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人驾驶飞机

无人驾驶飞机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F-15被公认为一种优秀的空中优势战斗机。F-15的电子和武器系统无论在有支援的本方空域,还是敌占区域,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一种优秀的战斗机,F-15能携带一系列的空对空武器。机上的自动武器管理系统能使得飞行员安全而有效地进行空中作战。双座教练改进型F-15B于1973年7月首飞,1974年11月交付使用。1976年1月,第一架正式为作战部队生产的F-15A服役。最大起飞重量增至30600千克。

第二章 军事航空器的发展

F-15“鹰”式战斗机

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F-15“鹰”式战斗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战斗机之一,是战后第三代喷气战斗机的代表。

F-15是一种全天候高机动性战术战斗机,用于空中优势作战任务。目前麦道公司已经被波音公司兼并。

F-15被公认为一种优秀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它的优势是以比以往任何一种战斗机都要优越的机动性、操纵性、航程、火力和电子设备为基础的。F-15的电子和武器系统无论在有支援的本方空域,还是敌占区域,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其他的一些战斗机往往过于依赖地面基地的支援。

F-15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加速性能,其推重比极高,超过1,而单位翼载荷则很低。单位翼载荷(飞机重量与翼面积的比值)是决定机动性的关键因素,加上F-15的发动机推重比很高,使得F-15即便是在高速转弯的时候也并不会丧失速度。下图中F-15在表演起飞后快速爬升。

F-15采用固定式切角三角形上单翼,不带前缘和后缘机动襟翼。固定弯度的普通锥形扭转机翼提高了机动性。前缘后掠角45°,展弦比为3,根梢比为4,相对厚度翼根处为6.6%,翼尖处为3%。上反角1°,安装角0°。机翼采用多梁抗扭盒型破损安全结构。前梁为铝合金,后三根梁是钛合金的。少量钛合金壁板,多为铝合金机械加工整体壁板。机翼装有均为铝合金蒙皮全铝蜂窝夹层结构的前、后缘,副翼和襟翼。在C、D型上,内侧机翼的前部和后部都扩大成整体油箱。机翼无除冰系统。

F-15机身底部外形略带弯曲。进气道外侧凸出,安装有机炮,此外还起到翼根整流和安装平尾及垂尾的作用。此处突起在大迎角时产生涡流,可推迟机翼失速和提高尾翼效率,类似于边条。背部座舱后边装一块最大开度为35°的减速板。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由前、中、后3段组成。铝合金结构前段包括机头雷达罩、座舱和电子设备舱。中段是机翼连接部分,部分采用钛合金件承受大载荷,约占此段重量的20.4%。前3个框是铝合金的,后3个框是钛合金的。后段为钛合金结构发动机舱。锯齿形前缘的平尾为全动式,面积大,可满足高速飞行和机动需要。平尾和垂直安定面均为硼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抗扭盒、全厚度铝夹芯和硼—环氧复合材料面板构成的蜂窝壁板蒙皮。采用全铝蜂窝结构前后缘。方向舵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梁肋和硼—环氧面板和铝夹芯蒙皮。

采用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F100-PW-100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72.5千牛,加力推力111.1千牛。二元多波系可调进气道装有一组调节板和一个放气门,可自动保证最佳激波位置和进气量控制。1989年起新生产的F-15可换装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129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9千牛)。机身内有4个燃油箱,左右机翼内各有一个燃油箱。机内载油量A型为5185千克。C型为6103千克。此外在机身和机翼下最多还可带3个2309升副油箱。

能执行多种任务的电子系统也是F-15和其他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区别。F-15的电子系统由平视显示仪、APG-63火控雷达、惯性导航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高频无线电通信设备、战术导航系统、自动着陆系统组成。另外还装有一个中央电子战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电子对抗装置和中央数字式计算机。

F-15的平视显示仪能将机上综合电子系统收集到的各种基本飞行信息显示在飞行员面前的宽幅屏幕上。该显示仪能在任何光线条件下正常工作,它使得飞行员不需要低头查看驾驶舱内的各种仪表,就能够完成跟踪并击落敌机的任务。

F-15采用APG-63或APG-70多普勒通用火控雷达系统,具有上视上射能力,也具有在地面杂波干扰的条件下发现低空目标的能力。该雷达能在超视距到近距离、高空到贴地高度的范围内搜索和跟踪普通敌机或高速的小型目标,如空空导弹。该雷达将探测到的信息送到中央计算机,以更有效地运用武器。在近距格斗中,该雷达自动跟踪敌机,并将信息显示在平视显示仪上。F-15的电子战系统能自动提供告警,并对选定的目标实施自动电子对抗。

作为一种优秀的战斗机,F-15能携带一系列的空对空武器。机上的自动武器管理系统能使得飞行员安全而有效地进行空中作战。在作战中,F-15的飞行员只需盯住平视显示仪,双手分别控制操纵杆和油门杆上的各个武器及电子设备按钮即可。当飞行员改变当前选定的武器时,平视显示仪上会立即显示该武器所对应的虚拟导引线。

F-15可使用四种不同的空对空武器:其机腹可携带四枚AIM-7F/M“麻雀”导弹或AIM-120AA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机翼下的两个挂架共可携带四枚AIM-9L/M“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或AIM-120导弹,右翼根下固定安装有一门M61A120毫米加特林机炮。

第一架F-15A于1972年7月出厂。双座教练改进型F-15B于1973年7月首飞,1974年11月交付使用。1976年1月,第一架正式为作战部队生产的F-15A服役。A型一共生产了385架,其中装备美空军366架(含转给以色列的24架),出口以色列43架。F-15B也可用于执行制空作战任务。B型除第二个座椅和座舱盖加大以外,与A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B型比A型约重363千克,没有AN/ALQ-135电子对抗设备,其他与A型相同。F-15B共生产了60 架,7架出口以色列。

A、B型的改进型F-15C、D于1979年开始进入美军序列。这两种新型号是PEP2000改进计划的产物,于1979年2月首次飞行。改进包括利用机内剩余空间多装内部燃油907千克,可挂容积900升的外挂副油箱。可增挂两个保形外挂油箱,此油箱可装2211千克的JP-4燃油,也可装侦察传感器、雷达探测和干扰设备、激光标识器、微光电视设备、侦察照相机等设备。保形外挂油箱挂在发动机进气道两侧,阻力很小,不降低飞机的载荷因数和速度极限,不影响其他外挂点的使用。AIM-7F“麻雀”导弹可挂在保形油箱的转角处。最大起飞重量增至30600千克。C型采用了两台普惠公司的F100-PW-200或229型涡扇发动机,每台推力10646千克。1983年,美国空军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签订了F-15“多阶段改进计划”的合同,换装AN/APG-70火控雷达,该雷达存储量达1000K,处理速度提高两倍。采用新型中央计算机,容量增加3 倍,处理速度提高两倍。原有武器控制板换为与计算机相连的霍尼韦尔彩色显示屏,火控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也有改进。改进后的F-15具有发射新型AIM-7、AIM-9和AIM-120空空导弹的能力。共生产488架,出口以色列24架,沙特75架。并对沙特阿拉伯的F-15进行升级。

F-15C型和D型装有专门设计的低阻保形副油箱。两个保形油箱分别安装在两个翼根下,进气道两侧,对飞行速度的影响非常小。每个保形油箱携带约4222升燃油,能减少F-15C/D空中加油的次数,增长在作战空域的留空时间。使用保形油箱时,并不影响原有的各种武器的挂装和发射。AIM-7F/M“麻雀”导弹甚至还能外挂在保形油箱的边角挂架上。

F-15E型是F-15的双座双重任务重大改型,用于执行全天候空对空及远距离对地遮断任务,偏重对地攻击。它的后驾驶舱经过升级,安装了四个多用途阴极摄像管显示器。机上的环形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和三余度线传操纵系统能确保飞机做自动地形跟踪飞行。

为执行夜间及恶劣气象下的低空高速战术对地攻击任务,F-15E装备了APG-70雷达及LANTIRN低空导航及红外目标指示吊舱。

1983年2月,F-15的多级别改进计划启动,第一种改进型MSIPF-15C于1985年出厂。改进计划包括升级中央计算机;换装具有重编程能力的火力控制装置,这使得F-15能够使用AIM-7、AIM-9、AIM-120A的改进型号;换装新的战术电子战系统,包括ALR-56C雷达告警接收装置和ALQ-135对抗装置。MSIP的最后四十三架战斗机换装了休斯APG-70雷达。

F-15的C、D、E型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取得了26∶0的空战佳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系列战斗机的超人作战能力。F-15E主要在夜间出动,借助LANTIRN吊舱,F-15E执行了大量攻击伊拉克弹道导弹发射车和炮兵阵地的任务。

F-15还参与了伊拉克南北禁飞区的巡逻任务和北约在前南地区的军事行动。

到1992年底停产时,麦道公司共生产各型F-151224架(F-15E209架)。日本还专利生产了172架F-15J/DJ。至1992年底以色列共接收了81架F-15A/B和C/D。沙特共接收了98架F-15C/D,其中有22架是美国1990年8月的紧急援助。

随着时间推移,F-15虽然战斗力仍优于大多数现役战斗机,但机体结构略显老态。2002年3月军方已建议更换F-15的所有垂直翼面,以补救慢性水浸入、裂纹和孔洞扩展等老化问题。空军正设法为F-15的垂直翼面改装新型部件,改进修理工艺,以减少两次计划基地维护之间的现场维修工作。

2002年4月雷神公司获得价值1.16亿美元的合同,为F-15机队提供23套新型APG-63(V)1雷达。交付时间定于2004年12月。

2004年3月,洛克韦尔·科林斯公司已获得美空军一项合同,升级F-15的通信系统,以支持国土防御任务。这项升级工程将使该飞机能更敏捷地从事国土安全活动。按照这项新合同,罗克韦尔·科林斯公司将采用多频无线电替代该机现有的军用单频无线电。该多频带无线电能提供甚高频通信,可直接同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当局和民用飞机通信联系。该合同将向空军交付最多810部无线电,其中大部分工作正在罗克韦尔·科林斯公司的工厂完成。罗克韦尔·科林斯公司政府系统部通信系统副总裁兼总经理BruneKing说:“增加这种新型无线电,对于美空军和空中国民警卫队的F-15飞行员是一项重要的改进,因为它将使飞行员在执行国土安全任务时,直接同民航团体协调。另外,该无线电还保持了它所替换的原无线电的所有军用频带能力,因此它也保持了同美国其他军事部队和联军的互用性。”由于世界上已部署了14000多部无线电,所以在所有美国和国际军事部队范围内,AN/ARC-210产品系列已成为多频带、多模无线电的公认标准。该无线电已装备世界上130多个型号飞机。

2004年3月,美空军部长罗奇表示空军也考虑使F-15C/D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主要原因是在伊拉克战争中,用于制空的F-15C没有用武之地,而美海军却在F-14上安装了传感器吊舱及相关武器用于对地攻击。美空军计划用“金鹰”来命名改进后的F-15C。F-15C的对地攻击能力改进研究正由美空军的空战司令部(ACC)、F-15系统项目办公室(SPO)及空军参谋部进行。其中, SPO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分析,ACC则研究潜在价值。根据前几年完成的一份初步报告,这项改进工作将采取螺旋式发展方式,分四个阶段进行。报告中采取了一系列假定:改进179架F-15C、1760数据总线、926千米作战半径及1297千米作战半径。F-15C/D的潜在对地攻击武器包括JDAM、“宝石路II/ III”系列激光制导炸弹。雷达改进及传感器吊舱都在考虑之中。美空军已有18 架F-15C装备了雷声公司APG-63(V)2有源相控阵雷达,目前正在考虑为整个F-15C机群装AESA雷达的事宜。美空军在2005财年预算申请中,要求拨款5730万美元进行F-15C/D的精确空对地装备的研发。

2004年10月,美国空军表示第三师第12和第19中队的F-15C战斗机飞行员现在已经在用APG-63(V)2有源相控阵雷达进行值班飞行。虽然这种雷达的大部分性能数据还是保密的,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在战斗机上执勤的AESA雷达,即雷声公司制造的APG-63(V)2雷达可以探测到90千米以外的小型巡航导弹和隐身飞机,而在这个距离上原来的F-15C雷达只能发现常规尺寸的有人驾驶战斗机。五角大楼的雷达专家用另外一种说法,即F-15C的原装雷达在90千米处发现的目标,对于X波段的AESA新雷达V2而言,在180千米处即可发现同样的目标。APG-63(V)2雷达的优点还不止是增加了作用距离和分辨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能力。因为要打击的目标,即巡航导弹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多发齐射方式。F-15C原雷达一般情况下只能对一个,最多两个巡航导弹进行跟踪;而APG-63(V)2雷达可以同时以更高的精度跟踪多个目标,并制导多枚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实施攻击。

自从空军第三师的两个F-15C中队在2000年改装APG-63(V)2雷达以来,部队已经开发了若干新的战术,并增加了所能对付的目标类型和数目。飞行员提高了作战取胜的信心。因为,早些时候在印度该师的6架F-15在模拟空战中被击败曾经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后来我们才知道,参加模拟空战的F-15C战斗机并未装备AESA雷达,而且导弹的射程被限制在36千米,同时是在1架对3架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现在每个中队18架F-15C中有半数飞机装备APG-63(V)2雷达,它的天线口径还是由数百个第一代AESA“砖块”结构的收/发模块组成,而第二代收/发模块的尺寸小于1平方英寸。该雷达约有3600个接收和发射单元,排列在一个接近正方形的天线框架上。AESA雷达波束快速运动能力,使之可以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发射和制导导弹进行拦截。雷达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小型或具有隐身能力的巡航导弹和飞机,使得F-15C战斗机有足够的时间在对方还没有来得及发现自己时,将其击毁。它可以向挂载AIM-120C增程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F-15战斗机提供先验目标信息。在导弹飞行过程中,雷达还可提供修正信息,以便提高命中精度。过去对远距离小型目标的探测任务是由米波雷达来完成的,但是它的精度较低;目前E-10A 的AESA雷达可以实现远距离、高精度的探测目的。新型的AESA雷达还为它的载机F-15C本身的雷达截面积的减小作出贡献。因为对于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当它的天线探测到目标时,正好是它的天线平面对准目标,因此,也就形成了很强的反射;如果说在前一时刻敌方还没有发现你,这时他将发现你。而AESA雷达天线阵面是固定安装的,并同飞机纵轴有几度的夹角,如同F/A-22的雷达一样,其天线阵面的反射是很小的。

