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和分布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和分布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和分布“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城市的管理、建设和活动中都会产生“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分布具有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档案馆。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和分布_城市记忆与档案

第四章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和分布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城市的管理、建设和活动中都会产生“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分布具有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档案馆。

一、“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构成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总体上由城市概貌档案文献、城市管理档案文献、城市建设档案文献、城市活动档案文献等方面构成。

(一)城市概貌档案文献

城市概貌包括历史沿革、地域地貌、行政区划、人口、水文、气候等方面。城市概貌档案文献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城市历史沿革档案文献

反映城市历史沿革的档案文献,包括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编撰的地方志、通志、年鉴、大事记等,比如反映上海城市历史沿革的地方志有1193年编成的、第一部涉及上海的县志《云间志》,1370年编成的、第一部上海命名的县志《上海县志稿》,1512年编成的第一部有关上海地区的府志《松江府志》以及以后编成的形形色色的关于上海的地方志等有255种之多。[1]

2.城市测绘档案文献

城市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城市地形图、地势图、地貌图、地名图、地名录、行政区划图等。

3.城市气象档案文献

城市气象观(探)测、气象预报、气象业务技术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气象观(探)测记录、天气图、卫星云图等气象记录材料,气象分析、预报材料,气候调查分析、应用和加工处理材料等。

4.城市水文档案文献

城市水文观测和水情预报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各项水文(水位、流量、潮汐、降水量)测验原始记录,水库、江河、湖泊演变观测分析材料等。

5.城市地震档案文献

城市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调查考察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地震记录图、地震分析表、地震预报材料、地震观测报告、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烈度鉴定报告、地震情况分析报告等。

6.城市人口普查档案文献

城市人口普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人口普查的各种表册和人口普查的调查分析材料等。

(二)城市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2]城市管理一般有导引、规范、治理、服务和经营等职能。城市管理是以提高城市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为对象,有效使用城市资源推动城市综合效益长期稳定发展的活动。[3]城市管理的内容实质上就是指城市管理的对象或客体,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等,这些管理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是“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城市规划和土地、房地产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规划档案文献,是指城市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综合部署而形成的档案文献,按内容和深度,可分为总体规划档案文献和详细规划档案文献,前者如城市规划总图、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图、城市现状图、城市各项工程设施规划图,后者如城市详细规划报告、城市详细规划图、城市规划总平面图等。城市土地、房地产管理档案文献,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土地调查、登记、建设用地和征用土地、变更产权、房屋维修改建或拆迁、处理房地产纠纷等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的文件和地号图、建筑平面图、房产契证等。

2.城市经济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等档案文献和城市长期和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城市基本经济情况调查资料,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情况材料,城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统计资料,城市工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质量统计及技术经济指标对比资料,城市财政金融、物价管理情况材料,城市工业企业年度综合报告,城市工商业基本情况材料,城市主要企业概况材料,城市市场调研报告等档案文献。

3.城市社会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城市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材料、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材料等社区管理方面的档案文献,计划生育工作统计年报、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材料等城市人口管理方面的档案文献,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档案文献等。

4.城市文化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政府对城市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行政行为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城市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规划、文化艺术政府奖的评比及管理材料、文化广播影视机构的资质审定材料、抢救和整理戏曲传统剧目的规划和活动等材料、著名演员舞台生涯纪念活动的计划及总结等文艺管理方面的档案文献,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和结构等材料、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及分析材料、学籍管理工作材料、各类学校的基本情况材料、招生和毕业生工作计划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档案文献,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运动项目的设置与重点布局材料、体育竞赛申报登记材料、体育赛事管理材料等体育管理方面的档案文献,城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规划、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材料等卫生管理方面的档案文献。

5.城市环境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政府在组织、监督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比如城市环境保护地图、城市污染源调查表及报告、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城市工业污染源分布图等。

6.城市突发事件管理档案文献

城市政府在处置自然灾害引起的和非自然因素引起的“公共紧急状态”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文献,比如政府部门在组织抗震救灾和处置“非典”流行等事件中形成的档案文献。

