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分泌干扰物中最主要的污染

内分泌干扰物中最主要的污染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性早熟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生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斯德哥尔摩公约

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2001年5月23日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92个国家、地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又称POPs公约。该公约规定的12种POPs包括:艾氏剂(Aldrin)(有机氯农药)、狄氏剂(Dieldrin)(有机氯农药)、异狄氏剂(Endrin)(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有机氯农药,也用作农药中间体)、氯丹(Chlordane)(有机氯农药)、毒杀芬(Toxaphene)(有机氯农药)、六氯苯(Hexachlobenzene)(有机氯农药,也用作精细化工产品)、灭蚁灵(Mirex)(有机氯农药)、七氯(Heptachlor)(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PCBs)(精细化工产品)、二英和呋喃类(PCDDs/PCDFs)(非故意制造的副产品或者二次污染物质)。

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国家实施计划》),为落实《国家实施计划》要求,2009年4月16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相关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公告(2009年23号),决定自2009年5月17日起,禁止在中国境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滴滴涕用于可接受用途除外),兑现了中国关于2009年5月停止特定豁免用途、全面淘汰杀虫剂POPs的履约承诺。

什么是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的性质

POPs与《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溪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该书于1962平出版。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吴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煎,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平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幷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高毒性●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如二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POPs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持久性●

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如二英系列物质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

●积聚性●

POPs具有高亲油性和高憎水性,其能在活的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流动性大●

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着在大气颗粒物上,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这样的挥发和沉降重复多次就可以导致POPs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因此,这种性质使POPs容易从比较暖和的地方迁移到比较冷的地方,像北极圈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都发现了POPs污染。

POPs的危害

POPs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后,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如通过生物蓄积作用,POPs使水生动物如鱼的体内含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甚至造成鱼类死亡,而一些食肉的鸟类如鹰等捕食了被POPs污染的鱼后,鱼体内所携带的POPs如DDT就会转移到鸟的体内,鸟类只能靠改变它正常的代谢方式来代谢体内蓄积的大量DDT。当原本用于调节钙代谢的化合物移作他用时,就不再参与产卵过程。结果造成鸟蛋壳厚度变薄,鸟类成活率急剧下降。

POPs对人类的影响,除了由于事故误用和直接接触外,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体内,前者导致的健康问题大部分是急性中毒,而后者导致慢性中毒,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通常,POPs首先被植物、海洋微生物及昆虫所吸收,然后以上生物又被食物链高端生物捕食,这些POPs随其在食物链中的循环,最终会污染了鱼、肉及乳制品。这些受到POPs污染的食品被人类食用后,POPs就会富集于人体脂肪纤维中,并且可通过胎盘哺乳传染给婴儿。实验室和环境影响研究表明,POPs可造成人的神经行为失常、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破坏、发育异常以及癌症和肿瘤的增加。最新研究表明,这些污染物可能对儿童有严重的影响,能造成婴儿和儿童免疫功能的降低和感染的增加、大脑发育异常、神经功能的损坏以及癌症和肿瘤的增加等。

尽管大多数的POPs已被停止生产和使用,但是世界上已很难找到没有POPs存在的净土了,相应地几乎人人体内都有或多或少种类、或高或低含量的POPs。

“被催熟的孩子”——内分泌干扰物

吃得太好易诱发“性早熟”

几年前,“奶粉疑致性早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事实上,2岁以下孩子出现假性性早熟已不罕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门诊中发现,10个性早熟患儿中就有一两个2岁以下婴儿。除了遗传因素外,食品中含有大量激素、添加剂,对儿童大量进补各种营养,以及偏好流行快餐食品等,都会让孩子提早“启动”第二性征的发育。

性早熟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生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性早熟的孩子来说,自身特殊的遗传基因是引发早熟的内因,但目前环境中存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是不可忽视的外因。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内分泌干扰物对儿童的正常发育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营养过剩等多种原因也会诱发性早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肥胖—内分泌联合门诊中,一些肥胖儿童偏爱含糖饮料,顿顿都要油炸食物,餐餐都大鱼大肉,在这样的饮食结构中,食品添加成分更是复杂。

一般来说,容易引发孩子性早熟的食物可分为以下四类:

早熟动物:目前城市居民消费的动物蛋白中很多含有各种添加剂,鸡、鸭、鹅等“早熟”就是各种激素、添加剂的“功劳”。而那些出现“性早熟”的儿童,往往是喜欢吃鸡、海鲜等含有激素的食品。

被催熟的水果: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冬天吃草莓、葡萄,春天吃西瓜、桃,还喜欢挑选颜色特别鲜艳、个头特别大的水果。这些貌似美丽的水果,很可能已被施加催熟剂或防腐剂。

快餐食品尤其是“洋快餐”: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成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

蜂王浆保健品:很多孩子“性早熟”可能是由于补锌过量造成的,因为锌是生理上的性激动剂,盲目服用极易造成孩子性发育提前。牛初乳、蜂王浆、人参等补品,也能让儿童“性早熟”。很多父母甚至把燕窝、虫草等补品一气塞给儿童,这也极可能导致“性早熟”。

什么是内分泌干扰物

“内分泌扰乱性化学物质”最初由美国1996年出版的《Our StolenFuture》提出。日本1997年出版的《掠夺未来》一书介绍了这类化学污染物的情况,书中引用了1991年国际会议发表的报告“合成化学物质对野生生物及人类的影响”,提出了内分泌干扰(endocrinedisrupting,ED)物质的概念。

美国环保局对这类化学物质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具体过程描述为:对生物的正常行为及生殖、发育相关的正常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体内输送、结合及清除等过程产生妨碍作用。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对生殖系统及生育的影响●

对男性的影响:环境雌激素对男性生殖系统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男性雌性化,引起各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展障碍,精子数目减少乃至无精,睾丸肿瘤,性欲降低和不育症。

对女性的影响: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主要也是环境雌激素。具体表现为女孩青春期提前,子宫内膜异位发病率增加,月经周期改变等。

致畸:人体妊娠时接触固醇样化学品对子代产生有害效应,如服用保胎素的妇女,其子代生殖器癌症发病率无论男女均有增加。

●引发恶性肿瘤●

可引起乳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副睾丸囊肿、阴道腺癌、精巢癌等。1976年意大利Seceso某工厂事故导致PCBs污染,数十年后进行受污染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污染与消化道癌、淋巴癌、粒细胞白血病等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相对危险高达6.6倍。

●影响神经系统

表现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迟滞和行为改变,如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样是生物体内主要调节系统,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神经系统也是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的靶位点。神经内分泌混乱是由多种机制引起的,内分泌干扰物与内分泌腺体的直接作用会改变激素环境,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神经中毒。内分泌干扰物(如神经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影响内分泌系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男性激素受化学物质影响后,生殖行为就会发生异常。许多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群暴露于内分泌干扰物会影响其行为、学习和记忆、注意力、感觉功能、心理发育。

●影响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改变,表现在降低及抑制免疫能力,加速自身免疫性病变的发生和引起胸腺萎缩。近年来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大增加,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研究已经证明,这与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目前所得到的初步结论是环境污染物扰乱了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双向联系。几乎所有免疫细胞上都有不同的内分泌激素受体,免疫系统也可反馈作用于内分泌系统。

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慢性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