尽管APG-63(V)2雷达有上述种种优点,但仍然将被更为先进的APG-63(V)3所代替。因为前者需要太多的冷却和供电。飞机要为装载这样的雷达进行大量的改装工作。另外,由于雷达太重,还要在飞机尾部加装600磅(272千克)的配重,以便平衡飞机的重心。这时改装后的飞机将比原来飞机增重1000磅(454千克)。这对飞机的航程和油耗没有太大的冲击,但对飞机的机动性却有一定的影响。这将通过配备高机动的AIM-9X近距空空导弹(射程为22~30千米)和头盔瞄准系统加以弥补。雷声公司研发的新型APG-63(V) 3雷达同F-15C原型的机械扫描雷达V1相比重量基本相同,因此不需在飞机尾部加装配重;同时,原型飞机的供电也可以满足APG-63(V)3雷达雷达的要求。APG-63(V)3雷达的后勤保障需求大为降低,极大地增加了部队的机动能力。APG-63(V)2雷达的AESA天线采用“砖块”结构;APG-63(V)3雷达则采用“瓦片”结构(即为F/A-18E/F改装APG-79AESA雷达所采用的一种更小型的AESA结构形式)。V3型的AESA阵面将可减重240磅(109千克)。同时,V3型雷达的故障诊断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改善。

尽管APG-63(V)2雷达采用的是第一代AESA技术,飞行员们还是对其褒奖有加,并希望把它配载在更多的飞机上。空军官员关切的是如何在战术使用上更有效的发挥AESA雷达的作用,是否能够形成对多个来袭巡航导弹的攻击几何图形,是否有足够的空空导弹实施攻击。因为你已经有了不会漏掉任何一个目标的探测手段。空军官员还表示,准备增加F-15的外挂载荷,把现在还没有利用的翼尖挂点挂载AMRAAM导弹或是把内侧的AIM-9X近距导弹移至翼尖挂架,而把腾出来的内侧挂架挂载AMRAAM导弹。战斗机雷达的另外一个不足是其有限的视场。虽然V2已经比原来装载的雷达视场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全方向。飞行员希望用数字雷达告警接收机,如ALR-69A(V)来填补那些雷达还不能覆盖的空域。

2004年12月,根据美国空军授予的一份总额600万美元的任务合同,MTC技术有限公司领导的项目组将努力改善F-15战斗机数据链(FDL)间的系统接口以及战术空中导航(TACAN)传输信号。项目组成员还包括ARINC公司和传感器系统有限公司。升级工作将包括装配改进的战斗机数据链和战术空中导航传输信号的原型天线、相关系统测试以及为F-15机队改进制造更新系统。

2005年10月,第64“侵略者”中队是目前美空军唯一的空战假想敌中队,美空军在2006年某个时候为它装备大约8架F-15战斗机,补充其现有的12架F-16战斗机,使之达到满编状态。这些飞机都将采用独特的褐色或蓝色涂装,使之在美空军的“红旗”和其他演习中易于识别。在20世纪70~80年代美空军曾有4支满编的AS,其中1支部署在英国,1支部署在菲律宾,剩下的2支部署在本土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它们在空战中模拟苏联战斗机的特点及战术,与美空军及其盟国空中力量的飞行员进行对抗演练,训练了数千名飞行员。但是,防务预算的减少使其规模在1990年曾缩小到只剩7架F-16,而这些飞机及其机组人员都被吸收到“红旗”中队中,组成了名为“对手战术分队”的建制。2003年该分队又被重编为第64中队,并补充了5架F-16。目前, 第64中队的活动包括支持F/A-22战斗机的作战测试、在每次“红旗”演习中扮演“红军”、参加每年在加拿大举行一次的“枫叶旗”多国空战演习等。第64中队指挥官保罗·哈夫曼中校表示,美空军在许多方面都需要AS的支持,因此它的恢复是有意义的。美空军所有战斗机部队的指挥官们都希望能通过AS了解对手,使自己能赶上威胁增长的速度。为此,第64中队在美空军许多基地向新飞行员传授空战理论,而不仅仅是在“红旗”演习中。该中队还将发起“引路”活动,把自己在训练方面的专长传授给美空军其他作战部队,近几年该中队增编新机和对手教官飞行员为其提供人力物力基础。由于美空军作战部队平时的训练已相当繁忙,故采用上门授课方式可减轻其负担。

不过,至少在最近两年内,“引路”活动可能因第64中队在内利斯基地执行的任务太多而无法实现。2004年,仅为支持F/A-22的作战试验和战术开发,该中队就在内利斯基地飞行了大约300个架次,共700小时。该中队全部12架F-16的年飞行时数通常高达2500小时。第64中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由于美空军面对的主要威胁已发生变化,它也必须与时俱进,而不能再通过模拟苏联战斗机来提高美空军的作战能力。为此,美空军已在内利斯基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对手战术群”,它包括“红旗”演习的有关建制、第64中队和1个情报中队。据称ATG最终还将吸收空间战和信息战领域的专家,从而实现全面的威胁模拟。迄今为止,第64中队仍采用苏联依靠集中式地面指挥控制体系的空战模式,编有经验丰富的地面控制截击指挥官。然而,美空军潜在的对手,即使装备着苏联/俄罗斯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其作战模式也都在逐步向西方靠近,即更加重视飞行员的自主性并正在形成空中作战体系。尽管哈夫曼认为,这些潜在对手在行政系统上仍然是高度集中和受控的,但有迹象表明某些国家正在给予飞行员更大的空战自主权。例如,在2004年2月16日至27日的美—印“对抗—印度”2004演习中,美空军参演的F-15C飞行员对印度米格-29和苏-30的飞行员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能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哈夫曼表示通过这次演习,美空军看到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国家,许多很有能力的非美制装备。而作为这次演习的结果,第64中队正在持续改进和升级其战术中。

基本技术数据如下。

机长:19.45米

机高:5.65米

翼展:13.05米

空重:12973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0845千克(制空战斗机20244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6103千克(机内),9818千克(外挂,2个保形油箱和3个副油箱)

最大外挂武器载荷:10705千克

进场速度:232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8300米

起飞滑跑距离:274米(截击)

着陆滑跑距离:1067米(截击,不用减速伞)

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15分钟(无空中加油),15小时(空中加油)

转场航程:5745千米(带保形油箱),4631千米(不带保形油箱)

F-16“战隼”轻型战斗机

F-16“战隼”轻型战斗机,美军主力轻型战斗机。1972年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目的是验证在战斗机上采用新技术,并没打算真的搞一个投产型号。可是四个月后,却从五家参加投标的公司中选定通用动力公司的401和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两个方案,并签订合同要求两家公司各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的401方案军用编号为F-16;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军用编号为F-17,原型机制成后,经过一年时间的竞争试飞。

19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中选择一种继续发展,使之成为实用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F-15搭配使用,以弥补由于后者复杂昂贵而造成的购置数量不足,后来人们称此为“高低配置”。这一决定是美国空军原本没有预料到的,因此F-16的出现可以说是有些偶然因素。19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通用动力公司的F-16中选,这就是F-16战斗机的由来。而F-17虽然败阵,但是在后来的海军“高低配置”选择中,却又击败了F-16,成为了后来的F/ A18战斗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海军认为单发动机的F-16安全性不够,不足以应付严格的航母起降要求)。

第一架F-16原型机于1973年12月出厂,1974年2月首次试飞。F-16生产型于1976年12月首飞,1978年底开始交付部队使用。现已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国外用户包括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以色列、埃及、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而中国台湾省也有订购。难怪F-16有“国际战斗机”之誉。

F-16的外形据说是从50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采用悬臂式的中单翼,平面几何形状为切角三角形。前缘有随迎角和飞行速度的变化而自动下偏以改变机翼弯度的襟翼,采用这种设计可使飞机在大迎角时仍保持有效的升力系数,从而提高飞机的机动能力。后缘有全展长的襟副翼,既可像普通襟翼那样起增加升力的作用,又可以左右差动进行横向操纵。翼根前缘是大后掠角边条,可改善大迎角时的气动性能,同时可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F-16的外形相当漂亮,很有明星风范,也成了美军“雷鸟”表演队的专用机。

机身为半硬壳结构,采用翼身融合体的设计,使机身与机翼平滑连接,不 但可减小飞行阻力,提高升阻比,而且对结构强度有好处,可减重258千克,也对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很有好处。尾部有全动式平尾,平面形状与机翼相似,翼根整流罩后部是开裂式减速板。垂尾较高,安定面大,后缘是全翼展的方向舵。腹部有两块面积较大的安定翼面。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座舱盖为气泡形的,飞行员视野很好,内装零—零弹射座椅。控制系统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技术,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

早期的F-16装一台普惠公司的F100-PW-100型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72.5千牛,加力推力111.1千牛;1984年后生产的F-16改装通用动力公司的F110-GE-100发动机。

到目前为止,F-16有十多种改型,包括:A型单座战斗机、B型双座战斗教练机,两型产量达到1744架。

由A型改进而来的C型和B型的改进型D型,C、D型加起来超过2200架。

F-16MLU型,是F-16的“中期寿命改进型”;台湾的F-16使用了部分MLU型的技术,装备APG-66(V)3A型火控雷达,能使用AIM-7E“麻雀”中距空空导弹。

还有最先进的F-16ES型,1998年为阿联酋制造,在翼根上安装了两个外挂保形油箱,载油量大增;座舱盖前加装了一个光学搜索系统,外形与俄罗斯设计的产品有相似之处;能使用AIM120AAMAMR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还有侦察机、先进技术实验机等特殊类别。

参加海湾战争的F-16战斗机还进行了“准隐身改造”,座舱盖、风挡镀了薄金属膜,翼面前缘、进气口等部位涂有反雷达涂层,使得F-16雷达反射面积减到了1平方米。F-16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低档配置,它的空战能力与专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无法相比,不断的改进又着重于对地攻击方面;尤其在对地攻击非常强调的航程方面,有了不少改进,但是采用的方法如加装保形油箱却增加了自重,进一步减弱了空战能力。因此要用好F-16,必须依靠强大空中优势战斗机部队去夺取制空权,然后能放手大干,这也是台湾空军所面对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5年3月,美军正式接受最后一架全新生产的F-16战斗机。此后洛·马新生产的F-16将全部用于外销。

2005年12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航空分部预计F-16将有100至200架的国际订货,如果获得印度订货将可能更多,这将使F-16的生产延续的时间更长。洛·马公司制造F-16的5种型别,正在改装土耳其等机队的飞机,同时公司还积极争取希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订单。洛·马公司航空部F-16项目副总裁JuneShrewsbury称,F-16仍是一个非常健康而有生命力的项目。她说,希腊预计将购买至少30架,最多可能达40架F-16。巴基斯坦希望购买55架第50或52批次F-16,另外有20架的意向,但是受到该国强烈地震的影响计划被迫推迟,预计该计划不久后将会恢复。

F-16A技术数据如下。

翼展:9.45米

全长:15.09米

高度:5.09米

空重:70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6057千克

内载燃油量:3160千克(4060升)

最大挂载能力:6800千克

发动机:P&WF100-PW-2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一具

发动机推力:11350千克

最大爬升率:15240米/分钟

升限:15240米(46250英尺)

最大航程:3890千米

电子系统数据如下。

火控雷达:WestinghouseAN/APG-66(V)2A

最大搜索距离:185千米

导航系统:LittonLN-93型激光陀螺仪

电子战系统数据如下。

雷达预警系统:LittonAN/ALR-56M型雷达预警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AN/ALE-47红外诱饵、干扰丝撒布器、RaytheonAN/ALQ-184(V)2型电子对抗吊舱

武器系统数据如下。

固定武装:GEM61A120毫米机关炮

武器挂点:左右翼端各一、翼下各三、机腹挂点一,计九个挂点

军用运输机

军用运输机是运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的大型飞机,具有载重量大,续航能力强等特点,执行空运、空降、空投等任务。

军用运输机自卫能力较差,战斗中必须由战斗机护航。军用运输机开始是由轰炸机和民用飞机改装而成,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机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采用噪声小、耗油低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以后动力装置不断革新,性能大幅度提高。美制C-5A战略运输机,装有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巡航速度871千米/小时,航程4700千米,载重120吨。可搭乘34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军用运输机还正朝多机身、大功率的方向发展。

C-2A“灰狗”运输机

C-2“灰狗”是海军航空母舰舰载运输飞机,进行海岸设备和海上航母打击大队的人员、后勤物资和邮件的重要运输。

C-2A(R)飞机能够运送重达10000磅的货物飞行超过1000分钟。19架C-2A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购,并于1987年逐步被淘汰。39架新生产型的替代C-2A(R)飞机在20世纪80年代采购,如今现役还保有35架,该型飞机进行重大的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的改进。2个舰队后备中队,每个海岸各一个。这2个中队还在每个航空母舰上部署了2架C-2飞机的分队。

C-17“环球空中霸王Ⅲ”

