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国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价

各国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价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各国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价从时间序列上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政府包括美国在内都对于形势过于乐观,过分相信市场自我修复的能力,因而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第二节 各国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价

从时间序列上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政府包括美国在内都对于形势过于乐观,过分相信市场自我修复的能力,因而并未采取任何措施。而半年之后,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纷纷倒闭,次债及其衍生产品危机愈演愈烈,才开始采取市场化的操作以注入流动性,但是政府仍然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雷曼兄弟破产以后,各国政府才意识到次贷及其衍生品所带来的损失远远超出预期,此次危机已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仓促上阵,开始对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救助,各国央行协同降息。而当金融危机渗透至实体经济领域之后,各国的宏观刺激计划便纷纷出台。可见,政府是跟着危机走,时时落后,处处被动。[3]从救市措施的内容来看,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台的是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救市措施。最早使用的是应急式的“危机处理”措施,主要是央行注资、降息,金融救援等等。随着危机深度、广度的延伸,措施亦转向为长期性的“结构调整”措施,主要是实体解困的财政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等。

一、各国央行注资

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联手各国央行向市场频繁注资,旨在缓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燃眉之急。仅2007年8月9日、10日两天,世界各国央行对货币市场注资总额就超过了3262亿美元,到8月31日,美国共注资1453亿美元,欧洲注资6442亿美元,日本注资468亿美元。急剧枯竭的市场流动性一度缓解,但到年底市场再度告急,欧洲央行宣布以低于市场的利率无限量提供资金,于12月18日一次性注入约5000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美国和欧洲央行的累计注资额分别达到3832亿美元和12300亿美元。虽然从短期看,注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从长远看,央行注资尚不足以根本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与一般的市场流动性暂时性的、结构性不足不同,次贷危机导致流动性不足并不是因为市场上缺乏资金,而是由于次贷危机加大了人们对风险的担忧,银行放贷意愿不足所造成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总计只有1.3万亿美元的规模,损失的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部分,而各国央行的注资累计已远远超出了1.3万亿美元,但市场流动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也表明资金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次贷危机使得市场参与者的信任度大幅降低,而信心的恢复和信任的重建远不是注资就能解决的。[4]

二、降息以恢复市场信心

降息的意义和央行注资大不一样。央行注资还说明西方国家政府认为次贷危机的影响面不是很大,因为放出去的流动性是有可靠的渠道再回购的,而利率调整说明央行意识到事态的发展逐渐严重,对危机可能影响实体经济的担心逐渐增加。降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短期内遏制了利率重置导致次贷违约数量上升;第二,提升市场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为帮助恢复市场信心,减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美联储自2007年7月份以后,多次下调基准利率,4个多月内利率从5.25%下降至0.25%并维持至今。随后英国央行在2007年12月开始跟进,并降至0.5%的历史最低点。欧洲央行为了应对当时的通货膨胀,直到2008年7月还在加息(见表5.3),但是雷曼兄弟破产以后,欧洲央行意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连续降息至1%。日本经济刚刚从“失去的十年”中走出来又遭受金融危机的重重一击,日本央行再次调整利率,2008年10月31日和12月19日两次降息,将隔夜拆借利率降至0.1%、基准贷款利率降至0.3%,使日本又重新回到了“零利率”时代,2010年10月5日,日本央行进一步将隔夜拆借利率降至0~0.1%。中国从2008年9月份开始连续降息五次。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也纷纷降息。不过,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在危机发生后大量资金外逃,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为了稳定汇率,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等国在2008年仍然加息,紧缩货币政策直到2009年年初才退出。

表5.3 2007.7—2009.5各国利率水平变化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转引自UNTC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P27

三、财政刺激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财政“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作用已不足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各国政府开始启动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2008年11月份在华盛顿举行的20国峰会上,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卡恩(Strauss-KahnD)呼吁各国财政救助规模需达到2%。[5]到目前为止,根据各国公布的救市资料,发达国家救市资金规模达到GDP的3.7%,发展中国家达到GDP的4.7%(见表5.4)。当然,各国、各地区财政救助的重点和规模会应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特征、“受灾”情况而千差万别。

