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爱听爸妈讲故事,一听到“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开始,眼前便会有这样的画卷,有山有水还有老神仙,一个善良的人历经苦难,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初到福鼎,要不是自己的知觉时时提醒我,真的以为到了仙境。福鼎太姥山三面环海,犹如从海里长出的一座山,山上奇石林立,但顶部大多呈椭圆形,像水流雕塑过,如放大的鹅卵石,山上的树不是很密,山上有溶洞,有古茶树,还有暮鼓晨钟,这一切已经足够讲几天的故事了。今儿不说海里的龙王,石头里的神仙,就说这白茶树的故事。
据说是尧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避战乱逃至山中,栖身鸿雪洞,以种兰为业,乐善好施,人称兰姑。那年山里麻疹流行,无数患儿因无药救治而夭折。一天夜里,兰姑梦见南极仙翁,仙翁告诉她:鸿雪洞顶有一株小树叫茶,是十几年前给王母娘娘御花园运送茶种时掉下来的一颗种子长成的,它的叶子是治疗麻疹的良药。兰姑惊喜醒来,趁月色费力攀上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了那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迫不及待地采下绿叶,晒干后送到每一个山村。
神奇的白茶终于战神了病魔,从此,兰姑娘精心培育这株仙茶,并教四周的乡亲一起种茶。很快整个太姥山区变成了茶乡。晚年,兰姑在南极仙翁的指点下羽化升天,人们感其恩德,尊称她为太姥娘娘,太姥山也因此而得名。现在福鼎太姥山还留着相传是太姥娘娘亲手种植的古茶树——福鼎大白茶母株。
自古传说都有原型,太姥娘娘也是一样。据考古获悉,太姥娘娘原是部落的首领,可以想见那时的她责无旁贷地带领部落的人一起劳作,遇到了可怕的病,孩子都发烧,起疹子,人们很无助,无意中发现了白茶树,救了族人,于是她便成了神话里的主角。
说完故事,再讲讲和茶相关的民俗。还说说福鼎吧,有很多人家孩子出生的时候,便会留一箱白茶作为纪念,等孩子长大了,这些茶也成了很珍贵的药,这风俗有点儿像绍兴的女儿红酒,一方面存储了酒,一方面存储了记忆,孩子大了,茶味也由原来的青甜变为醇厚,在感慨岁月变迁的同时,又收获了另一种喜悦。
还有一种习俗就是清明白茶,也就是清明当天,当地所有的人都上山采茶,能采多少就采多少,然后晾晒而成茶,俗称“清明茶”,收藏起来,留做一年的饮用。那样的茶多少有些思念的味道,蒙蒙细雾中的茶,都结着故人的心愿,经过太阳的眷顾,那心愿便得到了升腾,成了清明茶的茶烟。总觉得思念是一种药,有点儿苦,有点毒,淡淡的只是平添些哀愁,多了些诗情,这茶也得浅浅地喝,随意便好。
丹井
政和也有很多风俗与茶相关,例如插茶、新娘茶、醒眠茶、茶灯戏、畲族擂茶,这些风俗多是热热闹闹,充满爱意,欢天喜地的感觉。
当地小伙子姑娘谈婚论嫁要举行的仪式,叫“插茶”,就是未来的新媳妇给公婆泡茶,表示对婚事的认可。还有就是喝喜茶,也叫“新娘茶”,在高山地区又称为“端午茶”,是一次盛大的山乡茶宴,这个习俗在政和杨源乡一带盛行。在端午节前一天,由新娶进门的新媳妇给乡亲们主持乡村茶宴,茶宴对水、茶、冲泡器皿甚至于茶配(配茶的茶食,有自家腌的咸菜,还有豆子、花生、红蛋、水果等)都很有要求,水要泉水或自家的井水,茶要新制的清明茶,泡茶用的器皿要陶罐。茶宴要新娘一个人来完成,体现新娘的能干与热情。茶宴没有请帖,一到时间,大家都知道陆续过来参加,一般为长辈妇女和孩子,客人来的越多,新娘越高兴,临走,新娘还要赠送红绳,挂在客人的肩上,客人也沾了喜气。还有一种“醒眠茶”,更是充满爱意,早晨起来,妻子要给丈夫泡一碗茶,给丈夫提神,茶都是媳妇自己做的,冲泡得好不好体现妻子的贤惠与否。“茶灯戏”就是在茶园里唱戏了,是采茶期间一种自娱自乐的田间戏,有道具,载歌载舞,在每年正月里,茶灯戏最热闹,村头村尾空一点儿的场地,都是舞台。政和东平镇后布村是个畲族村,每年三月三、六月六是他们的节日,那天他们载歌载舞并做擂茶。将茶叶和生米、花生、芝麻一起放进陶罐里,加少许水,用圆头擂棒捣成糊,再放到茶钵里冲泡成茶。擂茶据说可以祛风散热,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我总觉得除了汉族之外的民族对于茶味可能直接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可是又要吃茶,于是创出来各样的茶民俗,例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泡茶等,都有一个特点,去茶味,而留茶性,极具智慧。
政和佛子山
新娘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