(三)城市建设档案文献

这里的城市建设档案文献,主要是指城市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地下管线等基本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改建、维修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市政设施档案文献

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地下铁道、排水、驳岸、管线等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城市道路系统图、高速公路工程档案、跨江大桥工程档案、地下隧道工程档案、防洪工程档案以及城市水、电、煤气等各类管线走向平面图等。

2.城市建筑档案文献

城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等形成的档案文献,如城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业骨干投资项目和著名建筑的设计图、总平面图、建筑立面图、竣工图等。

(四)城市活动档案文献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4]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表示,一个社会,其整体记忆的延续和传递,不外乎两种方式: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他认为仪式不仅仅是表达自身的感情,也不仅仅是形式化的过程,而且仪式对于社会的其他领域具有渗透作用。广义的城市活动应该包括上述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等,这里所指的城市活动特指城市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赛事、重要科研活动和纪念活动、节庆活动,工业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老字号”企业生产经营、家庭和著名人物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城市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稀缺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等特征,具有文化集聚、传承,经济辐射、渗透和社会动员、凝聚市民等功能,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是“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

1.城市重大事件档案文献

城市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档案文献,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立、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1926年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49年上海解放、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大事件中形成的档案文献。

2.城市纪念活动档案文献

城市举行的纪念重大事件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如上海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

3.城市重要会议档案文献

城市组织或者承办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议的档案文献,如上海组织或者承办的APEC会议、《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十四届世界港口大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世界佛教论坛、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等重要会议中形成的档案文献。

4.城市重要赛事档案文献

城市组织或者承办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赛事的档案文献,如上海组织或者承办的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女足世界杯赛、世界田径黄金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和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等重要赛事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

5.城市节庆活动档案文献

城市组织或者承办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的档案文献,如上海组织或者承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魔术节、上海亚洲音乐节、上海旅游节、上海电影节、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桂花节、南汇桃花节、奉贤菜花节等节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

6.城市重要科研活动档案文献

城市集体或个人获得的市级及以上奖项的重要成果档案文献,如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上海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奖等成果档案文献。

7.城市“老字号”企业活动档案文献

城市中有独特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并拥有良好信誉的历史长远的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传统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的档案文献,如上海市已被商务部认定的18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形成的企业概况、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档案及工艺配方、注册商标、专利材料等档案文献。另外,城市部分消逝的“老字号”企业工业遗产中有关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配方、工艺流程、票证帐册、手稿信札、照片拓片等档案文献,如上海黄浦江沿岸产生过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自来水厂、煤气供热厂、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和远东最大的制皂厂等,苏州河沿岸产生过中国第一家纺织厂、面粉厂、油脂厂、制药厂、电扇厂等,百年工业遗存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档案文献。

8.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查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的档案文献,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档案文献,如阿炳演奏的民间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录音、昆曲代表剧目的演出录像等。

9.城市居民家庭档案文献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归属个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档案文献,如日记、书信、票据、证书、经济收支账等。家庭档案虽然反映个人和家庭生活,属于个人所有,但有一部分家庭档案文献记录和保存的不仅是个人记忆,而且是城市的集体记忆,比如时间跨度较长的家庭经济收支账也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状况和物价等变化的史实,是“城市记忆”档案文献的组成。

10.城市著名人物档案文献

城市著名人物是指在某一领域、行业、学科作出过重要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并得到社会和历史认可的,长期在该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界人物。城市著名人物档案文献包括反映著名人物一生经历及其主要活动的生平材料,如自传、传记、回忆录等;反映著名人物职务活动及社会交往的材料,如文章、报告、演讲稿、题词、日记、通讯录、信函等;反映著名人物成就的材料,如著作(包括手稿)、论文等;反映著名人物身份、资历、权属的材料,如各类证书、委任状、谱牒等;著名人物或有关著名人物的口述历史材料;等等。

