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用观赏竹类

常用观赏竹类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竹可于园林中作小品点缀或作盆栽供观赏。竹类的繁殖,可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但由于竹类极少开花,因此竹类的繁殖基本上以无性繁殖为主,并且不同竹种,其无性繁殖方法也有异。早春和初夏采用分离母竹方式进行繁殖,亦可用埋秆或扦插竹枝方式繁殖。

6 观赏竹类

6.1 观赏竹类概述

竹类为禾本科、竹亚科的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下茎木质,各节上的芽,可萌发成地下横走的竹鞭和地面的秆。竹类的地下茎有两种类型:一是合轴型或粗短型,其地下茎粗短,纺锤状,弯形,其直径通常大于由它延伸出地面的竹秆,节间不对称,宽度大于长度而实心,由顶芽出土成竹秆,侧芽萌发成另一短缩的地下茎;另一种是单轴型或细长型,地下茎圆筒形或近圆筒状,其直径通常小于由它生出的竹秆,其节间的长度远大于其宽度,通常对称,其节常肿胀或隆起,通常顶芽多延伸成地下茎,而由侧芽萌发出土成秆。依竹秆的生长方式不同,亦可将竹类分为丛生竹和散生竹,其中丛生竹秆丛密集,而散生竹常在地面形成散生的竹秆。秆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从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竹类的叶分茎生叶和营养叶两种类型;茎生叶单生于秆和大枝条的各节,称为秆箨和枝箨,具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箨与箨片连接处的两侧和向轴面分别生有箨舌和箨耳;营养叶排成平行两列互生于枝系列化末级分枝的各节,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遂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叶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较显著,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短;叶片能连同叶柄起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长时间。竹类的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

全世界竹类有千余种,我国有400余种,占了世界竹类的1/3。竹类在我国的自然分布限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少数种类可向北延伸至秦岭以及黄河流域各处,其中华北地区以散生竹为主,华南地区以丛生竹为主,华中、华东、西南地区是散生竹和丛生竹的混合区。

竹类的竹秆挺拔秀丽,枝叶潇洒多姿,形态多种多样,且四季青翠,姿态优美,幽雅别致,情趣盎然,独具风韵。竹类虽严寒而不凋,素与松、梅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具有高尚的气质。自古迄今,广泛被配植于庭园,或于墙边角隅,置瘦石二三坑,植修竹数竿,以粉墙为背,再以洞门框之,甚为别致;或以竹为主景,创造各种竹林景观。竹可于园林中作小品点缀或作盆栽供观赏。竹类除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点缀庭园外,还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竹既是造纸和建筑良材,也是优良的工艺材,用于制作各式家具或编制工艺品,多数竹种的笋味道鲜美,可食用。

竹类通常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季候风盛行的地区为多,多数种类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主产区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22℃,年降雨量1 000~2 000 mm。土壤要求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竹类的繁殖,可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但由于竹类极少开花,因此竹类的繁殖基本上以无性繁殖为主,并且不同竹种,其无性繁殖方法也有异。一般丛生竹的竹兜、竹枝、竹秆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可采用移竹、埋兜、埋秆、插枝等方法进行繁殖;而散生竹类的竹秆和枝条没有繁殖能力,只有竹兜或竹兜上的芽才能发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取移竹、移竹鞭的方法进行繁殖。

6.2 常用观赏竹类

6.2.1 粉单竹Bambusa chungii(McCl.)McCl.

图6.1 粉单竹
1.秆基部及合轴型地下茎;2.秆节,示分枝;
3.幼秆的一段,示秆箨;4.秆箨顶端的背面观;
5.秆箨顶端腹面观;6.花序之一部分;7.小花;
8.外稃;9.内稃;10.鳞被;11.雄蕊;12.雌蕊
(引自中国植物志)

剌竹属。

丛生竹,秆多直立,顶梢略下垂,高可达18 m,直径5 cm,出枝多,节间长50~100 cm或更长,初时表面有明显白粉,壁厚而韧,厚3~5 mm,秆节初时密被一环褐色侧生刚毛,后平滑无毛。箨黄色,延长,远较节间短,薄而硬,仅于基部被暗绿色柔毛;箨耳由箨片基部伸出,长而狭,粗糙,先端直或弓形,边缘为细齿状至长睫毛状;箨片外向,卵状披针形,边缘内卷。枝簇生,略相等,无毛而被有白粉,次生枝大都在主枝基部上发生。叶片通常7片,出于叶枝上,细长披针形。

