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是幼虫

为什么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是幼虫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两季均有发生,以秋季发生较重。一般天气干旱、蚜虫发生重时,病毒病发生较重。初孵幼虫2龄前群集危害,3龄后分散,4龄后暴食。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药剂防治可用75%拉维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1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人工防治于清晨在地老虎咬断的幼苗旁捕捉大龄幼虫。药剂防治小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

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

(1)病毒病。

【症状】 常见有花叶型、坏死斑点型、轮状斑点型等3种症状。造成整株发病,叶片黄绿相间,形成斑驳花叶或局部侵染性紫褐色坏死斑或黄色小点组成的轮状斑点。

【浸染途径】 本病由病毒侵染所致,主要由蚜虫传播。春秋两季均有发生,以秋季发生较重。一般天气干旱、蚜虫发生重时,病毒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可采用治蚜防病的措施,防治蚜虫可用10%金大地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0%四季红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1 500倍液喷雾;药剂防治可用1.5%植病灵800倍液或20%病毒A3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加叶面肥绿芬威1 000倍液进行药肥混配喷雾防治。5~7天1次,连续2~3次。

(2)白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在叶片上,产生白色粉斑(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丝体),扩大后可达整个叶面。茎表面产生白色粉状斑。

【浸染途径】 本病由真菌白粉菌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时晴时雨、高温多露、多雾天气、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发病重。

【防治方法】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药剂防治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0%粉锈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每隔10天1次,连续2~3次。

(3)菌核病。

【症状】 一般从近地面的茎部开始,初呈褐色水渍状,迅速向上及向内扩展、软腐。潮湿时,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及黑色的鼠粪状菌核,最后全株枯死。

【浸染途径】 本病由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植株生长衰弱或受低温影响,一般气温在20℃左右,湿度连续在90%以上的高湿状态易发病。

【防治方法】 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处理;药剂防治可用40%施佳乐悬浮剂800~1 5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800~1 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主要虫害识别与防治

(1)斜纹夜蛾。

【危害特点】 卵块产于作物叶背面,上覆盖黄色绒毛。初孵幼虫2龄前群集危害,3龄后分散,4龄后暴食。初孵幼虫啃食叶肉,高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可将作物吃光,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使之失去商品价值。该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9~30℃。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灰褐色,胸部背面有灰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表面多斑纹,中部有一条白色宽带状斜纹。雌蛾在斜纹中有两条褐色线纹,而雄蛾不显著,后翅白色,有灰紫色反光。卵直径约0.5毫米,扁半球形,表面有纵横脊纹。初产时为黄白色,不久变为淡绿色,近孵化时呈紫黑色。常3~4层重叠成椭圆形卵块,外覆黄色绒毛。老熟幼虫体长36~48毫米,体色变化较大。初孵时绿色,以后各龄颜色渐深。从中胸到腹部9节背面各半月呈三角形黑斑。蛹体长15~23毫米,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各有一个小刻点。腹末端有一对短而弯曲的臀刺,刺的基部分开。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5~6代,7~10月份是危害盛期,尤以8月中下旬虫口密度最大。

【防治方法】 可用人工摘除卵块,也可利用其趋光性,用光控雨停电击式杀虫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最好在3龄以前点片发生阶段,分散危害之前用药防治,可用15%安打悬浮剂4 000倍液或10%除尽乳油2 000倍液或20%美满悬浮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

(2)玉米螟。

【危害特点】 卵块产于叶背面中脉附近,以低龄幼虫钻蛀心叶,展叶后可见整齐排列的小孔或破烂叶,3龄后钻入茎杆危害,造成枯心。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3代,6~9月份是危害盛期。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是利用赤眼蜂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3次,每亩释放1万~2万头。二是利用BT防治,在玉米螟卵孵盛期可用生绿B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防治可用75%拉维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1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红蜘蛛。

【危害特点】 多栖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被害叶片上呈黄白色针孔大小的斑点,后逐渐扩大,最后干枯脱落。高温低湿有利于其发生,其生长最适温度29~31℃,相对湿度35%~55%。成虫、若虫在杂草中越冬。

【形态特征】 其一生中有卵、幼虫、若虫、成虫几个虫态。雌成虫梨圆形,体长0.42~0.50毫米,宽0.28~0.32毫米;雄虫卵圆形,体长0.26毫米,宽0.14毫米;体色变异很大,一般为红色或锈红色,有足4对。

【发生情况】 一年发生10~20代,发生高峰期在5月至9月上旬。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可用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 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2 000倍液。

(4)小地老虎。

【危害特点】 幼虫将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毫米,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毫米,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两条深褐色纵带。蛹长18~23毫米,赤褐色,有光泽,第5~7节腹节背面的刻点大,臀棘为短棘1对。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4~5代,危害高峰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第1代)和8月上旬(第4代)。

【防治方法】 诱杀防治一是利用光控雨停电击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二是糖醋液诱杀成虫: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装入钵内,每亩设8~10点,可大量诱杀成虫。人工防治于清晨在地老虎咬断的幼苗旁捕捉大龄幼虫。药剂防治小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可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喷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