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葡萄有哪些虫害怎样治虫

葡萄有哪些虫害怎样治虫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又名苹毛丽金龟、金克郎。苹毛金龟子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成虫在花期取食花器,当数量大时可造成一定为害。老熟幼虫体长约15毫米,体肥大,呈乳白色。发生规律:苹毛金龟子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出蛰活动,成虫喜欢取食花蕾,具假死性。发生规律:白星金龟子1年发生1代,以幼虫潜伏土内越冬。

为害症状:苹毛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又名苹毛丽金龟、金克郎。为害桃、梨、杏、李、樱桃、板栗、葡萄等果树。苹毛金龟子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成虫在花期取食花器,当数量大时可造成一定为害。幼虫在土壤中取食植物幼根,一般为害不明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2毫米,体卵圆形,头胸背面古铜色,鞘翅茶褐色,具淡绿色光泽。卵椭圆形,乳白色。幼虫通称为“蛴螬”。老熟幼虫体长约15毫米,体肥大,呈乳白色。有3对足,无腹足。蛹为裸蛹,长约13毫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淡灰色至深红色。

发生规律:苹毛金龟子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出蛰活动,成虫喜欢取食花蕾,具假死性。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在成虫发生期可在树下铺塑料膜,然后振树收集。

(2)地面施药防治:在花蕾露红期,可在树盘下施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0.5千克,加水300倍地面喷雾,喷药后用耙把药混入土中,防止辛硫磷光解。

苹毛金龟子

为害症状:白星金龟子又叫白纹铜花金龟、白星花潜,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成虫为害葡萄、苹果、梨、桃、杏、李等果实。每当果实成熟时,常数头乃至几十头,群集于果实的伤口处,食害果肉,形成大窟窿,引起果实腐烂脱落,甚至将果实整个吃光,对果树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影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24毫米,宽9~14毫米,椭圆形,背部扁平,黑紫铜色或青铜色,体表光亮,其上散布不规则白色斑十多个,并具小刻点列,头方形,前缘微凹,稍向上翘。触角短粗,暗赤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小盾片近长三角形。

发生规律:白星金龟子1年发生1代,以幼虫潜伏土内越冬。成虫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出现,6~7月发生较多,苹果膨大期为害最烈。成虫白天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3~4时活动,稍受惊扰即迅速飞起,有假死性,对糖醋或葡萄、苹果、桃的酒醋味有较强的趋性。卵产于土中、堆肥、柴草垛、陈旧秸秆堆或鸡窝鸡粪中,卵单粒散产,产卵量约20粒,有隔日产卵现象。幼虫孵化后在产卵处生活,多以腐败物为食。幼虫老熟后,即吐黏液混合土或沙粒结成土室,并在其中化蛹。羽化后仍在土室内经过7~10天,再用头顶及前足将土室冲破出土。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在成虫为害期,果园内经常巡视,发现成虫群集为害果时,用塑料袋连同受害果一同套下,消灭其中成虫。

白星金龟子为害葡萄果实

(2)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用糖醋液装入啤酒瓶,当诱集到1头成虫后,由于成虫聚集习性,可诱集大量成虫,或用腐烂果制成毒浆诱杀。

(3)翻摊粪堆:根据幼虫多集中于腐熟的粪堆内的特点,可在6月之前,成虫尚未羽化时,将粪堆用40%毒死蜱或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泼浇,然后加以翻倒,再封堆24小时可集中消灭幼虫。

葡萄短须螨属蜱螨目,细须螨科,又名葡萄红蜘蛛。

分布与为害:本螨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川、云南、河北等省的葡萄老产区,发生普遍,为害较重,南方葡萄新产区也偶有发生。以幼虫、若虫和成虫为害嫩梢、叶柄、叶片、果梗和果穗。嫩梢受害后,皮部黑褐色凹凸不平,以枝条基部较重。果穗受害后,果梗、穗轴、果面呈黑褐色,组织变脆,表皮粗糙,有时龟裂,影响果实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受害叶片早期脱落,造成树势衰弱,影响翌年结果。

形态特征:

(1)雌成虫体微小,一般体长约0.32毫米,宽约0.11毫米,体赭褐色,眼点红色,腹背中央红色,背面有网状花纹,4对足短而粗。

(2)卵椭圆形,长约0.04毫米,鲜红色,有光泽。

(3)幼虫体鲜红色,长0.13~0.15毫米,足3对,白色,体两侧各有两条叶片状刚毛,腹部末端周缘有8条刚毛。若虫体淡红色或灰白色,体长0.24~0.3毫米,宽约0.1毫米,足4对,体后部较扁平,腹部末端有8条叶片状刚毛。

发生规律:本螨在山东济南地区1年发生6代以上。以雌成虫在老皮裂缝内,叶腋以及松散的鳞绒毛内群集越冬。越冬雌成虫在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有的先在尚未露出地面的根蘖上为害,以后气温升高则为害嫩芽、嫩梢,初期多在靠近主蔓的嫩梢基部为害。4月底至5月初开始产卵,以后随着新梢的长大,逐渐向上蔓延,6月大量上叶,为害叶柄和叶片。在叶片上多集中在叶背的基部和叶脉两侧。7月大量为害果穗,8月上中旬为果穗受害高峰,10月转移到叶柄基部和叶腋间,11月全部进入越冬。成虫有拉丝习性,但丝量很少,幼虫有群集脱皮的习性。品种间受害程度有差异,以绒毛短的品种受害重,如玫瑰香、金后,而叶片上绒毛密而长的品种受害轻,如白马拉加。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刮除枝蔓上的老粗皮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

(2)葡萄发芽时(鳞片开裂初期)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0.3%合成洗衣粉,只要认真周到,药液可渗进芽鳞绒毛和枝蔓皮缝,效果很好,基本上可控制为害。

(3)生长季节药剂防治可参照葡萄瘿螨。

(4)为杜绝传播,供应外地的插条,应用3波美度石硫合剂+洗衣粉浸泡3~5分钟,或使用其他杀螨剂浸泡。

葡萄瘿螨属蜱螨目,瘿螨科。又名葡萄缺节瘿螨。习称毛毡病、葡萄锈壁虱、葡萄潜叶壁虱。

分布与为害:本螨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南、广西、新疆等葡萄产区。以成虫和若虫吸食叶片和新梢等部位汁液,造成叶片萎缩、早期脱落,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形态特征:雌成螨圆锥形,白色,体长0.1~0.3毫米,体表有70多个环纹,近头部生有2对足。雄虫略小。

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30微米。

发生规律:本螨以成虫在芽鳞片下或枝蔓粗皮下越冬。翌年春季随着芽的萌动,从潜伏场所爬出,转移到幼叶背绒毛下以刺吸口器吸食汁液。初期叶背发生苍白色斑点,叶表面隆起,叶背密生毛毡状绒毛,初为白色,逐渐变为茶褐色。毛毡状物是葡萄叶片上的表皮组织受瘿螨刺激后肥大变形而成,对瘿螨有保护作用。成虫在为害部绒毛里产卵繁殖,一般喜在新梢先端嫩叶上为害,严重时能扩展到卷须、花序和幼果上。全年以6~7月为害最烈。秋后成虫陆续潜入芽内越冬。

防治方法:

(1)葡萄瘿螨可随苗木,插条传播,避免从疫区引种。

(2)冬季清园,剥除枝蔓上的老粗皮,清扫被害叶,集中烧毁。

(3)发芽前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成虫,药液中可加入0.3%洗衣粉增效。葡萄生长季节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5%扫螨净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3 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等杀螨剂。

葡萄二星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又名葡萄小叶蝉、葡萄斑叶蝉、葡萄二点浮尘子。

分布与为害:我国北方、南方葡萄园均有发生,以成虫、若虫聚集在葡萄叶背面吸食汁液。被害状初期呈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色甚至焦枯、脱落,影响果实成熟和花芽分化。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桃、苹果、梨、樱桃、山楂等果树。

