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特殊性

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特殊性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南瓜矮生性状的发现,在改良中国南瓜普遍蔓生性状方面有积极作用。刘小俊、李跃建、张知仪等利用种间可杂交南瓜材料为转移工具,把中国南瓜丛生性状转入印度南瓜。在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转育中,由于是种间杂交,应坚持以印度南瓜为母本、中国南瓜为父本杂交,保持杂种后代的可育性。

七、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特殊性

中国南瓜普遍为长蔓性状,适应性强,但是由于蔓长,栽培密度小(667m2,1000~1500株)总体产量较低,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发现和生产应用,使中国南瓜矮生品种以及种间矮生品种选育成为可能。

(一)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发现王甲生(1986)报道了中国南瓜丛生性状。1982年,山西农民王甲生栽培的467.5m2(0.8亩)地方品种串铃南瓜(C.moschata DUCH),偶然发现变异株丛生性状,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丛生特性,无明显主蔓,有3个侧蔓,平均长20 cm。当年得到1个杂交瓜。1983年播种后,矮生植株3株,其余蔓生。其中1株矮生植株自交,收获种子116粒。1984年播种,成活97株,其中矮生73株,蔓生24株,矮生株全部自交,得到种瓜158个,1985年选择32个种瓜分别播种,出苗1120株,成株后矮生植株1053株,占总数87%;蔓生植株157株,占总数13%。得到种瓜它与蔓生材料杂交,F1代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丛生。

周祥麟等经研究证明,王甲生发现的丛生性状由一对质量基因控制,丛生对蔓生完全显性。中国南瓜矮生性状的发现,在改良中国南瓜普遍蔓生性状方面有积极作用。2008年王甲生又培育出矮生中国南瓜和黄茎中国南瓜两大品系的杂交品种,具有高黄酮含量(333mg/100g)的特点,超过日本南瓜黄酮含量300倍。这些材料在培育丛生型白板品种上利用价值极大。

(二)中国南瓜矮生品种特征株型矮生,植株基部着生3~4个短蔓,蔓长21~32cm。单株叶片34~78片,叶大柄高,植株开展度80cm。平均生雌花8~18朵、雄花18~42朵。瓜扁圆柿饼形(4号品种为蚕茧形),有10条明显的棱沟;瓜横径12~18cm,纵径8~26cm;嫩瓜皮色花绿(4号品种墨绿),老熟瓜皮色棕黄色,单瓜里1~2kg;果梗基部与果实连接处明显膨大,呈五角形凸起。种子边缘薄,黄褐色。瓜肉厚3cm;含可溶性固形物12%、淀粉含量0.8%~1.7%;播种至采收嫩瓜65~75d,采收老瓜100~110d;单株平均结瓜3个。

(三)中国南瓜矮生性状转育与遗传丛生型中国南瓜品种的品质较低,限制了其发展,通过把丛生基因转入外观、口感好的蔓生型印度南瓜自交系,可以选育出丰产、优质的丛生南瓜,从而改良南瓜品种。刘小俊、李跃建、张知仪等(2009)利用种间可杂交南瓜材料为转移工具,把中国南瓜丛生性状转入印度南瓜。试验材料为:丛生中国南瓜(P162自交系),种间可杂交材料为蔓生型稳定自交系印度南瓜(P1)及中国南瓜(P2)。用11份印度南瓜自交系(蔓生型7份、前期丛生后期蔓生型4份)用于对种间杂交种进行回交:

中国南瓜短蔓(P162)♀×中国南瓜长蔓(P2)♂    2007年春

(BB)↓(bb)

印度南瓜(P1)♀×F1♂2007年秋

(bb)↓(Bb)

F1-1(丛生单株)♀×C1~C11(11份印度南瓜自交系)♂2008年春

(Bb)↓(bb)

F1-1-1(丛生单株)♀×C1~C11(11份印度南瓜自交系)♂2008年秋

(Bb)↓(bb)

选择丛生单株为母本♀,以C1~C11♂为父本连续多代回交:

丛生单株与7份蔓生印度南瓜自交系杂交后代中,蔓生单株数:丛生单株数1∶1;

丛生单株与4份半丛生自交系杂交后代中,半丛生:丛生型单株数1∶1。

中国南瓜(P162自交系)的丛生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蔓生型亲本(P2)杂交,F1代均表现为杂合型显性的丛生单株。杂合型的F1与同样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蔓生型印度南瓜杂交,后代中丛生:蔓生单株数的分离比例理论上应为1∶1,试验结果也符合这一分离比例,说明P162的丛生基因转到印度南瓜后,丛生对蔓生为完全显性,符合一对质量基因调控的遗传规律。杂合的F1与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半蔓生单株杂交后,其分离比例同样如此,经过连续回交,即可获得短蔓、丛生性状的印度南瓜。

在中国南瓜丛生性状的转育中,由于是种间杂交,应坚持以印度南瓜为母本、中国南瓜为父本杂交,保持杂种后代的可育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