产于华南,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习见于河边、溪旁及土壤肥沃湿润之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肥沃疏松的壤土。繁殖多采用分株。

本种竹秆分枝高,节间长,被明显的白粉,株形亭亭玉立,姿态优美,适宜于河岸、湖边及草地中丛植。

6.2.2 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 McClure var.varidi-vittata(W.T.Lin.)Chia

刺竹属。

丛生竹,秆高6~12 m,直径4~6 cm,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 cm,无毛,柠檬黄色,有绿色纵条纹;秆壁厚5 mm,节处稍隆起;分枝常自秆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粗长。箨鞘早落,革质,新鲜时为绿色具柠檬黄色纵条纹,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先端向外侧一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大耳极下延,倒披针形,强波状皱褶,小耳近圆形;箨舌高3~5 mm,边缘呈不规则齿裂或条裂,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三角形,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5。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呈卵形或狭倒卵形;叶舌高约0.5 mm,截形,边缘具微齿;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长12~25 cm。

图6.2 青丝黄竹
1.秆箨背面观;2.叶枝;3.花枝;4.颖;
5.小花;6.小穗轴节间;7.外稃;8.内稃;
9.鳞被;10.雄蕊;11.雌蕊;12.幼果
(引自中国植物志)

产于广东。栽培于庭园。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湿润肥沃的沙壤土。早春和初夏采用分离母竹方式进行繁殖,亦可用埋秆或扦插竹枝方式繁殖。

本种竹秆色彩鲜黄,非常美观,宜种植庭园中以供观赏。

6.2.3 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

图6.3 孝顺竹
(引自浙江植物志)

别名:凤凰竹。刺竹属。

秆丛生,高5~8m,秆绿色,老时变黄色,直径2~4 cm或更粗。枝低出,秆节粗大,节间长20~30 cm。箨鞘硬脆,厚纸质,向上渐尖,被紧贴粗毛,上部平滑无毛;箨耳缺或不明显,箨舌狭,全缘,箨叶直立,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秆节分枝多,单纯或再分枝,主枝较粗。叶两列,叶片背面粉绿色,5~10片生于小枝上,排成两列;叶鞘无毛,叶耳不显,叶舌截平,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4 cm,质薄,表面深绿色,背面粉白色。笋期6—9月。本种有不少变种和栽培品种,可供观赏的主要栽培品种有小琴丝竹‘Alphonse-Karr’,竹秆黄色,间有绿色纵条纹,直径1~3 cm;凤尾竹‘Fernleaf’,与原种的不同之处为:本栽培变种秆矮而细,高仅约50 cm,竹叶短小,通常十数片生于一小枝上,似羽状复叶,且每小枝下部之叶片逐渐枯落,而上部则陆续发生新叶,长2.5~7 cm,宽5~8 mm,最长之小枝可达30 cm,是布置庭园的佳品,适宜盆栽或作低矮绿篱。

原产中国、东南亚及日本。我国华南、西南至长江流域各地都有分布。

广泛应用于庭园中作绿篱,或植于建筑物附近及假山边。

6.2.4 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

剌竹属。

丛生竹,秆密生,直立,高9~10 m,直径5~6 cm,先端弓形或稍下垂;节间圆柱形,极延长,秆壁厚3~5 mm,中部有粉质,初被灰白色刺毛,后脱落;秆节明显,上环不隆起。箨早落,坚硬光滑,幼时被有柔毛;箨片窄三角形,外面基部被紧贴而脱落之刺毛,内面前部粗糙或中部近无毛;箨耳小,长椭圆形,略相等;两面有小刚毛。箨舌高2 mm,边缘有锯齿或略为小裂片而被睫毛。枝簇生,主枝纤细,较其余分枝略粗。尚有紫斑竹、紫竿竹、崖州竹等变种品种用于庭园观赏。其中崖州竹var.gracilis M cCl.,竹秆较青皮竹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 cm,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约为箨鞘的一半或更短,箨舌高约1 mm。紫斑竹‘M aculata’,其营养体与青皮竹极相似,相异之处在于秆基部数节间和箨鞘均具紫红色条状斑纹;紫竿竹‘Purpurascens’,其营养体与青皮竹极相似,相异之处在于秆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纵条纹。

