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信息共享和新技术应用

区域信息共享和新技术应用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投入、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建立区域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提供支撑平台。美国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联邦和州制定各项区域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前文介绍的芝加哥大都市区规划编制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很有特点。规划新技术、新手段的开发应用为大都市区2040年区域框架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5.4.5 区域信息共享和新技术应用

中国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一些有实力的部门开始研究建立自己的GIS系统。由于基本上是城市和部门各自运作、自成系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资源浪费、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共享等状况,很多部门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经营的产品,有偿向社会、向其他部门提供。区域层面上,少数专业部门如国土、环保部门,为耕地监控、污染源监控等目的建立了自己的动态监测系统,但整体上中国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遥感等新技术在区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也在尝试阶段,规划常常难以获得连续性的、现势性的区域空间演变和现状的基础资料。一些区域规划连一张区域空间现状图也很难绘制出来,影响了规划应有的准确性。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投入、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建立区域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提供支撑平台。同时,需要进一步改进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建立适合区域特点的分析模型,对相关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区域发展特征、发展动态进行判断,对未来发展进行模拟分析等。

美国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联邦和州制定各项区域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的区域规划编制并不普遍,大多数没有法律的强制性,除了少数州政府外,大部分的州政府并不审查或审批地方的城市规划,例如马里兰州的规划局,虽然偶尔召集州内的地方规划局商讨一些区域性规划政策的制定,但其更主要的职能是进行推进精明增长、保护敏感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根据地方的需要提供其他研究成果和技术咨询,如定期对全州的人口、就业和住房的增长进行预测。相关研究为州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规划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州规划局还建立了覆盖全州各郡、市的规划信息系统,全部对社会公开,方便查询,包括州域范围的地方总体规划汇总资料、人口、地理和经济数据等,有助于地方政府、部门和公众了解本地和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

前文介绍的芝加哥大都市区规划编制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很有特点。首先,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数据分析,为2040年区域框架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东北伊利诺斯州规划委员会(NIPC)和州劳动统计局、州数据中心、经济运行实验室等机构合作,对区域内的就业、开发活动、住房和人口、土地使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及时更新,并提供数据分析服务。规划新技术、新手段的开发应用为大都市区2040年区域框架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NIPC和其他公司合作,在Arc View平台开发了互动的GIS工具——“绘制区域”(Paint The Region)应用于该规划项目,同时还应用了投影、网络、电子投票器等技术工具,辅助参与规划编制的各地政府官员、规划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讨论未来的发展和改建,研究确定土地使用规划的决策(图5.12、图5.13)。“绘制区域”软件被伊利诺斯州规划协会(ILAPA)授予2004年度规划项目和工具奖。同时,该规划因其试图寻找一种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来容纳未来的增长,应用新技术工作发展规划,达到多个议题的共识,因此获得美国规划协会(APA)2006年度杰出规划奖(Outstanding Planning Award for a Plan)[25]

img96

图5.12 大芝加哥规划“绘制区域”软件界面示意图(彩图见书末)

img97

img98

图5.13 大芝加哥规划“绘制区域”软件调色板示意图(彩图见书末)

资料来源:The 2040 Regional Framework Plan.Northeastern Illinois Planning Commission,2005

总结前文,我们得出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编制框架如图5.14所示。

img99

图5.14 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编制框架示意图

【注释】

[1]国家发改委.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布局专题研究报告,2005

[2]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题研究报告: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性研究,2006

[3]建设部,广东省建设厅,等.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2004

[4]国家发改委.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布局专题研究报告,2005

[5]南京大学.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国内外城镇密集地区比较研究,2006

[6]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紧凑型城镇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2006

[7]林家彬.日本国土整治体系考察报告——森林管理篇.200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页http://www.drcnet.com.cn

[8]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论证稿),2006

[9]建设部等.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题研究报告.2006;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2004

[10]郑鸣.中国将建GDP能耗指标公报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10

[1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题研究报告:长三角城镇群综合交通研究,2006

[12]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印发

[13]ESDP.欧洲空间发展战略,1999

[14]City of cities:A plan for Sydney'’s future,Metropolitan Strategy,2005

[15]粤港环保试水排污交易.凤凰周刊,2006年第24期

[16]大陆官员留学的“新+美”模式.凤凰周刊,2006年第24期

[17]The 2040 Regional Framework Plan.Northeastern Illinois Planning Commission,2005

[18]ESDP.欧洲空间发展战略,1999

[19]City of cities:A plan for Sydney’s future,Metropolitan Strategy,2005

[20]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论证稿),2006

[21]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论证稿),2006

[22]Envision Utah.The Quality Growth Strategy.Salt Lake City Region.Utah,1999

[23]City of cities:A plan for Sydney’s future,Metropolitan Strategy,2005

[24]The 2040 Regional Framework Plan.Northeastern Illinois Planning Commission,2005

[25]黄玮.中心·走廊·绿色空间——大芝加哥都市区2040区域框架规划.国外城市规划,2006(4):46~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