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库稿本《贞素斋集》

四库稿本《贞素斋集》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库稿本《贞素斋集》第一节 四库稿本《贞素斋集》一、安徽省图书馆藏《贞素斋集》及四库馆臣修改情况安徽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库珍藏有一部《贞素斋集》。书口(版心)上部居中有“钦定四库全书”,中下部有“贞素斋集”,底部右边为页码,左边为卷数。版心中间前半叶题“贞素斋集”,后半叶题“卷三”、“卷四”等,下题叶码。

四库稿本《贞素斋集》

第一节 四库稿本《贞素斋集》

一、安徽省图书馆藏《贞素斋集》及四库馆臣修改情况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库珍藏有一部《贞素斋集》。前人著录为贞素斋集口口卷,元绩溪舒頔撰,清四库初写校勘本,三册。毛装,印有朱丝栏线的纸誊写。书口(版心)上部居中有“钦定四库全书”,中下部有“贞素斋集”,底部右边为页码,左边为卷数。开本38.9×22.4cm,版框22.9×15.7cm,白口,四周双边,单红鱼尾,半叶8行,行21字。勾改涂乙及浮签较多。

存三册十卷,分别为册1:文卷三至卷四,古体诗卷五;册2: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长律等)卷四至卷七;册3:诗卷六、卷八,附录卷九、卷十。

册1书名叶格式(自右至左):

第一行顶格:钦定四库全书

第二行空一格:贞素斋集卷三口口口元舒頔撰(“贞”字与“定”字齐)

第三行空二格:辨(“辨”字与“素”字齐)

第四行空三格:石印辨(“石”字与第一行“库”字,与第二行“斋”字齐)

第五行:整行空

第六行:郡志载……(正文)

版心上题“钦定四库全书”,字号大小与正文同。版心中间前半叶题“贞素斋集”,后半叶题“卷三”、“卷四”等,下题叶码。字号均小于正文。

装订线外题识:黄佑(应为四库馆誊录官)一万九千八百八十四字。

为便于下文说明问题,兹将每册中有带代表性的修改涂及浮签的内容照录如下。

卷三修改涂乙及浮签情况:

第二叶后六行“馔”改“撰”

第三叶四行“土”改“工”

第三叶后四行“起废筠”划去

第四叶后一行“亦”改“翼”,后八行“体”改“祀”

第六叶前八行“机”字,后四行“涓”字涂迹宜收拾

第七叶前七行涂去凡五字原本倒误合依拟签改正(文渊阁本改为“乡镇安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

第九叶后二行“工大享于民”改为“士民大享于”

第十八叶“喜车书四海同”与“梁之东”平。“梁之东”以下写式似不合,依原本低空,应将以后六章酌如何收拾

第二十叶后八行“人而终为人害理之”,原脱“人”字

第二十一叶三行“武丞宁”当改“丞宁武”。后六行“弥厚天不”为“意弥厚天不”,原脱“意”字

第二十六叶后三行共六字涂去不合但仍旧补正

第二十七叶前四行“致祭”二字倒讹,“文”字亦疑原本有误,加签

第二十八叶前二行“既富如何”当作“既富何加”,原本误,拟正,加签

卷四修改涂乙及浮签情况:

第五叶前三行“蝟”作“谓”

第六叶前六行“寓”字疑误,拟改“伍”字(文渊阁本未改)。“永”字当依拟签作“无”“某”字似“当”(文渊阁本均改)

第七叶前四行“宜”字原本讹“空”,拟签作“宜。细按还未必是。此原是因上言“瑞”,另转一意作结。“宜”字似合,拟作异字酌正。(文渊阁本未改)

第八叶前四行“凡发(之)心施于作为者皆思也”句中似脱“之”字。(文渊阁本未加“之”字。)“肤者(思)而通其微也”句中又当脱一“思”字。(文渊阁本改为“肤者何通其微也”)

第十叶前四行“造礼气服”四字原本误,拟改“造礼平弃”,尤不是。当改作“造次依礼”乃为得之,酌正,加签。(文渊阁本改为“达礼平气”)

第十四叶后四行“六四乃陈”“四”字疑“画”字之误,今拟改正。

第十七叶后二行共涂五字“(上)安闲处盖坐”依拟签改正(加一“上”字)。(文渊阁本改)

卷五修改涂乙及浮签情况:

第一叶后七行“苦痛便走疾”“痛”字涂去,补正。(文渊阁本改)

第三叶后一行“君不见”“君”字下原误多“子”字,所芟是(文渊阁本改)。后八行“輙”讹“辙”,依所抹改正。(文渊阁本改为“辄”)