产于广东及广西,常分布于低海拔的河边、村落附近。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深厚湿润而肥沃的土壤。采用分离母竹的方式进行繁殖。

竹丛密集,姿态优雅,宜用园景树,布置于草坪、广场及河岸边。竹材为华南地区著名编制用材,常用于编制各种竹器、竹缆等。

图6.4 青皮竹
(引自浙江植物志)

6.2.5 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刺竹属。

图6.5 佛肚竹
(引自浙江植物志)

丛生竹,秆二型。正常秆高8~10 m,直径3~5 cm,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圆柱形,长30~35 cm,光滑无毛,下部稍微肿胀;秆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基部第一、二节上还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秆基部第三、四节开始,各节具1~3枝。畸形秆通常高2.5~5m,直径1~2 cm,节间短缩而其基部肿胀,呈瓶状,长2~3 cm;秆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带;分枝习性稍高,且常为单枝,其节间稍短缩而明显肿胀。箨鞘早落,背面无毛,干时纵肋显著隆起,先端截形;箨耳不相等,边缘具弯曲遂毛,大耳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宽5~6 mm,小耳卵形,宽3~5 mm;箨舌高约1 mm;箨片直立或外展,易脱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鞘无毛;叶耳卵形或镰刀形,边缘具数条波曲遂毛;叶舌极短;叶片线状披针形,长9~18 cm,宽1~2 cm,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产于广东,现我国南方各地有引种栽培。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的土壤。繁殖主要在春季采用分离竹秆或扦插竹枝方式进行。

竹秆形异,可于庭园丛植或盆栽供观赏。

6.2.6 龙头竹Bambusa vulgaris Schrad.ex Wendl.

刺竹属。

图6.6 龙头竹
1.地下茎及秆之基部;2.秆之一段,示秆芽;3.秆之一段,示分枝;4.秆箨;
5.具叶小枝;6.叶鞘顶端及叶片基部;
7.花枝;8.小穗柄;9.外稃;10.内稃;
11.鳞被;12.花药;13.雌蕊
(引自中国植物志)

丛生竹。秆稍疏离,高8~15m,直径5~9 cm,尾梢下弯,下部挺直或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深绿色,长20~30 cm,秆壁稍厚,节处稍隆起,秆基数节具短气根;分枝常自秆下部节开始,每节数枝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箨鞘早落,背面密生脱落性暗棕色刺色,干时纵肋稍隆起,先端在与箨片连接处呈拱形;箨耳发达,彼此近等大而近同形,长圆形或肾形,宽8~10 mm,边缘具弯曲细遂毛;箨舌高3~4 mm,边缘细齿裂;箨片直立或外展,易脱落,呈三角形,背面疏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的边缘内卷成坚硬的锐尖头,基部稍作圆形收窄,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一半。叶鞘初时疏生棕色糙硬毛,后变无毛;叶耳常不发达,宽镰刀形;叶舌高1 mm或更低,截形;叶片窄披针形,长10~30 cm,宽13~25 mm。本种有两个栽培品种在南方庭园中广泛栽培供观赏:黄金间碧竹var.vittata A.et C.Riviere,秆及分枝均金黄色,在节间有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大佛肚竹‘Wam in’,秆绿色,下部各节间极为短缩,并在各节间的基部肿胀成瓶状。

产于云南南部,多生于河边或疏林中。亚洲热带地区和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有分布。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壤。用分株或扦插竹枝方式进行繁殖。

6.2.7 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Fenzi)Maki

图6.7 四方竹
1.秆的一部分,示节及节间;2.秆的一
部分,示分枝;3.秆的横切面;
4.枝叶;5.叶片;6.秆箨背面观
(引自中国植物志)