二、“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分布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的分布具有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但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市民个人中也有收藏,有些城市相关的“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还散落在国外一些机构和个人那里。

(一)档案馆

城市中的档案馆作为专职保管各种档案的机构,是“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较为集中的收藏场所。可以说,大部分“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分布在城市的各级各类档案馆中。

在我国,城市档案馆有几种类型:国家综合档案馆、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等。

1.国家综合档案馆

根据《档案学词典》的定义,国家综合档案馆是指按行政区划或历史时期设置的,收集和管理所辖范围内多种门类档案的档案馆。[5]

国家综合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中的城市管理类档案,其他类别的“城市记忆”档案文献在国家综合档案馆中或多或少也会有所涉及。例如: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着上海开埠至今的城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文化管理、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档案文献。以经济管理为例,有国民党统治时期上海市财政局、税务局、招商局等政府机关和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上海市商会及各种同业公会的档案,有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业生产委员会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农业、工业、税务、商业、外贸、物资等专业行政管理局的档案。这些档案从城市长期和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到各种城市经济情况调查资料、统计资料,再到对城市工商百业调控管理的规定、指令等,记录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上海的政府机构开展城市经济管理的情况。除了城市管理类档案外,上海市档案馆还保存着其他有关类别的部分档案,比如城市活动档案文献,其中有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等重要会议档案,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足赛上海赛区等重要赛事档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等城市节庆活动档案,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人日记、书信、票据、经济收支账等居民家庭档案,等等。为了挽救和保护上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上海民俗文化学会联合拍摄《上海记忆·上海原生民间艺术》专题片,记录了流传于上海民间的绘画、工艺、曲艺和实用艺术等20种上海民间艺术的样式、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和创作特质,为上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影像档案资料,上海市档案馆在拍摄方的大力支持下,已将20集专题片全部接收进馆。

2.专门档案馆

指收集和管理某一专门领域或某种特殊载体形态档案的档案馆。[6]

国家专门档案馆中的城市建设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规划档案文献和城市建设类档案文献。以上海市城建档案馆为例,该馆主要收藏了(1)城市规划地图档案,如1855年起上海各个时期的规划地图、地形图;(2)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档案,如1911—1946年城市照明设施图、1914—1956年电车轨道铺设地段示意图、1931—1949年全市卫生设施示意图;(3)建筑工程管理档案,如汇丰银行大楼等上海解放前租界、华界的著名建筑档案,解放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公寓、办公楼等各种建筑档案;(4)市政工程管理档案,如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主要道路、桥涵、驳岸等的档案;(5)管线档案,如记载上海地区主要马路下水、电、煤等各类管线走向的平面图;(6)工程竣工档案,如工业建筑竣工档案、民用建筑竣工档案、市政工程竣工档案、公用事业工程竣工档案、交通运输设施施工工程竣工档案等。

3.部门档案馆

指中央或地方某些专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收集和管理本部门档案的档案馆。[7]主要收藏城市概貌档案文献、城市活动档案文献以及一部分城市管理档案文献等。

上海市气象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概貌档案文献中的城市气象档案文献。馆藏有气象记录档案(包括各类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胶卷)、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档案、气象科学研究档案、气象科技管理档案等,其中有中国连续时间最长的地面气象记录档案,形成于1895年的中国第一幅东亚地面天气图和中国第一个气象雷达站等珍贵档案。

上海市科技成果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活动档案中的城市重要科研成果档案文献,其中有(1)获国家和市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项目的档案,包括奖励申报书、评委会审批意见、鉴定证书等;(2)科技成果登记材料,包括科技成果登记表、成果报告、鉴定证书、研究报告等;(3)软科学研究成果档案,包括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鉴定证书、研究报告等;(4)上海市重点科研档案,包括项目审定表、项目合同、研究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管理档案文献中的工商行政管理档案文献,有私营、国营、外资、联营等各种企业登记档案,商标广告档案,经济合同档案,以及查处违法经济案件档案等,还有解放前荣氏集团、昆仑影业、永生钢笔、冠生园食品、大中华橡胶等著名企业和解放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档案等。

