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其生态环境建设

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其生态环境建设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建成并投入运行,我国学者已经对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特征、主要问题、水资源现状、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指出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2] ,水土流失严重[3-4],经济发展滞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是造成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46-]。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设计不合理。

丹江口水库区及上游水源地涉及陕西省安康、商洛、汉中,河南省南阳、三门峡、洛阳及湖北省十堰等7市43个县(县级市、区),土地总面积9.73万km2,其中陕西省汉江和丹江两大流域占到中线水源地总面积的65.86%。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建成并投入运行,我国学者已经对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特征、主要问题、水资源现状、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指出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2] ,水土流失严重[3-4],经济发展滞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是造成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46-]。同时,随着生态维护和发展成本不断增加水源地各地区陷入保护生态环境与追求经济发展的两难境地而且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将在工程运行后不断暴露出来[7 -9],可见,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不仅决定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也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已经在南水北调中线开展和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研究工作,先后划定了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的湖北省十堰市,陕南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和河南省南阳市等5个地市,汉江中下游的襄樊、孝感、荆门、荆州、武汉等地市,总面积约16万km2的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并从2007年开始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一期工程,主要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县建设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治理保护措施,截至2011年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地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45万km2,水土流失治理度由2007年的7.8%提高到2011年的38.1%,年均减少进入丹江口水库泥沙2000~3000万t,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虽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工程建设中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设计不合理。一些地方重示范流域、轻面上治理,重沟道整治、轻坡面治理,重工程措施、轻林草措施,没有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还有个别地方不顾当地实际条件,片面追求集中连片与整体效果,整座山头坡改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有一些工程建设在技术、工程质量、验收和后期监测等方面的管理跟不上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二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涵养区地处秦巴山区,80%以上的水源地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山区、丘陵区,其中,规划区43个县中18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三是该区域在2011年底仍有水土流失面积3.8万km2,其中2.32万km2亟需进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而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Ⅱ类或Ⅲ类,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与国家“十二五”分配到规划相关省的总量指标一致,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95 km2,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实施坡改梯315 km2,新增项目区林草覆盖率增加5%~10%,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0.1亿~0.2亿t。因此,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水源地,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个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