方竹属。

散生竹,秆高9~13 m,直径约4 cm,秆下部近方形,表面浓绿色而粗糙,生有皮孔状细粒,节隆凸而有疣状突起,环生,在秆下方节上常为须根状,节间长20~30 cm。箨厚纸质或革质,无毛,背面具多数紫色小斑点,箨舌及箨耳均不发达。第一枝常为单生,第二枝以上3枝齐出,小枝逐年渐加而至密生成束。叶质薄而无毛,每3~5片生于小枝上,细长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狭窄;叶鞘无毛。

产于长江流域各省,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等温暖地区亦有栽培。

本种因秆下部近方形,节上生直而短的气生根,枝叶优美,在庭园中广为种植。其秆可为工艺品的优质材料,笋可食。

6.2.8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图6.8 麻竹
(引自浙江植物志)

牡竹属。

秆高20~25m,直径8~30 cm,梢端下垂或弧形弯曲;节间长45~60 cm,幼时被白粉,节内具一圈棕色绒毛环;壁厚1~3 cm;秆分枝习性高,每节多分枝,主枝常单一。箨鞘易早落,厚革质,呈宽铲形,背面略被小刺毛,顶端的鞘口部分狭窄;箨耳小,长5mm,宽1mm;箨舌高仅1~3 mm,边缘微齿裂;箨片外翻,卵形至披针形,长6~15 cm,宽3~5 cm。末级小枝具7~13叶,叶鞘长19 cm,幼时有黄棕色,后变无毛;叶耳无;叶舌突起,高1~2mm,截平,边缘微齿裂;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5~35 cm,宽2.5 cm,基部圆,先端渐尖而成小尖头;叶柄无毛。笋期7—10月。

产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多生于平地、山坡及河岸。

喜温暖湿润气候,深厚肥沃的土壤。以分株或扦插主枝方式进行繁殖。

秆淡绿,分枝高,秆梢下垂或弧曲,叶大,姿态优美,常栽植于湖岸或山坡,在草地中丛植亦可。笋味甜美,可鲜食或制罐头或笋干。

6.2.9 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 A.et Riv.

刚竹属(毛竹属)。

图6.9 人面竹
1.笋(上部);2.秆;3.上部秆箨;
4.中部秆箨;5.叶枝
(引自山东植物志)

散生竹,秆劲直,高5~12 m,直径2~5 cm,幼时被白粉,无毛,成长的秆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 cm,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秆壁厚4~8 mm;秆环中度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箨环幼时生一圈白色易脱落的短毛。箨鞘背面黄绿色或淡褐黄带红色,上部两侧常枯干而呈草黄色,背部有褐色小斑点或小斑块;箨耳及鞘口遂毛俱缺;箨舌短,先端截形或微呈拱形。末级小枝有2~3叶;叶鞘无毛,叶耳及鞘口遂毛早落或无;叶舌极短;叶片狭长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2 cm,宽1~1.8 cm,仅下面有毛或全部无毛。

分布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

主产亚热带地区,性较耐寒,适生于温暖湿润、土层深厚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繁殖采用移植母竹或埋鞭。

为庭园常见观赏竹种,可于庭院空地栽植。秆可做手杖、钓鱼竿、伞柄等工艺品。笋鲜美可食。

6.2.10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

别名:楠竹、孟宗竹。刚竹属(毛竹属)。

图6.10 毛竹
1.地下茎及竹秆下部;2.笋;
3.秆一节,示二分枝;4.秆箨背面;
5.秆箨腹面;6.叶枝;7.花枝;8.小穗
(引自《园林树木学》庄雪影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大乔木状竹类,秆高10~25 m,径12~20 cm,中间节间可长达40 cm;新秆密被细柔毛,有白粉,老秆无毛,白粉脱落而在节下逐渐变为黑色,顶梢下垂;分枝以下的秆环不明显,箨环隆起。箨鞘厚革质,棕色底上有褐色斑纹,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箨耳小,边缘有长缘毛;箨舌宽短,弓形,两侧下延,边缘有长缘毛;箨叶狭长三角形,向外反曲。枝叶2列状排列,每小枝保留2~3叶,叶较小,披针形,长4~11 cm;叶舌隆起;叶耳不明显,有肩毛,后渐脱落。花枝单生,不具叶,小穗丛形如穗状花序,外被有覆瓦状的佛焰苞;小穗含2小花,一发育一退化。颖果针状。笋期3月底至5月初。