形态特征:本蝉成虫体长2.5毫米,连同前翅长为3.5毫米,全体淡黄白色。头顶上有2个明显的圆形斑点,复眼黑色。小盾片前缘左右各有一大三角形黑纹。翅半透明,黄白色,有不规则的淡褐色斑纹,斑纹的浓淡及有无在个体间有变化,其中黄白型居多。

葡萄二星叶蝉为害状1

葡萄二星叶蝉成虫

葡萄二星叶蝉为害状2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6毫米。

若虫初孵化时白色,老熟时黄白色,体长约2毫米,胸部两侧可见明显的翅芽。

发生规律:本蝉在河北1年发生2代,山东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果园的落叶、杂草及土石块下越冬。翌年春季葡萄发芽前,越冬成虫出蛰,先在杂草、间作植物上活动取食,后到发芽早的桃、苹果、梨等果树上吸食汁液,葡萄展叶后又转移到葡萄上为害。在陕西关中地区,越冬成虫于4月末到5月初产卵,卵散产于叶背面叶脉内或绒毛中。第1代若虫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发生期,6月中旬第2代若虫出现,6月下旬至7月第2代成虫出现。8月下旬出现第3代成虫。从全年群体发生情况看,以5月下旬第1代若虫发生期比较集中,此后世代重叠,各虫态并存。10月下旬以后,成虫陆续进入越冬场所越冬。成虫多在叶背为害,数量多时也会在叶面活动,气温低时活动力不强,气温高时常在树冠周围飞跳。一般树冠郁闭,通风不良,杂草丛生的果园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冬季清除果园落叶,枯草加以深埋或烧毁,杀灭越冬成虫。葡萄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合理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2)药剂防治:第1代若虫集中发生期(中原地区为5月中下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洒5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1%灭杀毙乳油4 000倍液。

(3)保护卵寄生蜂:葡萄二点叶蝉的天敌有一种卵寄生蜂,被寄生的卵粒呈黑色。

为害症状:绿盲蝽往常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如棉花、豆类、玉米、马铃薯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但近年在果树上为害逐年加重,特别对枣、葡萄的为害十分严重,造成部分果园绝收。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苹果的为害也不容忽视。该虫以成虫、若虫刺吸新梢顶芽、嫩叶、花蕾及幼果上的汁液。幼芽受害后,随叶片生长伸展形成具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花或幼果受害变成黄褐色干枯或脱落。幼果受害后到后期在果面上形成黑点,严重影响果品质量。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的2/3,第2节长等于第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第1节黄绿色,第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一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肠节末端、财节色较深,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

卵长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

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

绿盲蝽为害葡萄状

绿盲蝽若虫

绿盲蝽成虫

绿盲蝽在剪口处产的越冬卵

绿盲蝽卵放大


绿盲蝽若虫

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发生规律:绿盲蝽北方年生3~5代,运城4代,陕西泾阳、河南安阳5代,江西6~7代,在果园以卵在果树上年修剪口,翘皮或断枝内及土中越冬。翌年3~4月旬均温高于1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卵孵化后若虫即可为害果树嫩芽、花蕾。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天,发生期不整齐。成虫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6月中旬棉花现蕾后迁入棉田,7月达高峰,8月下旬棉田花蕾渐少,便迁至其他寄主上为害蔬菜或果树。果树上以春、秋两季受害重。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

(1)早春越冬卵孵化前,剪除上年修剪的老剪口枝头,清除棉田及附近杂草,当卵已孵化则应在越冬虫源寄主上喷洒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可减少越冬虫源。

(2)从棉花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成、若虫1~2头或新被害株达3%时,马上用40%毒死蜱乳油滴心,可有效防治多种盲蝽、蚜虫及叶螨,且不伤害天敌昆虫。方法参见棉蚜。

(3)成株期喷洒35%赛丹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10%除尽乳油,或20%灭多威乳油2 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 000倍液、25%广克威乳油2 000倍液、25%硫双威乳油1 500倍液、2.5%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葡萄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又名车天蛾。