第四叶前三行“共明月(兮)隔千里”“兮”字所添是,加签是。(文渊阁本改)

第五叶前四行“愿为月湾钓者徒矶头”,原校此签误抹为“矶头徒”,“徒”字上句韵,矶头连下句,原本不倒误,宜仍旧为是。(文渊阁本为“矶头徒”)后四行“谒来金董大筑”,“董大筑”未详,所脱字疑是“金仙”或是“金童”,俟查酌正。(文渊阁本改为“谒来金陵董大筑”)

第九叶前四行“雪光炯”“光炯”二字似不倒,仍照旧补好,盖此诗本非句句叶也。(文渊阁本改为“炯光”)

第十二叶后八行“王弘正白描”。(弘缺末笔)(文渊阁本改为“宏”)

第十四叶后七行“识”原讹“织”,据文义改正。(文渊阁本未改,仍为“织”)

第十五叶前三行“昔同仕(与)徐交甚”,原脱“与”字,今据文义忝正。(文渊阁本未添“与”字)前八行“适”原讹“通”,拟改正。(文渊阁本仍为“通”)

册1每单叶装订线外右下角处均有字数记载,经逐一相加,与首叶总字数“一万九千八百八十四字”相符。

册2书名叶版式同册1。第一叶装订线外上端题:梁鸣岐计八十九叶共二万一千零二十字。

册2卷四修改涂及浮签情况:

第六叶后八行“梯身进恐覆”“覆”原讹“復”,欠妥,后又重押,拟改,加签改正。(文渊阁本仍为“復”)

第十一叶后六行“居此时世居无聊”“居”字原本讹,拟改“属”,酌正,记过并改正。(四库本改为“此居时世居无聊”)

第十八叶后二行“匪才直欲吐(唾)”“唾”原讹“吐”,出韵,拟改正。(文渊阁本为“吐”)后七行“百余金(年)故址”“年”讹謄“金”,亟依原本改正。(文渊阁本改)

第二十叶前六行“何如济参芎(苍穹)”原讹“参芎”似当“苍穹”,若作“群蒙”,字形又失远矣。(文渊阁本为“群蒙”)

卷五修改涂乙及浮签情况:

第二叶前二行“和气(风)”。“和风”原讹“和气”,拟签抹去。所改是。(文渊阁本改)

第十叶前二行“有声(因成)”。原“有声”二字误极,今改作“因成”。(文渊阁本未改)

第二十叶后二行“潦浸难”倒讹“浸难潦”,拟改正。(文渊阁本改为“水溢难”)

第二十八叶前五行“克”字抹去收拾。(文渊阁本未改)

卷六修改涂乙及浮签情况:

第八叶前八行“变见”二字原不误,似不合涂去。既抹去,或改“变灭”。酌正。(文渊阁本为“处变”)

第十一叶前八行“庙廊”二字抹去,拟改“廊庙”。但按集中七律多拗粘,则此一处又似,不必尽拘也。(文渊阁本改为“廊庙”)

第十三叶前八行“我来辟地非登览”,“辟”同“避”,原不误,謄何故反改“僻”乎,仍以原本收拾。(文渊阁本为“避”)

第十七叶后四行“那彦权考绩赋(诗)赠行”“诗”字謄误脱,拟添正。(文渊阁本添)

以上列举了册1和册2中比较典型的修改意见,并给出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最后定稿。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四库馆臣的意见有的被采纳,有的未被采纳。这种情况在各种四库稿本中都有所反映。

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发现本书中,馆臣们提出意见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在原文原处修改;二是在错处所在行的页眉上粘贴一浮签;三是在错处页眉上直接修改;四是在该叶夹一浮签,并注明某卷某叶某行,并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或右下角标有“贞素斋”三字。

提出修改意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错字,二是删字,三是通假字,四是颠倒字,四是漏字,五是重复,六是敬称,七是语义不合,八是经考证不合,九是该避讳的未避讳,十是格式不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册1卷三第二十七叶收录的《龙川环秀楼上梁文》,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并未收录。兹将全文照录如下:

龙川环秀楼上梁文

厦广千间,有美杜翁之咏;楼高百尺,夙闻陈氏之豪。仰承累世之基,遂创连云之第。工师胜任,气象增雄。恭惟胡仁卿氏诗礼名家,中庸旧学谋画出群材之上,声名传百里之间。既富如何,为善最乐。乃运经营之志以议钟鼎之居。爰即究图聿来胥宇,眼前突兀。奚止容旋马之休,云际穹隆,便可举摘星之手,诚一时之佳致,果不日之能成屹然(榐)桷之雄富矣。翚飞之壮,请申张老之颂(仑)美焉奂美焉。雅宜夫子之居,申如也夭如也。轧轧上堂之机杼,琅琅西塾之诵经。门群从接,芳邻四面,轩楹来胜,概宾友共谈笑之,适觥筹叙交错之欢。即仁宅以安仁,由礼门而习礼,并敦崇于孝悌,咸英集于嘉祥。窦桂联芳,早看诸孙之秀;于门高大,果符驷马之荣。兹举双樑,听歌六律。

伏愿上梁之后,既坚既好。爰居晒酒,临江雅有幽人之豪迈,呜驺入谷伫,迎来使之黄华。是所愿焉,必有兴者。

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贞素斋集》之描述

贞素斋集八卷、附录一卷、北庄遗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舒頔撰。頔字道原,绩溪人。至元丁丑,江东宪使辟为贵池教谕。秩满调丹徒。至正庚寅,转台州路儒学正。以道梗不赴,归隐山中。明兴,屡召不出,名所居曰贞素斋,著自守之志也。所著有《古淡稿》、《华阳集》,今皆不传。此本乃嘉靖中其曾孙旭、玄孙孔昭等所辑,绩溪知县遂宁赵春所刊。其文章颇有法律。诗则纵横排宕,不尚纤巧组织之习。七言古体尤为擅场。卷首有頔《自序》及自作小传,均以陶潜自比。而其文乃多颂明功德。盖元纲失驭,海水群飞,有德者兴人归天与原无所容其怨尤特遗老孤臣,义存故主,自抱其区区之志耳。頔不忘旧国之恩,为出处之正;不掩新朝之美,亦是非之公。固未可与剧秦美新一例而论也。《附录》一卷,载俞希鲁、唐仲实等所作铭记数篇。《北庄遗稿》一卷,则頔弟远逊遗诗,亦孔昭等所采入。今并仍其旧录之焉。

《提要》对舒頔及其《贞素斋集》作了精辟的描述,但其中有不准确或不到位的情况。关于这一点,魏崇武先生在《﹤四库全书﹥之﹤贞素斋集﹥“提要”辨正》(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中做了详细的论证:

例一 “提要”云:“(后)至元丁丑(1337),江东宪使辟舒頔为贵池教谕,秩满,调丹徒。”“提要”所据当为张梓《故贞素先生舒公行状》,因为《行状》载舒頔“秩满,调京口丹徒校官”。从现有资料看,江东宪使确实曾于后至元三年(1337)辟舒頔为贵池教谕。然而,到丹徒去却并非秩满迁调而系服阕后赴补。据清道光间舒正仪编《贞素先生舒公年谱》载:(后)至元五年己卯(1339)三十六岁。《家谱》“是年夏四月,父教谕公卒,公解职奔丧。”至正元年辛巳(I341)三十八岁。《家谱》“是年秋七月,服阕,起补京口丹阳校官。(《行状》谓“秩满,调丹阳”误。)《家谱》“丹阳应作“丹徒”。

例二 “提要”云:“所著有《古淡稿》、《华阳集》,今皆不传”首先,《古淡稿》当作《古澹稿》。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舒正仪等校刊本《贞素斋文集》将“提要”刻入卷首,即还“淡”为“澹”。其次,《年谱》载舒頔作品集除“提要”所列之外,还补有《归来稿》、《和苏文定公诗集》、《贞素斋别录》三种。还有,“提要”这样的提法,是误将四库本《贞素斋集》认作完全源自舒頔生前自编《贞素斋集》。实际上,四库本《贞素斋集》的底本乃鲍士恭所进呈的知不足斋抄本《贞素斋集》。此抄本源自明嘉靖十九年(1540)赵春刻本《华阳贞素斋集》,而《华阳贞素斋集》中的作品主要来自舒頔生前自编《华阳稿》(又称《华阳集》)。据舒頔七世孙舒旭称,舒頔去世一百多年后,舒氏家藏惟余《华阳稿》一帙。舒旭与其兄舒文仪以《华阳稿》为基础,广访旁搜,重新结集,而编成《华阳贞素斋集》。舒旭的本家兄弟舒朝阳序中称:舒旭所集录的本子“以所得先后为次”(朝阳称之为集本”)。而舒朝阳誊缮一过,重加编订,使其以类相从(朝阳称之为“编本”),但都未能付刻。嘉靖十九年,舒孔昭从舒朝阳处索回“编本”,呈交绩溪知县赵春。赵春命舒孔昭将编本加以遴选,又命胡文彬校正,然后捐俸助梓。未入选作品,交舒孔昭家藏。(舒朝阳《华阳贞素斋集序》;舒孔昭《华阳贞素斋集跋》)。从集内作品看,无和苏辙诗,故嘉靖本《华阳贞素斋集》当是由除《和苏文定公诗集》外的五种集子(或不到五种)所存作品集结而成,它主要源自《华阳稿》,而非舒頔自编《贞素斋集》。那么,四库本《贞素斋集》更非主要源自舒頔自编《贞素斋集》了。

