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3.6模式:肉眼直接看到物体,即眼与物之间是真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介质,此时人的视网膜上感知的是实像。这种模式反映的是“看物”的抽象概念。这是“看物”的现实模式,现实中很多看似透明的介质其实都有折射,比如水、玻璃甚至空气。之所以提到这个看似与建筑毫不相干的光学现象,是因为它在我分析建筑传播时提供了关键性启发:当我们把上述成像模式移植到建筑传播中,可以发现惊人的同构关系。
3.2.1 光学成像模式
图3.6 光学成像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在分析建筑的大众传播模式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个物理学现象——光学成像。以下是三种情况下的成像模式。
图3.6(a)模式:肉眼直接看到物体,即眼与物之间是真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介质,此时人的视网膜上感知的是实像。这种模式反映的是“看物”的抽象概念。在具体现实中,眼与物之间总是有介质的。
图3.6(b)模式:在肉眼和物体之间加入一个理想化的全透明介质,由于介质全透明,不产生任何变形,所以人眼看到的仍是物体的实像。这是“看物”的伪模式。因为它貌似加入了现实化的介质,但却锁定在一种理想状态,即介质的全透明状态。于是,它用(a)模式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来伪造一种现实模式,而这个介质的存在在模式中毫无意义。
图3.6(c)模式:眼与物之间的介质并非全透明,有部分发生折射(这里用凸透镜表示折射,当然也可以用凹透镜),这时人眼捕捉到的是实物的虚像,是关于实物的变形。这是“看物”的现实模式,现实中很多看似透明的介质其实都有折射,比如水、玻璃甚至空气。
之所以提到这个看似与建筑毫不相干的光学现象,是因为它在我分析建筑传播时提供了关键性启发:当我们把上述成像模式移植到建筑传播中,可以发现惊人的同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