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跳跃基因”的发现

“跳跃基因”的发现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反复分析罗兹发现原先的玉米基因组中有两个互不连锁的基因A1和dt同时发生了突变。A1是一系列决定玉米粒色素基因中的一个,它的隐性等位基因a1在纯合态时使玉米粒不带色素而成为无色玉米粒。图7-1是罗兹解释12∶1∶3分离比的理论假设示意图。不久,罗兹进一步发现带有Dt基因的玉米中的a1基因很容易回复成A1,回复频率之高是难以用通常的回复突变来解释的。对此,罗兹没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

1938年,罗兹(M.Rhoades)在研究一种墨西哥黑玉米时,偶然在一穗自花授粉的玉米上,非常惊讶地发现这株应该表现出单色玉米粒的显性杂合子后代竟然出现了复杂的分离现象。在这穗玉米上共有三种玉米粒:有色的、无色的和花斑型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12∶1∶3。经过反复分析罗兹发现原先的玉米基因组中有两个互不连锁的基因A1和dt同时发生了突变。A1是一系列决定玉米粒色素基因中的一个,它的隐性等位基因a1在纯合态时使玉米粒不带色素而成为无色玉米粒。另一个基因dt突变为显性等位基因Dt时,使基因型为a1a1的玉米粒出现了花斑型。图7-1是罗兹解释12∶1∶3分离比的理论假设示意图

图7-1 罗兹对玉米花斑型出现的形式遗传学解释(引自D.T.Suzuki)

不久,罗兹进一步发现带有Dt基因的玉米中的a1基因很容易回复成A1,回复频率之高是难以用通常的回复突变来解释的。他用一种特殊的玉米品系来做研究,这种品系玉米的色素基因A1或a1能在花药或叶片上表现出来。当他把基因型为a1a1Dt_的植株上带有色素的花药中的花粉取出来,与基因型为A1a1dtdt的植株杂交,证实取自有色花药中的花粉带有A1基因。他假设a1a1Dt_之所以成为花斑性状的原因是Dt基因的存在使部分细胞中的a1回复为A1,从而造成有色细胞和无色细胞互相嵌合的花斑型玉米粒。a1是最早被遗传学家发现的不稳定基因,它回复为A1的频率非常之高。然而,a1这种不稳定性的高频回复完全依赖于一个不连锁的基因Dt的存在,一旦Dt消失,a1也就稳定了。那么Dt是通过什么方式干预a1的表达,造成a1不稳定的呢?对此,罗兹没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