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主要收藏上海地区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木偶、美术、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群众文化等单位在艺术创作、艺术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照片、唱片、录音录像等文化艺术档案文献,其中有1924年上海公共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演出的说明书;反映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早期艺术生活的《雪声越刊》;反映新中国建立前上海京剧界老艺人——伶届联谊会汇编的“梨园公报”;1947年演出的越剧《祥林嫂》说明书特刊;梅兰芳剧团的说明书和盖叫天的舞台生活记录特刊;1964年在北京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全套资料;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袁雪芬、筱文艳、丁是娥、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等表演艺术家的剧照、活动照及新中国建立以来上海重大文化艺术活动的照片;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周信芳舞台艺术》、《俞振飞舞台艺术汇录》,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舞台姐妹》,沪剧《芦荡火种》、《啼笑姻缘》、《雷雨》,昆剧《长生殿》、《牡丹亭》,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歌舞《金舞银饰》、《闪闪的红星》,话剧《商鞅》、《正红旗下》等许多精品之作的录音、录像档案。

4.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

在城市的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中,保存有反映本企业、本单位历史变迁和各项活动的档案文献,其中不少是有关“城市记忆”的档案文献。例如,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档案馆保存了企业筹建、建设中形成的档案文献;复旦大学档案馆保存有马相伯、蔡元培等社会名人和苏步青、竺可桢等院士(学部委员)的信函、手札,我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支X光管等科研课题的研制报告、工作总结,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的学位论文及评审材料,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德斯坦等外国首脑访问复旦大学的录像;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保存有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国立交大前身)呈清政府的折片,清政府与学校的来往文书。

(二)其他文化机构

在城市的部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文化机构中,也收藏有一些“城市记忆”档案文献。

1.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整理收藏有被称为“中国第一私人档案”的“盛宣怀档案”约18万件。盛宣怀自1870年成为李鸿章的幕僚后,走到哪里,他所经手事务记录的公、私文档案就带到哪里,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无比丰富的文献史料矿藏。其中有盛宣怀的履历、照片、日记、书稿、信函,他撰写的几乎全部文字底稿,他收到的来函、来文、来电,他的房产、私人产业、日常生活账单和支出凭证,甚至他送礼的清单和名录,产生年代最早的在清咸丰末年(1860年前后),最晚约在1940年左右,时间跨度80多年。盛宣怀档案是近代历史全景式的档案,涉及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以及许多重要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史料的一座宝库。盛宣怀晚年定居上海,“盛宣怀档案”随其主人被安置在位于万航渡路的盛氏祠堂内。20世纪30年代末,盛氏后人将大部分档案捐给了张元济等人创办的上海合众图书馆。解放后,合众图书馆并入上海图书馆,这18万件“盛宣怀档案”就成为上海图书馆的珍贵馆藏。上海图书馆还收藏1.2万余卷、约10万册家谱档案,使上图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专馆,征集到文化名人手稿、信函、日记、照片等档案文献4.5万多件;形成了上海历史照片资料库,翻拍资料照片2万余幅。

2.博物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杂类,收藏了大量上海地方历史档案文献。上海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尝试建设行业博物馆,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建设公益性博物馆,到2008年年底,上海的博物馆数量已达100家,其中42家是行业博物馆。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为150家,并在世博会期间形成上海的“行业博物馆品牌”。42家行业博物馆涉及了公安、金融、乳业、住宅、航天、气象、铁路、造币、烟草、自来水、纺织、医药、邮政等多个领域。行业博物馆以行业为线索,为城市留住了记忆,保护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行业历史文化,为人们提供一条了解和保护城市文脉的途径。行业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实物和档案文献,如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有国民党上海警察局代局长陆大公关于解放军军管会接管警察局的工作日记;用密码记录警察局内中共地下党组织党员名册的《王云五小辞典》;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人民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创作原稿以及周璇、周信芳、杜月笙等人解放前的身份证底卡。

