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

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变化较大,其中,1978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以老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南翼为主的空间格局。西南翼形成连续的人口分布表面,高密度区向西南延伸较长,成为城市人口外延增长的主要方向;城市东翼基本上保持了原有形态,而城市北翼人口已有所增加,高密度区有所扩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同心圆”式空间平面形态,原有的、独具特色的“风扇型三翼”形态已经荡然无存。

5.2.5 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

比较4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图5-15),可以发现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方向性变化。4个不同年份的城市人口均为单中心分布,人口最密集区均位于环城公园以内的老城区,说明老城区一直是城市中心所在,证实了合肥市目前仍然是一个单核心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变化较大,其中,1978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以老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南翼为主的空间格局。人口主要沿城市东翼分布,且高密度区延伸较长;西南翼是人口分布的次要方向,但分布的连续性不强,在五里墩和南七里站周边形成一个小的高密度区;城市北翼高密度区延伸较短。至1991年,高密度区分布的连续面扩大,呈现西南—东北向空间分布格局。西南翼形成连续的人口分布表面,高密度区向西南延伸较长,成为城市人口外延增长的主要方向;城市东翼基本上保持了原有形态,而城市北翼人口已有所增加,高密度区有所扩大。

1991-2000年间,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平面形态发生了较大转变,至2000年,原有的“风扇型三翼”形态已经不再清晰,不同方位上的人口密度差异缩小,说明城市人口沿城市中心呈现向周边均衡分布的趋势;另一方面,等值线的密度说明了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趋势仍然较强。至2004年,人口向周边方向均衡扩散的趋势更加明显,除东北和西南方向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而出现少量“缺口”外,其余方位基本相似;其次,等值线的密度降低,说明人口集聚趋势趋缓或减弱。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同心圆”式空间平面形态,原有的、独具特色的“风扇型三翼”形态已经荡然无存。

img72

图5-15 合肥市人口密度等值线图

合肥城市人口密度的三维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图5-16)。1978年,人口密度高的社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城市中心并没有出现人口密集的“尖顶”,相反,一些人口密度较高的社区不是分布在城市的中心,而是分布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带;中心城区各社区人口密度相对比较接近,社区人口密度超过30 000人/km2的仅有义仓巷和四湾两个社区;城市外围的郊区人口密度很低,与城市中心区的差异很大。1991年,中心城区各社区的人口密度差异逐渐增大,其中人口密度超过40 000人/km2的社区达到6个,超过30 000人/km2的社区达到9个,分别占中心城区社区总数的18.8%和28.1%,其余社区人口密度均较低。2000年,城市中心人口集聚的“尖顶”出现,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出一种“渐变”的“塔形”形态。至2004年,城市人口集聚的“尖顶”现象进一步极化,人口最密

img73

图5-16 合肥市区人口密度的三维表现图

集的四湾社区人口密度超过90 000人/km2,超过50 000人/km2的社区达到6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