例三 “提要”云:“此本乃嘉靖中其曾孙旭、玄孙孔昭等所辑,续溪知县遂宁赵春所刊。”首先,清道光二十九年舒正仪等校刊本《贞素斋文集》卷末舒旭后序自称“七世孙”,舒孔昭跋自称“八世孙”。又,卷首胡富序、汪用章序等均称舒旭为舒頔“七世孙”。分别称舒旭、舒孔昭为“曾孙”、“玄孙”者,有卷首赵春序、卷末徐鎡序。“提要”所据为赵春序,误。

其次,“提要”述:四库本《贞素斋集》分卷情况为:《贞素斋集》八卷,附录一卷,又《北庄遗稿》一卷。而嘉靖本的分卷情况并非如此。在现存的材料中,有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汪泽路遇舒16世从孙舒启恭,借得嘉靖本回家抄录。“原书八卷,分为元亨利贞四集”,汪泽将其删并为七卷,“凡文集三卷、诗集三卷,其第七卷则先生弟北庄先生远、可庵先生逊撰也。”二是胡培翬读到《四库全书总目》所载《贞素斋集》分卷情况,认为与明刻本“编次稍殊”。三是舒正仪《贞素先生舒公年谱》:嘉靖庚子,邑大夫蜀人赵公春合观诸作,采录其十之二三,捐俸镂版行世,厘为七卷,附录公弟北庄、可庵二公诗一卷,凡八卷,统题日《贞素斋文集》。公之馀作,仍付公之裔孙孔昭收藏。四是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华阳贞素文集》七卷附录一卷又《北庄遗稿》《可庵搜枯集》一卷,裔孙新蔡学教谕朝阳编次,后学胡文彬仲质甫校正,七世孙旭收集,八世孙孔昭同校。并作提要,有“此乃嘉靖十九年裔孙朝阳及旭与孔昭编辑,绩溪令赵春所刊。有頔自序、自传、遗像、唐仲实赞、正德二年章瑞旧序,嘉靖庚子戴嘉猷、胡文彬、汪用章、张孟元、胡耀、裔孙朝阳为序,后附《贞素斋铭》、《记》、《花萼图记》、《行状》、《墓志铭》等篇,第八卷则舒远《北庄遗稿》、舒逊《可庵搜枯集》”云云。

从以上材料看,嘉靖本《华阳贞素斋集》一共八卷,分为元、亨、利、贞四集,所附录俞希鲁等铭记之文入第七卷,舒远《北庄遗稿》、舒逊《可庵搜枯集》为第八卷,又“作字多古文。综合汪泽《校录贞素斋集书后》、胡培翬《重梓贞素斋集序》和舒启恭《重梓贞素斋集后跋》三文内容,可知嘉靖本《华阳贞素斋集》到清道光间尚存,但现今已不见著录。据《四库采进书目》记载,舒頔藏文集通过三个渠道被呈送上来,分见“两淮商人马裕家呈送书目”、“浙江省第四次鲍士恭呈送书目”及“安徽省呈送书目”。马、鲍两家所呈送的本子均名为《贞素斋集》八卷;而安徽省所呈送的本子名为《华阳贞素斋集》,未著录卷数。《四库全书》最后所采录的《贞素斋集》为浙江鲍士恭所进呈。《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则著明:“《贞素斋集》八卷(知不足斋写本)。右元台州学正绩溪舒頔撰,裔孙新蔡学谕朝阳编次,嘉靖庚子知绩溪县遂宁赵春付梓并序。”可见,鲍氏所呈本子乃源自嘉靖本的抄本,而非嘉靖本。“提要”的说法是错误的。

例四 《提要》云:“《北庄遗稿》一卷,则頔弟远、逊遗诗。”实际上,舒逊的作品集为《可庵搜枯集》。四库本《贞紊斋集》“附录”卷二包括《北庄遗稿》、《可庵搜枯集》两种。胡玉缙先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对此作了辨析。

