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侧碛在山岳冰川地区是比终碛更易保存的堆积形态。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地形,被称为鼓丘。槽碛垄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这些是冰川接触沉积形成的地貌。它们是冰面或冰内空穴所接纳的冰水沉积物,在冰川消融时坠落地表堆积而成,由负地形变为正地形。

冰川沉积可以分为三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态各异的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l.终碛、侧碛和冰碛丘陵

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冰川前进时形成的终碛垄规模通常较大,高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组成物质一般包括许多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积。它们是冰舌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常出现逆掩断层、褶曲或焰式构造,因而属变形冰碛。以变形冰碛为基础的终碛垄又被专门命名为推碛垄,属前进型终碛。如果几次冰碛达到同一位置,终碛叠加变高形成锥形终碛。贡嘎山西坡贡巴冰川前有一典型的锥形终碛。冰川后退时形成许多规模较小的冰退终碛,通常较低矮,很难出现包含变形冰碛的推碛垄。大陆冰盖的终碛可连续延伸几百千米,曲率很小。山谷冰川的终碛曲率很大,向上游过渡为冰舌两侧的侧碛。侧碛在山岳冰川地区是比终碛更易保存的堆积形态。它们分布范围广,不易被冰水河流破坏。在谷坡上常常可以发现高度不同的多列侧碛。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碛之上,进而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它标志着冰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十米或数百米。在山岳冰川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

海洋冰川

2.鼓丘和槽碛垄

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地形,被称为鼓丘。平面呈卵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鼓丘的纵剖面形状与机翼相似,是流体中物体为减小阻力所能采取的最佳形态。在大陆冰盖地区鼓丘常成千地密集出现,山岳冰川地区则偶然见到。槽碛垄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和博格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期形成的槽碛垄,高l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

3.冰斗包围的角峰

这些是冰川接触沉积形成的地貌。冰川接触沉积是在冰川边沿、表面和底部的冰川融水中所沉积的砂砾或粉砂层。沉积时,有冰川作为支撑或包围,如果冰川消亡后它们将失去支撑会发生塌陷变形。蛇形丘是狭长、曲折如蛇的垄岗状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小的蛇形丘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大的可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北美洲曾见有长达400千米的蛇形丘。组成物质是上好的砂砾,含不少圆卵石,夹有少数冰碛透镜体,表面一般有薄层冰碛覆盖。冰砾阜是散布在冰川作用区的不规则分布的丘陵。与冰碛丘陵不同的是其组成物质为有层次的砂砾层,是冰川接触沉积。它们是冰面或冰内空穴所接纳的冰水沉积物,在冰川消融时坠落地表堆积而成,由负地形变为正地形。冰砾阜阶地由充填冰川两侧的冰水河道的砂砾在冰川消融时堆积形成。由冰水砂砾层组成,与河流阶地有差异的是断续分布,左右岸和上下游阶地面起伏变化大,前坡的砂砾层向谷地中心倾斜。

4.冰水平原和冰水阶地

冰源河的流量有非常大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冰源河的泥沙负载量又极高,导致了冰川外围地区强烈的加积,形成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称为冰水扇。在大陆冰盖外围有许多冰水扇联合成外冲冰水平原,在山谷冰川地区联合成谷地冰水平原。谷地冰水平原在后期被切割成冰水阶地,冰水阶地向下游倾斜较急且慢慢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逐渐缩小以至消失的现象),故是典型的气候阶地。因为水流速度很快,冰水平原的组成物质粗大且缺乏分选,砂砾层中常夹有大漂砾,并有许多锅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