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中央高度关注兰化公司实现石油化工的转变

党中央高度关注兰化公司实现石油化工的转变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化公司和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把兰炼的干气首次引入兰化合成橡胶厂,以此为原料生产乙烯。从此,兰化人在新中国石油化工领域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消息传到中南海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中央高度关注兰化公司由煤化工、粮食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并大力推进这一历史性的发展。这种局面进一步增加了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的紧迫性。

党中央高度关注兰化公司实现石油化工的转变

1961年6月28日,化工部任命林华为兰化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主管长远规划、科研、设计和生产。他和经理郭宜民、党委书记靳崇智3人一起共克时艰,携手渡难关。

2011年3月24日,北京。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了,化工部原副部长林殷才讲述着兰化的故事。阳光洒满了他那温馨的客厅。

以靳崇智、郭宜民、林华为核心的兰化领导班子团结得很好,大家作风民主,精诚合作,努力工作,形成了兰化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在这个班子里,大家对林华都很尊重。

1961年,林华第一个提出在兰化实施石油化工的设想,得到了领导班子的支持,也得到了省委、西北局和化工部的认可。兰化公司和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把兰炼的干气首次引入兰化合成橡胶厂,以此为原料生产乙烯。兰化进行了管式炉乙烯装置和裂解气分离装置的试车工作,经过攻关,年产5000吨乙烯的管式炉装置在合成橡胶厂建成投产。

林华把兰化公司生产处副处长林殷才调回合成橡胶厂任副厂长,协助自己主抓这项工作。

时间是1961年9月。虽然,兰炼距离兰化只有三四公里,但建设这条管道却投入了很多精力。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林殷才、车间主任李作政带着工人们一起挖沟铺管线,白天黑夜不停地干,整整用了两个月才把沟挖通。到了12月,兰州的冷风像刀子在割脸,管子冻住了,干气过不来,工人们在寒风中,拿着工具一节管线接一节管线地打通;人困了,倒在办公室的床上小睡一会,再往工地跑,许多人一连整整3个月没回家。

1961年12月31日11点50分,新中国第一批工业乙烯终于在兰化出炉了!兰化的工人们激动得欢呼雀跃,林殷才手捧着新出的乙烯产品直奔公司大楼报喜。得知兰化生产出乙烯的消息后,上海等地马上到兰州商谈产品供需问题。

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年产5000吨乙烯的管式炉装置在兰化合成橡胶厂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化工史上由“煤粮化工”向石油化工的重大转变。生产出合格的乙烯产品,每年节约610万公斤粮食。这在粮食奇缺的情况下,的确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1962年5月和8月,聚苯乙烯塑料和丁腈橡胶两套装置又相继在兰化投入使用,并生产出我国第一批本体法聚苯乙烯和国防工业急需的丁腈橡胶;合成氨厂超额完成3万吨化肥增产计划。后来,本体法聚苯乙烯获得国家银质奖。从此,兰化人在新中国石油化工领域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历史应该铭记这样的时刻:石油化工不仅决定了兰化的命运,也决定了全中国化工发展的方向。

消息传到中南海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中央高度关注兰化公司由煤化工、粮食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并大力推进这一历史性的发展。因为当时正值“大跃进”后我国农业大幅减产时期,1962年,全国粮食和棉花产量均未达到国家经济调整的规定指标,甚至低于50年代初的水平。这种局面进一步增加了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的紧迫性。1960年,在前苏联单方面中断对我国经济援助后,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思考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问题,并预言“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