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后的战时新闻控制

二战后的战时新闻控制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二战后的战时新闻控制二战后,世界军事技术突飞猛进,电视的崛起和卫星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对战时新闻检查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在二战后的历次局部战争中,新闻检查的手法不断翻新,手段日趋高明。这种严格的新闻检查,实际上是二战新闻管制的继续。

第三节 二战后的战时新闻控制

二战后,世界军事技术突飞猛进,电视的崛起和卫星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对战时新闻检查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在二战后的历次局部战争中,新闻检查的手法不断翻新,手段日趋高明。从朝鲜战争中严格的新闻封锁,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方与新闻结怨,再到伊拉克战争中的“嵌入式”报道,清晰地勾勒出美军新闻检查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起初对媒体报道不实行战地检查,大批记者蜂拥而至朝鲜半岛。驻朝鲜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最初听任记者们自行其是,但记者们并没有领他的情,发表了一些对他不利的消息和言论,如反映士兵士气低落,刊出颇有怨言的访问记等。这些言行激怒了麦克阿瑟,作为回应,1951年1月他颁布了一套严格的检查条令:不仅检查军事消息,还检查所有可能损害联合国士气,或使美国及其盟国和中立国感到为难的言论。美国《纽约时报》的评论说,“管制之严厉超过了所有记者的想象”,违反条例的记者甚至可能被送到军事法庭。这种严格的新闻检查,实际上是二战新闻管制的继续。

如果说一战是报刊和宣传品的战争,二战是广播的战争,那么越战就是电视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政府一直力图控制的媒体,表现出了与政府不一致的立场,对美国政府来说,这也可以说是新闻管制失败的战争。

尽管在法越战争时期,美国就开始卷入了越战,但是对美国来说,越南战争是从北部湾事件开始的。1964年8月2日,在位于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与越南之间的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伊号”闯入越南领海。越南海军向美军舰发出警告,美舰置之不理,越南巡逻舰被迫采取行动。8月4日夜,美国军舰又一次进入越南北方领海,两军再次交火。几乎是在同时,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大洋彼岸向全世界发表声明:美国海军遭到越南海军袭击,两艘舰艇被打沉。8月5日,美国出动大批飞机疯狂轰炸、扫射越南北方。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北部湾(西方称‘东京湾’)事件”。“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军为了挑起战端,蓄意制造假消息,扣押重要信息,引起媒体与公众的不满。很快,美国新闻界开始表示出了对越南战争的怀疑。特别是当美国人民看到约翰逊允诺的这场“很快就结束”的战争,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时候。美国新闻界对政府的抨击也越来越严厉了。在政府与新闻界的冲突中,电视起到了揭露真相的作用。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一马当先,其大红大紫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瓦特尔·克郎凯特在战争开始后,数次亲临越南制作节目。他看到美国开始陷入了越战的泥潭,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性质,并确信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因此他一改过去支持战争的报道态度,在一次新闻专题中向公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声称:“说我们已陷入僵局,看来是最实际的……的结论。以记者看来,(美军的)出路越来越清晰,最理智的解决方法……就是谈判。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光明磊落地妥协”(6)。1968年,越南发动了春季攻势,不仅给约翰逊为了大选需要而在1967年底发出的“圣诞节就回家”的允诺当头一棒,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美国新闻界的反战态度,从此,战争发生了转折。许多美国人认为,是克郎凯特大叔(美国人对克郎凯特的昵称)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使美国灰头土脸地撤出了越南。美国军方从此对媒体另眼相看,新闻检查也由宽松趋向于严格了。

越南战争是电视的战争,而海湾战争可以说是电视直播的战争。而在这次战争中,大出风头的不是美国老牌的三大广播公司,而是初出茅庐的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有人甚至说,对媒体而言海湾战争就是CNN的战争。