原产我国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海拔1 000 m以下山地,东起台湾,西至云南东北部,南自广东和广西中部,北至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其中浙江、江西、湖南为分布中心。

喜温暖湿润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15~20℃,耐极端最低温度-16℃,年降雨量800~1 000 mm,喜空气相对湿度大;喜肥沃、深厚和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壤土。

毛竹秆高、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雅俗共赏,自古以来常植于庭园曲径、池畔、溪涧、山坡、石际,景门、天井以及室内盆栽观赏;与松、梅共植,点缀园林。在风景区大面积种植,形成极为壮观的竹海景观。在道路两侧密植的竹林,能形成良好的绿色屏障。

毛竹除栽植供观赏外,其竹秆坚韧富弹性,抗压和抗拉性均强,为良好的建筑材料,也可供制作各种工具和器具。竹材纤维含量高,也是造纸的好原料。毛竹笋味鲜可食。

6.2.11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Siebert ex Miquel)Makino

图6.11 紫竹
(引自浙江植物志)

别名:乌竹。刚竹属(毛竹属)。

散生竹,秆高3~6 m,亦有高达8 m者,径2~4 cm。新竹秆初为绿色,后渐变为紫色。老竹秆则变为深紫色而近于黑色;秆环隆起,箨环及箨鞘均具有较密的刚毛。秆上每节2分枝,不等大。箨耳镰刀形,紫色而具遂毛,箨舌长而强烈隆起,箨叶小,绿色,有皱折。小枝顶端具2~3叶,叶片窄披针形,长4~10 cm,先端渐长而质薄,下面基部有细毛。笋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主产亚热带地区,性较耐寒,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湖北等省有分布。

适生于土层深厚湿润,地势平坦的地方。繁殖采用移植母竹或埋鞭繁殖。母竹以2~3年生,秆形较小,生长健壮者为宜。移植时,应留鞭根1 m以上,并带宿土,除去秆梢,留分枝5~6层,以利成活。鞭根繁殖选择2~3年生,长1.5 m左右,笋芽饱满者埋于地下即可。

紫竹株形优美,秆紫黑色,宜植于庭园山石之间或书斋、厅堂四周、园路两旁、池旁水边。

6.2.12 大明竹Pleioblastus gramineus(Bean.)Nakai

图6.12 大明竹(引自浙江植物志)

苦竹属(大明竹属)。

地下茎复轴型,因顶芽出土成秆者较多于延伸成鞭,地面上竹秆通常成丛生长。秆直立,高3~5m,直径0.5~2 cm,新芽绿黄色,老秆暗绿色,无毛,节下方具粉环;节间通常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下部微凹;秆环较隆起;箨环常附有宿存的箨鞘基部残留物。秆每节具多分枝,丛生,枝条上举,与主秆成较小的夹角,分枝较低。箨鞘薄革质,绿色至黄绿色,背部初生浅棕色小刺毛,后脱落;无箨耳和鞘口遂毛;箨舌截形或微凹;箨片线形或宽线形,浅绿色,直立或开展。末级小枝具5~10叶;叶鞘厚纸质,上面疏生小刺毛,下部无毛,边缘具白色细纤毛;无叶耳;叶舌高2~3mm,顶端圆形;叶片狭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质厚,先端长渐尖,两面均无毛。

原产日本。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四川等省有栽培。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疏松的壤土。繁殖采用分株繁殖,将地下竹鞭或带根竹秆埋于地下保持湿润即可。

本种秆丛生,上部低垂,叶片狭长,形态较优美,常作盆栽观赏。

6.2.13 泡竹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 Munro

泡竹属。

图6.13 泡竹
1.秆柄的一部分;2.秆的一部分,示秆节和叶枝;3.秆箨背面观;
4.秆箨腹面观
(引自中国植物志)

