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的未来发展

家庭的未来发展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新家庭论新家庭论者认为,未来的家庭很可能以不可思议的新方式出现,其主要代表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家庭改革论者认为,家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和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动力是家庭与现代文明的矛盾。托夫勒的新家庭论是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对人类的未来家庭做出的预测,看到了技术发展对家庭的影响。试分析家庭功能的未来变化趋势。
家庭的未来发展_社会学教程新编

二、家庭的未来发展

对于家庭的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家庭消亡论

家庭消亡论者依据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别是当今出现的大量家庭问题,认为家庭会走向灭亡。他们认为,随着个人主义、平均主义和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婚姻和家庭将消失。机械化、工业化、科层化正如同化其他社会结构一样将同化家庭。由于大规模有效率的托儿所、幼儿园、寄宿学校培养和教育儿童会比单个家庭更出色,家庭功能就只剩下生儿育女等功能,夫妇可以自由解除婚约而解散家庭。所以,家庭会随着家庭功能的不断削弱而自然消亡。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在《行将到来的世界革命》一书中认为,家庭已“接近完全消亡的时候了”[9]

(二)家庭回归论

家庭回归论者认为,家庭观念的剧烈变化和家庭的动荡不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问题,使一些人无限留恋过去稳定传统家庭的美好时光。有些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化造成的家庭危机已经给人类生活失范以严厉惩罚,人们必须改变目前消费主义的家庭生活方式,后工业时期必然是传统回归。因此,他们主张未来是家庭复兴或传统回归。美国《未来学》杂志曾大力宣传,家庭“最终还是要倒过来,生活方式也将回到以前的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必定出现向传统的复归。

(三)家庭振兴论

家庭振兴论者认为,正因为家庭危机的存在,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调整自身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适应家庭的不断变迁。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家庭生活将越来越科技化、人性化,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人们将重新回归家庭,在家庭中工作和生活,甚至组成电子大家庭。因此,家庭功能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愈来愈强大。

(四)新家庭论

新家庭论者认为,未来的家庭很可能以不可思议的新方式出现,其主要代表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新家庭的新方式主要体现为:(1)家庭关系新。托夫勒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家庭中的生育关系以及生殖方式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传统的父母、父子概念以及家庭的职能与概念都会受到冲击。在这种条件下,会出现全新的亲属关系。(2)家庭形式多样化,包括简化家庭、公共家庭和独居家庭等家庭形式。(3)家庭观念新。爱情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它不再追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爱情被理解为夫妇双方“齐头并进”。由于现实的阻碍不能使夫妇平衡发展,于是夫妇终生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婚姻将是短暂的。

(五)家庭趋同论

家庭趋同论者认为,不管社会制度的差异如何,各国的现代化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和结果,家庭的发展也将趋向一致。

另外,还有家庭淡化论和家庭改革论。家庭淡化论从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淡化家庭观念和简化家庭功能。家庭改革论者认为,家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和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动力是家庭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上面几种家庭的理论预测都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一定的合理性。对于家庭消亡论,虽然家庭消亡起码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却使我们认识到,必须严肃地看待目前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也不可能简单的复归,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呈螺旋式发展的。托夫勒的新家庭论是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对人类的未来家庭做出的预测,看到了技术发展对家庭的影响。家庭虽然有趋同的一面,但也不可能是机械的一致化。淡化论者看到了家庭功能消极的一面。那么家庭将来到底走向何方呢?这是一个每个关心家庭的人所力求知道的问题。然而,至今仍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将来的家庭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但家庭至少在人类种的繁衍和人类共同情感的培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初级群体,家庭必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家庭,家庭的研究视角有哪些?

2.怎样分析家庭结构?试分析不同结构类型家庭的变化趋势?

3.家庭有哪些功能?试分析家庭功能的未来变化趋势。

4.影响家庭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5.什么是择偶梯度?试分析择偶梯度的存在对人口婚姻状况的影响?

6.试分析当代中国离婚率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原因。

7.当前中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曾毅.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沈崇麟,杨善华,李东山.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陈胜利,张世琨.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5]陈功.家庭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推荐阅读书目

[1][美]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美]古德.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3]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雷洁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的新变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

【注释】

[1]周运清.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52.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441.

[3]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简明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4]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6.

[5]管雷.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内地青年择偶研究回顾与启示[J].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学报,2009(023).

[6]田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离婚率与离婚方式探析[J].比较法研究,2004(6).

[7]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90-406.

[8]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