3.纪念馆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了不少记录上海革命历史的珍贵档案文献,如1922年上海邮局工人罢工胜利后发的宣告书、1925年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学校上海大学章程、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的传单《上海学生、市民、工人反抗帝国主义大运动宣言》、1926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后的传单《特别快报》、1936年7月15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等联名发表的《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小册子和毛泽东复信的油印件、1938年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原稿等。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文物6万余件,其中有鲁迅手稿、书信、照片等档案文献,如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等。另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收集整理了包括李秀英、夏淑琴、拉贝、约翰·马杰、魏特琳等12425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遇难者、外籍见证者,以及加害者原侵华日军老兵等历史证人证词证言等档案文献,供观众参观、查阅。

(三)“老字号”企业

城市“老字号”企业保存着大量珍贵的“老字号”档案文献。据上海市档案局的调查,上海1956年以前创立,有独特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并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或品牌,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80家,分布在全市17个区县、11个市级系统,保存着包括企业概况(含历史沿革、企业投资、经营基本情况)、企业特色产品(含特色服务)、企业注册商标、企业申报专利、信用等级、发展规划、重大活动或事件等档案文献。如医药行业的上海余天成堂药号,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早的现存老药号,珍藏着《松江余天成堂丸散膏丹全集》和《丸散全集》等珍贵药方;宾馆行业的上海国际饭店,曾是20世纪30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珍藏着该店厨师自述精美菜点汇编以及1935年侍应生训练计划和规定;餐饮行业的上海乔家栅食府,创建于1909年,珍藏着1940年乔家栅代表人王汝嘉加入上海市糕团同业会的志愿书、1945年乔家栅土地权证、1941年《上海申报》刊登的有关广告等珍贵档案;纺织行业的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珍藏着1930年莹荫针织厂资本家股东合同议据、通讯录和大事记等珍贵档案;乳品制造业的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珍藏着反映上海乳制品企业创业和发展的200张照片和500件历史档案文献,其中有1911年英商注册开办的“可的牛奶公司”商标注册证等。同时,上海一些“老字号”企业还保存了反映“老字号”历史的档案资料,如企业庆典纪念册、企业公司史以及老职工的口述史料等。据统计,上海180家“老字号”企业中有57%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大事记,有40%的企业保存着企业重大活动画册,有75%的企业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了有关史料,有40%的企业收集了反映本企业历史和活动的出版物。城市消逝的“老字号”企业(有的企业实体消逝,有的企业实体和设施都消逝)历史活动中遗存的档案文献,部分已移交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如创建于1902年的上海大隆机器厂有关该厂历史沿革、生产经营执照、商标注册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契、工厂碑记等历史档案和大隆机器厂创办人、著名实业家严裕棠先生历史照片以及大隆机器厂建厂初期厂房车间、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自动织机历史照片等已移交至上海市档案馆保存。另外,创建于1916年、曾生产我国第一台电扇——“华生牌”电扇的上海华生电器制造厂的有关企业沿革、管理运行的文件以及产品设计图、产品说明书、注册商标、获奖证书和照片等917卷档案,创建于1929年、中国最大的搪瓷生产企业——上海华丰搪瓷厂有关产品研发、技术鉴定、项目验收、商标评估、商标注册和产品生产工艺实样图、搪瓷丝网印花产品的原版历史照片等625卷档案都已入藏上海市档案馆。