C-17“环球空中霸王Ⅲ”是麦道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一种采用上单翼、四发、T形尾、带后卸货板的新型运输机。机身长53 米,机高16.8米,翼展503米,外形尺寸与C-141相当。最大起飞重量263 吨,最大载荷为150吨。机上带75.8吨载荷时,C-17可从2320米长的跑道起飞,然后在915米长的简易跑道上着陆。该机性能先进,装备部队后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佳的作战能力。由于美军不再订购新的C-17,而外国客户的订购数量不足,C-17的生产线面临关闭的危险。波音公司正努力谋求更多国内外订单,以维持生产线的生存。

C-17采用大型运输机常规布局。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前缘后掠角25°,NASA翼梢小翼高2.90米。悬臂式T形尾翼。垂直安定面与机身连接处向前伸有小背鳍,嵌入式方向舵分为上、下两段,升降舵分为两段。液压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可靠重力应急自由放下。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6轮。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主起落架旋转90°向里收入机身两侧整流罩内。可在铺设与未铺设的跑道上使用。起落架装有碳刹车装置。

C-17容战略和战术空运能力于一身。在货舱设计上,尽管C-17外形尺寸和C-141差不多。但其货舱尺寸却与外形尺寸比C-17大的C-5“银河”相当。按能在货舱中两排布置6辆卡车的要求,货舱宽度为5.48米,长26.82米,高3.76米。吉普车可3辆并列,也可装运3架AH-64攻击直升机。各种被空运的车辆可直接开入舱内。机舱中心线和机舱两壁可装折叠式座椅。空投能力包括空投27215~49895千克货物,或空降102名伞兵。为了装载陆军最重的装备——55吨重的M1主战坦克,货舱地板由铝合金纵梁加强,达到了60吨的最高承载能力。

C-130“大力士”

C-130“大力士”中型战术运输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制造。1951年开始设计,1954年8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56年12月生产型开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可以服务于战区内外的空运行动。

C-130可在前线简易机场跑道上起落,向战场运送或空投军事人员和装备,返航时可用于撤退伤员。改型后用于执行各种任务。C-130能够进行昼夜和不良天候下的行动,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后勤支援。货物运输可以通过伞降、低空伞降系统或者着陆来完成。作为一个战术运输平台,它可以装载92名地面部队或者64名伞兵和装备。它也可以作为医疗撤退平台,能够装载74名伤患和服务人员。

C-130是生产时间持续最长的战术运输机。已发展了30多种型别,除用于运输的基本型外,还发展出用于试验研究、南极空运、军援出口、武装攻击、用于发射和控制靶机、电子监视、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的型别;还有搜索救援和回收型、空中加油型、特种任务型、气象探测型、海上巡逻型;此外还有大量民用型别。

基本数据:4台艾利逊公司的T56-A-15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355千瓦(4500当量马力)。机组人员4名,正副驾驶员、领航员和货物装卸员,机舱可运载92名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担架伤员,以及加油车、155毫米口径重炮及牵引车等重型设备。

尺寸数据:翼展40.41米,机长29.79米,机高11.66米,机翼面积162.12平方米,机舱(不含驾驶舱)长12.6米、宽3.13米、高2.18米,主轮距4.35米,前主轮距9.77米。

重量数据:使用空重34 170千克,正常起飞总重70310千克,最大超载起飞总重79380千克,最大载重19870千克,燃油量36 300升。

性能数据:最大巡航速度620千米/小时,经济巡航速度55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起飞重量58970千克)10060米,海平面爬升率9.65米/秒,起飞滑跑距离1090米,着陆滑跑距离(着陆重量58970千克)518米,最大载重航程4000千米。

安-12运输机

安-12,北约代号为“幼狐”,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四发涡桨军用运输机,由安-10民用机发展而来。安-12原型机于1957年3月首飞。定型生产超过900架,军用民用均有涉及,1973年停产。

安-12BP于1959年进入苏军服役。其规格、尺寸、性能与同时期的美国C-130大力神运输机非常相似,被视为其对应版本。1960年代,中国从苏联购买了若干架安-12运输机,并计划在国内设置生产线。但随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撤出技术援助,计划未能成行。直到1975年,中国在其基础上仿制的运输机首飞成功,改变了这一状况。到1981年,中国已经完全具备独立制造安-12的能力,并已经以“运八”为投产的运输机命名,此后,运八的发展逐渐跳出安-12的框架,并发展出独立的衍生型号和改进型号。

安-22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

安-22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涡轮螺旋桨飞机。主要用于运送部队和大尺寸、大重量的军事装备。可在边远地区的简易机场起落。

1962年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5年2月27日首次试飞,当年首次在航展上公开亮相。1967年末开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产。共生产85 架,其中空军50架,民航35架。该机创造了多个飞行世界纪录。

安-22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坦克、汽车等。驾驶舱内乘员5~6人,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与主货舱隔开的可容纳28~29名乘客的机舱。

安-22投入服役时,是苏联唯一可运载T-62坦克的运输机,可载重80吨飞行5000千米。货舱容积639平方米,除可运载T-62坦克外,还可运载“飞毛腿”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桥梁、汽车等重型军事装备。苏联曾使用安-22执行战略空运任务,飞往西半球、非洲和中东,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时所使用的主要运输机是安-22。

采用4台库兹涅佐夫HK-12MA涡桨发动机,功率4×15000轴马力,每台发动机驱动一对直径为6.4米的四叶同轴对转螺旋桨,着陆时可反桨,缩短着陆距离。该机具备在野战机场起降的能力。前起落架为双轮,每个主起落架为3组共6轮,轮胎气压可在飞行或停放时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跑道条件。

安-22曾多次创造世界飞行纪录。1967年10月26日,创造了14项有效载重—高度飞行纪录。由于安-22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不好,订货不多,只生产85架就停产了。安东诺夫设计局20世纪60年代末曾试图将安-22机身加长,改型成双层客舱的民用客机,载700名乘员,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又没有适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所以这项计划未能实现。安东诺夫设计局已研制出新型安-124重型运输机来代替安-22。

安-225式重型运输机

安-225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现为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六发涡轮风扇式重型运输机,用于在飞机外部装运航天飞机、火箭发射器部件和其他大型货物。1985年中期开始设计研究,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次飞行。1989年5月13日首次做了背带“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飞行。至今只生产了1架飞机。

20世纪90年代末,由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以及乌克兰Motor-Sych公司共同改装这架飞机,以符合国际航空标准,改装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于2001年5月试航成功。

北约组织给安-225的绰号是“哥萨克人”,它既可在舱内装运货物,也可背带运载航天飞机、火箭发射器部件或其他大型货物。安-225于1985年开始研制,于1988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在1989年3月22日在3.5小时飞行时间内,安-225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由于其每飞行小时的费用高(3.5~4.0万美元),因此销量不佳,截止到1998年底只生产1架。飞机单价为2.5~3.2亿美元(1998年币值)。

安-225运输机机身采用普通半硬壳式轻合金结构。上翘式机头舱门。机翼为后掠式,由中央翼段和安-124机翼组成。两个垂直尾翼安装在带上反角的水平尾翼两端,所有翼面都后掠。起落架为液压操纵可收放前三点式。机长84.00米,机高18.20米,翼展88.40米。动力装置为翼下吊挂6台D-18T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29.5千牛,有反推力装置。最大起飞重量600000千克,最大商载(内部载货或外部载货)250000千克,最大载油量超过3000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850千米/时,航程(内部载货200000千克)4500千米,最大燃油量航程15400千米。驾驶舱内6名空勤人员。机翼中央段后底层货舱上方为运载60~70名人员的客舱。底舱从机头至机尾贯通,地板用钛合金制成。货舱长43.00米,宽6.40米,高4.40米。货舱内可装载16个标准集装箱,80辆“拉达”型轿车和各种重型自动卸货卡车,外部挂载所需要的地面试验设备和现场维修设备。在机翼中央翼段上方有两根载货用的纵梁,机背上可负载超长尺寸的货物,如俄罗斯“能源”号航天器运载火箭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等。

由于安-225是在安-124基础上加大,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与安-124相比,安-225加长了翼展,货舱长度增加,取消了后部装货斜板/舱门,使飞机总重和载重能力都增加50%,为避免在机身背部携带外载时产生气流干扰问题,垂直尾翼由单垂尾改成双垂尾。为在机背上运送大型货物,机身上方有两个承力支点。起落架共有32个机轮,每侧主起落架比安-124增加两对机轮。机翼中央部分增加两台发动机。

伊尔-76中远程大型运输机

伊尔-76“耿直”式中远程大型运输机,是苏联伊柳申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大型运输机。

伊尔-76于1971年3月试飞,1975年服役。乘员7人,翼展50.45米,机长49.59米,机高14.76米,最大时速850千米,巡航时速750~800千米。巡航高度9000~12000米,实用升限15500米,航程5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70000千克,载运量40000千克或150名士兵,可载运各种装甲车辆、高炮或防空导弹。

伊尔-76还可执行伞降任务,空投货物或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其最大载重量约40吨,可空投一个连的伞兵,或3辆伞兵战车。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苏联军事空运主力机型——安-12已经显得载重小和航程不足,苏联为了提高其军事空运能力,决定研制一种近似于美国C-141重型运输机的运输机。第一架伊尔-76原型机于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机场首次试飞,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公开展出。1974年由苏联空军航空运输司令部进行鉴定验收,认为飞机达到要求。

截止到1997年,共生产了950多架,年生产量近50架。除俄罗斯空军和民航使用数百架伊尔-76运输机外,还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伊朗、英国、叙利亚、印度、捷克、波兰、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古巴和中国等。

伊尔-76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截面与安-124不同,基本呈圆形。机头呈尖锥形。机舱后部装有两扇蚌式大型舱门,货舱内有内置的大型伸缩装卸跳板。机头最前部为安装有观察窗的领航舱,其下为圆形雷达天线罩。伊尔-76还采用了全金属多梁破损安全结构悬臂式上单翼。上单翼不阻碍机舱空间,后掠角25°机翼。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的截面基本呈圆形,前机身有两扇舱门,后机身底部有两扇蚌壳式舱门,向下开的中间壁板可作为货桥。军用型机尾装有炮塔,后期部分改用民用型的机尾。悬臂式全金属T型尾翼的平尾安装角可调,方向舵和每侧升降舵上都有调整片。动力装置为4台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生产的D-301M涡扇发动机,分别吊装在两侧内翼之下,单台推力117.6千牛。每台发动机都装有蚌壳式反推力装置。内翼和外翼前后梁之间为整体油箱,总燃油量81830升。军用型机翼下有4个外挂点,每个可挂500千克炸弹、照明弹、标志弹。

机头雷达罩内装有大型气象雷达和地形测绘雷达。货舱可运载150名全副武装士兵,或120名伞兵;还可装运各种军用车辆或设备。货舱后部有蚌壳式舱门和货桥,带有装卸导轨,导轨宽度可调。机舱顶部有2台电动起重机,每台起重5000千克。有2台绞车,每台牵引拉力为3000千克。这些随机装卸系统缩短了机场装卸货物时间,增加了飞机的周转率。货舱为气密式,在10668米高空可保持3000米高度的气压,必要时可给驾驶舱增压。

为适应粗糙的前线机场跑道,伊尔-76采用了低压起落架系统,以及能在起降阶段低速飞行时提供更大升力的前后襟翼。伊尔-76还具有改装成飞行医院的能力。采用液压可收放前三点式多轮低压轮胎起落架,共20个机轮。轮胎装有胎压调节系统,飞行中可调节所需要的胎压。

伊尔-76机上装有全天候昼夜起飞着陆设备,包括自动飞行操纵系统计算机和自动着陆系统计算机。机头雷达罩内装有大型气象和地面图形雷达。伊尔-76安装有电子对抗设备,包括雷达告警接收机、箔条红外诱饵发射装置、外挂电子对抗吊舱。多种伊尔-76的改进型上装有雷达瞄准的2门23毫米口径的自卫火炮。在许多民用的伊尔-76上也有这一火炮系统,这是因为苏联军方希望民用的伊尔-76在战时也能迅速为军方所用。

轰炸机

轰炸机是对地面目标及海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它的特点是:航程远,载重大,突击力强等,按载弹量区分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 吨),轻型(3~5吨);按航程分远程(8000千米以上),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近程(3000千米以内)。按执行任务区分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二战”期间的美制B-29、英制“兰加斯特”、苏制杜-2轰炸机等都是著名机种。战后,美国研制了B-52亚音速轰炸机,载弹量达18~26t;苏制Tu-20型,载弹量15~25吨。20世纪60年代末,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问世,美制FB-111、苏制“逆火”图-22M等,它们都备有先进火控系统。可保障全天候精确轰炸,可携带常规炸弹、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和其他导弹。

随着现代武器准备的发展和空战特点的改变,今后轰炸机将向抗电子干扰、“隐身”、提高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轰炸精度等方向发展,以B-1、B-2隐形轰炸机为代表。

轰-5轰炸机

轰-5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以苏制伊尔-28喷气轰炸机研制的轻型战术轰炸机。轰-5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1948年7月8日,苏联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伊尔-28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

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杜-2和伊尔-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之后,中国军方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此计划破产。中国军方开始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自行仿制生产,并取代号为轰-5。轰-5 于1963年1月开始投入研制,1966年9月25 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厂试飞成功。1967年4 月,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 轰-5停产。轰-5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战斗机使用的涡喷-5发动机的改进型,单台推力可达26.48千牛。

轰-5的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信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毫米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轰教-5教练机和光学摄影侦察型轰侦-5、电子对抗机等机型。其中轰侦-5的航程大于轰-5基型。

轰-5在国内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使用的是轰-5鱼雷型,主要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

