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布朗族茶俗

布朗族茶俗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世界上最早的种茶、用茶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布朗族“喃咪茶”,苦涩适度、口感鲜爽、回甘生津。布朗族“土罐茶”:布朗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赕品、礼品,甚至是姑娘们的陪嫁品。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世界上最早的种茶、用茶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据布朗族的创世史诗《祖先歌》的歌词,早在两千年前,他们的先民“濮人”就开始把野生茶“得责”用来煮水喝解渴,作为药物祛湿驱病。随着饮用人群的扩大和饮用量的增加,古代“濮人”将野生茶树苗、茶籽种在房前屋后和专门地块,进行人工种植、驯化,布朗人把它称之为“腊”。这就是现在的人工栽培型茶树中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在著名的南糯古茶山,最早种茶的也是布朗族。

布朗族擅于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土罐茶”等习俗。

酸茶:又叫“腌酸茶”, 是布朗族独特的茶类产品,主要流行于勐海县布朗族聚居地布朗山乡。酸茶的制作方法:采摘夏秋季的一芽三、四叶鲜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用锅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7~10天,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将竹筒埋入房前屋后干燥处地下,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吃酸茶的习俗非常古朴,既可以做菜上餐桌,也可用开水冲泡作饮料,有些还喜好当零食直接放入口中咀嚼,一般早、晚各吃一次。在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烧上一些辣子,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嚼食,边吃边唠家常话题。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是勤劳的布朗人的美味与保健食品。

喃咪茶:“喃咪”是西双版纳各民族皆爱食用的一种酱,一般用菜花沤制而成,食用前拌入辣子、花椒、大蒜、芫荽等佐料,即成风味独佳的一碗酱,用各种生菜蘸食,也可直接佐餐。“喃咪茶”也就是蘸喃咪吃的茶,是打洛等地布朗族以茶当菜的一种吃法,即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茶叶蘸喃咪佐餐。布朗族“喃咪茶”,苦涩适度、口感鲜爽、回甘生津。

青竹茶: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在劳动间歇时,布朗人在地头边燃起火堆,将刚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饮茶的器具。竹筒长30~50cm,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放入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煮片刻,煮好后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内,分送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颇得野趣。

布朗族竹筒茶:竹筒茶广泛流行于西双版纳境内的各个布朗族聚居地。制法:将夏天采集的茶鲜叶炒透炒熟后,置入事先准备好新鲜竹筒内,用阔叶封口保存。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剖开竹筒,用开水冲泡,茶汤中竹膜清香馥郁、滋味浓烈。竹筒茶滋味、香气独特,久放不易变质。

竹筒蜂蜜茶:布朗族有养蜜蜂、酿蜂蜜的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布朗族创造了竹筒蜂蜜茶的制作和饮茶习俗。竹筒蜂蜜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摘来的鲜嫩茶叶,塞入备用的新鲜竹筒内,然后将竹筒放入火中烧烤,直至筒内鲜茶叶烤熟,把竹筒内的茶叶倒入碗中,加入蜂蜜,再把烧沸的开水冲入碗中,调匀后即可饮用。此种茶,竹、茶、蜜融合,微苦微涩中带蜜香甜,鲜爽、顺滑,解渴除疲,提神养身,是布朗人招待贵宾的茶饮。

布朗族“土罐茶”:布朗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热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赕品、礼品,甚至是姑娘们的陪嫁品。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每个村子都建有缅寺。布朗人每年都要到缅寺进行多次“赕佛”等宗教活动,同时要听经祈福,并求风调雨顺、粮茶丰收。茶叶(含酸茶)都是“赕佛”活动时的“赕品”之一。除了赕佛之外,在其他一些节庆活动中,如建新房、入寨式、祝寿、订婚、结婚等等,茶叶(含酸茶)还是布朗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