三、与《四库全书》有关的版本术语

一部《四库全书》,万种存世古籍。从初选到最终定稿,《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版本称谓,有四库采进本、四库进呈本、四库退还本、四库撤出本、四库禁毁本、四库底本、四库稿本、四库定本等。以下将主要的称谓分别介绍。

1.四库采进本

乾隆敕修《四库全书》,广征天下藏书。各省各地征购进献到京的书,一般都算作《四库全书》采进本。这些采进本,每册的背面书皮上一般都加木记。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载嘉靖刻本《雍录》十卷,每册底封面有“江苏巡抚采购备进书籍”木记。四库馆臣再按书单造成档册,并在封皮正面再加木记。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读史蒙拾》,木记是“乾隆三十八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黄登贤交出家藏读史蒙拾壹部计书壹本”。书名、部数、册数,皆用墨笔填写。只是书皮易损,也容易被抽换,保存至今的不多。四库馆臣所加的另一标志,却不易去掉,就是在每部书的首册首页,序文或目录上,加汉满文“翰林院印”大方印。这是四库采进本的最重要的标记。有时也押“翰林院典籍厅关防”汉满文长方印。典籍厅是翰林院附属单位,故用长方印,即俗称之“半印”。有时也和翰林院大方印同押在一书上。但采进本上加这种印的并不多。这些加“翰林院印”或偶尔加“翰林院典籍厅关防”的四库采进本,如果被选作底本,书上还会留下其它的痕迹和标记,如飞签、抄写格式和其他批语等。

2.四库退还本

编纂《四库全书》是项浩大工程,除去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外,还需要百姓的全力支持,将家藏珍宝进献给出来。为此,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上谕: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或官为装印。其有未经镌刊,祗系钞本存留,不妨缮录副本,原书给还。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协办大学士尚书于敏中就向浙江巡抚三宝传达上谕:各地进到之书,大小长短不齐,留之无益,将来办竣后,仍给还各本家,自行收藏。

当时各地所进遗书甚多,盐政李质颖交馆之书达七百七十余种,浙省奏报之书有二千七八百种,江南所采亦不下千百种,日积月多,所以参与四库全书馆工作的大学土刘统勋认为,若不预定章程,恐怕将来归还各藏书家时,难于分别。于是在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刘统勋给皇上的折子上说:“臣等酌议刊刻木记一小方,印于各书面页,填注乾隆三十八年某月、某省、督抚某、盐政某送到某人家所藏,某书计若干本。并押以翰林院印,仍分别造档存记。将来发还之日,即按书面木记查点明白,注明底档,开列清单,行文各督抚等派员领回,按单给还藏书之家,取具收领存案。如有交发不明,惟该督抚是问。如此则吏胥等既无从私自扣留,而藏书家仍得全其故物,且有官印押记,收藏更有价值。”不久,弘历即上谕:令将原书盖以翰林院印,书面钤注某家某书若干本,饬纂修人员上紧赶办完毕,仍将原书发回督抚等,给还本人。

这些被退还的书,即可称作《四库》退还本。如《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遵岩先生文集》二十五卷,明隆庆五年(1571年)严镃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都有入藏。燕京馆藏此本钤有「翰林院印」满汉文大方印,又有红色木记,印文为「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抚三宝送到汪汝瑮家藏王遵岩文集壹部计书拾贰本。」文中字数及人名、书名均系手书。查《四库采进书目》,当时所进此书二十五卷本,有两淮商人马裕家藏本、浙江汪汝瑮家藏本、都察院副都御史黄氏家藏本。《四库全书总目》所收为两淮盐政采进本,即马裕家藏本,此汪汝瑮本即为后来四库退还本。

3.四库底本

四库底本,通俗而笼统地说,就是被《四库全书》馆馆臣们抄入《四库全书》的工作底本。四库底本有的是刊刻本,有的是抄写本,有的是稿本。对于四库底本的界定,张升在《﹤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一文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四库底本的范围

·必须是被抄入《四库全书》之书。当时送入翰林院《四库》修书处校办的图书,有的并未被抄入《四库全书》,因此就不能视为四库底本。

·四库馆有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书的多部复本,只能以抄入《四库全书》的那一部才算是四库底本。因此,尽管某书被抄入《四库全书》,但只有被抄入的那一部为四库底本,而其它复本或该书的不同版本则不是四库底本。