轰-6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制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图-16于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联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我国于1959年开始引进并仿制图-16,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轰-6轰炸机。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还在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不断进行改进。预计轰-6系列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该机于1968年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许多航空工业的空白。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型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仿制时还有一些小改进,如图-16的垂直尾翼翼尖为木质结构,对材质要求苛刻,结构复杂,工艺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结果在试制时从大量的木材中勉强做出了一件。最后决定用玻璃钢代替木材,经一年多时间设计制出了玻璃钢翼尖,强度、电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ΡД-3M发动机,最大推力93千牛,相当于涡喷-6的3倍,全重3.1吨,最大直径1.4米。为生产这种庞然大物,必须匹配几百台精密、专用、大型设备和大型试车台。它的涡轮盘毛坯要万吨水压机锻制,每台发动机,其原材料需高温合金15吨,有色金属9.5吨以上。当时世界上仅美、英、苏才有能力生产这种大推力发动机。1961 年,涡喷-8试车成功。从这个漫长的认识客观规律的征程中,中国设计、工艺、生产人员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发动机专家。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1981年,在轰-6机上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深受部队欢迎。为了提高轰-6的自卫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轰-6机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改装。

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普通炸弹、高阻爆破炸弹等。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型核武器。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实际上这是一架我国组装的图-16),改装为核航弹 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5月14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图-16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1988年5月15日,轰-6甲通过生产定型,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1967年,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并取得成功。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 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 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

海军航空兵于1967年轰-6还在研制时就提出了研制反舰改型轰-6丁(轰-6D),因“文化大革命”影响,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经多次导弹试射后,1984年12月24日轰-6丁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1985年通过鉴定。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保留了原有作战能力,装备了C-601、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

轰-6基本技术数据如下。

机长:34.800米;翼展:34.189米;机翼面积:167.55平方米;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5.021米;机高:9.850米;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小时;巡航速度:0.75马赫;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最大着陆重量:55000千克;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自卫武器:7门航炮;实用升限:13100米;最大航程:60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1670米;着陆滑跑距离:1655米(不放减速伞),1050米(放减速伞)。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轰炸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德国在这种轰炸机的帮助下成功发动闪电战,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斯图卡轰炸机从1938年开始服役,仅1938年一年就生产了950架。在“二战”开始之前,德国空军就已经装备了9个俯冲轰炸机团,共350架斯图卡轰炸机。斯图卡轰炸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发声装置。这让斯图卡在俯冲时能够发出一种极为尖锐的声音,以制造一种恐怖心理,打击了敌人士气。

1939年9月1日,德军撕毁《日内瓦协议》,发动对波兰的全面进攻,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对波兰的整个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00多架斯图卡轰炸机攻击波兰重要据点和保护德国的突进机械化部队。其中140架Ju-87对华沙市附近的桥梁、炮兵阵地、街道和铁路进行了大规模准确的轰炸,摧毁了波兰人精心修筑的大量坚固据点,迫使失去了重要据点的十多万华沙守军投降。9月16日,斯图卡袭击了布祖拉河两岸的许多渡口,当场击沉了海尔港内1540t的“韦佛尔”号驱逐舰及“克里夫”号布雷舰。9月9日,15万波兰军队终于会合到一起,它们向波兹南的德军发动大举进攻。但是此时德军的空军联络小分队已经和巡航的斯图卡联络上,冲锋的波兰人还没有遇到德军的地面部队就遭到大批斯图卡的轰炸。

在整个对波兰的战役中,斯图卡大显神威,仅仅损失了38架,大约占参战斯图卡总数的10%(这个数字少于德国空军的平均战损——18%),这也成就了斯图卡轰炸机的赫赫声名。但是由于大部分波兰空军主力在开战一周内就失去战斗力,而且波兰军队也缺少足够的防空武器,使得斯图卡的一些缺点被掩饰了。这些缺点在之后的战役中集中爆发出来!

在1940年争夺丹麦和挪威的战争中,斯图卡表现得仍然十分出色,除了用精确的投弹支援德国步兵以外,斯图卡R型还曾成功封锁了海岸线,切断了英国远征军对这两国的支援。但在随后的法兰西战役中,斯图卡的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出来。

首先,斯图卡的速度很慢,机动性很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己方战斗机保护,在敌方的战斗机攻击下,斯图卡打不过又逃不掉。其次,斯图卡的机身较为脆弱,关键部位没有装甲保护。如果遭遇到敌军防空火力和敌军战斗机的袭击,很容易战损。最后,斯图卡的航程较短,需要占领敌军的机场予以使用,这在战时并不容易。在大不列颠战役中,斯图卡就因此吃了大亏。会战一开始336架Ju-87B参与对英国的轰炸。但是德军主力Bf-109战斗机的航程太短,无法全程保护轰炸机。在英国上空斯图卡经常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遭遇英国机动性极强的喷火式和飓风式的打击。斯图卡根本无法对付,曾经一天之内被击落30架。为了避免更重大的损失,德军停止了使用斯图卡轰炸英国。

Ju-87DD型是斯图卡的最终版本,也是最完美的型号。它是在Ju-87B的基础上,根据法兰西战役和大不列颠战役的教训进行的最终改进型。它主要针对斯图卡的三个主要缺陷:航程短、空战能力差和对地空武器防御能力差进行了完善。采用新式的1400马力的尤莫211J型引擎。全新的引擎让飞机时速提高到400千米以上,航程扩大到1200千米,载弹量也增加到1800千克(载弹量相当于一般的轻型中空轰炸机了)。为了提高空战能力,在后舱换装了一挺双联装MG17机枪,增加了飞机的自卫能力。为提高对地面武器的防御能力,在关键部位加装了重达1000千克的装甲。这种设计使得飞机在俯冲的时候可以承受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D型除了保留斯图卡系列差劲的机动性能以外,整体作战能力比B型提高了一倍左右。整个D型作为斯图卡的主力机型,“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3000架。

Ju-87G型是斯图卡系列的反坦克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机翼二侧改装二门37毫米Flak18型长管反坦克炮,配有24枚钨芯穿甲弹,初速高、穿透力强,火力十分强大。该飞机1943年改装成功,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大量使用。其实这也是德军无奈的举动。德国在进攻苏联以后很快发现自己的主力坦克都无法和苏联主力T-34坦克对抗。

传统的斯图卡的反坦克作战,都是以近距离投掷炸弹,用破片将坦克摧毁。这对于英、法装甲薄弱但是机动性强的坦克很有效,但是很难破坏装甲厚重的苏联坦克。曾经有过30架斯图卡空袭一支集结的苏联坦克部队,结果斯图卡投出了全部的炸弹,只摧毁了一辆坦克。

相比起来,如果使用坦克炮从上面攻击坦克最为脆弱的顶部装甲,作战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斯图卡G型飞行员,只用一二发炮弹就可以摧毁一辆坦克。在Ju-87G服役的期间,击毁了数千辆苏联各种坦克,很大程度上帮助德国人抵抗了红色装甲洪流。

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

“兰开斯特”轰炸机是“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战机种,在性能上能与美国的B-17轰炸机相媲美。这是一种可对区域目标进行密集轰炸,而不是对点目标进行精确轰炸的夜间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空军实施夜间进攻最成功、最著名的轰炸机。兰开斯特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达22 000磅(约10吨)。在实施区域空袭时,可以投掷巨型圆柱体重磅炸弹,巨大爆炸当量可以产生无比的破坏威力。“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高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英国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2/3!

兰开斯特轰炸机于1941年开始服役,配备了1280马力的劳斯莱斯“梅林-20”发动机。后期改进中,除了对发动机功率和个别细节有所提高外,兰开斯特系列并无其他大的改进。整个服役期间,兰开斯特系列累计生产量达到7377架。

“兰开斯特”飞机采用梯形悬臂中单机翼常规布局,4台发动机均安置在相对较厚的机翼上。近矩形断面的机身前部,是一个集中了空勤人员的驾驶舱,机身下部为宽大的炸弹舱,椭圆形双垂尾和可收放后三点起落架。“兰开斯特”弹舱内可灵活选挂各式航空炸弹,除250磅常规炸弹外,还可半裸悬挂4000磅、8000磅、12000磅直至22400磅(1磅≈0.45千克)的各式大型炸弹,用于对特殊目标的打击。自卫武器是8挺7.7毫米口径机枪,分别装在机头和机背的双管炮塔以及机尾的四管炮塔上。兰开斯特必须应付德国的高射炮火和战斗机,它面对的是装备雷达的德国夜间战斗机。

作为战时英国最大的战略轰炸机,以夜间空袭为主要作战手段,几乎包揽了全部重要的战役、战斗任务,以意外少的损失,赢得了巨大战果,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美国波音B-17轰炸机

波音B-17又被称为“飞行堡垒”,它也许是“二战”中美国制造的最著名的重型轰炸机,它的声望远超过了生产数量更多的同胞:联合公司的B-24解放者。美国一共生产了12677架B-17,到1944年8月,美国陆军航空军至少已有33个B-17轰炸机大队部署在海外作战。

1943~1945年间,美国陆军航空军在德国上空进行的规模庞大的白天精密轰炸作战中,B-17由于优异顽强的表现而声名大振。“飞行堡垒”具有优良的高空性能与出色的抗损能力,往往在遭到巨创后仍能继续飞行,而且在后期的改进型号中,B-17装备了更强大的防御武器,安全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飞机在战斗中的存活率,挽救了许多机组成员的生命。

B-25轰炸机

B-25是北美公司在“二战”期间研发的产品,被誉为“二战”全球战场中最为优秀的中轻型轰炸机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5主要是在太平洋战场发挥作用。虽然B-25的航程依旧很短,但是猛烈地扫射使它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

B-25的改进型B-25G拥有对地面的强大攻击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其机鼻里安装的77毫米口径加农炮。这是“二战”实战中最大口径的机炮,用来对付运输船和登陆艇等移动迅速的小型船只非常有效。同时,B-25G机头还装有4挺(机身两侧各装有2挺)12.7毫米口径的机枪,使得B-25具有了强大的扫射能力。

B-25的成名还因为在1942年执行了轰炸东京的任务,虽然这次轰炸并未对日本形成大的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其战略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得手,并且在太平洋战场上屡屡取得胜利,成功地控制了西太平洋。经过太平洋战场上的屡战屡胜,日本军队士气高昂,美军则因屡受打击而士气低落。在这样的背景下,轰炸东京的计划就应运而生了。因此这个计划从制订出来就表明了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旨在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作战半径较小,如果采用舰载机作为轰炸主力,必须让航空母舰驶近日本本土达到作战半径才能进行空袭。而航母驶近日本本土,又会遭受日军本土上的轰炸机的威胁,一旦航母遭受损失,则会得不偿失。经过精心策划后,美国军方决定让“大黄蜂”号航母载着空军的16架B-25轰炸机前去完成这项任务。经过测试,B-25轰炸机恰好能够从航母上起飞,但是无法降落在航母上。这意味着轰炸东京是一条“不归之路”。美国军方策划轰炸机完成任务之后径直往西飞行,在中国内地降落。计划制订之后,军方开始召集志愿飞行员。

1942年4月18日,载着16架B-25的“大黄蜂”号航母从旧金山起航,向目标地——离日本本土800海里的北太平洋驶去。途中航母被一艘日本渔船意外发现,轰炸编队不得不提前起飞。16架B-25起飞之后,“大黄蜂”航母立刻返航。轰炸机则扑向东京、神户、横滨和名古屋四座城市。

这次轰炸对日本造成的损失非常有限,而且这16架轰炸机在完成任务之后全部损毁,但是这次轰炸对日本人士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这次轰炸促使日本在准备不足的情形下发动抢夺中途岛的战役,并最终在中途岛惨败,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

B-29轰炸机

波音B-29是美产四引擎涡桨轰炸机,号称“超级空中堡垒”,是整个“二战”中最杰出的重型轰炸机,在“二战”期间多次重大战役中大显神威。B-29轰炸机在当时创下了多个轰炸机之最:最大载弹量9吨、最远航程6000千米,在万米升限的高空还能以600千米/小时的速度巡航。

B-29不单是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空军中最大型的飞机,同时也是当时拥有各种最新科技的武器之一。在B-29上使用的新科技包括加压机舱、中央火控、遥控机枪等。B-29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对日本城市进行焦土空袭的主力,很好地完成了美国陆军航空军“让战火在敌国的领土上燃烧”的战略轰炸意图,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同时,在日本投掷的两颗原子弹也是由B-29轰炸机完成,日本对B-29的称呼因此变成了“地狱火鸟”。

B-29设有10个乘员座位,机身长度为30.2米,翼展为43.1米,高度为8.5米,翼面面积为161.3平方米,空载重量可达33800千克,满载重量可达54000千克,最高起飞重量为60560千克。B-29的动力装置为4个莱特R-3350-23超级增压星形发动机,每个发动机的功率可达2200匹马力(1600千瓦)。B-29的最大速度为574千米/小时,作战续航距离为5230千米,实用升限达10200米。主要型号有B-29A、B-29B、B-29D、XB-29、YB-29、B-29“生产型”等。

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

B-52轰炸机又名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是美国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它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主要用于执行远程常规轰炸和核轰炸任务。B-52从1948年10月开始设计,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6月生产型B-52B开始装备部队,先后发展了A、B、C、D、E、F、G和H等8型。B-52于1962年10月停产,共生产744架。现在仍在服役的是B-52H。

外形尺寸:翼展56.4米,机长48.5米,机高12.4米,机翼面积371.50平方米;机翼后掠角35°;主轮距2.41米,前主轮距15.48米;武器舱容积23.53立方米。重量及负载:空重832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9600千克,可携带约31500千克各型弹药。

最大时速:在6313米时为每小时639英里(1028千米)或为0.91马赫;巡航速度:525英里/小时(84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5151米;最大航程:14080千米(无空中加油);带4540千克弹药时作战半径是4880英里(7854千米);机组:5人。

