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卫星测控中心站

卫星测控中心站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之配套建成的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枢纽的地面测控系统,同时拉开了测控的战幕。几十位卫星专家、测控专家聚集在测控中心,展开紧急的讨论。10月29日,上海卫星设计研究所所长和各路人马相继抵达西安,与测控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成立抢救小组。11月11日,“风云1号”卫星终于恢复正常。通过1994年2月发射的“实践4号”卫星所做的一系列太空试验,终于揭开了这个“谜”。1994年2月8日,肩负着双重使命的“实践4号”卫星升空。

使卫星起死回生

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卫星管理”成了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

1984年1月29日,在刚刚建成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3号”火箭托举着“风云l号”卫星划破夜空,腾云而去。为之配套建成的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枢纽的地面测控系统,同时拉开了测控的战幕。

随着各测控站此起彼伏的报告,测控大厅大屏幕显示的红色实际曲线,吻着绿色理论曲线缓缓前行。

“星箭分离!”“远望2号”从太平洋猛然传来报告,年轻的技术人员已兴奋得拍响了巴掌。然而在场的所有专家们却脸色一沉,“怎么,没有经过三级火箭的第二次点火星箭就分离了?”一份卫星轨道数据表明,三级火箭第二次没有点火,卫星并没有进入预定大椭圆轨道,而进入近地低轨道。如果在卫星绕地狂奔15圈之前捕获不到和不把它推向更高轨道,星上能源耗尽,卫星将彻底变成了“死星”。

几十位卫星专家、测控专家聚集在测控中心,展开紧急的讨论。新的测控方案终于产生:为避免预报误差,采取多站多天线分区域、地毯式捕捉。

1月30日12时,卫星转到了第11圈,预计出现的时刻到了,位于福建境内的闽西测控站首先发现目标,渭南测控站也紧紧跟上,并连续发出了数条指令,调整卫星改变轨道前所需要的姿态。当卫星运行到第13圈时,测控中心发出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指令。几秒以后,人们从测得的数据判断,卫星已从距地200多千米的轨道上升到6 000多千米的高空轨道,虽然没能最终进入同步轨道,但卫星在这个轨道上足可生存10年,各种试验足可以完成,发射的目的达到了,抢救成功了!

经过第一次抢救的“风云1号”运转到1992年初,再次出现信号不稳,时有中断。几乎近一年的时间里,“风云l号”成了太空野马,地面无法驾驭它,更无法获得气象云图。1992年9月,国防科工委、航天部等几大部门召开会议决定,再次对卫星组织抢救。10月29日,上海卫星设计研究所所长和各路人马相继抵达西安,与测控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成立抢救小组。抢救的第一步是要在茫茫宇宙中捕获到卫星。然而,在没有任何引导数据的情况下谈何容易。连日来,喀什、长春测控站彻夜灯火通明,中心指挥大厅里更是人头攒动,人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想着最佳方案。经过反复计算,论证,捕获开始了,测控中心首先组织各有关测控站对卫星进行多圈次拦截。11月8日终于在千里之外抓住了这匹“野马”。

紧接着,抢救工作全面展开。11月11日,“风云1号”卫星终于恢复正常。但经过第二次抢救的“风云1号”,没过多久,就彻底失控了。主要是卫星上计算机长期在太空运行后,数据经常发生跳变,时有程序被删改的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通过1994年2月发射的“实践4号”卫星所做的一系列太空试验,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1994年2月8日,肩负着双重使命的“实践4号”卫星升空。为了获得更全面的试验数据,加上“长三甲”火箭是为发射运转轨道同步卫星所制的,因此,“实践4号”被送入了远地点36 000千米、近地点200千米的一个大椭圆轨道。卫星在这一轨道上运行,地面就可以获得200—36 000千米间不同高度的空间环境的有关数据。从2月15日到9月6日,卫星在轨道运行历时210天,实际接收遥测数据总量近1 000MBT。有了这些数据,“风云1号”卫星计算机跳变之谜就揭开了。数据表明:大气层以外的空间环境的恶劣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有一种空间高能粒子可以穿透几厘米乃至更厚的铝板,而我们卫星上的计算机的保护没有任何防粒子冲击的功能,所以高能粒子经常穿透铝板直接破坏芯片,使程序出现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