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终篇是完整的结构

终篇是完整的结构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终篇是完整的结构《资本论》终篇的篇名是“各种收入及其源泉”,最后一章即第五十二章名为“阶级”,而且“手稿到此中断”,这使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资本论》没有写完,因此很难说有终点。[15]这也表明,整部《资本论》的结构是相当完整的。[22]这也意味着终篇是完整的,也是艺术的整体。所以,《资本论》第三卷是完整的,终篇是确定的、完整的,有终点范畴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终篇是完整的结构

资本论》终篇的篇名是“各种收入及其源泉”,最后一章即第五十二章名为“阶级”,而且“手稿到此中断”,这使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资本论》没有写完,因此很难说有终点。大概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从来没有提出终点范畴这一概念,更没有深入地研究它。

但是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写完《资本论》第三稿包括现行的第三卷之后,曾经抑制不住成功的喜悦,宣称这部巨著的“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并自豪地说这是德国“全民族的功绩”。[11]如果手稿没有写完,怎么能说有完整的结构?后来,马克思又进一步说明,《资本论》是个完整的“艺术的整体”[12]。这更表明,它不仅是有始有终的,而且起点与过程、终点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恩格斯在第三卷序言中指出,该卷是“理论部分的终结”[13]。如果结构不完整,那是谈不上“终结”的。恩格斯在另一个地方还说过:“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而讲完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结束了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此外对它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好谈了。”[14]这表明,《资本论》目的是实现了,是有终点的。

如果再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来看,这个问题还会更为清楚。现有手稿表明,从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重写了《资本论》第三册的草稿。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说过:“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15]这也表明,整部《资本论》的结构是相当完整的。由于有以前写成的两部手稿,所以他在写完第Ⅰ册(即第一卷)草稿之后,不是照顺序接着写第Ⅱ册,而是跳过去写第Ⅲ册。在1864年下半年至1865年上半年写完第Ⅲ册前半部分之后再转过来写第Ⅱ册,最后再回到第Ⅲ册上来。[16]1866年2月13日,马克思高兴地告诉恩格斯:“关于这本可诅咒的书,它的情况是:12月底已经完成。……我正好于1月1日开始誊写和润色。”[17]可见,整部书的手稿已完成了,有终点,应该是没有疑义了。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写作态度是极其严谨的,他在1865年7月31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8]所以,第一卷的整理付印,就表明了全套书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摆在马克思前面了。

据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专家考证,马克思1864年下半年至1865年底写成的第Ⅲ册草稿,分为七大章,没有分篇,但各章的内容和题目与现行的第三卷七大篇是一致的。[19]虽然马克思的手稿已为恩格斯整理过,但恩格斯说过:他“总是尽可能保存初稿的性质”[20]。尽管从字面看,第七篇手稿似乎没有写完、“中断”了,但恩格斯在编辑第三卷的序言中先是说:本卷“每一篇的开端通常都相当细心地撰写过,甚至文字多半也经过推敲”[21],后面又说:“第七篇的手稿是完整的。”[22]这也意味着终篇是完整的,也是艺术的整体。所以,《资本论》第三卷是完整的,终篇是确定的、完整的,有终点范畴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既然《资本论》的理论结构是完整的,研究的对象是完整的,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一对象呢?终篇文本似乎没有很明确的提示,何况第五十二章“阶级”还是“未完成的书稿”。所以,要了解这一问题,按照常识在著作的最末章节段落去寻找是无济于事。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从全书的理论结构和终篇的理论结构来把握,因为整部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而这种系统化的结构,无非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念地反映出来”[23]的对象而已。因此,了解《资本论》的总体对象,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艺术结构的起点和终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马克思在不同的研究和创作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实质是一样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形式,或者不如说是财富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24]所谓财富的特殊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然就是资本。在1865年底完成的第Ⅲ册手稿(即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的开头,马克思则这样写:“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25]所以,1876年版本和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样,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26]为开头的。

在1876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序中,马克思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27]在后来马克思亲自修订的法文版中,他把“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改译为“英国是这种生产的典型地点”。[28]由此可见,序言中所说的对象,乃是资本主义生产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9],其实也就是资本这种财富的生产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关系。

在马克思研究资产阶级财富之前,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对社会财富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性质、原因及增长的“自然规律”,其学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这种合理的东西,马克思必定会加以批判地继承。如果不了解这一师承关系,就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但是,即使是古典学派,也认为资产阶级社会是“一般”的社会,所以,他们考察只是“一般”形态的财富。与此不同,马克思研究则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既然对象总体是资产阶级财富,那么,作为观念地反映这一对象总体的科学著作,其“艺术的整体”结构的终点就应该是这一总体即资产阶级财富的全面的(包括内部和外部)、辩证的(反映其历史、现状和趋势)再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财富,从可以直接观察的意义看,它是一个庞大的总体,是一个混沌的整体,不仅包含着真实的东西,而且有其特殊的社会表象,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虚拟的和虚假的成分。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混沌的总体对象,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和盘托出。——人的认识总是从简单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思想材料也这样展开,——只能从对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细胞或元素开始,尔后再逐步扩展到全体,形成再现对象总体的思想具体。因此,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性质,采用特殊的科学方法,先经过特别的处理,即暂时撇开与再现总体对象无关宏旨的方面、侧面,撇开可能引起紊乱和曲折,经过切近的规定,再从细胞到总体。但是,这种再现并不是简单的镜面式的反映以及临摹面的扩大,而是其内部机构的揭示,内在规定的丰富。其间,为了研究的方便,还需先将影响深入研究的假象、表象暂时撇开,待到内在规定揭示后,再将这些内在规定与原先暂时撇开的研究条件结合,使之发生转型而接近对象总体在社会表面上的表现,使内在规定与其外在表现综合,完整地再现客观对象“多样性的统一”[30]。为了能这样扩展,处于起点的整体对象的简单元素,应该包含着复杂整体的复杂规定的萌芽,这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化到外化地上升。根据这种辩证的逻辑方法,在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对象的限度内,上升应该是有始有终的,终点应该是起点包含萌芽的完全展开。所以,在这个反映特定对象的理论体系内,这个终点是离开又回归起点,并且高于起点。马克思在说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也明确指出,逻辑行程从起点开始,经过分析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以后,行程又得回过头,最终还要回到原先的起点,但这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达到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总体,这是一种思想具体。[31]根据这种方法,再根据《资本论》从资产阶级财富的元素开始的情况,我们便可以断定,《资本论》的终点是充分展开的、规定具体的资产阶级财富总体。而第三卷,不仅是研究这一总体,主要还是“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32]。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前六篇中,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的各种形式以及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这当中,在许多地方都从一定的角度阐述了资产阶级财富总体的某些规定,但在第六篇地租(剩余价值的最后一种形式)的研究结束以前,资产阶级财富总体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就还未完全具体化,所以,最具体的资产阶级财富总体只能在最后一篇中再现。

可见,必须从《资本论》的对象和方法的统一来了解《资本论》的整体结构,才能了解这一结构的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