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棚茄子冬春茬栽培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1)品种选择:大棚茄子冬春茬栽培对品种的要求是:①中晚熟,植株长势强,结果期长,产量高;②果形和果实大小符合市场的要求;③在高温、潮湿以及弱光条件下,不发生徒长,以确保植株及时坐果;④在低温和弱光照条件下,能保持较强的坐果能力,果形端正,不发生早衰;⑤高抗茄子褐纹病、病毒病、绵疫病等易发生的病害。
(2)适期播种:播期为8月中下旬。
(3)育苗:嫁接砧木选择与接穗亲和力高、嫁接易成活、抗病、耐低温并且生长速度快的野生茄子品种。要培育大苗。用营养钵育苗,由于育苗时间较长,苗期若发现营养不足,可用2%的磷酸二氢钾或0.5%的尿素水溶液喷洒。门茄花蕾下垂、含苞待放时定植。育苗时要注意保护根系,定植时不要伤根,避免落花。
(4)整地施肥做畦:一般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8 000~10 000千克、磷酸二铵100千克、尿素20~30千克、硫酸钾50千克。造墒后,先将3/4的底肥普施于地面,人工深翻40厘米左右,余下的肥料采用沟施或穴施。做畦时,畦宽50~60厘米,沟宽70~80厘米,高15厘米以上,中间直径20厘米,开暗沟铺滴灌设备。于7月中下旬浇大水泡地,并覆盖地膜,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杀菌消毒,9月下旬扣棚膜,提高地温。
(5)定植:定植前7~10天进行低温炼苗。选择嫁接后40~50天、株高20厘米左右、7~8片真叶、茎粗0.6~0.8厘米、现花蕾、根系发达的壮苗定植。定植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定植选择晴天进行。定植时,株距45~50厘米,将茄苗摆在沟中,培土高度以达到幼苗的第1片真叶处为宜,注意不要使接口触及地面,避免长出不定根或感染病菌。嫁接茄子要适当稀植,不宜过密。定植穴周围用土封压,然后用90厘米宽的地膜覆盖小行垄面,随后膜下暗灌,定植水以浇到垄面为准。
(6)定植后的管理:定植后第2~3天,晴天时应放草苫遮阳防萎蔫,定植后第4~5天要选好天气在膜下灌一次缓苗水。缓苗期间,室内温度不超过35℃时不必放风,超过35℃时开始逐渐放风,当温度降到25℃时关闭风口。外界气温较低时,放风量要小,时间要短,随着外界气温渐渐升高,逐渐加大放风量,适当延长放风时间。阴天放风量要小些,放风时间缩短;晴天放风量要大些,时间延长。在茄子适应的温区内尽量提高室温,促进蒸发、蒸腾,光照时间适当延长。缓苗期的温度管理,上午25~30℃,当超过35℃时适当放风;温度降到25℃时关闭通风口。
当门茄的长或粗达3~4厘米时,及时浇水追肥,一般每亩用尿素10千克、硫酸钾7.5千克、磷酸二铵5千克混合穴施。在门茄“瞪眼”前不宜浇水。第2次追肥在对茄膨大时,追施数量、种类及方法同第1次。此后,追肥、浇水视植株的生长状况及生长期的长短而定。
随着温度降低,为保证茄子坐果、防止落花和不发生僵果,一般定植后15~30天门茄开花时,用20~35毫克/千克的2,4-D药液蘸花,同时在每千克蘸花药液中加入1克速克灵或农利灵,一般用毛笔蘸2,4-D溶液涂抹花萼和花朵。也可用30~35毫克/千克的防落素药液喷花。
开花结果期的温度管理:棚室内,上午保持在25~30℃,下午28~30℃,上半夜20~23℃,下半夜10~13℃。土壤温度保持在15~20℃,不能低于13℃。深冬季节为了保证地温不低于15℃,中午的气温可比常规管理提高2~3℃。如植株旺长就适当降温,尤其要降低夜间气温;植株长势弱时,适当提高温度,如遇阴雨天,棚室内温度低时,减少通风量。
冬季光照弱,尽可能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合作用。在阴雪寒冷天气,尽量坚持揭草苫见光和短时间少量通风。连阴乍晴后,大棚光照不可骤然加强,否则,会出现茄子植株缺水现象,发现萎蔫必须盖草苫遮阳。浇水后密闭大棚1小时增加温度,并在中午通风排湿。每天清洁棚膜,有条件时在大棚内悬挂反光幕,在不影响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尽量早揭晚盖草苫。
茄子在冬暖大棚里栽培,密度大、光照弱、通风量小。如果不进行整枝,中后期很容易“疯秧”,只长秧不结果。因此,必须整枝,采用双干整枝。即对茄以上留2个枝干,每枝留1个茄子,每层果留2个茄子。到后期,外界气温升高,昼夜通风时,可以留3个枝。
(7)采收:门茄易坠秧,采收宜早不宜迟。一般当茄子萼片与果实相连处的浅色环带变窄或不明显时,即可采收。植株长势弱的宜早采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