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越冬水鸟监测报告

越冬水鸟监测报告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对保护区内9个湖泊越冬水鸟进行定期监测。2012年调查时间范围内的18次监测全部完成。每次监测,各保护站均派出监测人员4~6人。2012年11月下旬和12月中旬,上海观鸟会和武汉观鸟会分别派出6人参与了水鸟监测。2002—2013年间,不同越冬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的最高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图3)。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内白枕鹤的最高数量为701只。

黄元政 刘观华 曾南京 金杰锋 贾万梅 曹 锐 罗 浩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摘 要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9个湖泊越冬水鸟进行定期监测。共监测记录到48种水鸟,种群结构以鸭科、鹬科和鹭科等种类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1.25%、14.58%和14.58%。1月水鸟月平均值最大,为46 694只;2013年2月8日水鸟数量最高,为68 663只。本文还对重要物种(类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鄱阳湖,保护区,越冬水鸟,数量,分布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优越的湖滨湿地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尤以白鹤、白头鹤和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越冬候鸟分布数量多且持续稳定而享誉全世界。通过对鄱阳湖保护区内越冬候鸟2012—2013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候鸟群落在鄱阳湖保护区内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湖区内9个子湖的数量变化特征,对鄱阳湖湿地资源、越冬候鸟保护管理,以及评估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趋势和分析栖息地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一、监测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对保护区内9个湖泊越冬水鸟进行定期监测。监测日期为每月8日、18日、28日,若遇雨雪等恶劣天气则推迟至晴好天气监测。2012年调查时间范围内的18次监测全部完成。监测范围为大湖池(3 000hm2)、常湖池(600hm2)、朱市湖(200hm2)、沙湖(1 400hm2)、蚌湖(7 300hm2)、大汊湖(8 500hm2)、象湖(400hm2)、中湖池(700hm2)和梅西湖(300hm2)共9个湖泊(图1)。大湖池、常湖池和朱市湖由大湖池保护站监测,沙湖和蚌湖由沙湖保护站监测,大汊湖、象湖、中湖池和梅西湖由大汊湖保护站监测。每次监测,各保护站均派出监测人员4~6人。2012年11月下旬和12月中旬,上海观鸟会和武汉观鸟会分别派出6人参与了水鸟监测。监测时使用40×8倍双筒望远镜以及20~60倍单筒望远镜进行观察,监测对象包括所有水鸟,重点监测濒危保护种类,如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鸿雁、白额雁等。采用直接计数法或集团计数法对鸟类进行统计,将鸟类名称、数量、栖息生境等信息记录在定期监测记录表上。内业处理时将定期监测记录表中的数据录入鄱阳湖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Access数据库中。

图1 鄱阳湖保护区水鸟监测的9个湖泊

二、结果

(一)水鸟种类组成

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11),2012年越冬期(2012年10月8日至2013年3月28日)共监测记录到48种水鸟(包括上海观鸟会和武汉观鸟会监测结果),分属6个目13科。相比2011年种类有所减少(2011年越冬期为70种)(朱奇等,2013)。另外,从种群结构来看,鸭科、鹬科和鹭科等种类较多,分别占水鸟总种数的31.25%、14.58%和14.58%。具体种类见表1。

表1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鸟类监测水鸟名录

续表

续表

注:“Ⅲ”为省级保护动物

(二)种群数量

1.各月水鸟数量

将越冬期每月3次的定期监测数据取平均值、最大值进行分析(图2),10月开始候鸟陆续迁到,数量逐渐增多,月平均值及月最大值在11月达到首个高峰值,11月平均值为46 331只,最大值为11月18日的61 698只。鸟类数量在12月时有所下降,之后在次年1月回升,月平均值最大出现在1月,为46 694只;月最大值出现在2月,为2013年2月8日的68 663只。3月上旬以后越冬候鸟陆续飞离保护区,数量明显减少。

图2 2012—2013年越冬期各月水鸟数量平均值、最大值

2.越冬期最高数量

整个越冬期监测最高统计数量为134 998只(逢八监测中各物种数量的最大值之和)。

2002—2013年间,不同越冬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的最高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图3)。2011—2012年越冬期水鸟数量比历年都要高,达43万余只,而数量最低的为2012—2013年越冬期,数量仅为13万余只。