1991年,北京时间1月17日凌晨2时40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沙漠风暴”行动,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此时的美军已经今非昔比,他们从越战的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应对媒体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的措施。战争打响后,美军对媒体实施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对媒体动硬,实施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一方面授予媒体适当的报道权,借媒体之手假惺惺地满足民众了解真相和战事发展的愿望。其结果是民众只能看到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飞向以色列,却看不到美国的爱国者导弹使许多伊拉克人死伤的残酷场面。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军方发言人的说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掩盖真相,大肆杜撰新闻事件。美国伟达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曾同科威特驻美大使的15岁女儿,一起杜撰了一部片子。这个女孩流着眼泪撒谎说,她看到了伊拉克士兵把新生儿从保温箱里拉出来放在凉地板上冻死的情景。伟达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让700家电视台播放了这部片子,仅在1991年10月10日这一天就有5,300万美国人看了这部片子。战争结束后,目击者对这个虚构的故事进行了驳斥。英国女记者惭愧地说:“为了能够看到英国和美国军人想让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所看到的东西,从事媒介工作的我们就像一群驴一样被人牵着。”然而,尽管美军在这场战争中,严格限制媒体的采访,但CNN还是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卫星向全世界直播独家挖掘到的重要新闻,特别是空袭后三个小时内,巴格达对外通信中断,CNN驻巴格达记者成为全世界惟一的消息源。这一期间,CNN不但通过清晰的画面,将美军的暴行呈现给全球亿万观众,从而戳穿了美军的谎言,而且还成为美军不得不依赖的重要情报来源之一,让美军对它爱恨交加。美军海军上尉沃克就曾承认,“我们利用CNN获取情报”。(7)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电视直播的战争,那么科索沃战争就成了第四媒体的战争。刚刚出现的新兴媒体——网络,成了科索沃战争中的一匹黑马。科索沃战争爆发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抛出了一个所谓塞族人屠杀阿族人的“万人坑”事件,他们在电视上播放用计算机模拟的万人坑,把南联盟塞族描绘成面目狰狞的魔鬼,而美国则变成了正义的化身。于是,美国总统克林顿抛出了美国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的论调,四处进行布道,并将这种论调定为美国大众传媒的报道基调。在这场历时78天的战争中,美国的新闻审查格外严格,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来源日趋多样化。尽管美军严格控制战地采访,但因特网上的信息洪流和有线电视交互作用,为实时报道和分析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媒体,特别是因特网,成了战争的直接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方的控制能力。因此,如果说美军在战前的布道获得了成功,但在战争期间的许多凶残行径却通过因特网和有线电视映入受众的眼帘,给人的印象是战前布道,战中流氓。从此,五角大楼的新闻政策越发严格。

不难看出,美国五角大楼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对新闻媒体的态度经历了从严格到宽松,从限制到软硬兼施,从软硬兼施到严格审查的过程。但是,审查归审查,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和提出“知情权”理论的美国,表面上也不得不给新闻媒体相对的自由。美国政府也一直在探讨政府最合理的战时新闻政策。

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同年10月7日,美国发动了对塔利班政权的空袭,并帮助北方联盟在几个星期内,推翻了奉行极端主义原则的塔利班政权。9.11事件后,美国新闻媒体与美国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这在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阿富汗战争中,五角大楼更是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对媒体实施十分严厉的管制。白宫和五角大楼再也不允许新闻界将以往战争中美国人的尸体或者伤残人员以及一些失败的图像展示给公众,布什政府无论如何也不想授人以柄,向和平主义者提供批评他们的武器。由于美国军方的限制,特别是反恐大旗的重压,战斗前线的记者很难进入现场,所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五角大楼透露的图像片断,其质量之低劣很难让人想象到这是高科技设备拍摄的。总而言之,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标志着美国标榜的所谓“新闻自由”的终结。从此,美国政府一改以往的审查制度,公开对新闻媒介实施管制。

时隔两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战时新闻控制政策的又一次转变。当美国高举反恐大旗挺进伊拉克时,五角大楼推出了“嵌入式”报道方式,允许新闻记者“嵌入”美军作战部队,全程跟踪报道。这一消息刚一公布,着实让诸家媒体兴奋不已。但随着战事的推移,“嵌入”的记者失望不已,高呼落入美军设下的陷阱。其实,了解美国在二战后所有战时新闻控制的背景后,我们不难看出五角大楼的用意。纵观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宣传手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高举反恐大旗,建立统一战线。五角大楼根据以往的经验认识到:要想名正言顺地攻打伊拉克,必须在反恐这面大旗下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美国公众及全世界的支持。五角大楼深信,只要频频发出美国可能会遭受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警告,就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使美国万众一心,并得到国际的同情,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于是,美国以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向联合国索要“对伊开战许可证”。五角大楼还深信,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扩充武力和财富,可以改变人的观念、行为,改变群体、社会乃至于一个国家。于是,它频繁通过媒体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不断向世人展示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疑证据。但最终让美国感到失望的是,联合国赴伊核查人员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确凿证据,联合国也没有给美国开出合法通行证。但美国认为,它已经向全世界发出了足够的信息,于是高举反恐大旗,建立所谓的联军,绕开联合国开进了伊拉克。