·存目之书,不能视为四库底本,而只是《四库全书》存目书之底本。同样,原已抄入《四库全书》,后来又撤毁的,也只能视为《四库全书》撤毁书之底本。

·敕撰本多是新修之书,一般不存在底本问题。至于大典本,是新辑佚所得,近似于新修之书。因此,若一定要说大典本之底本,那只能是《永乐大典》,而四库馆辑佚时形成的辑佚散片(篇)、辑佚初稿及修改稿,都只能算是《四库全书》稿本。因此,四库底本一般是指采进本、内府本、家藏本、通行本而言的。

·四库底本,以送入四库馆校办之当时书籍为准,而送入者本身之底本,则不能再视为四库底本。如:有的书,在征书时,为各省书局转抄而来,则此转抄本即为底本,至于此转抄本所据之底本,则不应认为是四库底本。

四库底本的特点

·盖有翰林院官印。一种是“翰林院印”,一种是“翰林院典籍厅关防”印。官印一般是盖在每部书首册的封面、首页、序文或目录上。也有的四库底本同时盖有“翰林院印”、“翰林院典簿厅关防”两印。

·书内有涂改删乙处。目前所见四库底本,多有在原稿上的朱、墨笔改动。改动的范围主要有删改、增添、调整文字、调整顺序、调整抄写格式等。

·书内有浮签。四库底本多贴有纂修官、总裁官、分校官等各级馆臣手写的签条。校签的内容,与在原书上的径改一样,既有对原书的删改、增添、调整文字、调整抄写格式。不少浮签上馆臣们还签上自己的姓名或简单的标识,或许是被下一工序的馆臣来抄找核对吧。

4.四库稿本

首先要弄清楚稿本这一含义。根据李致忠先生的界定,稿本有三种情况:一是作者的手稿本。手稿本是指由作者亲笔书写自己的作品。二是清稿本。清稿本指的是誊清的稿本。一是由作者自己誊清,另一种是由别人主要是作者的家人或弟子誊清的。三是修改稿本。指在誊清的本子上又有作者亲笔修改。

根据张升的观点,从四库底本到定本,还要有一个修改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均可称为四库稿本,如初次誊抄本及历次的修改稿。四库稿本与底本不同,稿本是在底本基础上的加工。四库稿本与定本不同,定本是在稿本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四库稿本与副本也不同,副本是对正本或原本的复制,而稿本与所据原本往往有所不同。四库稿本中,以《四库》大典本稿本为主。而存世的《四库》大典本稿本中,以大典本二次修改稿本和三次修改稿本为多。

(1) 二次修改稿本

二次修改稿本的特点:

·大多数二次修改稿本还有不少改动,但这些改动较之辑佚初稿的改动已经不大,主要是改错字及书写格式上的进一步规范,间或有增减文字的。

·既有在原书上的直接校改,也有不少粘签。其中有些地方有朱、墨两色校改及先后两次签改,说明有初校、复审之分。

·所抄字体不如三次修改稿及四库定本之规整。

·在格式上已经很接近定本,均为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

·均用四库馆专用的红格抄纸。

·对青词、疏语等提出了删除意见。

·多有翰林院印,有个别有“诗龛藏书印”,另有个别无任何藏印。

(2) 三次修改稿本

这些稿本与定本已很接近,其特点有:

·格式已完全同于四库定本,二次修改稿中格式不符者,在此稿中均已改正。

·书中基本没有校改痕迹。

·抄写字体虽不如定本之规整,但较前一修改稿为优。

·此稿是在前一修改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前稿所指出的问题,此稿基本都已改过来。但也有个别并未遵从,如青词、疏语等,前稿虽提出了删除意见,但可能是因为这些书均只需抄录而不用刊行,故此稿中仍予保留。

另外,除大典本初辑稿本外,大典本二次、三次修改稿与其它采进本的稿本相比,有两个共同的特征:

·格式统一。一般有如下两种格式:一是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书名,三行低二格题作者,四行低二格题篇名,五行顶格写正文;二是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书名、卷数、作者,三行低二格题篇名,四行顶格写正文。这两种格式的惟一区别是作者是否另起一行。这两种格式在四库定本中均有采用。

·用纸统一。红格抄纸是四库馆之专用纸,故四库定本、四库稿本用的均是红格抄纸。

四、徽州人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1.徽州人进献的古籍数量巨大

《四库全书》的来源渠道有三种:一是各地官府进呈,二是敕令藏书家进献,三是在京官员自献。这三种方式在徽州都有大量的体现。

从各地官府进呈的徽州藏书情况看,征书之初,安徽学政、巡抚就提到了徽州的藏书。在整个征书活动中,安徽官府共进呈书籍516种,其中至少一半是从徽州搜求的,这从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五日安徽巡抚的奏折里可以考知。奏折称,安徽除徽州、太平二府书籍较多外,其余六府五州收书各只三、四种。

