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贵的实事求是办事作风

可贵的实事求是办事作风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贵的实事求是办事作风——忆及流萤同志的几件事田世英 冯兴儒 张玉林 罗山 刘凯 薛东流萤同志逝世已经一年了。但是流萤面对这些繁杂事务,无怨无悔,总是实事求是,认真处理。在讨论这个问题的会上,流萤明确表示坚持按我们甘肃的实际办事,按农民的要求办事。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因为在此之前,有关部门也一度把宋平的讲话送来,要求全文刊登。
可贵的实事求是办事作风_萤光集

可贵的实事求是办事作风

——忆及流萤同志的几件事

田世英 冯兴儒 张玉林 罗山 刘凯 薛东

流萤同志逝世已经一年了。他和我们在甘肃日报社共事多年,他那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谦和待人、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流萤是西安解放时参加革命工作的西北大学学生,随军西进,兰州解放后,参与《甘肃日报》创办工作,担任过编辑、记者和编辑部几个部门的领导,主持过《甘肃农民报》工作。1965年进入甘肃日报社领导班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迫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新闻宣传工作岗位

粉碎“四人帮”以后,新的甘肃省委决定重组报社领导班子,流萤又被调回报社,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协助曾被打倒而又重新任命的总编辑刘爱芝同志,开始甘肃日报社的整顿工作。当时报社相当艰难,不仅政治思想上需要拨乱反正,一大批冤假错案需要审查平反,而且连续多年的亏损补贴也难以为继,需要很快扭转收支局面。老总编是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宽怀大度,思想解放,作风民主,许多事情他就放手地委托流萤去干。流萤日以继夜,亲自处理稿件、安排版面,就连修建宿舍、分配住房这类最为头痛的事情,也需要他亲自筹划;大部分平反案件的材料需要他亲自审定修改;机关的规章制度也交他审定。但是流萤面对这些繁杂事务,无怨无悔,总是实事求是,认真处理。过了一年时间,报社这个“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开始恢复了活力,经济收支扭亏为盈。这固然是老总编善于领导以及报社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流萤这个得力助手确实功不可没。

注:作者中田世英、冯兴儒曾任甘肃日报总编辑。

当时报社职工的工资很低,许多家庭生活还相当困难。老总编提议:既然我们已经扭亏了,能不能给大家发一点奖金?并且把这个意向传了出去,绝大多数人赞同,但有不少人替领导担心,害怕弄不好又难收场,因为那时有的报刊还在批判“物质刺激”,到底敢不敢发奖金,领导班子内部再三讨论,老总编也拿不准主意。这时流萤不紧不慢地说话了,他引用中央某位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某些省市的做法,从职工的生活状况说到报社收支预测,最后说,我认为可以发奖金,为了避免误会,我看咱们领导班子的人就不要拿了。流萤这个主意得到了一致赞同,职工们拿到了每人每月六元钱的奖金,都很高兴。以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每月奖金也逐步增加到二三十元、四五十元,这个数额对于当时平均工资不到百元的报社职工来说,是个重要的补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肃农村一些困难社队就开始试探着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也采取各种形式报道这种办法。流萤决定把一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某农业部门的领导请到报社,与大家座谈,以期能够推广联产责任制。春节期间,北京的一家大报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说他回家探亲,发现家乡农村在搞包产到户,有些农民很不赞同,还问他:你所工作的甘肃有没有这种情况,他说甘肃没有。这家报纸加了很有倾向的编者按语,批评包产到户。看了这则报道,有些农村工作的同志(包括两位县委书记),直接打电话询问报社是什么态度?有些记者、编辑也心有余悸,提议请示省委。流萤回答道:应该说省委态度是明确的,宋平同志曾经表示过赞同,这一段《甘肃日报》的报道,省委同志一定都看到了,并没有提出什么意见,现在又去请示,这不是出难题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会上,流萤明确表示坚持按我们甘肃的实际办事,按农民的要求办事。这个意见得到了老总编的坚决支持,不但这个宣传继续下来,老总编还带领记者去渭源、会宁两县,亲自采访撰写包产到户的稿件。后来《甘肃日报》在农村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宣传上,成了全国带头的报刊之一,受到省委的表扬。

