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一喷三防药物中毒的症状

小麦一喷三防药物中毒的症状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病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三唑酮的杀菌机制极为复杂,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

1.分布与为害 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有报道,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目前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为害大。一旦传入,蔓延迅速,不宜根除。发病田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由小麦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Olivier)引起。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玉米、黍子、旱稻、燕麦等作物,以及鹅冠草、毒麦、早熟禾、看麦娘、蟋蟀草等禾本科杂草。

2.症状 为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苗期受侵,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仅病株比健株稍矮,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初生根和地下茎呈灰黑色,严重时次生根也变黑。灌浆至成熟期,症状尤其明显。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病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

3.发生规律 该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活动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个阶段。在寄生阶段,病菌通过侵染寄主幼苗的根系,营寄生生活,造成根茎变黑、腐烂,形成“白穗”;小麦收获后,病菌以休眠菌丝形式在病残体内营腐生生活。该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受以下条件影响:一是pH值大于7时,pH值愈大发病愈重,pH值7以下病害严重度下降,pH值5时,对病菌有抑制作用;二是通气好的土壤有利于发病;三是土壤肥力不足发病重;四是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展,晚秋或春季雨多年份发病重。

4.防治药剂

作用特点: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三唑酮的杀菌机制极为复杂,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三唑酮对某些病菌在活体中活性很强,但离体效果很差,对菌丝的活性比对孢子强。

三唑酮可以与许多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现混现用。

制剂:5%、15%、25%可湿性粉剂,1%粉剂,20%乳油,15%烟雾剂,20%、25%悬浮剂。

使用方法:小麦按每100千克种子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克拌种,可以防治散黑穗病、光腥黑穗病、网腥黑穗病、白秆病及苗期发生的白粉病、锈病、根腐病、云纹病、叶枯病、全蚀病等。

注意事项

①麦类、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上在收割前35天停止使用。

②可与代森锌、敌百虫、氧化乐果等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③用于拌种时,应严格掌握用量和充分拌匀,以防药害。

中毒急救:一般只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对症治疗,误食立即催吐、洗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