从藏书家进献的数字来看。私家献书数量最多的是马裕。马裕,祁门人,寓居扬州,四库开馆时,献其藏书776种。私家献书数量居第二位的是鲍士恭。其父鲍廷博,歙县人,后寓居桐乡,潜心于藏书、刻书,有知不足斋藏书楼,中多宋元旧刻,乾隆征书,廷博命其子献书626种。献书占第四位的是汪启淑,原籍歙县,寓居杭州,向朝廷献书524种。占私家献书数量第六位的是吴玉墀,原籍歙县,寓居杭州,先后献书305种。私人献书数量占第十位的是汪汝img10,黟县人,寓居杭州,献书219种。

从在京的徽籍官员进献的情况看。在京献书的徽州籍官员有六位,他们是黄登贤、汪如藻、程晋芳、程景伊、戴震、汪承霈。黄登贤,原籍歙县,乾隆元年进土,官至山东学政,献书299种,在京官中占第一位,在全部私家献书中占第七位。汪如藻,原籍休宁,乾隆四十年进士,献书271种,为京官的第二位,私家献书的第八位。程晋芳,原籍歙县,乾隆三十六年进土,献书183种。程景伊,原籍歙县,乾隆四年进士,官至大学士,献书2种。戴震,休宁人,乾隆四十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献书2种。汪承霈,休宁人,官工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献书1种。

以上五位徽州藏书家献书2450种,加上徽籍京官所进献,徽州私人共进献古籍3208种,当时全国私家进献总数为5100余种,徽州人所献超过了60%。当时全国公私进献的图书总量接近12000种,徽州人所献连同安徽官府在徽州所采集的图书数量超过3400种,这个数字已超过全国总量的1/4。

对于私人藏书家对纂修《四库全书》的贡献,乾隆皇帝对其中贡献巨大的给予了特别嘉奖。马裕、鲍士恭、汪启淑三人献书超过500种,乾隆各颁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吴玉墀、黄登贤、汪如藻、汪汝img11献书超过百种,各赏《佩文韵府》一部。乾隆还亲自在马裕、鲍士恭、吴玉墀、汪启淑、汪汝img12进呈的善本上题诗品赏,在汪承霈进呈的其父汪由敦遗集上题词评点。能得到这些殊荣的献书者除徽州人外不过三五人次。

2.徽州人著作质量佳,入选比例高

《四库全书》收书原则有其严格的标准,其中主要是政治标准,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是重要的考量依据。著录于《四库总目》著作数量最多的是清代萧山的毛奇龄,其次是南宋徽州婺源的朱熹。毛氏著作54种,朱氏自撰及由他人编辑的著作共45种。毛氏著作总量400卷左右,存目32种;朱氏总量大大超过400卷,但入存目很少。因此,实际上《四库全书》收书最多的是朱熹。四库著录数量在徽州人中占第二位的是江永。江永是清初著名的考据家、朴学大师,擅长步算、乐律、音韵,对于礼学尤为精深,他直接开启了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朴学,四库著录其著作15种,大都是这些范围的著作。四库著录徽州人著作数量占第三位的是明代休宁的程敏政和清代歙县的黄叔琳,皆为9种。敏政有《宋遗民录》、《明文衡》、《新安文献志》,皆甚有价值。叔琳为著名著述家,所著《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堪称名著。同时的程廷祚有《大易择言》等4种被著录,为深遂细密的研经之作。

《四库全书》收编历代著作3461种,录入存目6793种,总目合计著录10254种。《四库总目提要》及其漏署、误署及寓外的徽州人著作共451种,编入《四库全书》195种,入存目256种。徽州人著作占《四库全书》著录总量的1/23(4.4%),占收编著作的1/18(5.6%)。于其它州府相比,当时清内地18个行省240多个州府,徽州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比例相当于一个省的平均数,超过州府平均数的10倍。

从四库收编书与存目书之比看,《四库全书》收编与存目之比大致是1:2,而徽州人著作这种比例是1:1.31,编入的比例大。

3.徽州人在四库馆充任要职

四库全书馆是负责纂修《四库全书》的机构,馆员的组成关系重大。正总裁由亲王、大学土担任,副总裁由六部尚书、侍郎担任,各纂修、校阅官员均由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员担任。入选之人官品、人品、学识皆是俱优的。徽州籍官员和学人进入四库全书馆者为数甚多,他们担当了正总裁及以下许多职位,有些特别优秀人才是破格任用的。

