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区域协同,实现全方位发展

推动区域协同,实现全方位发展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污染、人口密度、经济开发程度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重点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进一步扩大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
推动区域协同,实现全方位发展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与相对滞后的西部一些地区并存。《建议》指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978年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和老体制因素的束缚,我国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还存在不少限制。一方面,人口的跨区域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重要前提,但是,中西部农村转移到东部城市就业的人口,长期不能享受到完全的市民待遇,应当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东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中西部也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有条件形成要素流进的洼地。东部的许多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包括外资企业和外国专家及一部分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都有到中西部进行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对他们来说,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最具吸引力。因此,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利用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加快推进沿江沿边开发开放,引导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和培育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要认真总结政府代替企业干预市场的教训,下决心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各地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市场法律制度,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从根本上做到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开始跨区域配置,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可以自由流动。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尊重产业集聚自身规律,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利用其带动扩散作用,形成各种特色产业区域。因为,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资本和原料紧缺日益缓解,运输成本的比重不断减小,信息的可获得性普遍改善,影响内陆地区发展的传统的不利因素作用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污染、人口密度、经济开发程度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重点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在天津、河北等地形成一些新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依托东北、山东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西、长株潭等城市群发展,建设一批重要经济区。进一步扩大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支持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等方面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巩固提升沿海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重点地区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沿边开放,允许沿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富民兴边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