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一个不从观念出发而从事物出发的关于社会的学科。这样,涂尔干提出,宗教是团体表征的观点,宗教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理论体系十分庞杂,我们择其部分予以阐述。因此,韦伯把宗教的理性化和理智化的程度视为社会行动和社会组织理性化程度的标志。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_社会学

第三节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这一兴趣一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二是受到其“社会学主义”方法倾向的加强和鼓舞。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是从属于实证主义传统的一个流派。它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学必须以解释社会事实为宗旨,而社会事实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结果,它坚持明确地划分个人事实和社会事实,社会学的对象既不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抽象的社会与人类概念,而是作为集体现象的具体社会制度或集团。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一个不从观念出发而从事物出发的关于社会的学科。

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主要观点体现在他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他首先定义了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与圣物(即被升华和禁用的东西)有关的信仰与仪式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式把所有坚持信仰与仪式的人团结在一个叫做“教会”的同一个道德共同体内。同时他还说明了原始宗教,即它存在于最简单的社会组织的社会里,或者说,最简单的宗教存在于最简单形式的社会里,它无须参考先前的宗教就可以解释。

涂尔干采用了19世纪至20世纪英美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实地考察报告,同时也参照了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主要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图腾崇拜,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宗教的本质。他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宗教本身。之所以把宗教确立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他看来,宗教比其他任何课题都更能使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性,从而找到解释一般社会生活的出发点。涂尔干在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些部落成员在举行图腾仪式时的极度热烈的场面后指出:“人们被一种外力控制着,推动着,在使他们的情感行为极不同于平常的时候,他们自然产生了一种不再属于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种新物体;由此,在这种兴奋的社会环境中宗教观念便产生了。”[10]同时,他指出,在澳大利亚各个氏族部落的个人血统、生活习俗不同,要维系这样一个社会,全靠这种图腾崇拜。社会成员就会像教徒对神一样对待它,在任何艰难困苦中服从它。因此,他认为,宗教产生的原因,是因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下,有集体情感的沸腾状况出现而导致的。所谓特定社会情境,就是像这样一些情境,如在某次打猎后的集会,或是为了庆祝丰收的集会等。由于集体情感的投入,产生了集体情感的沸腾之后,人们相信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世界,经彼此相同感觉所产生的集体观念与情感而成为集体思想的创造,神圣与世俗的划分,再把这种特定情境下产生的集体表象,重新协调在群体内,就成为群体的宗教生活。这样,涂尔干提出,宗教是团体表征的观点,宗教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

涂尔干发现,宗教扮演的社会功能,就社会总体而言,有以下两点:其一,宗教是集体情感与观念的沟通体系;其二,宗教是规范社会关系的手段。就社会个体而言,宗教能够使人变得更自信更有活力,同时透过宗教信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程度又增加了一层。

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马克斯·韦伯接受的是德国历史学派法学家、经济学家的教育。他从历史理想主义出发,试图从中得出某种客观的社会科学的概念。他的思想特别受到宗教的忧伤感情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内心痛苦的影响。“在韦伯的思想中,信念道德是宗教态度的一种可能表示方法,分析信念道德必然导致宗教社会学的产生。由信念形成的和平主义只能对世界的全面看法加以理解,基督教和平主义只有当它把对生活的看法与它承认的最高价值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为人所理解,即才有真正的意义。任何态度要能为人了解都要求把握全部生存观念,这种观念激荡着行为者,也是行为者所亲身感受的。这就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点。他的研究受这样的问题所支配:宗教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社会的经济行为?”[11]

韦伯的全部宗教社会学在于研究世界几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和过程。他更关注的是基督新教是怎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减除巫术和迷信的成分而引发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伦理,以及这种伦理又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最终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他还比较了犹太教、基督教、儒教、道教、印度教和佛教教规、教义的差别与东西方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关系,分析了体现在不同宗教背后的精神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致使东西方民族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实际上,他是在对以几种最主要的宗教为代表的当代世界几种文化作比较研究。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他的名著《经济与社会》、《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其中又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为著名。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理论体系十分庞杂,我们择其部分予以阐述。

第一,在《经济与社会》的宗教社会学一章中,韦伯首先表明“我们并不关心宗教的本质,我们把研究特定类型的社会行动的条件和后果当做我们的任务”。这就是说,韦伯仅仅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把特定的宗教当做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考察它与教徒日常生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宗教这一特殊角度认识和研究社会。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与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在他看来,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信仰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宗教视为一种“救赎论”。他通过深入地探索,归纳出了宗教信仰者达到“救赎”的两种方式:入世禁欲型和出世神秘型。前者人神对立,后者人神合一。他还以此标准对世界性的几大宗教进行了分类。

第二,韦伯对宗教救赎的分类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研究目的是要考察不同类型的宗教对人们的社会行动的影响及其后果。在他看来,宗教伦理是宗教价值观或价值判断的体现。人们是按伦理准则来行动的。因此,韦伯把宗教的理性化和理智化的程度视为社会行动和社会组织理性化程度的标志。他认为,宗教的理性化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宗教理性进化的趋势。

第三,从方法上来看,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使用的是“一种发生学的考察与类型学的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定类型的宗教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类型的行动表征某种文化的性质,是通过发生学的因果性分析考察和类型化意义比较来把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