灌木状,地下茎为合轴型,假鞭长达1m以上,直径1 cm左右。秆散生,彼此疏离,高5~10m,直径12~20mm,节间通直,长13~20 cm或较长,幼嫩时粉绿色,仅节下明显被圈白粉;节内长约3mm;秆壁极薄,易压裂;秆先端钓丝状下垂。分枝常于秆之第五节以上开始,秆节上分枝多数,各枝直径和长度近相等;枝条长约50 cm。箨鞘稍薄,质脆,背面被棕色毛,先端截平或稍下凹,其宽度约与箨片基部近相等;箨片直立,短三角形至狭长三角形,背面纵肋之间有小横脉,近基部向外鼓凸。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耳不明显;叶舌低矮;叶片7~10片生于小枝先端,长圆状披针形,长12.5~33 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两侧不对称,两面无毛。

产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生于海拔200~1 200 m的山坡和丘陵地上,习见于河边、溪旁及土壤肥沃湿润之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肥沃疏松的壤土。

株形优美,可置于草坪或假山一侧。

6.2.14 菲白竹Sasa fortunei(Van Houtte)Fiori

赤竹属(箬竹属)。

图6.14 菲自竹

低矮竹类,地下茎复轴型,竹鞭径约1~2 mm。秆散生或丛生状,高10~30 cm,高大的可达50~80 cm,节间细而短小,圆筒形,直径1~2 mm,光滑无毛,秆环较平坦或微有隆起;秆不分枝或仅1分枝。箨鞘宿存,无毛。每节具2至数分枝或下部为1分枝。小枝具4~7叶;叶鞘无毛,鞘口毛白色;叶片狭披针形,长6~15 cm,宽8~14 mm,两面均具白色柔毛,有明显的小横脉,叶片上通常有白色、浅黄色纵条纹。夏初出笋。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性,夏季忌长时间暴晒,耐寒性较强,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长良好,耐瘠薄,在石缝中也能生长。繁殖:可分株、鞭埋法、扦插繁殖。

植株低矮、叶色独特秀美、根系发达,是很好的地被植物或绿篱植物。

6.2.15 泰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Kurz ex Munro)Gamble

图6.15 泰竹
1.秆节;2.秆箨背面观;
3.秆箨腹面观;4.枝叶;
5.花枝;6.小穗;7.颖;
8.外稃;9.内稃;
10雌蕊;11.雄蕊
(引自中国植物志)

别名:暹罗竹。泰竹属。

丛生竹,秆直立,形成极密的单一竹丛,高8~13 m,直径3~5 cm,秆梢略弯曲;节间长15~30 cm,幼时被白柔毛,秆壁甚厚,基部近实心;秆环平;节下具一圈高约5 mm的白色毛环;分枝习性甚高,主枝不发达;芽的长度大于宽度。箨鞘宿存,质薄,柔软,与节间近等长或略长,背面贴生白色短刺毛,鞘口作“山”字形隆起;箨舌低矮;箨片直立,长三角形。末级小枝具4~12片叶,叶鞘具白色贴生的刺毛,边缘生纤毛;叶耳很小或缺;叶舌高约1 mm,上缘具纤毛;叶片窄披针形,两面无毛。

产缅甸、泰国。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及云南有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繁殖多采用分株繁殖。

本种秆直丛密,节间劲直而坚韧,枝柔叶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笋食用;秆可用伞柄。

6.3 结 语

竹子婀娜多姿、妩媚秀丽,给人以幽雅的感受,又坚韧挺拔、终冬不凋,显示高风亮节的情操,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它作为装点住宅、庭园绿化的佳品,现代,在园林建设中,对竹类的应用更加广泛。观赏竹姿态美,主要表现在竹秆的亭亭玉立,竹株的婀娜多姿,竹叶的稠密挺立,秆形的奇特变化上。本章介绍了国内常见栽培观赏的竹类植物15种及7个变种或品种,其中:

乔木状竹类有毛竹、青丝黄竹、四方竹、泰竹、青皮竹、粉单竹、麻竹、孝顺竹、龙头竹、黄金间碧竹、大佛肚竹11种(变种或品种);

灌木状的紫竹、凤尾竹、大明竹、菲白竹、小琴丝竹、泡竹、人面竹、佛肚竹8种;

地下茎合轴型的有青丝黄竹、泰竹、青皮竹、粉单竹、麻竹、孝顺竹、龙头竹、黄金间碧竹、大佛肚竹、凤尾竹、泡竹;

地下茎单轴型的有毛竹、四方竹、紫竹、菲白竹、人面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