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领域受重创的国家,如冰岛、爱尔兰、英国和美国,在财政救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点对点”地救助他们的金融机构。迄今为止,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独立的法案,批准财政部动用1.1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挽救金融体系,包括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计划(TARP)以及解决两房危机的4000亿美元。[6]除此以外,奥巴马政府通过名为《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的财政刺激计划,计划用7872亿美元刺激经济,约占美国GDP的5.4%,其中2/3用于公共开支和投资,1/3用于减税。相比之下,欧盟各国财政刺激的规模要小于美国。英国政府提出了价值200亿英镑的财政刺激计划,占GDP的1.5%,包括在2009年底之前,将商品服务增值税税率由17.5%下调到15%; 30亿英镑用于提高学校、公路、能源使用效率;向小孩和领取养老金的民众提供13亿英镑的资金支持;并且暂时性的减少35亿英镑的税收,等等。德国政府宣布的15项措施包括:对公司实行更为宽松的分期偿付政策,鼓励进行有利于气候的房屋改造,对公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附加资金,暂时停征汽车购买税,以及鼓励企业不要裁员等,在两年的时间内,这些措施将耗费120亿欧元。意大利政府允诺一项800亿欧元的一揽子计划:低收入家庭和部分领取养老金的民众可以享受到每月40欧元以及150—800欧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减少税收、延缓支付增值税;宣布对关税和铁路收费实行最高限价等措施。西班牙政府宣布了一项包括减免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在内的400亿欧元的措施:对汽车工业的支持计划;进一步所要采取的措施焦点放在公众事务方面,如基本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建设等,大量的刺激用于公共开支和对家庭、企业(特别是汽车业)的转移支付。日本的财政刺激方案出台的比较晚,2009年4月份,日本政府才正式决定推出应对经济严重衰退的“新经济刺激计划”。新计划的规模将达到15.4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3%,将着眼就业、企业资金周转和环保等领域,其中,1.6万亿日元将用于节能减排。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购买太多问题资产,所以需要救助的金融机构不多,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实体领域。

表5.4 各国财政刺激政策规模与期限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转引自UNTC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P32

四、救助大型金融机构

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部分大型金融机构由于持有数额巨大的次债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而面临由于上游次贷违约而带来的流动性紧缩形成的流动性风险和由于核销不良资产而产生的利润大幅下降,并侵蚀资本金以致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甚至出现破产倒闭。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影响甚广,如花旗银行,在106个国家拥有2亿多个客户账户。如果这些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必然会导致那些持有由这些金融机构担保的债权和金融产品的机构蒙受重大损失。如果没有相应的救助措施,任股价暴跌,甚至破产,那会给客户造成恐慌,并带来“羊群效应”。雷曼兄弟的破产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此,美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冰岛、阿根廷等国先后对本国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机构救助计划,这大大降低了全球性金融机构或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型金融机构惨遭破产的可能性,从而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表5.5 各国救助大型金融机构

五、结构性政策措施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威胁已不容忽视,而重建未来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需要也在日益迫切。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也推出了结构性政策措施,包含着利用时机对整个经济特别是其制造业实施改革与创新的战略,以达到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增强长期潜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7]比如,美国、欧盟、日本普遍认为绿色技术与绿色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之后能够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期的主要动力,便纷纷出台刺激计划来发展相关产业。奥巴马总统上任伊始推出的总额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1000亿美元是用于发展清洁能源的。根据该计划,到2012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0%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奥巴马希望美国能够走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前列,成为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出口国,而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8年7月,日本政府迅速制定了具体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阐述了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为此所需作出的各种努力。2009年4月,日本政府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以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四大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开发革新技术并普及现有的先进技术;二是建立一套让整个国家都朝着低碳化目标努力的机制;三是提高农村和地方城市对实现低碳社会的贡献;四是重视每一位国民的作用,让国民理解减排的意义、做法和可能伴随的负担,从而采取实际行动。作为低碳经济[8]的发源地,欧盟在2007年初把低碳经济确立为未来发展方向,视其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当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又建议欧盟在未来10年内增加500亿欧元专门用于发展“低碳技术”。欧盟委员会还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无论是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还是“受了重伤”的欧洲、日本,他们都不希望危机后丧失他们的地位。如果降息、金融救援等措施是短期应急之举措,那么刺激实体经济,重新进行产业布局是世界各国政府在危机阶段反思自身产业结构之弊端进行的创新式变革。金融危机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秩序,作为实体经济当然需要相应作出转变。而这些变革措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