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10-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APT使数控加工自动编程任务从面向“汇编语言”级的数控系统指令代码描述,上升到面向零件几何元素和加工方式的高级语言级直接描述,具有程序简练、走刀控制灵活等优点。随着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发展和图形设备日益普及,数控编程系统进入了CAD/CAM集成化的时代。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数控编程系统有APT-Ⅳ/SS、CADAM、CATIA、UGⅡ、INTERGRAPH、Pro/Engineering、Mastercam、CIMATRON、CAXA等,这些系统的数控编程功能都比较强,且各有特色。

7.1.2 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机械零件加工程序编制的语言APT。其后MIT组织美国各大飞机公司共同开发了APTⅡ。到了60年代,在APTⅡ的基础上研制的APTⅢ已经到了应用阶段。以后又几经修改和充实,发展成为APTⅣ、APT-AC和APT-Ⅳ/SS。

APT能处理二维、三维铣削加工,但较难掌握。为此,在APT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发展了带有一定特色和专用性更强的APT衍生语言,如美国的Compact ADAPT,德国的EXAPT,日本的HAPT、FAPT,英国的ZCL,法国的IFAPT,意大利的MODAPT和我国的SCK-1、SCK-2、SCK-3、CAM251以及微机上使用的EAPT、HZAPT、MAPT等。

APT使数控加工自动编程任务从面向“汇编语言”级的数控系统指令代码描述,上升到面向零件几何元素和加工方式的高级语言级直接描述,具有程序简练、走刀控制灵活等优点。但APT也存在数控语言编程方法难以克服的缺点和不足:零件的设计与加工之间是通过工艺人员对图纸解释和工艺规划来传递信息,对操作者要求很高,且阻碍了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用APT语言描述零件模型一方面受语言描述能力的限制,同时也使APT系统几何定义部分过于庞大,缺少对零件形状、刀具运动轨迹直观的图形显示和验证手段;难以与CAD数据库和CAPP系统有效连接;不容易做到高度的自动化和集成化。

1972年,美国洛克西德加利福尼亚飞机公司首先研究成功采用图像仪辅助设计、绘图和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一体化系统CADAM系统,从此揭开了CAD/CAM一体化的序幕。1975年,法国达索飞机公司引进CADAM系统,为已有的二维加工系统CALI-BRB增加二维设计和绘图功能,1978年进一步扩充,开发了CATIA系统。随着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发展和图形设备日益普及,数控编程系统进入了CAD/CAM集成化的时代。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数控编程系统有APT-Ⅳ/SS、CADAM、CATIA、UGⅡ、INTERGRAPH、Pro/Engineering、Mastercam、CIMATRON、CAXA等,这些系统的数控编程功能都比较强,且各有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