作为美军第一种真正的洲际战略轰炸机,B-52沿袭了B-47的气动外形。B-52采用大展弦比后掠上单翼、低平尾、单垂尾、翼下成对吊装8台喷气发动机的布局形式。机翼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布局,大展弦比,平面形状呈梯形,机翼蒙皮是变厚度的,挠性较大。机翼后缘装有富勒襟翼,放下的最大角度为50°。机翼为抗扭盒形结构,左右翼根固定在穿过机身并与之等宽的中央翼段上。机翼前、后大梁根部用大螺栓与机身加强框连接。固定前大梁的机身框。

B-52采用细长的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结构,侧面平滑,截面呈圆角矩形。前段为气密乘员舱,中段上部为油箱,下部为炸弹舱。后段逐步变细,尾部是炮塔,其上方是增压的射击员舱(在G、H型上取消)。射击员舱与前机身乘员舱有一条通道。机身挠性很大,因此停机时机身两端分别下垂大约25毫米,同时蒙皮出现斜向皱纹,升空后方消失。

B-52翼下装四组八台涡轮喷气发动机,两台发动机间装有防火隔层,每台发动机都装有马鞍形滑油箱。两个外挂点和两个副油箱外挂点。机头下的两个突起物是红外夜视仪器,用于夜间或恶劣气候条件下低空突防和确定目标。B-52H装8台普惠公司的TF33-P-3/103涡轮风扇发动机,分4组分别吊装于两侧机翼之下,单台推力7650千克。H型机内装油量为174130升。空中加油受油口在前机身顶部。

B-52不同型号飞机的尾部装有不同的机枪,G型机装备有AN/ASG-15防御火控系统,控制4挺0.50毫米口径的机枪。H型机使用AN/ASG-21防御火近代系统,控制M61A1型20毫米机炮。

B-52载弹量非常大,可携带31500千克各型核弹和常规弹药。核弹有空射巡航导弹、斯拉姆导弹、高级巡航导弹、航空核弹。多种常规弹药以及联合直接攻击弹药、风力修正弹药布撒器等精确制导弹药、AGM-84鱼叉、AGM-86C空射巡航导弹、AGM-142突眼、联合空地防区外武器等。

为了在美国战略要求和军费收缩中取得平衡,美国对B-52H战略轰炸机进行了多次改进。近年为使其能在21世纪之初继续保持战斗力,或使其能够多服役40年左右,美空军计划进一步对该飞机进行改进。

B-52的主要作战任务一般包括常规战略轰炸、常规战役战术轰炸和支援海上作战。轰炸攻击范围大,空中加油后可飞抵地球任何一点轰炸。作战使用灵活,可挂载各种常规炸弹和精确弹药飞临目标上空实施轰炸,又可在离目标1000千米以外处发射空射巡航导弹对目标打击。飞机自身没有隐形能力,在攻击设防目标时需要大量飞机护航或支援。

B-52的作战方式在几十年内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高空高亚音速突防核轰炸,到越战时的中高空地毯式常规轰炸,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低空突防常规轰炸,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战略巡航导弹平台概念,体现了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为B-52增加了使用JDAM等先进廉价制导武器的能力,使得B-52的作战能力倍增。到了阿富汗反恐怖战争期间,为对付大量的低价值面目标,B-52重执地毯式轰炸方式,但辅助以地面特种部队的精确定位和实时通报,有效地打击了原本难以压制的塔利班地面部队。

B-52在战争中的表现

B-52第一次使用是在越南战争中,它是当时进行大面积轰炸的主要工具,曾对越南南北方目标以及老挝、柬埔寨等地区目标进行过126615架次轰炸(1965年8月至1973年1月15日),投弹量为250万吨。整个越南战争中,B-52出动量占各种作战飞机总量的1/10弱,但却投下近1/2的炸弹重量(三百多万吨)。在作战全期,有17架B-52被北方地空导弹或战斗机击落,另有12架非战斗损失。

在海湾战争中,B-52同样大显神威。据统计,在整个海湾战争中,B-52共飞行了1624个任务,投施72000枚弹药,总25700吨,占美国投空弹药总量的29%,空军投放弹药总量的38%。B-52所投炸弹震天动地的巨大爆炸声,使伊拉克军队晕头转向,大大削弱了伊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B-52H投掷大面积杀伤武器,攻击南斯拉夫大型目标,使许多机场、工业区等遭到巨大破坏。

2001年10月7日美国开始了对塔利班基地组织的军事行动,以B-52为首的战略轰炸机起到了极大作用。美国从陆地空军基地出动的战术战斗机,包括F-14、F-15和F-16的投弹量仅占总投弹量的5%;从航母上出动的使用率更高战术飞机(占整个出动架次的75%),其投弹量也只占总投弹量的25%。相反,载弹量巨大的B-1、B-2、B-52的轰炸机,尽管其出动架次只占空袭行动的10%,其投弹量却占到了总投弹量的70%。美国凭借着强大的战略轰炸机,不仅可从数百千米外的空军基地或航空母舰出动飞机来实施打击任务,更可从本土以远程轰炸机发起攻击,且一次攻击取得的效果更大。

2003年3月起,B-52又参与了对伊拉克的猛烈空袭,攻击的目标是总统官邸、通信指挥机构和地空导弹发射场,同时对伊拉克周围的共和国卫队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这种强大的轰炸力能够形成巨大的战略威慑,是美国在对外军事行动中的利器。而且美国军方不断地提升B-52的命中精度,不断地在B-52上挂载新型炸弹,使得轰炸的破坏力更加巨大。

美国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

B-1“枪骑兵”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是美国洛克维尔国际公司1974年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战略突防轰炸、常规轰炸、海上巡逻等任务,也可作为巡航导弹空中发射平台使用。

1962年美国空军提出“先进的有人驾驶战略飞机计划”,要求研制一种低空高速突防轰炸机作为B-52的后继机。1969年11月开始招标,1970年6月选定洛克维尔公司研制原型机,编号为B-1,1974年12月23原型机首飞,改进型B-1B于1982年11月研制,首架生产型于1984年10月8日试飞。由于美国一直就巡航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哪一个更有效的问题争论不休,致使该机的研制周期长达20多年。

B-1B轰炸机机长44.81米;机高10.36米;翼展全展开时为41.67米,全后掠时为23.84米;机翼面积为181.20平方米;机翼后掠角15°~59.5°;最大起飞重量216365千克;舱内载弹量为34019千克,外挂载弹量为26762千克;最大燃油量88450千克;作战半径可达5543千米,最远航程为12000千米,飞行升限18000米。

B-1B轰炸机为可变后掠式布局,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将机翼和机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既减少了阻力又增加了升力,四台发动机两两并列装在机翼下的发动机短舱内,座舱乘员为4人。B-1B采用低空飞行控制系统,机身两侧装活动前翼,略带后掠角,无副翼,横向操纵完全靠机翼上的扰流片和全动平尾的差动来实现,与B-1A相比该机加强了结构,更换了攻击电子系统的主要元件,重新设计了防御电子系统,改进了软件,并进行了隐身处理,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为B-1A的1/10,B-52的1/100。

B-1主要有两种型别:B-1A原型机(只生产了4架)和B-1B具有多任务能力的改进型。1986年,首架B-1B开始服役,同年10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至1988年初美国空军订购的100架B-1B已全部交付完毕,但随着美国军费的削减,服役飞机的数量逐步减少。

机身内共有3个武器舱,可以携带的武器有:8枚AGM-86B巡航导弹、AGM-69短距攻击导弹、12颗B-28或24颗B-61/B-83核炸弹,常规武器有84颗227千克的Mk-82或24颗908千克的Mk-84炸弹。机身下的8个外持架可以携带14枚AGM-86B或AGM-69导弹,8颗B-28,14颗B-43/B-61/B-83核炸弹,14颗Mk-84或44颗Mk-82常规炸弹,也可携带副油箱。

B-2“幽灵”轰炸机

B-2“幽灵”轰炸机是美国空军重型隐形轰炸机,由美国诺思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它能从美国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飞,在无需支援飞机护航的情况下,穿透敌复杂防空系统,攻击高价值、强防御、最急迫的目标。它是美国空军在21世纪的一支有效的威慑和作战力量。目前B-2只有B-2A型。B-2从1978年开始研制,首架飞机于1989年7月首飞,第1架B-2轰炸机“密苏里幽灵号”于1993年12月交付。

B-2的研制过程是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之后美国保密程度最高的军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诺斯罗普公司购置了洛杉矶郊区的毕柯莱佛拉地区的一座闲置厂房,并将其改装成保密工厂。军队与保安人员24小时进行监控。为防止苏联潜艇潜入加利福尼亚近海监听计算机软件系统发出的电磁辐射,毕柯莱佛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终端装置所在的房间,都采用了特制金属板进行电磁屏蔽。每台计算机都装有特制的罩套,未经批准的人员无法看到荧幕。关键岗位上的工人全部进行测谎试验,严防间谍与吸毒者。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知道计划的细节,且监控更加严格。参与计划的诺斯罗普公司的一位副总裁的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国。在远离厂区的地区注册了假公司,用于交接从转包商运来的部件。这些部件在深夜用无标记的卡车转运到毕柯莱佛拉。空军官员访问毕柯莱佛拉一律要换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国会中只有8名议员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国空军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飞机的不准确的手绘彩图,世界为之一震。同年11月22日,编号为AV-1 的B-2原型机在全世界的瞩目下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成为美国公众争相一睹的怪物。这期间,B-2原型机经历了军方进行的多次秘密试飞和严格检验,生产厂家不得不根据空军方面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各种苛刻要求不断进行设计修改。首架原型机1988年11月出厂,1989年7月首次进行了2小时20分的试飞。首架原型机主要进行气动及适航试飞;第二架原型机主要进行载荷试飞及扩大包线试飞,该机没有标准的隐身构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机装有全套电子设备,主要进行电子设备、隐身及武器试飞;第五、第六架主要进行武器和实际服役试飞。在历时整整5年之后,1993年12月,美国空军终于接收了第一架作战型的B-2A型飞机。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隐身轰炸机正式服役。

B-2的主要参数

B-2A轰炸机机身长20.9米,高5.1米,翼展52.12米,最大载重18144千克,实用升限15240米,正常起飞重量152635千克,机上装有4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出产的F118-GE-100型涡扇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推力7854千克,机组人员2名,飞机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千米。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

B-2A隐身性能首先来自它的外形:采用翼身融合的扁平无尾飞翼机体,机翼前缘为直线,机翼后掠33°,飞机头部到翼尖成锐角,机翼后缘成双“W”锯齿形,外形像一只巨大的黑蝙蝠。巨大的锯齿状后缘由10条直的边缘组成,从而可使雷达波从后缘和上沿两个方向反射出去,以较大的角度偏离飞机的尾后区域。B-2A无垂直尾翼,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整体的雷达反射截面。机体下方没有设置武器舱或武器挂架,连发动机舱和起落架舱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机翼之下,从而避免了雷达波的反射。另外,机翼前缘全部包覆一层特制的吸波材料。位于机翼前部、内装雷达扫描天线阵列的两个方形突出部件,也采用了特殊的吸波材料。此外,B-2A的整个机体都喷涂上了特制的吸波油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敌方探测雷达的回波。

B-2A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主梁和发动机机舱使用的是钛复合材料外,其他部分均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不易反射雷达波。并且这些不同的复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铆钉拼合,而是经高压压铸而成。整个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1~0.001平方米,与一只小鸟相当,仅为B-1B的1/100~1/10。所有的武器系统都隐藏在机体内,机身外无任何武器挂架,在机身内装有旋转式发射架,连发动机舱和起落架舱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机翼之下,既减少了飞行阻力,又可以有效避开雷达探测。飞机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蜂窝结构,飞机外表面的材料及灰色涂料都有减少雷达波的反射、热辐射的特点。

B-2A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放置到了机翼的上方,呈S状,可让入射进来的探测雷达波经多次折射后,自然衰减,无法反射回去。发动机喷嘴则深置于机翼之内,也呈蜂巢状,使雷达波能进不能出。此外,发动机构件内还装有气流混合器,它能将流经机翼表面的冷空气导入发动机中,持续降低发动机室外层的温度。喷嘴呈宽扁状,使人在飞机的后方无法看到喷口。特别是由于采用了喷口温度调节技术,喷嘴部分的红外暴露信号大为减少,飞机的隐身性能大为增强。此外还将氯氟硫酸喷混在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中,以消除发动机的目视尾迹,最终达到隐身目的。

B-2的动力装置是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18-GE-110无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发动机的最大单位推力可达7854千克。这样强大的动力系统使B-2飞机能进行超音速飞行,并保证152635千克的最大起飞重量。B-2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如果在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千米。

B-2的设备

B-2A飞机上有许多先进的机载电子系统,如侦测、导航、瞄准、电子对抗等系统,B-2A侦测雷达为AN/APQ-181型阵列雷达,由休斯公司制造。具有频谱较窄、信号不易被敌截收的优点。这种电子扫描式阵列雷达系统,内有2片雷达天线阵列,特点是不需外加旋转或摇摆式天线,只通过信号阵位的改变和组合,就可对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进行扫描。工作频率在12~18吉赫,旁波瓣极小,抗电子干扰的能力很强。工作模式共有21种,最突出的是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径雷达模式。前者主要用于扫描陆地地貌,可清晰地获取161千米距离内地表的扫描图像,供飞机对地面目标轰炸时使用;后者则主要用于识别和捕捉海上目标,最远有效距离可达128千米。B-2A轰炸机可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规避技术,使其能贴地低空突入敌方空域去实行轰炸任务。B-2A上还配有先进的NSS导航系统。该系统内包括两种导航设备,一种是惯性导航单元,一种是NAS-27型天文导航单元,分别为B-2A提供先进的自动导航和最常用的星座对位导航方式,双重确保飞行安全。机上的目标瞄准系统采用的是全球定位辅助瞄准系统,可将选定的目标锁定并放大四倍,方便机组人员对目标的识别和瞄准,从而提高炸弹的命中精度,炸弹击中目标的误差通常小于6米。B-2A还带有型号为APQ-50型的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既可为飞机提供雷达预警,又能迅速侦悉敌方雷达所处的方位坐标。飞机上的ZSR-62型主动式电子对抗系统能够快速、主动地对敌进行干扰和压制。飞机上还有一些其他电子系统,如TCN-250塔康系统、VIR-130A自动着陆系统、AN/APR-50雷达告警接收机以及ZSR-63防御辅助设备等。另外还有通信管理系统和驾驶舱内的各种显示系统,它们能够将所有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及图像汇合并显示出来,供机组人员判断处理情况、与地面相关部门联络时使用。两名机组成员的座位前面,各设有4个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显示屏。