正副总裁负责馆内一切事务,总揽全局,总阅官是负责审阅所有进馆书籍,提出处理意见,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任。下面官员都是实际从事纂修的。正总裁官中有程景伊,时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副总裁官有曹文埴,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升任总裁。曹文埴,歙县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时为经筵讲官、户部侍郎,官终户部尚书。总阅官有汪廷玙、汪永锡。汪廷玙,原籍歙县,迁居江苏镇洋,乾隆十三年进士,时任工部侍郎。汪永锡,歙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土,时为内阁学土兼礼部侍郎。

翰林院提调官是负责提取翰林院书籍,有曹城、戴衢亨。曹城,歙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时为翰林院编修,官吏部侍郎。戴衢亨,原籍休宁,迁居江西大庾,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时为军机处行走、翰林院修撰,官终体仁阁大学士。汪如藻、程晋芳任总目协勘官,协助总纂官编定全书总目。汪如藻时为文渊阁校理、翰林院编修。程晋芳入馆前为吏部主事,非翰林官,为总裁等人推荐入馆的,特旨改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另有黄轩、戴震、汪如洋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负责《永乐大典》的辑佚工作。该项工作既是全书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为繁难的工作,入选者多为学术名家。黄轩,休宁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土,时为翰林院修撰、上书房行走。戴震,入馆前为举人,为乾隆特召,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土。汪如洋,原籍休宁,迁居浙江秀水,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时为翰林院修撰,官终云南学政。

缮书处分校官,兼纂修,人数最多,其任务是对各种书籍进行校勘考订,工作量很大。任这个职务的徽州人,有金榜、汪学金、戴心亨、戴均元、程昌期、吴蔚光、吴绍浣、金光悌、鲍之钟、洪梧、汪锡魁等11人。此外,还有篆隶分校官谢登隽,祁门人,精书画篆刻,名著一时,因学有专门,得以举人身份破格任用。

列于《四库全书总目》卷首《进书表》纂修人员分校官以上的徽籍人,共23人,占人员总数的1/13。以一个州府的人材与全国比,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了。《四库全书》共历时14年,其间馆员有些变动,据查考,徽州尚有吴绶绍、程嘉谟、金应王宾、郑嫦等数人曾参与纂修而未列名。另外,《四库全书》纂修期间,不少徽州在京举人和国子监生充当了誊录事务,其中的仕宦成名者在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歙县项朝槐、汪应铺、朱绂、休宁戴蓥、祁门谢嘉修、黟县黄元治、何霈霖、婺源俞风。

五、《贞素斋集》现存版本情况

通过相关资料和对“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www.nlc.gov.cn/service/others/gujibhw/的搜索,《贞素斋集》现存情况及版本有:

·华阳贞素斋集八卷,元舒頔撰,清抄本,十行二十字無格,上海图书馆收藏。

·贞素斋集□□卷,元舒頔撰,清抄本,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存十卷[三、四(文) 四(诗)、五、六(七言律诗) 七、六(古体诗)、八、九、十卷],安徽省图书馆收藏。

·华阳贞素斋文集八卷,元舒頔撰,清抄本,清诸成璋校并跋,国家图书馆收藏

·华阳贞素斋文集八卷,元舒頔撰,清抄本,清丁丙跋,南京图书馆收藏

·华阳贞素斋文集七卷,元舒頔撰,附录一卷,清抄本,浙江图书馆收藏

·华阳贞素斋文集七卷,元舒頔撰,北庄遺稿一卷,元舒远撰,可庵搜枯集一卷,元舒逊撰,清抄本,南京图书馆收藏。

·贞素斋集八卷,附录一卷,北庄遗稿一卷,元舒頔撰,《四库全书》本。

·贞素斋文集,贞素斋家藏集,元舒頔撰,清道光二十九年舒正仪等校刊本。

《贞素斋集》现存版本情况与魏崇武先生分析的是一致的(见上文)。

通过以上对安徽省图书馆藏《贞素斋集》的细致描述,通过对《四库全书》底本和稿本情况的相关介绍,特别是对魏崇武《﹤四库全书﹥之﹤贞素斋集﹥“提要”辨正》一文的引用,应该能够断定安徽省图书馆所藏的《贞素斋集》就是安徽绩溪鲍氏知不足斋抄本,是《四库全书》的底本,也是《四库全书》的稿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