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麻高产栽培技术

胡麻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施用多量磷肥,对胡麻没有负作用,且在土壤中不易流失。胡麻的施肥技术。胡麻前期生长缓慢,播种至枞形期需时40天左右,几乎接近整个生育期的一半,在此期间杂草危害极大,与胡麻争肥、争水、争空间。此外,寄生性杂草菟丝子对胡麻危害亦很大。

长期的栽培实践证明,胡麻最忌连作和迎茬种植。胡麻立枯病和炭疽病发病率一般为10%~37.3%,而重茬的立枯病发病率30%~52.7%,迎茬为25.4%~36%,3~4年轮作的为13.2%~19.8%,而实行5年以上轮作的发病率仅2%左右。所以,要实行4~5年以上的轮作制,才能避免病害大流行。此外,胡麻消耗地力大,连作不利于胡麻稳产丰产,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才能连续增产。

总结多年的栽培经验,以下是几种比较好的胡麻轮作方式:

马铃薯→春小麦→胡麻→莜麦→粟谷→绿肥。

②绿肥→春小麦→马铃薯→胡麻→莜麦→豆类。

③马铃薯→莜麦→豆类→春小麦→胡麻→绿肥。

④压青地→春小麦→莜麦→胡麻。

⑤春小麦→胡麻→玉米→粟谷。

(1)胡麻对养分的需求。胡麻是需氮较多的作物,需氮量约为谷类作物的2倍多,对氮的反应效应远远大于磷钾,尤以低、中产胡麻最明显。胡麻需磷量比谷类作物略多,需钾量大致和谷类相当。有试验表明生产50千克子实大约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13千克,磷素0.94千克,氧化钾2.12千克,需氮、磷、钾的比例约为1.0:0.3:0.67。

胡麻在不同的生育期需肥量也不同。生长前期对氮素吸收速度较慢,枞形期后明显增快,地上部营养体大量增殖,经过快速生长期进入现蕾期,氮素营养的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一半以上,至开花期达到80%。胡麻在整个生育期对氮素营养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呈双驼峰形。第一个高峰是出苗后35~45天,处于快速生长期;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出苗后50~62天,处于开花初期。从胡麻对氮素的吸收特点来看,形成子实所需要的氮素营养大部分来自前期植株营养体所积累的氮素,开花期植株所累积的氮素大部分转移到子实中。因此,促进花期以前及花期氮素的积累,对提高胡麻的产量有重要作用。

胡麻生长初期即从出苗到枞形期,磷肥对胡麻根系的发育有很大作用,如果缺乏磷肥,将延缓成熟,降低原茎和子实产量。从开花期到结果期也是胡麻需磷较多的时期,在开花前后需磷最多。施用多量磷肥,对胡麻没有负作用,且在土壤中不易流失。

胡麻在整个生育期都不可缺少钾肥,在现蕾到开花和蒴果开始形成到收获这两段时间里,对钾的吸收较多,其中从现蕾到开花这一段时间吸收钾肥最多,此间钾肥不足,将显著降低产量。

(2)胡麻的施肥技术。胡麻是喜肥作物,通过对旱地胡麻优化栽培模式的研究,清楚表明施肥量是影响胡麻产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根据胡麻的需肥规律增施肥料,补充土壤养分的不足,对中、低产田尤其重要。

重施底肥、巧施种肥、适时追肥是胡麻施肥的关键。底肥以农家肥最好,高产典型都是在增施农家肥的基础上获得的。每亩施农家肥1500~1750千克,结合秋耕,全部施入地里,使农家肥有充分发酵腐熟的时间,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施用速效氮肥做种肥,对胡麻增产有显著效果,播种时每亩所用的种子,拌2.5~3千克尿素或硝酸铵或5千克硫酸铵作种肥,用过磷酸钙做种肥增产效果也较明显,平均每千克过磷酸钙可增产胡麻籽0.815千克。出苗后30天到现蕾前期分两次追施氮肥,每亩5~7.5千克,一般在灌头、二次水时追肥为宜。

(1)播前准备。胡麻籽小,顶土力较弱,播前要精细整地,使土壤疏松平整,土块细碎。秋末冬初灌足冬水,抓住整地保墒的有利时机,墒情好,出苗率高而整齐。胡麻忌干播后再浇水的干播法播种,这样易造成地表板结,妨碍幼苗出土。疏松的壤土比较适宜胡麻播种,不宜在盐碱较重的下湿地上种植。播前半月内,耙细镇压,为下种作准备。