有一次,新华社甘肃分社送来三个记者共同署名的一篇稿件,说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个受害的女青年,拖着一个孩子,跑了好几个部门,申诉她的冤案,却处处碰壁,最后找到新华分社,要求为她伸张正义。这篇标题《城墙下》的文章,读了真有点催人泪下。当时老总编出外考察,流萤和另一位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后,就决定把这篇稿件全文刊出。老总编一回来,省委一个部门的领导同志就找他谈话,指出这篇文章是错误的,说省委已经为那么多的受害者平反了冤假错案,怎么还落了个《城墙下》?乍听起来,这个问题是严重的。老总编回来在小范围内通报了这个批评意见,并且讨论这件事情。这时被批评者也找上门来。流萤明确地说责任在他自己,不过他不认为文章有什么错误,更不能说是指向省委。文章指的是下边几个具体部门、具体事情。我们每天接到的申诉信件、接待的来访人员,多是反映有些单位、部门,顶住不肯落实政策,这篇文章正是针对这种现象的,发表这类文章,会对落实政策工作有好处,要说标题不够准确,可以商量,说文章错误,不能接受。老总编把讨论情况详细叙述给那位领导,并说,考虑到已经引起的误会,当初不登这篇文章也好;既然已经登了,我看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个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可是这篇文章在下边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正在进行的落实政策和清查工作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事后有人认为流萤太大胆,竟敢顶省上领导人。流萤听了不以为然地说,这不是顶谁,办报纸总不能绕开矛盾嘛!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

img74

1993年,流萤夫妇在甘肃日报创刊45周年社庆时和阮迪民(左二)、薛剑英在一起。

1982年初夏,老总编调往北京,临走时向省委推荐让流萤接替他的工作。在流萤以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期间,有关部门的同志多次向报社送来领导同志的长篇讲话稿件,要求在头版全文刊出。编辑部的同志对此议论纷纷,援引宋平同志主持省委工作期间的意见和做法,认为现在这种做法不符合党报的宣传原则,找流萤直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此之前,有关部门也一度把宋平的讲话送来,要求全文刊登。当时老总编就直接请示宋平,宋平说,那是他们搞的,不是我的意思,今后我的讲话要全文登报,需经我本人同意。他还说,其实我在一般会议上的讲话不一定登报,有些要登,摘个消息就行了;有的讲话你们觉得重要,可以改成报纸的评论,不必老登领导人的讲话。宋平的这个要求,后来就成了规矩。当天面对这篇讲话,根据以往的惯例,流萤发了一些议论,说我看这是一般会议讲话,还是改成消息,短些精练些,登突出些,效果更好。按照流萤的意见处理以后,也未闻异议。可是过了一段,传说省委收到一些来信反映,流萤批评省委领导人的讲话“没水平”,还经常要求在报上全文刊登。过了一段又有传说,有关方面把那封信送给其他领导同志传阅,传阅的两位领导同志以此为笑话,说批评“没水平”的那个同志倒有点水平。在这期间流萤泰然处之,继续大刀阔斧地在报社推行改革调整,直到第二年初夏,流萤才被任命为《甘肃日报》总编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又过了一段调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我们中有人曾经把那封信当作笑料,问过流萤,他说:我早听到了那封信的传说,其实,那封信是演绎的,我本是一番好意,根本没有批评别人的意思,我也知道“全文刊登”是下边工作人员的要求,试想,即使我有那种想法,也不能在编前会上当众批评领导人的讲话没水平呀!

流萤从政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他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见面不多。原来他还是想“为甘肃老百姓办些事”,在兰州白塔山修建碑林。资金由省、市投资和自己多方募集各三分之一。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著名的历代书法大家和丰富的书法遗存。他还亲自四处查阅、八方征集,从出生于敦煌的书法大师、汉代人张芝,到现在的一大批甘肃籍书法家的墨宝为主,兼及全国历代书法大师的遗存,统统搜集起来,镌刻成碑,镶在墙上,配以文字解说,按照历史顺序陈列于庭室长廊,使观者一目了然,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甘肃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加深了对中国文化源流的认识。有一次流萤来报社办事,有人问他,碑林不是已经展出了嘛,你怎么还这样来去匆匆?他风趣地说,工程收尾缺钱,不得不继续“上山刻碑,下山化缘。”

我们都已年过古稀,一向身体较好的流萤同志却先我们而去,显然有积劳的因素,给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每当经过滨河马路中段,北面山头上那座白墙黄顶、苍翠掩映的建筑群,很自然地便会映入视线,仿佛流萤同志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

2007年1月于兰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