分布与为害:葡萄天蛾在我国北方、南方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幼虫取食叶片,食量大,生活史长,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1~45毫米,翅展72~100毫米。体肥大,呈纺锤形。体翅茶褐色,胸腹部背面有1条灰白色纵线,腹面呈红褐色。前翅有4~5条茶褐色横线,内外横线较宽。后翅黑褐色,外缘及后角各有1条茶褐色横带。前后翅反面红褐色,各横带呈黄褐色。

(2)卵球形,直径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淡绿色,孵化前淡黄绿色。

(3)老熟幼虫体长70~80毫米,绿色,背面较淡,腹部各节有浅黄色斜纹和黄色颗粒状小点。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锥状尾角,向下方略弯,表绿色,末端红褐色。

(4)蛹体长45~55毫米,灰褐色。

发生规律:葡萄天蛾东北地区每年发生1代,华北以南地区发生2代。以蛹在落叶下或表土内越冬。在山西于翌年5月底至6月上旬羽化,6月中下旬为盛期,7月上旬为末期。成虫白天静伏,黄昏时在葡萄蔓间飞舞,卵多散产在叶背和嫩梢上。每头雌蛾产卵400~500粒,成虫寿命7~10天,卵期7天。6月中旬第1代幼虫出现,夜间取食,白天静伏,幼虫期40~50天,7月下旬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蛹期10天。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发生第2代幼虫,9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发生数量多时,在成虫盛发期利用其趋光性,以黑光灯诱杀。

(2)人工捕杀:生长季节发现该虫为害症状和虫粪时,进行人工捕捉。

(3)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喷洒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Bt乳剂(苏云金杆菌)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 500倍液。

为害症状:东方盔蚧属于同翅目蜡蚧科。又名桃盔蜡蚧。为害葡萄、桃、李、杏等多种果树及一些林木树种。以成群的成虫、若虫黏附在枝条上刺吸为害。受害枝条生长势减弱,叶小芽瘦。

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长约9毫米,扁椭圆形,形似头盔,背有明显纵脊。介壳前期黄褐色,后期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卵椭圆形,0.4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粉红色,外覆白色蜡粉。若虫初孵化时扁圆形,0.5毫米,淡粉红色,可爬行,找到适当位置后固定为害,而后分泌蜡质形成介壳。

发生规律:此虫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常几个或几十个群集在一起。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雌雄分化,正常年份4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5月中旬卵开始孵化,6月上旬卵孵化基本结束。若虫自母壳内爬出,分散到小枝、叶片上为害,以2年生枝条为多,到9月份若虫体上形成一层污白色蜡壳,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早春花芽膨大期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8.8%机油乳剂50倍液。

(2)在麦收后检查介壳下卵孵化完毕后及时喷药,可用98.8%机油乳剂1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5%马拉硫磷800倍液,或40.7%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40%二嗪农乳油1 000~1 500倍液。对于早熟葡萄品种,要在果实采收完毕后用药。

东方盔蚧成虫

斑衣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

分布与为害:斑衣蜡蝉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陕西、四川等省。杂食性,寄主植物有20余种,在果树中以葡萄受害最重,还为害桃、杏、梨等。在树木中最喜食臭椿、楝树等。成虫和若虫吸食枝蔓和叶片的汁液,严重时造成叶片穿孔、破裂,枝条变黑。其排泄物落于枝叶和果实上,引起真菌寄生,呈煤污状,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果实品质。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5~22毫米,翅展40~52毫米,雄虫略小。体褐色,附有白色蜡粉。头顶向上翘起,呈突角状,前翅革质,基部1/3为淡褐色,上布黑色斑点10~20个,端部黑色,脉纹淡白色。后翅基部为鲜红色,上有黑点数个,中部白色,端部黑色。腹部黄色,有黑色横纹。

(2)卵:圆柱形,长约3毫米、宽2毫米。卵粒平行排列整齐,每块有卵40~50粒,卵块上覆有灰色土状的蜡质分泌物。

(3)若虫:体扁平。1~3龄若虫体黑色,有许多小白点,4龄后体呈红色,有黑点,翅芽显露。

斑衣蜡蝉若虫


斑衣蜡蝉老熟若虫

斑衣蜡蝉成虫

发生规律:斑衣蜡蝉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葡萄枝蔓、架材和树干、枝杈等部位越冬。在陕西于翌年4月中旬以后陆续孵化。若虫常群集葡萄幼嫩茎叶的背面为害,受惊扰即跳跃逃避。脱皮4次后,于6月中下旬出现成虫,8月中下旬交尾产卵,10月下旬以后成虫逐渐死亡。成虫寿命长达4个月左右。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弹跳力很强,成虫受惊猛然跃起,可迁移1~2米。