(四)民间团体和个人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民间散存着大量档案。1995年,山西省平遥县一文化人无意间发现该县工业品公司批发部的几间屋内的顶棚和门窗糊贴的纸张就是我国票号鼻祖“日升昌”当年留下的账册和来往信札,于是小心翼翼剥揭后,竟整理出账册17本,信札43本。在此基础上,平遥县政府又从民间征集了400多件晋商原始文献,成立了“中国票号博物馆”。1999年11月,湖北省大悟县丰店镇杏榜村的赵长辉拆房时发现了一本30多页的破旧账簿,他的妻子就把它作了“火引”。剩下的4页被镇人武部部长杨先敖发现,认定是红军借粮档案后,送交县人武部,2002年6月被县档案馆征集收藏。2003年7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得知此事后,认为老区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国家应该回报老区,并作出批示。财政部先后拨款200万元,为大悟县建档案馆。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绍欣在山西省闻喜县农村调查时,就发现了数百种清代、民国家谱。在贵州省锦屏县农村散存的清代、民国山林契约档案就有10万份以上;安徽省黄山市散存的宋代至民国间的徽州文书档案更是达20万件以上。[8]2007年2月余姚市档案馆联合当地媒体开展民间“寻宝”活动以后,半年内该馆已收到包括票据、证书、文件、实物和老照片等在内的档案资料5455件。翁良翕老人一次性捐赠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翁氏家族房契一组3件,民国时期《纳税执照》、《完税税单》25张,以及一封写于1852年、有关太平军的书信。[9]被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83件国宝级档案中,就有不少是散存民间或从民间征集来的,如唐代开元年间档案、明代“金书铁券”、“水书”文献、清代获鹿县永壁村保甲册、清代《清漾毛氏族谱》、纳西族东巴古籍、永州女书档案文献、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等,几乎占了国宝级档案中的一半。

近年来,一些民间团体开展了民间档案的征集工作。2005年4月,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等正式启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向海内外公开征集中国家书,所有应征家书全部捐赠给正在筹建的中国民间家书博物馆,其中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将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项目启动两个多月,已获赠各类家书近万封,其中有明代清代的家书,有孙中山、闻一多等人的书信手札。启动这一项目的领军人物,是著名作家冯骥才。2005年2月18日,冯骥才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向外界宣布将启动一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依托4万名各省民协会员、民间文化工作者、志愿者,运用文字、照相、录像等手段,完成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工作。抢救家书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同时,一些文化人和市民开展了抢救性的城市原貌建档工作,由此形成了大量民间音像档案。20世纪90年代,冯骥才组织摄影家系统拍摄天津街区照片3万多张。上海石化的普通职工姜鑫元用镜头跟踪着上海城市改造的步伐,完成了虹口、黄浦、原南市区的全部马路,卢湾、闸北区的一半马路,普陀、长宁、徐汇、静安、杨浦等区的部分马路的拍摄工作;抢拍了江湾镇、“二湾一宅”、南北菱白园地区等改造前的景象,共积累底片近四万幅。在南市区于2000年7月1日撤销后,他拍摄的包括南市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机关和颇有老城厢特色的居委会、老虎灶、弹格路、摊贩手艺人和450条路、上千条弄堂及与之相关的许多建筑,各种带有南市区字样的告示、人文场景,许多已成了“绝版”。曾是一名粮店营业员的徐喜先,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韧和挚情,用一架普通照相机,拍摄了2万多张黑白照片,写下了五十余万字的拍摄记录,还原了上海城乡有关地区40年的历史变迁过程。

“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还散存在许多家庭档案中。家庭档案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的形态也多种多样。不同时期家庭生活的历史记录,往往折射出不同时期的时代光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海徐汇区已有8个街镇1226户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该区凌云街道的张淦良先生,珍藏着与妻子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长达40年的鸿雁传书,装订成7本厚厚的“两地书”,真实记载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百态,既是家庭历史的记录,也是不可多得的社会历史见证。嘉定区退休干部季颖、李惠英夫妇将50年来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的50本家庭账册全部捐赠上海市档案馆。小到一盒火柴,大到装修房子的记录无一遗漏。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轨迹,反映50年间上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奉贤区票证收藏爱好者邵根才,近年来走遍上海各区县,收集到了上海及外地各种票证2万多枚,并从中精选各种凭证200多枚、票券2000多枚,组成一部《上海昔日百姓票证》,全面印证了往昔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段艰难历史。