(2)播期选择。胡麻幼苗较耐寒,能短期耐受-2 ~-4℃的低温不致受害,适于早播。早播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出苗早、出苗齐,春化阶段长,根扎的深,茎秆组织紧密,增强抗寒、抗旱的能力;晚播的幼苗出土处于较高的气温条件下,春化阶段则短,地上部生长比地下部快,不利于根系深扎,不仅不利于抗旱,而且由于地上部茎秆细弱、组织疏松、木质部不坚实,成为后期植株倒伏的因素。山西省雁北地区进行播期试验,胡麻适时早播可增产15%~30%,可提高含油量0.5%~1.5%,适时早播能提高单株结果数、单株粒数和千粒重。地区不同,气候存在差异,最适播期不尽相同,一般在3~5月份,当平均气温稳定在6℃、土壤温度稳定在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有试验表明在播种前2~3天,将胡麻的种子在-12~-15℃低温条件下处理18时,能促进苗齐,增强抗逆性,提高胡麻单产和含油量,有效地降低炭疽病发病率。

(3)下种。地块整平、耙细、整畦,先作好畦子,将种子均匀播于畦内,用耙将种子耙入土中,深度为4~6厘米,切忌播于地表,也不要先撒种子后作畦,否则种子播种深度不一,幼苗出土不均匀。

(4)种植密度。胡麻需密植,有“针扎胡麻”的说法,密植是影响胡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获得高产的基础。但密度也需适当,不可过密,过密田间通风透光不良、茎秆细弱,不仅单株蒴果、每果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而且会造成后期病害严重,易于倒伏。播种量还要考虑胡麻品种、种子质量、土壤肥力、土壤墒情等具体情况,干旱瘠薄地区,每亩播种3~3.5千克,保苗30万~40万株;盐碱地胡麻耐盐力较差,生育期易死苗,播种量应大些,最后保苗达30万株。在株数一定的情况下,株距在田间的排列以1.5厘米左右为好。

胡麻顶土力差,播种后出苗前若遇雨水造成土壤板结,要及时破除,以利出苗,防止幼苗夭折。

胡麻前期生长缓慢,播种至枞形期需时40天左右,几乎接近整个生育期的一半,在此期间杂草危害极大,与胡麻争肥、争水、争空间。杂草的生长速度比胡麻生长快,在短时间内便能荫蔽胡麻,将拖长胡麻的青绿时间,引起倒伏。大量杂草的存在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因此,要及时铲除田间杂草,保障幼苗有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空间,要做到早锄勤锄,在出苗后一个月和孕蕾期普遍锄2次,生育后期拔草1次。

为了保障水分供给,要及时浇苗期水。现蕾前期,是胡麻一生需水的重要时间,土壤要有足够的水分。开花期若土壤干燥,要及时浇花期水。

胡麻是密植作物,应加强中耕松土,松土与除草结合,早锄早松土,早拔除杂草,在出苗后一个月即苗高5厘米左右时第一次松土,拔除杂草。浇苗期水后再松土除草,以利地温的提高,促进根系生长与幼苗发育。

危害胡麻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立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黏虫、银纹夜蛾、蛴螬、根蚧、金针虫、地老虎等。此外,寄生性杂草菟丝子对胡麻危害亦很大。

(1)胡麻枯萎病的防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胡麻播种面积扩大,连作重茬地增多,枯萎病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当前危害胡麻的最重要的病害,超过了炭疽病和立枯病的危害程度。1990年对内蒙、山西、甘肃、河北等地区进行枯萎病调查,发病枯死率在30%~90%,造成了大面积减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胡麻的生产积极性。胡麻枯萎病也称萎蔫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属的亚麻枯萎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及土壤传播。胡麻自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发病受害,尤其是在苗期和株高10厘米左右时为盛发期。病原菌主要从根部侵入后,到达维管束的导管中,再分布到周身各器官组织。幼苗发病多从顶部开始,叶下垂发黄,以致全叶萎蔫,茎基部以下腐乱缢缩,病株直立不倒伏。成株期发病自上部叶片开始,呈黄绿色萎蔫下垂,后变成黄色至褐色,全株干枯,根系腐乱,易从土中拔出。幼苗感病后萎蔫、枯蔫而死,轻的造成缺苗,重则断行或成片死亡,对胡麻产量影响很大。胡麻枯萎病的腐生能力很强,不仅能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多年,还可在土壤中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粘附在种子上的分生孢子也能越冬。因此,病株残体和带菌的土壤和种子,都是次年发病的侵染源,调运种子是枯萎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目前对枯萎病还没有有效的杀菌剂,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不同胡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枯萎病最有效的途径,在枯萎病发生蔓延危害地区,应加速引用抗病品种。通过胡麻的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定亚10号、定亚17号、天亚5号、天亚6号、蒙亚8号和陇亚7号等都是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天亚4号、天亚2号抗病性则较差。