由于B-2的先进性、保密性和可维护性的缘故,加上产量少、通货膨胀,造成B-2造价昂贵。1995年,根据美国空军与诺思罗普公司的合同规定,厂家以每年3架的生产速度制造出20架B-2A,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购买一架B-2A的费用超过20亿美元。

B-2的战场表现

B-2自服役以后参加了三次战争。1999年3月24日,2架B-2从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经过30小时连续飞行、两次空中加油后,向南联盟的目标投放了32枚908千克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这是B-2首次参加实战。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6架B-2共飞行了45个架次,对南联盟的重要目标投放了656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B-2的飞行出动不到战争中飞机总出动量的1%,投弹量却达到总投弹量的11%。摧毁了南联盟近33%的目标。

在阿富汗战争中,在战争的头3天里,共6架B-2从本土起飞,经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对阿富汗实施空袭后再到迪岛降落,创造了连续作战飞行44小时新纪录,并投掷了96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在伊拉克战争中,B-2共出动49架次。其中,27架次以本土怀特曼为起降基地,飞越大西洋航线,实施远程奔袭,飞行时间约35小时。另外22架次是以一个前沿基地为起降基地,对伊拉克的指挥、控制、通信等设施进行了精确的打击。

图-16轰炸机

图-16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为苏联空军设计的双发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

图-16于1950年开始研制,设计编号为图-88。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图-16为服役编号。该机大约生产了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到1992年仍在服役的各型图-16为63架左右。

图-16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紧靠机身两侧,平尾和垂尾均有较大后掠角。机翼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形结构。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内翼、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装在机身上,与内翼在机身两侧对接。内翼可卸,平面形状呈梯形。在内翼上装发动机短舱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机身半硬壳式结构,椭圆形截面。机身由前气密座舱、前段、中段、后段和后气密座舱5个部分组成。前气密座舱包括以镁合金铸件为骨架的透明机头罩。各段对接面均为工艺分离面。前段及后段为油箱,中段为武器舱。

图-16机高10.8米,机长34.8米,翼展32.93米,翼面积164.65平方米。空重37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正常载油量14050千克。机上装有2台AM-3型或PG-3M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AM-3型的推力为8700千克,PG-3M型的推力为9500千克。6000米高空最大速度为992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一般为750~8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2300米。最大重量起飞时,升限为11000米。一般活动高度8000~10000米。载弹3吨的最大航程可达6000千米,最大作战半径为2300千米。续航时间约为7个小时。

图-22M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图-22M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绰号“逆火”,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22“眼罩”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改进设计出的超音速变后掠翼中型战略轰炸机。与图-22相比,图-22M3在外观上最主要的改变是改用了切口状二元进气口。

由于图-22M既有战略核轰炸,又有战术轰炸的能力,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在美国和苏联进行裁军谈判期间,苏联以其航程不到7000千米为由,坚称其为中程战术轰炸机,而美国则认为图-22M能够携带大威力反舰导弹,并且具有远距离快速奔袭的能力,认为其为战略轰炸机,要求削减其数量。因此图-22M成为了美苏之间裁军谈判的主要焦点之一。

图-22M由图波列夫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69年向外界透露,随后开始飞行试验。1970年7 月,美国卫星在喀山地区发现了该原型机。图-22M共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用于各种试验,生产型于1974年左右开始交付。发动机采用两台NK-25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245.2千牛。机上设备包括具有对地、对海下视能力的搜索雷达、轰炸导航雷达、SRZO-2敌我识别系统及仪表着陆系统。

图-22M外形最大的特色无疑是其变后掠翼设计。低单翼外段的后掠角可在20°~55°内变化,垂尾前方有长长的脊面。机尾有一个雷达控制自卫炮塔,装一门23毫米双管炮。机腹弹舱中可挂12吨常规炸弹或半埋式携带一枚AS-4“厨房”空对地导弹,或在翼下外挂2枚AS-4或AS-6“王鱼”空对地导弹,也可在进气道下方挂架上挂12颗500千克炸弹。可作贴地飞行突防,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先进机种。

“逆火”轰炸机经不断改进,先后发展了A、B、C三种型别,对应的俄罗斯型号是图-22M、M-2、M-3。图-22M为基型,从目前保存在莫尼诺苏联空军博物馆的样机来看,机头仍有空中加油传感器,可见当初研制图-22M时就考虑至空中加油的技术要求。每侧翼根有一个很大的主起落架收容舱,影响了航程的延长。据介绍图-22M的航程受到限制,仅装备了一个中队。

大量装备苏联空海军部队的是图-22M2,该型别飞机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翼展加大,翼下起落架整流罩减小,性能有所提高,只因为受“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影响,拆除了空中加油设备,应当注意的是拆除不等于放弃。最近据一位曾在图-22M轰炸机基地服役过的士兵说,所有图-22M飞机基地都备有空中加油探管,如果需要可在1小时内将其安装上去。B型的机腹可半埋式携带一枚射程460千米的AS-4空对地导弹,尾炮塔装有雷达瞄准的一门GSH-2323毫米双管机炮。

图-95轰炸机

Tu-95轰炸机被北约组织取代号为“熊”,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仍服役中的大型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空射导弹发射平台、海上侦察机以及军用客机。Tu-95在冷战期间大量服役于苏联空军和苏联海军航空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苏联空军开始到现在的俄罗斯空军,机种机型已经更换了不少,唯有轰炸机仍使用Tu-95没有改变;它的“长寿”原因:因为它的体积与滞空能力形成多种不同的功能性。以轰炸机的角度而言, Tu-95就像是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稍微修改便又可做不同功能用途,而不像B-52轰炸机的用途有单一化的情形,可以作为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甚至是军用客机。不过Tu-95原本的用途就是作为战略上核武器投掷的平台,之后再衍生出成为其他功能与用途的载具。

侦察机

侦察机是专门用于从空中获取情报的军用飞机,现代空中主要侦察工具之一。按执行任务可分为战略侦察机和战术侦察机。战略侦察机一般具有航程远和高空、高速飞行性能,用以获取战略情报,多是专门设计的。战术侦察机具有低空、高速飞行性能,用以获取战役战术情报,通常用歼击机改装而成。

侦察机的发展

飞机在军事上的最初应用是进行侦察。1910年6月9日,法国陆军的玛尔科奈大尉和弗坎中尉驾驶着一架亨利·法尔曼双翼机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试验性的侦察飞行。这架飞机本是单座飞机,由弗坎中尉钻到驾驶座和发动机之间,手拿照相机对地面的道路、铁路、城镇和农田进行了拍照。可以说从这一天起,最早的侦察机诞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侦察飞行发生在1910年10月爆发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10月23日,意大利皮亚查上尉驾驶一架法国制造的布莱里奥X1型飞机从利比亚的黎波里基地起飞,对土耳其军队的阵地进行了肉眼和照相侦察。此后,意军又进行多次侦察飞行,并根据结果编绘了照片地图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交战国都很重视侦察机的应用。在大战的初期,德军进攻处于优势,直插巴黎。1914年9月3日,法军的一架侦察机发现德军的右翼缺少掩护,于是法国根据飞行侦察的情报,趁机反击,发动了意义重大的马恩河战役,终于遏止了德军的攻势,扭转了战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侦察机应用得更广泛,出现了可进行垂直照相及倾斜照相的高空航空照相机和雷达侦察设备,大战末期还出现了电子侦察机。

20世纪50年代,侦察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飞行速度超过音速,机载侦察设备也有很大改进。拍摄目标后几十秒钟就能印出照片,并可用无线电传真传送到地面。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制的侦察机,如美国的U-2侦察机。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3倍音速的战略侦察机,如美国的SR-71侦察机,其最大飞行速度超过M3.0,实用升限达25千米左右,照相侦察1小时的拍摄范围可达15万平方千米。20世纪80年代初,有的国家就开始着手研制飞行速度为M5.0左右、升限超过3万米的高空高速侦察机。无人驾驶侦察机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侦察机的主要设备

侦察机一般不携带武器,主要依靠其高速性能和加装电子对抗装备来提高其生存能力。通常装有航空照相机、前视或侧视雷达和电视、红外线侦察设备,有的还装有实时情报处理设备和传递装置。侦察设备装在机舱内或外挂的吊舱内。侦察机可进行目视侦察、成像侦察和电子侦察。成像侦察是侦察机实施侦察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可见光照相、红外照相与成像、雷达成像、微波成像、电视成像等。

侦察机的未来

侦察卫星的出现,取代了相当一部分侦察机的作用。另外由于防空导弹的发展,使侦察机深入敌方的飞行变得日益危险。但侦察机仍得到继续发展。目前有人驾驶侦察机主要执行在敌方防空火力圈之外的电子侦察任务,大部分深入敌方空域的侦察任务由无人驾驶侦察机来执行。侦察机的“隐身”技术正在得到应用和发展。

EP-3侦察机

EP-3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电子侦察机,它是美国海军P-3“猎户座”海上巡逻机的改造型。美军从1969年开始使用EP-3电子侦察机。

EP-3是美国的一种陆基情报侦察机,机上配备了尖端的电子信息拦截系统,它可以探测并追踪雷达、无线电以及其他电子通信信号。它具有全天候侦察的能力,机动性较强,能迅速地提供所需情报。该型机的主要缺陷是无法进行空中加油,因此不得不依靠他国的基地才能进行空中侦察。冷战时期,EP-3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提供服务。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EP-3用于窥探敌情。除美国外,日本也用P-3C改装成EP-3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

SR-71超音速侦察机

SR-71超音速侦察机绰号“黑鸟”,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M3高空战略侦察机,于1963年2月开始研制,1964年12月开始试飞,1966年1月交付使用,1990年全部退役。SR-71机体重量的93%为钛合金,其气动外形为三角翼、双垂尾,发动机布置在机翼上。SR-71有三种改型:A型,战略侦察型,共生产25架;B型,教练型,共生产2架;C型,由A型改装的教练型。

SR-71侦察机的飞行高度能够达到30000米,最大速度能达到音速的3.5倍,被称为“双三”。因此SR-71比现有绝大多数战斗机和防空导弹都要飞得高、飞得快,出入敌国领空如入无人之境。SR-71侦察机曾经在以色列上空执行任务时,以军的F-4战斗机向它发射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但是导弹的飞行速度却比SR-71还慢,对它无可奈何。

SR-71是第一种成功突破“热障”的实用型喷气式飞机。为此机身采用低重量、高强度的钛合金作为结构材料;机翼等重要部位采用了能适应受热膨胀的设计,因为SR-71在高速飞行时,机体长度会因为热胀伸长30多厘米;油箱管道设计巧妙,采用了弹性的箱体,并利用油料的流动来带走高温部位的热量。尽管采用了很多措施,但SR-71在降落地面后,油箱还是会因为机体热胀冷缩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泄漏。

SR-71A是“黑鸟”家族中生产架数最多的一种型号。该机于1963年2月开始研制。1964年10月29日1号机出厂,并被运往负责试验的加利福尼亚州旁姆戴尔工厂,在完成地面试验后,于同年12月22日首次飞行。1964年12月7日,美国空军决定向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提供SR-7l战略侦察机使用,并组建了第4420战略侦察机联队。该联队即是美国空军第9战略侦察联队的前身。1965年SR-71通过了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的鉴定,并在1966年1月开始交付第9战略侦察联队使用。

U-2侦察机

U-2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单发动机涡喷式高空侦察机,可在21000米的高空飞行、照相、使用雷达侦察及截听通信。主要用于执行战略或战术的照相和电子侦察任务。1956年开始装备美空军。机长15.11米,机高3.96米,起飞重量7384千克,最大飞行速度804千米/时,最大升限2.134万米,航程4180千米,机载设备有:8台照相侦察用的全自动照相机,能全天候工作且分辨率高,4部实施电子侦察的雷达信号接收机、无线电通信侦收机、辐射源方位测向机和电磁辐射源磁带记录机等。

U-2于1955年试飞,1956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类别A、B、C、D、R、S型。乘员1人,装备J75-P-13B涡喷式发动机,1×7714千克推力。翼展31.39米,机长19.13,机高4.88米,最大时速692千米,巡航速度692千米/小时。爬升率25.5米/秒,实用升限21000米,最大起飞重量18597千克,作战半径2800千米,最大航程8000千米。继航时间为12小时。能够携带各类传感器和照相设备,对侦察区域实施连续不断的高空全天候区域监视。

预警机

预警机是装有远程预警雷达、能用于监视和警报敌方飞机或导弹活动的飞机,有“千里眼”之称。新型预警机除监视、警报功能外,还具备地面指挥所的职能,形成“空中预警和指挥系统”。

预警机的发展史

预警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美国海军将警戒雷达装到飞机上,用于提前发现躲在舰艇雷达盲区内低空飞行接近舰队的敌机。这种空中预警系统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具有探测到地面雷达不能达到的隐藏在地平线下面目标的俯视能力,由于地球是球体,地面雷达对7万米以外的目标,因位于水平线之下而捕捉不到,而空中预警系统在约1万米高空飞行,能同时捕捉半径460千米范围内贴近海面或地面飞行的飞机、导弹以及海上舰艇等多种目标。空中预警机就像老鹰一样,有一双能从高空瞄准猎物的锐利的眼睛。