图3 2002—2013年各越冬期水鸟最高数量变化

对2012—2013年越冬期内白鹤等11个物种种群最高数量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可见11个物种种群最高数量出现的时间为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期间,其中1月有4个物种种群数量达到最高,2月有3个物种种群数量达到最高。而鸭类和鸻鹬类这两个大类的总数量则在1月达到最高值(表2)。

表2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重要水鸟种群最高数量

(三)重要物种出现频率

2012—2013年越冬期共进行了18次监测,将重要水鸟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出现频率在80%以上的水鸟有8个种,分别是白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鹳、白琵鹭、鸿雁、白额雁、豆雁,其中白琵鹭、鸿雁、白额雁每次调查都被监测到,出现频率达到100%;而黑鹳出现频率最低,仅为11.11%,在18次调查监测中只被监测到2次(表3)。

表3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重要水鸟的出现频率

(四)居留期

将重要水鸟在越冬期第一次被发现的日期定为该种的抵达日,将迁飞季节最后一次被监测到的日期定为该种的迁离日。在11种重要水鸟中,白琵鹭、鸿雁、白额雁和豆雁在保护区内停留时间最长,均为171天,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调查中都有它们的监测记录。从到达时间上来看,有8个物种在10月抵达,只有白头鹤、东方白鹳和黑鹳在11月抵达。11个物种中有7个物种在3月下旬以后才飞离保护区(表4和图4)。

表4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重要水鸟的居留期

图4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重要水鸟抵达日期及迁离日期

(五)重要物种(类群)数量与分布

1.白鹤

白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受威胁等级定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白鹤数量明显低于上一越冬期,上一越冬期白鹤的最高数量为2011年12月18日的4 314只,而本越冬期白鹤的最高数量仅为2013年1月28日的1 243只。超过1 000只以上的情况只出现2次。白鹤平均数量在12月最多,为798只。

不同月份白鹤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5,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6。

图5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白鹤数量变化

图6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白鹤分布情况

2.白头鹤

白头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受威胁等级定为“易危”(“vulnerable”)。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白头鹤的最高数量为297只(2013年1月28日)。白头鹤平均数量在2月最多,为176只。

不同月份白头鹤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7,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8。

图7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白头鹤数量变化

图8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白头鹤分布情况

3.白枕鹤

白枕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受威胁等级定为“易危”。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内白枕鹤的最高数量为701只(2012年12月18日)。白枕鹤平均数量在12月最多,为394只。

不同月份白枕鹤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9,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10。

4.灰鹤

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定为“依赖保育”(“least concern”)。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灰鹤的最高数量为665只(2013年1月18日)。灰鹤平均数量在1月最多,为429只。

不同月份灰鹤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11,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12。

5.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受威胁等级定为“濒危”(“endangered”)。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的最高数量为1 461只(2012年12月18日)。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东方白鹳平均数量相对稳定,2月平均数量最多,为684只。

不同月份东方白鹳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13,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14。

图9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白枕鹤数量变化

图10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白枕鹤分布情况

图11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灰鹤数量变化

图12 2012—2013年越冬期鄱阳湖保护区灰鹤分布情况

图13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东方白鹳数量变化

图14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东方白鹳分布情况

6.黑鹳

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2—2013年整个越冬期,保护区内黑鹳监测到2次,2013年1月监测到7只,2012年11月监测到2只。

黑鹳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15,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16。

图15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黑鹳数量变化

图16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黑鹳分布情况

7.白琵鹭

白琵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依赖保育”。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白琵鹭的最高数量为5 255只(2012年11月18日)。白琵鹭平均数量在11月最多,为3 594只。

不同月份白琵鹭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17,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18。

8.小天鹅

小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依赖保育”。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小天鹅的最高数量为15 935只(2013年2月8日)。小天鹅平均数量在2月最多,为8 488只。

不同月份小天鹅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19,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20。

