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评审的防线是如何被穿越的

科技评审的防线是如何被穿越的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科技评审的防线失守后,公众对评审的认同与信任感会迅速降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所有未倒的牌都将倒掉。对于科技事业来说,评审是科技成果走向公共领域的最后一道闸门和防线,它的失守对于科技与公共生活来说都是灾难性的。科技评审的防线屡屡被穿越的第三个理由是,所属机构与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的绥靖策略。这些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决定了中国科技评审体系遭遇整体性失灵的命运。

10.科技评审的防线是如何被穿越的

2011年2月10日,国家科技部在其网站上发布通告,宣布撤销2005年颁发的“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李连生教授也因此被学校解聘。关于撤奖的理由,科技部的通告中说主要有两条: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基于上述事实,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该项目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并追回奖金。这个通告很有内涵,至少说明撤销一个奖项是有复杂程序的,由此可倒推:申报一个奖项要经历的程序肯定比撤奖还要多而复杂,问题是如此多的防线是如何被造假者轻易穿越的,科技评审的防线是在哪里开始失守的?

回顾这件耗时三年的学术不端事件,在无数次举报、阻碍与围观的轮回中终于有了一个来自官方的明确说法。不管怎么说,这都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科技管理部门在新年伊始强力呈现与释放出的一个进步姿态与信号。事已至此,笔者无意于再对当事人进行责难,本人感兴趣的问题是造假者是如何穿越层层的评审“防线”的?坦率地说,这个案例折射出的问题实在令人担忧,要知道国家科技进步奖可是国家最高级别奖励,为了获得这一称号,申报者是要通过无数专家与评审机构设置的评审门槛才有可能最终获奖的。一个造假项目经过乾坤大挪移般的包装技术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捧得大奖,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延续多年的科技评审体系已经处于失灵状态,那些苦心经营多年、貌似牢固的层层“防线”已经形同虚设。这个现实的后果令人不敢想象:所有曾经的获奖是否都将面临信任危机的考验?个别人的违规并不可怕,一经发现,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可怕的是体系本身存在问题,一旦评审体系失灵,违规将演变为共同体默认的常态选择。因此,有人开始怀疑这些年中国颁布的众多奖励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冒牌货。当科技评审的防线失守后,公众对评审的认同与信任感会迅速降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所有未倒的牌都将倒掉。对于科技事业来说,评审是科技成果走向公共领域的最后一道闸门和防线,它的失守对于科技与公共生活来说都是灾难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些人可以轻易穿越评审的层层防线呢?这才是本次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各类科技奖励已经呈现出过多、过滥的局面,整体处于制度性快速贬值的境况。由此而来,评审系统也越发被锁定在整体失灵状态。究其原因,首先是制度设置上出现了根本性错误。中国的科技奖励体系主要采用申报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理性人的本能选择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评审体系失灵,也就意味着对手段的约束消失,因此,这种制度设置无法有效规避申报者的有意或无意的夸大行为,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应该坚决向国外一些运转良好的奖励体系学习,采用推荐制。诺贝尔奖之所以在运转一百多年后仍具有如此崇高的声誉,关键在于它的推荐制。如果采用申报制,估计诺贝尔奖早就声誉破产了。因此,中国各类的专业学会应该担负起推荐成果的责任。其次,作为评审体系的执行者,评审人的权责严重不对等。由于缺少有效的问责机制,因而导致评审人可以拿评审权与被评审人进行交易,这种局部的双赢,是以牺牲公众的福祉与对科学共同体信任丧失为代价的。就如同这个案例,我们至今不知道是哪些人参与了该项目的评审,他们是否也应该为自己的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承担责任?指望那些不用承担任何具体责任的评审人认真负责,无异于与虎谋皮。如果这种状况仍不能得到彻底改变,评审专家系统将是中国科技界下一个丑闻的主角。

科技评审的防线屡屡被穿越的第三个理由是,所属机构与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的绥靖策略。如果一项违规行为被证实而不能立即得到相关机构的否定性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变相地得到默认,从而助长了违规发生的频率,并降低了违规者对潜在惩罚成本的心理恐惧。本文开头引述通告内容时提到,撤销该奖项还要申报国务院审批,这既没有必要,又浪费时间,也由此可见惩罚机制的严重滞后。现在的问题是,所属机构为何乐于变相包庇违规者?这是因为相应机构也有对奖励的迫切需求。当下大学对于各类国家级奖项的热衷,是因为这些奖项可以增加所属学校的符号资本以及在社会中的声誉。形象地说,获得各类国家级奖已经成为学校在公共领域炫耀的一张名片,而这些符号资本以及声誉的扩张,能够提升大学的竞争力与生存空间。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奖项的颁发还是一种政绩与作为的体现;反之,如果承认一项奖励造假,则变相地等同于符号资本以及声誉的减少,这是任何机构都不乐意接受的。这些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决定了中国科技评审体系遭遇整体性失灵的命运。在微观层面上,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容地穿越层层科技评审防线。在这种肆无忌惮的穿越中,中国科技的根基连同公众的信任也被掏空了。希望这次撤奖行为是中国科技界主动基于责任与伦理而对未来的一次真正出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