早期的预警机采用普通脉冲雷达,下视能力很差,一般只能用于杂波强度比较弱的海上,担负有限的警戒任务,也就是只能警戒不能指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装备的TBM-3W、AD-3W、WV-2、EC-121C和“塘鹅”等均属此类。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微波技术的迅速发展,预警机雷达多采用以机载动目标显示或脉冲多普勒体制,具有良好的下视能力,加上数据处理能力和导航、通信技术的进步,预警机的功能由单纯警戒发展到可同时对多机目标实施指挥引导,于是发展成为高度机动的空中警戒和指挥系统。美国E-3A是这类高级预警机的典型代表。

预警机在战场上的运用

在现代的军事活动中,预警机的运用非常广泛,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1982年发生在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空军之所以能取得79∶1的辉煌战果,E-2预警机功不可没。1982年6月9日开战之前,以军首先在地中海的安全空域9000米高空部署了两架E-2C“鹰眼”预警机,居高临下监视叙利亚导弹发射场和空军基地的行踪。只要叙军飞机一起飞,就被E-2雷达发现,依靠其电子设备及时把叙利亚机型、航速、航向、高度等数据,连续不断地传送给以军战斗机。E-2C预警机中3部由操纵员控制的显示台的荧光屏上,显示着100多架参战飞机的飞行航迹数据,把双方飞机清清楚楚地区别开来,向以军及时提供“制定威胁”和15个最佳截击建议方案,确定攻击来袭目标的先后顺序,使以色列飞机“眼明手快”,迅速占领有利位置,采取适当机动,从而能大量击落叙利亚飞机。而叙利亚飞机由于没有预警机通风报信和指挥,犹如瞎子跟明眼人打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以致造成空战79∶1的悬殊结局。

1991年海湾战争是一次以空袭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多国部队共出动11万多架次飞机,平均每天2600多架次,最多的一天达3500架次。如此大密度的飞行活动,多国部队靠34架预警机,组织十分严密,指挥得心应手,基本上没有发生差错。在为数不多的空战中,多国部队击落伊拉克44架飞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对方击落,这其中预警机功不可没。

E-2“鹰眼”预警机

E-2绰号“鹰眼”,于1956年开始设计,1960年10月21日,首次试飞, 1964年1月正式交付美国海军使用。

E-2的布局十分独特,其尾部有四个垂直安定面,机翼和垂直安定面前缘都有充气式防冰罩。为了方便舰上停放,其机翼可以折叠。飞机背部的大圆盘是旋转雷达天线罩,可探测范围达到480千米,能自动和连续跟踪250个空中目标并能导引飞机或导弹对其中30个目标进行截击。

E-2“鹰眼”舰载预警机服役已超过了40年。现在的E-2C飞机拥有世界领先的空中指挥控制能力。“鹰眼”预警机能够同时进行对空中和对水面的监视,打击和拦截控制,战斗管理以及搜索和营救。

首架生产型的E-2C,于1973年交付使用,装备了APS-145雷达,能够同时跟踪超过2000个目标,并能控制拦截20个空中目标。美国海军现在使用4种外形的E-2CGroupII飞机,在服役的时间内经历了重大的改进。

现在E-2C的生产型是鹰眼2000,首架于2002年进入现役,包括一台改进型商用现货任务计算机、一台新的操作员显示器、升级过的制冷系统、改进型卫星通信和USG-3联合接战能力(CEC)系统。装备有CEC的鹰眼2000和E-2C飞机于2002年在阿富汗首次部署。E-2C飞机已经完全胜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打击控制和加油控制行动的能力。海军持续采购鹰眼从2000年一直到了2007年。

同时,海军于2002年开始部署一种新版本E-2D先进鹰眼飞机。主要是进行了重要的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的升级。E-2D飞机希望能够在2011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E-2D飞机的核心是ADS-18电子扫描阵列雷达。E-2D将进行多项改进和升级,包括座舱内战术显示器、一个改进的机身、新的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和新的发动机传动箱。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在2007新年开始进行2架E-2D发展飞机的测试,并于2008年开始生产试验性飞机,于200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 201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E-2C是E-2系列的第三种型别(前两种分别是E-2A和E-2B)。E-2的主要任务是舰队防空预警和空中导引指挥,自1977年换装新型雷达以来,E-2C也可在陆地上空执行预警和指挥任务。由于其独特的战术技术性能,显赫的战绩以及适中的价格,它成为预警机中最为畅销的一种机型。E-2C由载机和监视雷达、数据处理、数据显示与控制、敌我识别、通信、导航和无源探测7个电子系统组成。以色列曾经在1982年的中东战争中应用E-2C预警机和其他电子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电子战,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国海军正在实施E-2C预警机改进计划。通过改进后,E-2C将一直可使用到2015年,甚至可延续使用到2030年。

E-3预警机

E-3是波音公司根据美国空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计划研制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指挥飞机,有下视能力,能在各种地形上空执行空中预警任务。从1963年提出要求,经过几年研制,1975年以波音707客机为基础改制的原型机首次试飞,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交付使用。

E-3的主要机载设备有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6个分系统。雷达为威斯汀豪斯公司研制的AN/APY-1 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板隙缝式天线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天线罩直径9.1米、厚度1.8米、重6.8吨,装在后机身上4.27米的地方。天线可根据不同作战条件把360°方位圆分成32个扇形区,选用不同的工作模态和抗干扰措施。敌我识别器是以AN/APX-130询问机为基础的高方向性询问接收式敌我识别系统,其天线在雷达天线的背面。通信系统装有14种高频、甚高频、超高频设备,在第三批飞机上装有三军通用的分时数字传输系统。导航系统装两套“轮盘木马”Ⅳ惯导系统,ANR-99奥米加导航仪,ANP-200多普勒导航仪,数据显示与控制系统为9台多用途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用以显示目标与背景信息,在显示器的下方用表格显示目标的各种数据。显示器还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挥多机作战。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为IBM公司的CC-1中央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运算速度快(每秒运算74万次)、故障自检和多重处理能力,最多能同时搜索、发现600个目标,并对其中200个目标进行识别和跟踪。

E-3预警机上通常有17名工作人员,其中驾驶员4名、系统操纵人员13名。E-3能执行与地面拦截控制中心相同的任务,实际上也是一个空中指挥所。它可直接向己方执行任务的战斗机发送目标的方位和高度等数据,并实施正确的引导,使己方占据有利位置。E-3在离基地1850千米处执行警戒任务的留空时间为8小时。当飞行高度为12200米时,警戒范围为445千米。如等高中加油一次,留空时间可延长到14小时。

直升机

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

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千米/小时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千米/小时,使用升限可达6000米(世界纪录为12450米),一般航程可达600~800千米。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千米以上。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吨,有效载荷20吨)。

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直升机相对飞机而言,振动和噪声水平较高、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直升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常见直升机类型

单旋翼直升机:单旋翼带尾桨(DuctedFan)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尾部一个小型垂直旋翼(尾桨)负责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欧洲直升机公司制造的EC-135直升机。

单旋翼无尾桨(NOTAR)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机身尾部侧面有空气排出,与旋翼的下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侧向力来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美国麦道直升机公司生产的MD520N直升机。

双旋翼直升机:纵列式(Tandem)两个旋翼前后纵向排列,旋转方向相反。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CH-47“支努干”运输直升机。

纵列式:两个旋翼左右纵向排列,旋翼轴间隔较远,旋转方向相反。例如,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Mi-12直升机。

共轴式:两个旋翼上下排列,在同一个轴线上反向旋转。例如,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卡-50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是指装有武器并执行作战任务的直升机。亦称攻击直升机或强击直升机。主要用于攻击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标,为运输直升机护航,也可与敌直升机进行空战。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适于低空、超低空抵近攻击,能在运动和悬停状态开火等特点。多配属陆军航空兵,是航空兵实施直接火力支援的新型机种。武装直升机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两种。专用型武装直升机是专门为进行攻击任务而设计的,其机身窄长,机舱内只有前后或并列乘坐的2名乘员(甚至1名乘员),作战能力较强;多用途武装直升机除用来遂行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运输、机降、救护等。

反坦克作战是武装直升机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武装直升机又被称为“坦克杀手”;它与坦克对抗时,在视野速度、机动性及武器射程等诸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舰载武装直升机还可扩大舰艇或舰队的作战范围,增强作战能力。武装直升机一般携带机枪、航炮、炸弹、火箭和导弹等多种武器,最大平飞时速300千米以上,续航时间2~3小时。武装直升机广泛用于现代局部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直-5直升机

直-5是我国生产的第一种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直-5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根据苏联的米-4直升机图纸仿制而成。

直-5可承担战场军需物资运输、医疗救护伤员、运载伞兵机降、侦察等任务,还可改装为武装直升机。直-5在我国直升机行业发展中起到的尖兵作用不可磨灭。

1966年8月,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师提出采用792涡轮发动机的直-5改进型设计方案,希望用这种改进型直-5来取代直-5,改进型直-5后来被称直-6。

直-8直升机

直-8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生产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机。该机于1976年开始研制,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首架生产型直-8于1989年交付中国海军航空兵使用。

直-8的总体布局为单旋翼带尾桨布局,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尾桨为5片桨叶,船形机身,带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安装了3台涡轴6型发动机,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

直-8的尺寸数据:旋翼直径为18.90米,尾桨直径4.00米,机长23.05 米,机高(旋翼、尾桨旋转)6.66米;机身长20.27米。重量及载荷数据:空重为7095千克和7550千克(带装备),最大起飞重量为10592千克和13000千克(带副油箱)。性能数据:起飞重量9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15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266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6000 米,最远航程830千米,续航时间2小时30分钟。

直-9直升机

直-9直升机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的SA-365N型海豚2专利、研制生产的双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1980年10月正式引进专利生产,1982年完成了首架直-9直升机的装配。

直-9的旋翼系统由4片复合材料桨叶,星形柔性旋翼桨毂组成,其尾桨为涵道风扇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直-9的另一大特点是尾梁两侧装有平尾,平尾两端各有一块垂直端板,可以改变飞机的飞行性能。直-9的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双腔油—气减震轮式起落架,动力装置为2台特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522千瓦。直-9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巡逻、空中摄影、鱼群观测、护林防火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此外,直-9还可改装成反坦克型、海上搜索与救护型、反潜型、侦察校正型及通信型等。

从198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直-9国产化。1992年1月16日,首架国产直-9型(直-9A-100)飞上了蓝天,随后顺利完成了各项试飞科目。在1992年底的直-9国产化整机技术鉴定会上,鉴定结果表明直-9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72%,可投入批生产。直-9目前的型别有以下三种: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协定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直-9A,继直-9后继续生产的型别,相当于SA-365N1;直-9A-100,国产直-9型,也是目前的生产型。

直-11直升机

直-11是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生产的轻型多用途军民两用型直升机,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种。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开始全面研制,1994年12月串装首飞,1997年起开始陆续交付使用。如今已建立了外场信息管理系统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直-11的总体布局为单旋翼尾桨式布局。旋翼为3片柔性复合材料桨叶,尾桨为2片桨叶,其起落架为带阻尼器的滑橇式固定起落架。直-11的动力装置为一台涡轴8A(WZ8A)改型发动机,起飞功率510千瓦,最大连续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

直-11的尺寸数据:旋翼直径10.69米,尾桨直径1.86米,机身长11.24 米,机全长13.01米,机高3.14米。重量及载荷数据:空重125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000千克。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278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92千米/小时,航程600千米,续航时间3.7小时。

米-4直升机

米-4是苏联米里直升机实验设计局(现改称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厂)设计的单旋翼带尾桨多用途直升机。米-4于1951年开始设计,1952年8月试飞, 1953年投产,1969年停产,共约生产3500架。

按照使用途径,米-4直升机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米-4基本军用型

可载14名士兵或1600千克货物,如吉普车或76毫米反坦克炮等。该型在机身下面有领航员吊舱。机身后部有两扇蛤壳式货舱门。米-4近距支援型在吊舱前方装有机炮和空地火箭。米-4反潜型在机头下装有搜索雷达,机身后部装有拖曳式磁异探测器。机身两侧,主起落架前装有照明弹,标志弹或声呐浮标。米-4电子对抗型的座舱前后两侧装有许多通信干扰天线。

米-4N旅客型

座舱可容纳8~11名旅客和100千克行李。舱内有通风、加温、隔音设备。客舱门位于机身左侧后部。座舱后部有厕所、存衣室和行李舱。米-4N采用方形舷窗,而米-4其他型则采用圆形舷窗。机身下部设有吊舱,机轮带有整流罩。米-4N用于伤病员救护时,座舱内可载8副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

米-4C农用型:

座舱内装有可容纳1000千克药粉或1600升药液的化学容器。机身厂部有喷洒农药的装置。喷洒范围:在前飞速度为60千米/小时时,宽度为48~80 米,喷洒速度为18升/秒(药液)或20千克/秒(药粉)。

米-8直升机

米-8直升机是由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一款直升机,它又被称为米-8河马战术运输直升机,是该设计局最成功的设计产品,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直升机。自从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后,米-8河马直升机已经被出口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这种型号的直升机不止在苏联、东欧国家和亲苏的第三世界国家服役,而且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大量购买。米-8的优点是:寿命长、坚固耐牢、能够承担各种军用和民用飞行任务。截止到2003年年底,米-8已经在70个国家的空军和陆军中服役,产量超过了12300架。目前,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河马直升机数量在3650架左右,其中俄罗斯装备了1950架,其他国家装备了1700余架。

