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交响乐”

“城市交响乐”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交响乐”派电影曾经受到结构主义和苏联蒙太奇学说的极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德国和俄国的构成主义电影。之所以称为“城市交响乐”,是因为这类电影通常以城市为主题,选取的城市素材,通过“蒙太奇交响”[17],即镜头固有的各种刺激相互碰撞和组合,形成关于所拍摄城市的影像文本。变化与速度,超越了稳定的具体形态,成为影片表达的城市主题。

8.2.1 “城市交响乐

“城市交响乐”派电影曾经受到结构主义苏联蒙太奇学说的极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德国和俄国的构成主义电影。之所以称为“城市交响乐”,是因为这类电影通常以城市为主题,选取的城市素材,通过“蒙太奇交响”[17],即镜头固有的各种刺激相互碰撞和组合,形成关于所拍摄城市的影像文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早期的两部实验电影:德国导演鲁特曼(Ruttman,Walter)的《柏林,一个伟大城市的交响》(Berlin,Symphonie of a Great City,1927)和俄国导演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1929)。

德国在1924年以后经济迅速复苏。这时的电影开始出现对现代城市的描述,并明显带有未来主义的乐观倾向。德国的先锋派电影受爱森斯坦和维尔托夫的影响很大,拍摄了一批运用丰富蒙太奇手法的城市纪录电影。抽象派画家鲁特曼在1927年按照“电影眼睛派”的原理,用所谓“客观的现实”的片断,制作了《柏林,一个伟大城市的交响》(下简称《柏林》)。在摄影师弗洛恩德(Freund,Karl)的协助下,鲁特曼摄制了一部既没有演员也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通过实景拍摄的镜头剪辑,表现柏林一天的生活。

鲁特曼在《柏林》中不是单纯地再现现实城市,他不用步行的方式而是用交响乐的方式来组织空间,试图以媒介的独特潜力创造一个由影像语言构成的城市文本。鲁特曼在制作该片时没有传统的剧本,他的制作组游荡在柏林街头,尽可能地拍摄下各个时点中柏林的各个角落,然后通过带有强烈主观性的剪辑形成动态的大都市景象[图8.5(a)、(b)、(c)]。可以说鲁特曼的《柏林》是通过机器的运转和交通工具的穿梭塑造的。这对当时传统的城市纪录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者一直致力于“忠实地记录”城市,或者说是全盘照抄常规体验,因此会比较多地选择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并且普遍采用连贯性剪辑而不是蒙太奇。但是鲁特曼认为,城市记录中的主观、跳跃和拼贴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根本就是“城市”的存在状态。在《柏林》片头的一个段落中,鲁特曼将一个看似稳定的城市结构解散,把城市元素从它们各自的物理空间中抽离出来,然后用杂耍蒙太奇的方式进行重组,并突出素材构成中的音乐性节奏。这就如同乘坐在通往柏林市中心的快速往返列车上,观者只能从车窗看到城市的片断,从而拼贴构成对城市的整体印象。

图8.5 《柏林——一个伟大城市的交响》中的城市蒙太奇

资料来源:(a)Dietrich Neumann.Film Architecture:Set Designs from Metropolis to Blade Runner.London:Prestel,1999(b)(c)Francois Penz,Maureen Thomas.Cinema &Architecture:Melies,Mallet-Stevens,Multimedia.London:British Film Inst,1998

同样运用杂耍蒙太奇,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与鲁特曼的《柏林》不同的是,影片全部采用主观镜头来捕捉一个工业城市的面貌,城市片断的运动状态和拼贴方式都与镜头所代表的观者紧密相连。在维尔托夫这里,城市片断的瞬间匹配有了一个坐标原点,即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借助的观察器。这直接来源于他的“电影眼睛”(kino eye)理论,他认为在影像世界中,摄影机镜头不仅替代人的眼睛捕捉万物,而且可以捕捉到人们没有察觉的东西,这些东西参与构成了真实世界。这部影片没有限于一个城市,除了莫斯科之外,还有基辅和里加等,仿佛那个扛着摄影机的人,一天之内漫游在几个城市之间。然后,导演打乱这些城市碎片与其所处的日常生活及物理环境的表象关系,以意义上的关联将它们剪辑在一起,再现了一种新的“现实”(图8.6)。此外,维尔托夫还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时间结构,一些在片头出现过的场景,在片尾被重新拼贴进来并且以更快的节奏,体现出一个城市加速周转的动势。变化与速度,超越了稳定的具体形态,成为影片表达的城市主题。影片中有一组被视为经典的关于城市的蒙太奇镜头,工业大机器的速度、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成长的速度以相应的镜头切换速度并置在一起,每一次拼贴如同在一个时间轴上横截的片断,生产、交通、生活等等的空间碎片瞬间匹配,定格出这个现代工业城市不断流变中的某一种可能状态。

图8.6 街道的单镜头蒙太奇

资料来源:电影《带摄影机的人》单帧截屏。

值得一提的是,与类似《太空漫游》的科幻影片对蒙太奇的隐藏不同,维尔托夫以凸现剪辑点的方式强调了影像改变现实的能力。维尔托夫毫不避讳电影蒙太奇在时空重组上的无限潜能:“我是电影眼睛,我是创造者。我可以带领你到一个前所未见的空间。这个地方有12面墙,每道墙都是由我自世界各地拍摄而来的。我可以把这些镜头按照有趣的次序摆在一起。”这与库里肖夫早期的空间实验相呼应,后者曾经通过蒙太奇呈现“创造出来的地理环境”——把摄自不同地点的空间片断对列在一起,它们的结合便造成了一种连续空间的假象。这种重塑空间的观念在伊姆斯夫妇的《住宅》(House,1955)和瑞吉欧(Reggio,Goofrey)的《机械生活》(Powaqqatsi,1983)等实验电影中继承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