(五)海外机构

由于战争等原因,中国有关城市历史档案大量流散在国外。据国外公开出版的书刊报道,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大英博物馆、英国有关公共档案馆、英国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档案馆等机构均收藏着中国档案资料,包括1860年9月9日英军火烧北京圆明园时抢走宫殿内的《永乐大典》等珍贵文献;1861年英国驻北京公使馆,将体积为36×26×24立方米的木箱共77只,还有几只更大的箱运到小教堂内,而后用船从广东出口经过香港转运到英国伦敦,其中有大量中国档案交给英国公共档案馆,其馆藏编号为“外交全宗233号、682号和931号”,1954年《英中通讯》刊载了15000件中文档案目录。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将英国公共档案馆保存的清朝晚期钦差大臣、都统、总督、巡抚衙门和下属各机构的文件分六个专题出版一册《清代广东省档案指南》。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及许多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着中国档案资料,包括1840年鸦片战争后,美国首任驻华公使顾盛掠走的汉文和满文档案2500个卷宗;美国农业部图书委员会主席施永高,曾三次来华盗走中国档案资料6万余卷;194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将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察机构1929—1944年共55立方英尺的档案非法运往日本,1952年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又将这批档案摄成70个缩微胶卷交给美国国家档案馆,其馆藏编号为“A类263号全宗”;美国斯坦福大学档案馆收藏着宣统皇帝的文件、辛亥革命的文件、国民党第十二战区司令部的文件、中国救济总署的文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文件等;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图书馆收藏着中国地方志5572种、族谱4925种、科举名册1700种等。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对外开放中国档案目录中,有1844—1901年16个省、市的58个案卷,其中上海16卷,北京9卷,福州4卷,天津、汉口、龙州和北海各2卷,重庆、烟台、宁波、蒙自、思茅各1卷,香港6卷,澳门4卷,台湾1卷。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和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机构收藏着中国档案资料,包括曾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的乔治·欧纳斯特·莫里森收集的中国文献和地图24000卷、地方志4000部、家谱800部;东洋文库创始人岩崎久弥收集的中国古代各种公私文件和名家手迹约23700册。此外,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等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中,也保存着一部分中国的历史档案遗产。[10]

对于我国历史档案大量流散在国外的情况,早在1961年2月11日,首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在关于参加国际档案会议的报告中就提出:“我国历史档案,多年来被帝国主义者盗窃极多,我们总有一天要向外作一些调查研究工作,以便提出收回或复制的要求。”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档案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国外进行档案工作的合作交流,部分城市从国外收集、复制了大量涉及该城市历史的档案史料。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从美国收集了一批孙中山与上海的档案史料,2009年7月又去英国国家档案馆查阅大量有关上海的历史档案,共复印档案1800余张、翻拍档案700余幅、刻录光盘2盘。青岛市档案馆从2004年开始远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展青岛历史档案征集复制工作,共征集复制档案资料57万页、照片5400余张、地图300余份、电影320分钟,购买图书资料388件。[11]威海从明代设卫、清末建海军、甲午海战、英租威海卫,到民国中央直辖特区,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也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记忆”。但因种种原因,承载这些记忆的原始档案几乎流失殆尽,鉴于此,威海市档案馆于1996年起实施流失海外档案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先后5次组团专程赴英国、南非,征集到有关威海历史的档案4万多页、缩微胶卷248米、照片3600多张。[12]

【注释】

[1]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60页。

[2]纪晓岚:《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43页。

[3]尤建新:《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页。

[4](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5]《档案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6页。

[6]《档案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6页。

[7]同上。

[8]2007年11月22日《人民政协报》。

[9]2005年9月20日《宁波晚报》。

[10]吴体乾:《关于档案遗产归还原主国的国际动向》,1987年第4期《上海档案》。

[11]2008年8月20日《大众日报》。

[12]刘守华:《“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综述》,《中国档案》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