图17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白琵鹭数量变化

图18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白琵鹭分布情况

图19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小天鹅数量变化

图20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小天鹅分布情况

9.鸿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鸿雁的受威胁等级定为“易危”。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鸿雁的最高数量为11 886只(2012年11月18日)。鸿雁平均数量在11月最多,为8 549只。

不同月份鸿雁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21,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22。

图21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鸿雁数量变化

10.白额雁

白额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依赖保育”。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白额雁的最高数量为16 188只(2013年2月8日)。白额雁平均数量在11月最多,为12 403只。

不同月份白额雁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23,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24。

图22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鸿雁分布情况

图23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白额雁数量变化

图24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白额雁分布情况

11.豆雁

豆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依赖保育”。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豆雁的最高数量为7 773只(2013年2月8日)。豆雁平均数量在2月最多,为3 036只。

不同月份豆雁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25,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26。

图25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豆雁数量变化

图26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豆雁分布情况

12.鸭类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鸭类的最高数量为24 981只(2013年1月8日)。鸭类平均数量在1月最多,数量为13 039只。

不同月份鸭类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27,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28。

图27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鸭类数量变化

图28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鸭类分布情况

13.鸻鹬类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鸻鹬类的最高数量为13 678只(2013年1月8日)。鸻鹬类平均数量在1月最多,为9 424只。

不同月份鸻鹬类数量平均值变化见图29,越冬期分布位置见图30。

图29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鸻鹬类数量变化

图30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鸻鹬类分布情况

三、讨论

从越冬水鸟种类上来看,2012—2013年越冬期比上一越冬期水鸟种数有所减少。本越冬期监测到48种水鸟,而上一越冬期监测到70种水鸟。虽然种数有所减少,但种群结构基本相似,鸭科、鹬科、鹭科物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31.25%、14.58%和14.58%,与上一越冬期3科物种所占比例(35.71%、14.29%和12.86%)接近。

从鸟类总数量上来看,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水鸟数量较上一年越冬期下降明显。水鸟单日最高统计数量为2013年2月8日的68 663只,而上一越冬期单日最高统计数量为2011年12月18日的283 239只。本越冬期保护区内越冬水鸟最高统计数量(历次逢八监测中各物种数量的最大值之和)为134 998只,而上一越冬期高达437 081只。

从分布时间上来看,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水鸟数量从10月下旬开始显著增加,到11月中旬到达第一个高峰值,之后数量有所减少,在翌年2月达到最大值。变化趋势与上一越冬期有所不同,2011—2012年越冬期保护区候鸟在12月中旬达到最大值,1月上旬以后越冬水鸟数量下降明显,峰值主要集中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2012—2013年水鸟数量高峰期比上一越冬期高峰期时间有所延后。

2012—2013年越冬期,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鸿雁、白额雁和豆雁,以及鸭类、鸻鹬类的数量与2011—2012年越冬期相比都有所减少,尤其是本越冬期在保护区监测到的白鹤数量比上一越冬期减少显著。

2012—2013年越冬期保护区内9个湖泊水鸟数量下降明显,一方面由于2012年持续的高水位影响保护区内湖泊中苦草等植物的生长,苦草冬芽的生物量有所下降,影响到白鹤、小天鹅等越冬水鸟的取食栖息,为了寻找新的觅食地或替代食物,白鹤等水鸟分散在整个鄱阳湖区,使得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在2012年12月25日开展的全湖水鸟调查中共监测到水鸟41万余只,与2011年12月18日全湖调查监测到的水鸟59万余只,下降不是太明显。而保护区内2012年越冬期监测到的水鸟数量下降,明显与保护区环湖建站5年来致力于宣传保护候鸟及其在鄱阳湖周边的生存环境有关,使得越冬水鸟得以在除保护区外的鄱阳湖周边地区也能很安全地栖息生存。

参考文献

[1]朱奇,刘观华,金杰锋.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2011—2012年监测报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凤山,刘观华,吴建东等.鄱阳湖湿地和水鸟生态研究.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3]朱奇,刘观华,吴建东.江西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自然资源2010年监测年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