防治方法:

(1)冬季将枝蔓、架材上的卵块压碎,消灭越冬卵。

(2)若虫期或成虫期喷洒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500倍液。

葡萄透翅蛾成虫羽化孔

葡萄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又名葡萄透翅羽蛾。

分布与为害:

葡萄透翅蛾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北方、南方葡萄产区多有发生。幼虫蛀食枝蔓,使枝蔓易折断或先端嫩梢枯死,蛀食髓部后,受害部肿大,叶片凋萎,果实生长不良,甚至脱落。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34毫米左右。全体黑褐色。头的前部及颈部黄色。触角紫黑色,后胸两侧黄色。前翅赤褐色,前缘及翅脉黑色,后翅透明。腹部有3条黄色横带。雄蛾腹部末端左右各有长毛丛一束。成虫静止时,外形似马蜂。

(2)卵椭圆形,略扁平,红褐色,长约1.1毫米。

(3)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左右,共5龄。幼虫体略呈圆筒状。头部红褐色,口器黑色,胸腹部淡黄白色,老熟时带紫色,前胸背板上有倒“八”字形纹,前方色淡,体疏生细毛。

(4)蛹体长18毫米左右,红褐色,圆筒形。各节背面有刺列。

发生规律:葡萄透翅蛾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葡萄枝条内越冬。我国中部地区4~5月化蛹,化蛹前先在被害枝蔓侧面咬一圆形羽化孔,以丝封闭。蛹期10天左右。成虫于5~6月间羽化,羽化时蛹壳常露出孔外一部分。一般葡萄开花盛期为成虫羽化盛期,约20天。羽化后即交尾产卵,白天产卵,每雌虫平均产卵100粒,寿命6~7天。卵散产于葡萄枝蔓上的叶腋、叶片、果穗、卷须、嫩芽等处,以叶腋和叶片最多。卵期8~13天。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茎蔓,然后蛀入嫩茎中,一般多从嫩梢的叶腋或叶柄基部蛀入,蛀入孔常有虫粪。叶柄被蛀害,叶片凋萎;节间被蛀害,颜色变紫,易于识别。幼虫蛀入枝蔓后,先向嫩蔓先端方向蛀食,致使枝蔓很快枯死,幼虫则又转向新蔓基部方向蛀食,被害部膨大,新蔓逐渐枯死,影响结果。幼虫常转蔓为害。7月中旬以后幼虫食量增大,蛀入2年生以上老蔓,10月以后继续向葡萄老蔓或主干蛀食,此时幼虫食量最大,为害也最重,常使较大枝蔓枯死或折断。老熟幼虫多在1~2年生枝蔓里过冬。

防治方法:

(1)冬季剪除被害枝蔓:注意越冬幼虫多在枝蔓断口的下方,务必剪去虫子。大的枝蔓被害后,外观不易发现,可以用力拉动枝蔓,如发现折断的地方,即为被害处。为防止遗漏,到发芽时再检查一遍,将未发芽的被害枝蔓剪除,剪下的枝条应烧毁。此项措施应在一个葡萄产区内全面开展,如能彻底防治,即可控制为害。

(2)防治成虫和初孵幼虫:为准确掌握成虫发生期,可用葡萄透翅蛾性信息素诱芯诱集,以监测虫情,根据果园大小,挂1~4个即可,也可结合物候期监测。葡萄盛花期为成虫羽化期,此时施药防治成虫,虽然时间合适,但花期不宜用药,如用药会杀害授粉昆虫,可在花后3~4天施药防治初孵幼虫,使用50%马拉硫磷乳油、50%敌敌畏乳油等1 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3)成虫盛期后的防治:5~7月间,须经常检查枝蔓,新梢顶端凋萎或叶片边缘干枯的枝蔓,即是被害枝,应及早摘除,消灭幼虫,防止继续转移为害。如已蛀入较粗的蔓,上面有果穗时,可用铅丝从蛀孔插入,将虫刺死,或用少许棉花蘸敌敌畏200倍液塞入虫孔,熏杀幼虫。

