先自劾专擅之罪,然后请求让在押犯人纳粮赎罪。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并派侍郎邹干携带救灾款奔赴灾区,听凭王竑使用。王竑散钱发粮,积极安抚灾民。他又让淮河商船出米济灾,仅此一项措施便救活灾民一百八十五万八千多人。他还屡次劝说富豪家族出米赈饥,获粮二十五万七千三百石,银三千六百七十两,以及钱帛布匹等大量物资,散发给灾民五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九户。当时有七万四千三百九十七户农家因缺少农具、耕牛和种子无法恢复生产,官府一律赈给。外地流民也有一万六百余家在此得到安顿。王竑的仁政,获得了广大人民的称颂。

当时,景帝派沈翼携三万两白银到济宁灾区救灾。沈翼散给饥民五千多两后便打算把余下的白银送还京库。王竑看到灾区尚满目疮痍,百姓还没有安业,对沈翼十分不满。他上书弹劾沈翼只知敛财,没有长远打算,若将银子归还京库,势必使皇帝失信于民。景帝采纳了王竑的意见,把剩下的白银换成米以备救灾,并买耕牛给缺少劳力的农民。

此后的几年里,淮河流域仍然天灾不断,王竑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想方设法抚恤流民。由于他的努力,灾民们忘记了饥荒之苦,全力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中。

王竑由于秉性刚直,廉正不阿,在官场上几度沉浮。成化元年(1465年),王竑因看不惯官场的恶习,请求辞官,明宪宗极力挽留,但王竑去意已决,宪宗只好同意。

结束了宦海生涯,王竑归乡过着隐居生活,杜门谢客,洁身自好。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王竑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明武宗时,朝廷为了表彰他的耿直守义和卓著政绩,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庄毅。淮河流域的人民没有忘记他当年的仁政,纷纷为他建造祠堂,祭祀这位赈灾抚民的一代廉吏。

▶妙语点睛

王竑常犯颜直谏,皇帝赞许。他曾劝谏皇上:“近贤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他裁汰冗员,恢复武学,革除将帅私役积弊,巩固边防。

▶警世良言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明·吕坤

公苟至公,人将大同。   ——唐·姚崇

公天下之争,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列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