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时间:2022-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始建于1977年6月3日,也是首次把核磁共振用在人类的健康检查。当时要做一张核磁共振结果图像需耗时5小时,而且图像的质量非常粗糙。至今尚不能完全证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被检测的人体无害,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孕妇最好不要使用核磁共振设备进行检查,特别在怀孕的前三个月里。核磁共振成像至今不过20多年的历史,而对比X射线成像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还很难预测核磁共振成像的远景。

十一、核磁共振成像(NMR)

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始建于1977年6月3日,也是首次把核磁共振用在人类的健康检查。当时要做一张核磁共振结果图像需耗时5小时,而且图像的质量非常粗糙。到了1982年美国就有少数的核磁共振扫描设备,目前有好几千台的核磁共振扫描设备在全世界各大医院使用,显示图像只需几秒钟。为什么当初做核磁共振扫描检查需要几小时呢?

核磁共振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理论和技术,从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到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有三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也许你已经看过核磁共振的机器设备,它是一个很大的东西,中间有一个圆洞可以水平送进、退出平卧的人体和床,水平从前面到后边设有主磁场,从扫描开始到扫描结束这一主磁场是必须存在的,所以又称为恒定磁场。

再依靠射频线圈流过射频电流,它能对人体内指定的芝麻大小的区域的被激励提供能量,并使该小区域的组织(器官)产生共振,然后停止线圈激励的射频电流,返回来让射频线圈又来接收刚才那个小组织位置共振返回的能量信号。这一返回的信号与小立方体的性质有关,人体不同位置、不同组织其性质不同,所以各被激励“小芝麻体”返回的信息各不相同,把它重新组成图像就是核磁共振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磁共振成像系统就需要完成一点一点(一小块)空间原子核发生共振(不同原子只能在某一频率才会共振),如果我们共振的小块组织体积愈小,那么收集数据后形成的图像就愈清晰,但所花的共振次数也在增加,取得一幅图像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计算机速度再快也帮不上忙。

至今尚不能完全证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被检测的人体无害,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孕妇最好不要使用核磁共振设备进行检查,特别在怀孕的前三个月里。

核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医师让病人做核磁共振成像,显然是不想动外科手术,又想了解患者的某部位内脏情况,核磁共振成像特别对下列患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诊断复杂的硬化症,诊断脑垂体内分泌腺和脑部肿瘤,诊断脑部、椎脊骨或关节的感染,观察腕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部分的韧带受伤情况,评估体内软组织中的包块(如图2-35)。

核磁共振成像至今不过20多年的历史,而对比X射线成像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还很难预测核磁共振成像的远景。

img67

图2-35 人类腕关节摔伤后内部的碎骨片磁共振图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