其次,大打公关牌,密切记者和军方的关系。“嵌入”记者随军采访制度在世界新闻史上可以说是个创举,其用心可谓“良苦”。英国国防大臣杰夫·胡恩说,“我认为‘嵌入式’报道,比以往任何一次对争端的报道都更为直观,更为真实。记者利用军方的技术实时报道战事的发展,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五角大楼的拉姆斯菲尔德,对“嵌入式”采访的解释是,让记者与美军部队一同居住、行进、进餐、睡觉并在军中进行所有职业和个人活动。古往今来,战友之情一直是人间最浓厚的情谊之一,因为只有上了战场,才能体会到生死与共的真正含义。将记者“嵌入”作战部队,无疑使记者和军人之间拉近了距离,甚至是零距离。人与人之间通过一般的接触都能建立起浓厚的友谊,何况是在战场上的接触呢!记者与联军士兵同吃同住,很快便对士兵产生认同感,这样,记者便不再是客观中立的报道者,而是肩扛摄影机,手拿麦克风的一员士兵。五角大楼打的这张公关牌,真可谓机关算尽。

其三,实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统一记者的口径。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中,五角大楼一手举着胡萝卜,准许记者“嵌入”作战部队随军采访;一手举着大棒,宣讲“嵌入”的规则。既然你愿意“嵌入”,就得遵守规则。战争爆发后第二周,两名据说越轨的记者被驱逐,许多“嵌入”的记者发现他们的卫星电话莫名其妙地打不通。这实际只是五角大楼给记者们的一点颜色。后来,英国一名独立采访的记者丧生后,英国国防大臣杰夫·胡恩说:“最近,英国独立电视新闻网一位勇敢的著名记者在采访期间丧生,主要原因是他没有随军采访。将记者‘嵌入’部队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事实上,让记者得到部队的保护,对新闻和观众来说都是件好事。”胡恩的这番话,言下之意很明确:要么“嵌入”部队受保护,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每个“嵌入”的记者都得同军方签署合约,合约按五角大楼的授意,详细规定了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其中,禁止报道的规定远远多于许可报道的规定。明眼人一看便知,随军记者只能在美国军方的监控下活动,一举一动都不自由。“嵌入”的记者只能被美军牵着鼻子走。稍不顺从,就有可能遭到美军的“棍棒”相加。

其四,一箭双雕,在炫耀武力的同时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早在1994年,美国为了确保流亡美国的海地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于9月18日与海地军政府代表举行谈判,但对方并不买账。美国代表便利用在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才掌握的多媒体手段,通过笔记本电脑向海地代表展示美军的空袭计划,并扬言空袭马上就要开始。海地代表开始半信半疑,但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美国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从美国机场起飞的画面后,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在无奈之中答应了美方的条件。美军通过多媒体手段,既将美军的强大军事实力展示给对方,又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可谓一简双雕,真正尝到了宣传战的甜头。这次对伊战争,虽然时过境迁,五角大楼不能照搬海地危机的解决模式,直接和萨达姆谈判,并通过炫耀军备实力迫其就范,但采用让记者“嵌入”部队随军采访的形式,其用意实际上很明显:一方面让记者成为美军先进武器及军事实力的义务宣传员;一方面又展开对伊拉克的宣传攻势,力求不战而屈伊之兵。只不过美国在伊拉克的新闻政策,是海地模式的另一种翻版而已。

五角大楼的“嵌入”政策实在是一个“金点子”。媒体的失望就是美国政府的胜利。原本兴奋不已想上前线建功立业的各国记者,满心欢喜地“嵌入”部队后只能按美军提供的素材写点花边新闻,充当美军的“写手”。伊拉克战事结束了,小布什在洋洋自得地宣布胜利的同时,又在盘算美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可以预料,美军将对新闻采访实施更严格的管制,国际新闻界和新闻记者在新闻自由方面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毕竟,数百名“嵌入”的记者,首次成为联军的事实上的代言人,这在世界新闻史还是头一次。

1.简述美国在第二次大战中的新闻管制。

2.二战后美国的战时新闻政策经历了哪些变化?

【注释】

(1)Sheila Suess Kennedy:Free Expression in America:A Documentary History,Greenwood Press,1999,p.21.

(2)《新闻传播法规》,张宗栋,三民书局,1978年2月,第189页。

(3)Sheila Suess Kennedy:Free Expression in America:A Documentary History,Greenwood Press,1999,p.61.

(4)《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10页。

(5)《宣传战史》,【日】池田德真,朴世俣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5月,第94页。

(6)《电视促使美军撤出越南》,黄绮芳,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1999年9月26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millennium/pages/millennium260999.html。

(7)Judith Raine Baroody:Media Access and the Military:the Case of the Gulf War,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r)Inc.,1998,p.1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