提示:冬季修剪时彻底剪除幼虫在里面越冬的枝条并烧毁。在较大范围内连片进行修剪,是消灭此虫的关键措施。

葡萄根瘤蚜属同翅目,根瘤蚜科。

分布与为害:葡萄根瘤蚜是葡萄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只为害葡萄,属于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该虫原产地是北美,1892年传入我国,在山东省烟台,辽宁省大连、盖州丹东辽阳、昌图和兴城等市,以及陕西省武功局部地区发生为害,其他地区尚未发现。

葡萄受害因品种不同症状有差异,美洲系品种根和叶均受害,欧洲系品种主要是根部受害。受害根部形成突起状根瘤,容易坏死腐烂,影响吸收功能,造成树势衰弱,直至死亡。叶片受害后,在叶背形成虫瘿,影响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根瘤蚜分为3个类型:无翅处女型、有翅型、有性型。

(1)无翅处女型:成虫体卵形,长1.2~1.5毫米,黄色至黄褐色,体背有许多黑色瘤状突起。卵长椭圆形,淡黄至黄色。若虫椭圆形,淡黄色。

(2)有翅型:成虫长椭圆形,体长0.9毫米,淡黄至橙黄色,翅面有不明显的半圆形小斑点。翅平叠于体背。卵似根瘤形。若虫淡黄,体背有黑色瘤,具灰黑色翅芽。

(3)有性型:是有翅型卵孵化出来的,大型卵孵化出雌虫,体长约0.38毫米。小型

葡萄根瘤蚜为害根症状

葡萄根瘤蚜虫体及为害根后肿胀须根

卵孵化成雄虫,体长约0.32毫米。成虫长椭圆形,淡黄至黄褐色,无翅,有黑色背瘤。卵长椭圆形,深绿色。若虫在卵中发育,孵化后不再脱皮。

发生规律:根瘤蚜主要是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代数多,生活史复杂。根瘤型蚜寄生于葡萄根部,以幼龄蚜在根部裂缝越冬,以无翅雌蚜孤雌产卵繁殖,成虫和若虫在细根为害,形成根瘤;叶瘿型蚜以卵在树上越冬,若蚜、成蚜在叶上为害,刺激形成虫瘿,成蚜在瘿内产卵繁殖;根瘤型蚜还可变为有翅型蚜,有翅型蚜产卵可孵出有性型蚜。

我国山东、辽宁省葡萄产区发生的主要是根瘤型蚜,全年发生8代,以初龄若虫在根部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旬产生第1代卵。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9月繁殖量较多,为害细根形成根瘤,并扩散转移为害,直到秋末进入越冬。根瘤型蚜从6月开始产生有翅型蚜,从土里爬出上树,8~9月发生较多,但在枝蔓上很难找到其所产的卵。

葡萄根瘤蚜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卵和若虫在-13℃~14℃才被冻死,干旱易造成大发生,多雨不利于繁殖;土壤疏松便于蚜虫迁移、繁殖,土壤板结时发生为害较轻。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对内对外检疫检验。首先进行省内疫情调查,明确葡萄根瘤蚜的分布为害区,划定疫区和保护区。根瘤蚜多由苗木、接穗、插条和砧木传播,禁止从疫区引种。

(2)彻底根除疫区。葡萄根瘤蚜是危险性检疫害虫,一经发现,必须根除,应将植株连同根部全部挖出,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在原种植坑内喷洒药剂杀灭残存土中的蚜虫。药剂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3)三年内原根瘤蚜发生地不能再种植葡萄。建立无虫苗圃,选择不适于根瘤蚜发生的沙荒地开发、建立苗圃和果园,生产无根瘤蚜苗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