②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改善耕作栽培管理。根据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特性及侵染途径,必须严格实行五年以上的轮作制度,这是控制病害蔓延的关键措施。黄豆与豌豆是胡麻枯萎病病原菌的寄生植物,因此黄豆与豌豆不宜作胡麻的前后茬。增施基肥和磷钾肥,避免过多单施氮肥,避免在低洼潮湿地种植胡麻,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③消灭初侵染源。收获胡麻时及时消除田间病株残体,并烧毁或深埋。建立无病留种子田,保持品种纯度,不从病区调种。

④对种子进行必要的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量0.2%的福美双或种子量0.3%~0.5%的五氯硝基苯拌种,也可用种子量10%的多菌灵拌种,或者用100~150倍福尔马林液喷种消毒。这些药剂除可防治胡麻枯萎病外,还可兼治胡麻炭疽病和立枯病等。研究发现,胡麻种子抗热力强弱与抗病性成正比,用50~52℃的热水浸种淘汰失活不发芽的种子,余下的种子播种后所获植株第一年虽发育不良,但第二、第三、第四代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病力。

⑤要注意防治引入胡麻枯萎病病原菌与当地病原菌混杂产生变异,出现新的生理小种,使抗病品种退化,丧失其抗病性。

(2)胡麻炭疽病、立枯病和白粉病的防治。80年代以前,炭疽病和立枯病是危害胡麻的主要病害,以后随着胡麻枯萎病的蔓延,枯萎病的危害大大超过了炭疽病和立枯病。但炭疽病和立枯病仍然是胡麻的主要病害,造成死苗死株,缺苗断垄,严重影响胡麻产量。炭疽病和立枯病病原菌主要靠土壤、种子及植株残体带菌传播。防治方法有:进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种子田;用0.3%的拜丹或粉镑宁(粉剂)播前拌种,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种子贮藏期间防止受潮,播前晾晒种子。

如发现有白粉病,应及早防治,可用农用链霉素50~100单位喷施。

(3)胡麻虫害防治。蚜虫是胡麻主要的虫害之一,蔓延很快,以早蕾、开花期危害最大。蚜虫的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出苗到孕蕾开花结果期用乐果普遍喷打1次,发病时也可用乐果、速灭杀丁乳油、敌杀死等进行防治。

(4)菟丝子的防治。菟丝子是胡麻的一种寄生性病害,没有根,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吸盘侵入胡麻韧皮部吸收胡麻的养分和水分存活,造成胡麻植株营养不良、生长速度变慢、植株矮小、茎叶枯黄、产量下降,被害严重的植株早期枯死,造成绝产。菟丝子再生能力极强,侵染速度很快,初侵染源主要来源于种子、土壤粪肥。防治菟丝子的危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精选种子,除去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在大豆田有菟丝子发生的地区禁止使用大豆茬种胡麻;拔除病株;用五氯酚钠每亩1千克在播前均匀施入土壤或随肥播入土壤,或用25%的敌草隆可湿性粉剂每亩0.075~0.1千克加水20千克,在播后出苗前喷于土表可以触杀菟丝子的幼芽;菟丝子危害较重时用48%的地乐胺乳剂加150倍水喷施,每亩用药液15~20千克,也可采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每亩0.5~0.75千克加水25~30千克,在傍晚喷雾防治,每6~7天喷1次,连喷2~3次。

胡麻的收获一般在8月中下旬进行,要在早霜之前收获完毕,此时从胡麻的外部形态看,全株大部分蒴果由青变黄、青桃凋萎,大部分叶子变黄并有部分脱落,大部分种子变为淡黄色,少数种子呈褐色,种子子粒坚硬有光泽,只有小部分蒴果的种子呈绿色。胡麻花期长,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的种子成熟亦有差异,不要等到全株的种子都变成褐色、蒴果由黄色转为暗褐色、摇动植株蒴果种子沙沙作响时才收割,此时蒴果易开裂掉粒造成损失。胡麻的收获要在短期内完成,晴天收割最好,因胡麻种子表层含有果胶质,吸水性强,遇雨水后种子易吸水变质、发粘成团、失去光泽而影响品质。

收割后放置一段时间再打场脱粒,使茎叶中的养分继续进入子实中进行后熟,收获时尚呈绿色的种子经过后熟变得饱满,提高种子质量。收获最好连根拔起,在地里晾晒十多天后熟效果突出。

脱粒后进行清理,除去茎叶等杂质。种子要充分晒干,湿度以不超过12%~13%为宜。胡麻籽应贮藏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保管,留种的亚麻籽铺层厚度不要超过50厘米,应经常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