米-8的原型机于1961年6月24日首飞,当时米里设计局称其为V-8。这架V-8安装了一台发动机,被北约称为河马-A。1962年8月2日,装有2个发动机的V-8A(北约代号河马-B)改进型进行了首飞,并成为后来量产的米-8的原型。1965年,喀山直升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米-8河马-B直升机,这种直升机主要用于人员运输。紧随其后,米-8的第一种军用型M-8TV也于1968年进入苏联军队服役。米-8TV可装载2个或4个16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或是200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1973年,米里设计局又设计成功米-8TV的改进型,北约称为河马-E,和米-8TV相比,河马-E的火力更加强大,它可以装在6个32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2000千克的航空炸弹和4枚9M17P(AT-4)反坦克导弹。在随后的几年里,米里设计局又以米-8TV为基础,陆续推出了多种特殊用途的直升机,诸如电子侦察、通信侦察、电子干扰和战场指挥直升机。

米-24武装直升机

米-24是苏联米里设计局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的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于20世纪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 1973年装备部队。约有1250架在独联体服役,并装备包括阿富汗、越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国家军队。

现有型别:米-24A,早期型别;米-24D,武装型,用于空对空及空对地攻击,座舱重装甲,武器系统有USUP-24机炮,机头装12.7毫米机枪,KPS-53A光电瞄准具;米-24V,类似米-24D,改进翼尖发射巢及4个翼下挂架,最多可携带8枚AT-6“螺旋”无线电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翼下挂架可选装AA-8“蚜虫”空对空导弹,类似米-24,但机头换装双管30毫米机炮;米-24R,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以供NBC战分析(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米-24K,在机舱装更大照相机; 米-24BMT,扫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装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为满足俄罗斯军方最新机动性要求而升级,装米-28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减轻了重量,装备新的电子设备。

米-24装有2台卡里莫夫TV3-117涡轴发动机,每台功率为1633千瓦。武器系统包括一挺遥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机枪,储弹量1470 发,4枚AT-2“蝇拍”式反坦克导弹,多种火箭、炸弹、布雷器,最多可装1500千克常规炸弹,试装AA-8“蚜虫”、AA-11“射手”空空导弹。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500 米,作战半径(最大军用载荷)160千米,航程(标准内部燃油)5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

米-26直升机

米-26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前苏联决定发展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方案论证,目标是其装载能力要达到以前生产直升机的1.5~2倍以上,正式研制工作大约持续了3年,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米-26已发展有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多种型别。

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他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旋翼系统为传统的铰接式旋翼,桨毂是钛合金制成的,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带有阻尼器,没有弹性轴承或轴向铰。这种旋翼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世界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每片桨叶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段件内部用翼肋和加强构件加固,中间填以蜂窝填料,前缘有不可拆卸的钛合金防蚀条。桨叶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转角,桨叶厚度沿展向向桨尖方向变薄,后缘装有调整片,可在地面上按飞行状态的需要进行调整。尾桨由5片玻璃钢制桨叶组成,位于尾梁右侧,钛合金尾桨毂。为适应高寒地区使用,旋翼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旋翼转数为132转/分。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功率为14710千瓦。单发工作时传动功率8500千瓦。尾传动轴位于座舱顶。机身传统的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蛤壳式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尾梁下表面平直。为了防火发动机舱用钛合金制成。垂直尾面向左偏置。尾桨安装在垂直尾面右侧。水平尾面位于垂直尾面与尾梁的交接处。

卡-50武装直升机

卡-50,原编号为卡-136,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新型共轴反转旋翼武装直升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噱头”,俄军将其命名为“黑鲨”或“狼人”。卡-50于1977年完成设计,原型机于1982年7月27日进行首次飞行, 1984年首次公布,1991年开始交付使用,1992年底获得初步作战能力。

卡-50主要用于完成反坦克任务,此外还可用来执行反舰/反潜、搜索和救援、电子侦察等任务。卡-50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如红外抑制技术、红外诱饵撒布装置和装甲、先进的火控技术。1996年,卡莫夫设计局公开了卡-50的双座型卡-52,俄军将其命名为“短吻鳄”。卡-50与卡-52协同作战,形成黄金搭档。

AH-1武装攻击直升机

AH-1“眼镜蛇”是贝尔公司为美国陆军专门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专用的”武装攻击直升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根据越南战场上的实际需要,迫切要求迅速提供一种高速的重装甲重火力武装直升机,用来为运兵直升机提供沿途护航或为步兵预先提供空中压制火力。因为当时用普通运输直升机临时加机枪改装的火力支援直升机不仅速度慢,而且无装甲保护,火力也不强。

AH-1“眼镜蛇”直升机由于其飞行与作战性能好,火力强,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并几经改型。AH-W“超眼镜蛇”直升机是新近推出的最新型反坦克直升机。该机更突出了高温高原性能,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和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贝尔公司1989年又发展了4桨叶的AH-1(4B)W“毒蛇”直升机,采用了先进无轴承旋翼,载运能力将提高1倍,飞行性能也将有较大提高。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直升机是美国最先进的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的武装直升机,由美国原休斯直升机公司研制,编号休斯77型。AH-64直升机于1975年开始研制,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与其他直升机相比,“阿帕奇”的突出特点是:一是火力强,它以反坦克导弹为主要武器,另外还有机炮和火箭等;二是装甲防护和弹伤容限及抗坠性能好;三是飞行速度快;四是作战半径大,可达200千米左右;五是机载电子及火控设备齐全,具有较高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较完善的火控、通信、导航及夜视系统;六是具有“一机多用”能力。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实施大规模空袭前22分钟,8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从750千米外的基地起飞,发射了3枚“海尔法”导弹,导弹沿着波束飞向伊拉克西部两个地面雷达站,不到2分钟,就彻底摧毁了它,从而为空袭部队提供了安全走廊,保证了空袭成功。其后,AH-64“阿帕奇”直升机又以单机摧毁23辆坦克的纪录载入史册。

AH-64的最大平飞时速307千米,实用升限6250米,最大爬升率16.2米/ 秒,航程578千米。主要武器:机头旋转炮塔内装1门30毫米链式反坦克炮、4个外挂点可挂8枚反坦克导弹和工具,19联装火箭发射器。最大起飞重量7890千克。机上还装有目标截获显示系统和夜视设备,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搜索、识别与攻击目标。它能有效摧毁中型和重型坦克,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超低空贴地飞行能力,是美国当代主战武装直升机。

S-70战斗突击运输直升机

S-70是西科斯基飞机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双发单旋翼战斗突击运输直升机。美陆军编号UH-60A、UH-60C,绰号“黑鹰”。1972年开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1974年10月首飞,1977年8月开始生产,1979年4月开始交付使用。该机的主要任务是战斗突击运输,伤员疏散、侦察、指挥及兵员补给等任务,是美国陆军20世纪80年代直升机的主力。

“黑鹰”作为突击运输直升机在执行低飞作战任务时,极易遭受地面火力攻击,故该机在提高生存力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其机身及旋翼在制造上大量使用各类防弹材料,驾驶舱和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均设有装甲;两台发动机由机身隔开,相距较远,如有一台被击中损坏,另一台仍可继续工作。而“黑鹰”的抗坠毁措施尤其值得一提,它采用固定式抗坠毁起落架、机身下部的蜂窝状填料,以及高效减震座椅等。

“黑鹰”的改进型有SH-60B“海鹰”,反潜/反舰导弹防御型;EH-60A电子对抗型;HH-60D“夜鹰”是空军的战斗支援型;EH-60B远距离目标跟踪系统型;SH-6F美国海军用作战型。

除美国之外,S-70的主要出口装备国有希腊、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泰国、韩国等。

CH-46运输直升机

CH-46“海骑士”运输直升机首飞于1958年,正式服役于美国海军则在1960年,担任运输物资、人员等任务。虽然并非是特种作战直升机,但它却经常执行一些特种军事任务。

CH-46直升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主要的军用直升机之一,这种直升机外形有点像公共汽车,双螺旋桨。海军陆战队主要用它把部队从舰上运到岸上,或把部队从营地运到作战前沿位置。而美国海军则用这种直升机把装备运到舰上或执行搜索与救援任务。

CH-46直升机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在整个服役期内, CH-46直升机问题多多,命运时起时落。由于事故频繁,加上又不能弃之不用,所以美军只得经常进行检查,而且海军陆战队下令每架CH-46每次只能载12人而不是原来规定的25人,所以每小时飞行的代价比以前上升了75%。

在越南战争期间,这种直升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CH-46初次服役是在越南战争时期,一开始用于从海军舰只上向陆上运送部队和货物,或者从陆上送到舰上,另外还执行了成千上万次救护受伤陆战队员的任务。自从越战以来, CH-46几乎参加了所有美军大型的军事行动,包括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

CH-47运输直升机

CH-47“支奴干”是美国波音·伏托耳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双旋翼纵列式全天候中型运输直升机,美国公司编号波音114/414。1956年开始研制,1961年4月28日,第一架原型机YCH-47A总装完成。1961年9月21日,进行首次悬停飞行。该机是根据美国陆军的全天候中型运输直升机要求设计的,可以在恶劣的高原高温组合条件下完成运输任务。

“支奴干”直升机的主要型别有:CH-47A,最初生产型,第一架于1962年8月16日交付给美国陆军,共交付美国陆军354架,泰国皇家空军4架,现已停产;CH-47B,CH-47A的发展型,1967年5月10日开始交付,总共生产了108架,1968年2月交付完毕; CH-47C,CH-47B的改进型,加强了传动系统,满足了美国陆军提出的新要求,即在大气温度35℃、1220米高度条件下,外挂6800千克载荷起飞,活动半径56千米,CH-47C于1967年10月14日首次试飞,1968年3月开始交付,1980年夏天交付完毕,共交付美国陆军270架;CH-47D,CH-47系列的最新改进型,第一架标准原型机于1979年5 月11日首次试飞,1984年2月28日首次装备美101空降师达到初始作战能力,能执行各种战斗与支援任务,包括运送部队、火炮装置和战场补给。

“支奴干”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等,我国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购买过6架“支奴干”直升机。

“山猫”直升机

“山猫”是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和法国航宇公司共同研制的多用途直升机。该机1968年4月开始研制,韦斯特兰公司领导设计工作。1971年3月21 日,第一架“山猫”的原型机首飞。1974年初,“山猫”开始批量生产,装备在英国海军、陆军和法国海军。

“山猫”作为一种多用途的军用直升机,到目前为止已有20种不同改进型。其中主要有:“山猫”AH-Mk1,英国陆军通用型;“山猫”HAS-Mk2,英国海军轻型反潜反舰直升机;“山猫”HASMk3,加大功率的英国海军型;“山猫”HAS-Mk3GM,英国海军阿拉伯海湾巡逻型。

“海豚”直升机

“海豚”是法国航宇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研制的一种轻型运输直升机。1972年6月原型机试飞成功,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付使用。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型别,主要包括: SA365N,运输型;SA365F,反舰反潜型;SA365M,多用途军用型。

“海豚”直升机采用了大量复合材料,涵道式尾桨提高了安全性,起落架为前三点可收放式,机载设备比较先进,可执行多种任务。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引进了“海豚”直升机。

无人驾驶飞机

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备程控系统操纵的无人驾驶飞机。无人机有一次性和多次永久性两种。着陆或降落伞回收。根据用途机上载有各种电子设备。它主要用于科研、军用高空侦察、训练靶机、核取样等。随着现代化电子遥控技术的提高,无人机发展很快。20世纪70年代出现实时遥控无人机,由操纵人员地面或空中通过电视摄像机、数据传输等电子装备实施遥控。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研制无人驾驶的骚扰机、对地攻击机、目标探测机、遥控直升机等。在未来,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速度必定会更加迅速,其用途也将更加广泛。

无人机还可降低成本。一架“影子”无人机造价仅55万美元,还不到F-15战机的1%。按美国空军审计机构的评估,培养一名F-15战机飞行员的费用更是高达260万美元。同时,无人机的战场存活率高。即使是非隐形设计的无人机,由于其尺寸小,发动机功率低,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1平方米,很难被发现。而最新研制的无人机更是采取了各种先进的隐身技术,使其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和声隐身等方面都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正大力研制装备无人机。显然,随着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飞行状态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将广泛地用于空战,并最终引起空战模式的革命。

“全球鹰”无人机

“全球鹰”机长:13.5米;机高:4.62米;翼展:35.4米;最大航程:25 945千米;机载燃料:超过7吨;最大起飞重量:11.6吨;飞行时间:41小时。可在距发射区5556千米的范围内活动,可在目标区上空18288米处停留24小时。探测设备:携带光电、红外传感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

“全球鹰”无人机在海外联合作战行动中的需求非常旺盛,自2001年以来,“全球鹰”无人机的成功飞行时间超过3.1万小时。

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美国空军联合推出的新一代高空无人驾驶飞机——RQ-4Block 40型“全球鹰”无人机揭开了神秘面纱。Block40型“全球鹰”于2010年服役。这种无人机安装了一个先进的、全天候的多平台雷达传感器,从而保证Block40型“全球鹰”能够实时提供侦察情况,使作战部队拥有前所未有的探测、跟踪和识别静止和移动目标的能力。

美国间谍飞机的最大供应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正在从亚洲国家寻找买主。韩国和日本已经向该公司表达了购买美军最先进“全球鹰”间谍无人机的意向。美国媒体称,除了韩国和日本希望利用“全球鹰”无人机应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外,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也在积极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磋商,联系无人机购买事项。

“苍鹭”无人机

“苍鹭”无人机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马拉特子公司研制的一款大型高空战略长航时无人机。该机的研制计划始于1993年底,1994 年10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整个研制时间为10个月,1996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苍鹭”无人机主要用途是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和海上巡逻等任务。它可携带光电、红外雷达等侦察设备进行搜索、探测和识别,进行电子战和海上作战。在民用方面还可进行地质测量、环境监控、森林防火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